若坐、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杂阿含经》
在取经团队走到通天河的时候,临走老白鼋托付唐僧问佛祖一个问题:我还要多久才能脱掉龟壳修炼成人形。这个问题对它来说至关重要,佛曰: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对于人族以下的所有物种来说,转换成人形是修仙成功的关键,它是一只已经修炼了1300多年的鼋龟。修成人形就意味着方向没有错,只要再精进一些,几乎可以保证成仙是迟早的事了。这也是妖之常情,对于一个灵族来说,人形就是达到了鬼仙初阶,这是最低级有编制的神仙,等于说已经跨进了神仙的大门,接着走下去结果一定不会太差。就像我们人总是喜欢问别人:我什么时候才能活得像个人?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一样。孙悟空学艺的时候,菩提祖师曾经跟他说过,修炼的过程中会经历“三灾”,第一个五百年当你明心见性之后,就会遭遇天雷劫;再五百年,遭遇阴火劫,五脏成灰,四肢皆毁;第三个五百年,赑风侵袭,过丹田,穿九窍,骨肉消疏,其身自解。对于动植物和其他灵族来说,修成人形是进入神仙行列的必经之路,所以它们大概要经历上千年才能完成这个壮举。民间传说中的千年狐狸精化为人形迷惑人,千年蛇妖白素贞化成女人来人间报恩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说话。大多数时候,说话一定是大脑皮层发生反射的结果,也就是说大脑有输入才说话。输入可能来自于外界,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影像,可以两者兼有,或者干脆都没有(比如来自触觉)。也有来自于内部的,比如心里想到的事情。无论输入来自内外,说话本身就是内心活动的痕迹。说话本身已经说明思维与环境或者思维与思维产生了作用。这种作用有一个名字-“识”。可以理解为“识别”。识别是说话的起因。而且,识别不但是说话的起因,也是一切行为的起因。如果没有识别,就不会说话,也不会有行为。坐在地铁上,两名乘客交谈的热火朝天。他们之间,彼此不断地识别对方发出的信息。但坐在周围的人无动于衷。因为周围的人没有识别他们发出的信息。识别本身不但强化了信息,更重要的是识别在不断地体现识别的主体,也就是“我”。每一句话,都证明我存在。每一句话又强化了我的存在。所以,说话这件很平常的事情,从根本上强化了“我”,延续了“我”,进而从“我”引申出“我以外”。“我”和“我以外”又进一步产生了各种感受,进而各种判断和相应的行为。而行为的集合就是世界。说话导致了世界的存在和延续-看似荒谬,但事实就是这样。所以唯心造的心指的是“识别”。
阿育王年轻的时候,曾发誓愿,布施一百亿的黄金于佛寺。在他去世前,他已布施了九十六亿黄金。他躺在床上,让大臣把国库中的黄金拿去布施,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但被太子拦截。他让侍从把自己的金餐具拿去布施,又被拦截并换成了银质餐具。他让侍从把自己的银质餐具拿去布施,又被拦截并换成了铜制餐具。他让侍从把自己的铜制餐具拿去布施又被拦截。他在弥留之际,想到自己在王位的时候,整个印度大陆都是自己的,而现在连布施自己的餐具都不能够。于是,他就把自己手中的半个阿摩勒果递给侍从,让他把这半个果子布施给寺庙的僧人。这一次,侍从没有被拦截。僧人们接受了这一布施,为了实现布施的意义,领头的僧人把半个阿摩勒果捣成泥状,然后用水搅拌成果汁,寺庙里全体僧人分享了果汁。阿育王在临终前,用真诚的布施心布施了半个阿摩勒果,他说自己虽然拥有天下,但在弥留之际,只有这半个阿摩勒果属于他自由支配。尽管如此,他仍然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半个阿摩勒果)进行了布施,他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证悟无上正等正觉。
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
你们却说:“不然,我们要骑马奔走。”所以你们必然奔走。又说:“我们要骑飞快的马。”所以追赶你们的,也必飞快。-以赛亚书 30:15-16
不许挣钱,也不许立业。见钱生心,就算犯戒,人要守戒律,戒住自己,才能成道。
学生问师傅:为什么有的人堕落在地狱里那么长时间都不能解脱?
师傅说:很多时候,一个人如果有罪过,但哪怕他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也会有机缘解脱。但如果从这个人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好处,就很难有解脱的机会。
师傅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失足落在粪坑里。如果这个人的身上,还存在没沾到污秽的地方,其他人就可以伸手抓住这些可以下手的地方拉这个人离开粪坑。但如果这个人,从头到脚全泡在粪坑里,想救他的人都没办法下手。
师傅说:每天都应该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干净的地方。
应远离一切恶法,应捨恶友,应亲善友,应勤修习六到彼岸,应数忏悔一切恶业,应随所宜,勤发正愿。-《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腹为饭坑,肠为酒囊。生生世世极其量,打造酒囊饭袋。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终日静坐不阅文。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碌碌浮生。枉送却三十余年光阴。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若于此而心有不尽。则无复可尽之心。即所谓日用饮食,不可须臾离。-《杂文编》
每个人生来就拥有内在的光芒。有些人可以坚持下去,而有些人会失去它,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找回它。不要让任何人或任何事黯淡你的内在光芒。-Courtney Bridgman
“你内心的光芒越多,你生活的世界就会越明亮。”~Shakti Gawain
维摩诘问优波离:“你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你得到解脱的时候,这颗本来清净的心可曾有过染污?”
优波离回答说:“不曾有染污。”
维摩诘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不曾有染污,就和你一样。
如果有分别心、或者有别于分别,就有烦恼。如果没有分别心、或者与分别没有任何区别,就是心性清净;
如果存在颠倒的认知就有烦恼,如果不存在颠倒的认知,就是心性清净;
如果存在“我”,心性就杂染。如果能意识到根本不存在“我”,就是心性清净;
真如不停留于“存在”或者“不存在”。像幻像化像闪电像浮云。
真如不执著,乃至不停留在一瞬间的念头中。
对真如的描述都不是实象,就像梦像火焰,像海市蜃楼。
对真如的感受都是分别心,感受与真如间的关系就像水中月,就像镜中像。”
节选自唐代玄奘法师所译《说无垢称经》
原文:
唯优波离。汝心本净。得解脱时。此本净心曾有染不。我言不也。无垢称言。一切有情心性本净曾无有染亦复如是。唯优波离。若有分别有异分别即有烦恼。若无分别无异分别即性清净。若有颠倒即有烦恼。若无颠倒即性清净。若有取我即成杂染。若不取我即性清净。唯优波离。一切法性生灭不住。如幻如化如电如云。一切法性不相顾待。乃至一念亦不暂住。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如健达婆城。一切法性皆分别心。所起影像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是知者名善持律。如是知者名善调伏。
“傻和尚”李永成,在安达女义学尽义务当校工,因为他出过家,老和尚嫌他傻,把他逐出门墙,所以人们都叫他“傻和尚”。女义学校规严,住宿女生禁止外出,须烦工友代买物品。他的记性不好,学生们求他代买东西,一次仅能记住一件。学生们故意和他捣蛋,一窝蜂找他买这买那,他也不厌烦;有人斥责他,他也不生气。不论什么人吩咐他,他都说:“好啊!”有人责骂他,他也说:“好啊!”众人都笑他傻,善人说他是一尊佛。佛是以吃亏忍辱为占便宜,正和世人相反。杜内东家听说刘静一要嫁傻和尚,非常欢喜,便通知李永成,李永成不肯。后来说是善人叫刘静一去的,他才肯和刘静一于1928年11月7日举行婚礼。一进新房,他便对刘静一说:“我今年四十九岁啦!你知道吗?善人叫你来的,你家里的人知道吗?我是傻人,又很脏,你是贤人,别耽误了你。”刘静一说:“全知道。等我把衣服给你洗洗,就干净啦。将来咱们的立业息钱下来,再给你做新的。”李永成说:“身体是个假壳,收拾他做什么?他是无底深坑,有多少也填不满,世人为了他,不知误了多少圣贤仙佛!性子清净,没有烦恼,才是真干净呢!”
王凤仪善人说:“人的境遇好坏,都是助人成道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
一者具足净信。信有一切善恶业果。二者具足惭愧。远离一切恶友恶见。三者安住律仪。远离杀生乃至饮酒。四者安住慈心。远离一切瞋恚忿恼。五者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六者安住喜心。远离一切语四恶业。七者安住舍心。远离一切悭贪嫉妒。八者具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终不归依邪神外道。九者具足精进。坚固勇猛修诸善法。十者常乐寂静。思求法义欢悦无倦。
一者修行清净身语意业。二者具足惭愧厌患自身。三者于五取蕴深生怖畏。四者见生死河极为难渡。五者常乐寂静离诸愦闹。六者乐阿练若不讥他失。七者守护诸根心常寂定。八者善观缘起审察因果。九者常乐勤修等持静虑。十者于集起法能善除灭。
1具足净信。信有一切善恶业果。
2具足惭愧。远离一切恶友恶见。
3安住律仪。远离杀生乃至饮酒。
4安住慈心。远离一切瞋恚忿恼。
5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
6安住喜心。远离一切语四恶业。
7安住舍心。远离一切悭贪嫉妒。
8具正归依。远离一切妄执吉凶。终不归依邪神外道。
9具足精进。坚固勇猛修诸善法。
10常乐寂静。思求法义欢悦无倦。
1修行清净身语意业。
2具足惭愧厌患自身。
3于五取蕴深生怖畏。
4见生死河极为难渡。
5常乐寂静离诸愦闹。
6乐阿练若不讥他失。
7守护诸根心常寂定。
8善观缘起审察因果。
9常乐勤修等持静虑。
10于集起法能善除灭。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六度萬行。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對六度的實踐。萬行可曾行?行者行幾行?一行未成行,何談有修行? 萬行成菩提,跬步成千里。不曾行一步,莫道路難行。
正弦波90度向正弦波0的一段,大约我们在sin30左右。而从sin30到sin0大约还有7000年。
几个概念很特别:
大乘与小乘。是对于愿景的简化描述。大乘度一切众生。小乘专注于自己的解脱。按照某些经文的讲述,实际只有一个佛法,而且一定是普度众生。所以小乘并不是理想的终极目标。普度本身就是消除了对于我的执着,而消除我,是进一步转化心灵非常重要的精神基石。小乘的自度,可以看成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于法不说断灭相。有时候,人们讲“空”,因为这个词非常能让人感觉到释然,特别是在这个末法的时期,我们面对的世界都在走正弦波的下降部分。空可以让人把很多烦恼看淡。但是在看淡烦恼的同时,也因为”空”看淡了烦恼所蕴含的“实相”,也就是真如。特别是容易因为对空的偏见,说空而退善,妨碍了善缘的积累。实际上,即使是真空无相的智慧也需要六度万行的善缘积累才能够成就。如果只是执着于万物皆空的的断见,就偏离了佛法的本义。
度无极。六种行可渡生死苦恼大海,又名度无极。无极-没有极端,也就是处于中道,不二的同义。这六种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行统摄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俱称为六度万行。度无极的六种行讲的是途径和方法。
行与愿。身之行与心之愿。“行愿”二字来源于佛教文化中普贤菩萨的精神理念。“行”(act),是指实践的精神,“愿”(wish)是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悭,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称十善业道。十善业是一切修持的基础。所有的悟入从这十件事开始。
发无上心。智慧如海。一切无碍。(经末偈)
150年前的建筑,放眼望去是一把把锋口向上的剑。不只是过去,旁边的现代建筑只是一个大号的剑-同样剑锋向上。再追溯的远一些,古埃及的方尖碑也是剑锋向上。仅仅从符号的象征意义来看,剑代表的是防御或者进攻。但究竟是防御还是进攻又有细节可循。在林立的剑锋之间,有一把剑的剑锋没有向上,而是向下-中国的英雄纪念碑。这柄剑的剑锋插在地面以下。这柄剑也是目前在建筑物中比较接近亚瑟石中剑的一个。剑锋插入地下,代表的是息战,不再战-也是亚瑟石中剑的上天旨意。特别讽刺的是,息战没有被西方传承,而在东方得以延续。但西方建筑物中的利刃要进攻的到底是什么?西方建筑物屋顶的风标最早的形式是候风鸡,因为鸡象征黎明。向往光明,进攻的是黑暗?所以你会在大多数国旗上看到星星的图案。只有身处黑夜才能看到星星。那些向上的剑窗始终在提醒我们,我们是否身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