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端在手里很轻,但如果端一天,还是很难坚持。2000年,在哥大商学院的投资课上,巴菲特对在场的165个学生说:“每天读 500 页这样的书,”他一边说,一边伸手去拿一堆手册和文件。“这就是知识的运作方式。它像复利一样积累起来。你们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但我保证你们中没有多少人会做到。”简单的事情可能最难坚持,比如持戒就很像上面讲的读书。坚持在一天的时间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贪欲、不瞋恚可能很容易,但长期坚持就需要非凡的毅力。无论是财富的复利、知识的复利,还是持戒的复利都需要时间积累。再借用巴菲特的一句玩笑:无论天赋或努力有多大,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时间。

400年来,手表从机械发展为电子再到智能。但人为什么要带手表。手表是什么?手表的意义要用一句话说清比较难。但《盗梦空间》的陀螺是一个很好的诠释。陀螺的旋转,是时间的流转,也是生命的轮回。从某种意义上说,手表就是一个证明,一个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人之所以需要手表,是希望通过表来定义时间的区间进而参照区间的端点。讨论时间,需要与空间结合。牛顿(Sir Isaac Newton)曾经提出绝对的时间与空间(absolute time and space)。绝对时间,意指独立于任何观察者而存在的时间,而且在整个宇宙,都以一致的步伐在进展的时间。绝对空间,意指符合三个向度的欧几里得几何(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geometry),不受到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而本身经常维持着一样的、不动的空间。佛教经典在原则上并不针对任何的二个法目或概念做成存有学上截然的二分。这样的认知,同样适用于有关时间与空间的论述。假如不是由于所作所为,很难想象那些用以标示时间与空间的用词如何可能被设置出来。正好随着所作所为相续不断地实践开来,而用以叙述或度量所作所为的时间与空间之用词,即一一可派上用场。由于所作所为之轴线以几乎永无止尽的方式在施行,时间与空间之轴线,即关联地得以开通与拓展。因此,所作所为、时间、与空间,不仅不具有相互之间的隔阂,而且正好以相互关联的形态,共构为一直在畅通遂行的系统。

举凡涉及众生、世界、与修行,都不以众生、世界、与修行之分隔的现象为依归,而是随顺这所有的现象之关联项目的因缘生灭之网络,全盘通达为法界(dharma-dhātu)。众生、世界、修行、关联项目、乃至法界,在时间的向度,以无自性故,皆「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亦即,所谓的过去,并非
本身存在为过去;所谓的未来,并非本身存在为未来;所谓的现在,并非本身存在为现在。而时间的向度,也不是存在着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个段落彼此的区隔。众生、世界、修行、关联项目、乃至法界,在空间的向度,以无自性故,皆「无方、无处」。亦即,宏观的诸多方位(deśa),并非本身存在
为所设置的方位;微观的诸多区域(pradeśa),并非本身存在为所设置的区域。而空间的向度,也不是存在着诸多方位与区域彼此的区隔。众生、世界、修行、关联项目、乃至法界,以无自性故,皆「无名」、「无三世名」。亦即,皆离于名称,不可说,既不是以所给的名称而存在,也不是原本或固定就存在着名称。因此,「过去」之名称、「未来」之名称、与「现在」之名称,都不是原本或固定就以那样的名称而存在。观察时间与空间的主轴在于探究世象之缘起。透过知觉、念想、或言说所经验的事项或项目,充其量只不过是个外观或观感,而事项或项目其实并不具备等同于外观或观感的实质内容,因此,世象一贯地都是虚幻的。进而,世象摊开在时间与空间向度的指称概念、段落、领域、与分别,一贯地也都是虚幻的。透过如此一贯的虚幻观,安忍所有的世象,包括安忍在时间与空间向度所有的现象与施设,则可助成菩提道的修行者于所有的世象皆毫无障碍。阿含经典屡次触及「世界边界」(lokassa anta;lokanta)之课题。• 其一,「到达世界之边界」且「超越世界之边界」,
是与佛教解脱道之「做成困苦之边界」(dukkhassaanta; dukkhanta)息息相关的事情。• 其二,所谓的世界,并不是现成的、外在的、固定的对象存在体,而是众生之六根、六境、六识共构与交织的活动流程与活动领域。• 其三,世界之边界,既不是用通常行走的方式所可以到达的,也不是用六根、六境、六识的和合造作所可以超越的。• 其四,如果知觉活动及其衍生的各方面活动由于熄灭而可以结束后续的漫延与漂荡,则世界之边界,也就跟着可以到达与超越。



时间与空间是不具有边界或端点的

阿含经典屡次触及「世界边界」(lokassa anta; lokanta)之课题。
• 其一,「到达世界之边界」且「超越世界之边界」 是与佛教解脱道之「做成困苦之边界」(dukkhassa anta; dukkhanta)息息相关的事情。
• 其二,所谓的世界,并不是现成的、外在的、固定 的对象􏰀在体,而是众生之六根、六境、六识共构 与交织的活动流程与活动领域。
• 其三,世界之边界,既不是用通常行走的方式所可 以到达的,也不是用六根、六境、六识的和合造作 所可以超越的。
• 其四,如果知觉活动及其衍生的各方面活动由于熄 灭而可以结束后续的漫延与漂荡,则世界之边界, 也就跟着可以到达与超越。

般若经典以般若波罗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智慧之 贯彻实践)为菩提道或大乘的先锋与骨干,在观念 与视野的条理上,打造出广大且高超的修行道路。
• 就视野的广大而论,般若经典指出,般若波罗蜜多 是广大波罗蜜多(mahā-pāramitā),是无量波罗蜜 多(a-pramāṇa-pāramitā),是无数波罗蜜多(a- parimāṇa-pāramitā ) , 是 无 边 波 罗 蜜 多 ( an-anta- pāramitā)。
• 至于之所以为广大的乃至无边的,既非􏰀在为广大 的􏰀在体,亦非􏰀在为无量的乃至无边的领域,而 是任何一个项目,在􏰀在体上,都是空的,以及在 时间向度上的「开始、当中、与终结,皆不可被获 得 」 ( nânto na madhyaṃ na paryavasānam upalabhyate)。

 《大方广佛华严经》使用的修行版图,在时间与空 间的向度,可以总括为二个论旨:其一,时空之不 具有边界或端点;其二,时空之全幅敞现。
• 「法界」(dharma-dhātu)概念,很适合用以启发这 二个论旨。
• 菩提道的修行者透过修行,开发「知过去际劫宿住 智神通」与「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而以此为凭 借,即可体认时间向度之过去的与未来的方向皆无 限而不具有任何的端点。
• 随着时间向度之无限开通,空间向度所架设的世界 与众生,同样不具有任何的边界。
• 菩提道的修行者不仅能有如此的体认,而且凭借着 修行所成就的智慧与所引发的神通,驰骋于既不具 有端点且不具有边界的时空。
-节选自《佛教时空观》蔡耀明.南京大学哲学系

世界的边界,既不是用通常行走的方式所能到达,也不是用六根、六境、六识的和合造作所能超越。

如果熄灭知觉活动及其衍生的各方面活动,从而结束后续的漫延与漂荡,那么世界的边界也就随之可以到达与超越。



智者非为命 而坏清净心-《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保全性命而毁掉清净的心念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以「苦集滅道」之教义教导众生,修解脱道。灭谛就是涅槃。解脱道的「涅槃」,指苦的灭尽,包括烦恼的灭尽(有余涅槃)与五蕴的灭尽(无余涅槃)。第二转般若无分别智法轮,藉由对空性的认知,说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唯识诸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真心如来藏的体性是常住不灭、离六尘之见闻觉知,惟明惟知,唯证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风光,谓智慧之德相。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般若无分别智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佛陀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大乘菩萨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可证得但不入小乘的无余涅槃,即声闻及缘觉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萨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具足圆满修证一切种智,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佛地无住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17],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



摩诃般bō若rě波罗蜜多,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Prajna paramita

摩诃:大;
般若:智慧;
波罗蜜:到彼岸;
多:是语尾的拖音,译“了”(有时“多”也可省略)。

直译为“以佛法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为“大-慧-度-心要-契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摄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性空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般若波罗蜜真言》:「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

大概可汉译如下:「去罢!去罢!去彼岸罢!众人一起去彼岸罢!菩提成就罢!」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讲述自己的修证过程。

从听到的来思考修证的方法。进入定的境界。刚开始的时候,对于听到的,心念跟随着流转,没有固定下来。过一段时间,等到心念寂静下来,动与静两种表象就都不存在了。像这样,渐渐的修习。听到的和听到心里去的都穷尽了。虽然听到了无穷,但心念没有停留在其中。觉悟以及觉悟了的主体都是空无的。空无之中的觉悟极致而圆满。空以及空的对象都不存在。存在和不存在都没有。这时候,寂灭就出现了。忽然间超越了世间和出世间。十方圆满明亮。证悟了两种非常特殊而神圣的心:一种就是与佛的本来的觉悟之心一样的心,有着同样的慈的力量;一种就是与十方的一切六种境界中的众生一样的心,有着一样的悲哀渴求帮助。-观世音菩萨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讲述自己的修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