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三则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妄语指的是说出毫无根据的谎话。两舌是在两人之间道长话短,搬弄是非。恶口指的是谩骂、跟别人意见不合后的诅咒或者谤毁。绮语是讲的很好听、很巧妙,但却没有实际意义的语言,或是为了自己目的而花言巧语奉承,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
妄语不如不说。不说不如爱语。爱语:善言,庆悦语,胜益语。
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后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憍慢、贡高、悭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
墨尔本城里有一个饭馆,名字叫东北人家。这家饭馆的饺子非常热销。过去我常去买饺子。我经常看到有印度人在这家店里吃一种绿色的饺子。一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也点了这种绿色的饺子。吃到嘴里才知道,是纯素的。馅儿主要是木耳和胡萝卜。我吃的时候,就没有印度人那种享受的表情。当时我就很佩服他们对口欲的控制能力。几年过去了,今天我妻子说,她的一个同事,24岁,在公司聚餐的时候,面对一桌子的鱼肉,非常坚定地要求点一道素食。这个小伙子也是印度人,只吃素。他说看到肉就恶心。我听了半天没说话。然后又听到另外一个印度的孩子,是我小孩的同学,12岁,澳洲出生,澳洲长大。他半年前的假期随父母去印度探亲。这个孩子从印度回来后就坚持每顿饭只吃素食。他的母亲和我妻子聊天,说他们家除了这个孩子都吃肉,包括他的哥哥。这个孩子已经坚持吃素半年,每顿饭他母亲都很无奈地给他单独准备素食。我听了以后也是感慨。在纪晓岚的故事里,曾经有人投生为猪,因为记得自己前世是人,就觉得猪经常吃粪便是很恶心的事情,但最后因为饥饿难耐还是吃了粪便。在很多吃素的人眼中,肉是尸体,无论是什么肉都是尸体。所以吃尸体是很恶心的事情。但我本人目前还是忍不住吃肉。我今天听到这两个印度人的事情,就觉得人和人的造化确实有差别,人家可能宿业浅,犯不上接着吃尸体。我还是宿业深,抱着尸体吃得很香。我就觉得那个12岁的孩子和那个24岁的青年虽然年纪小,但肯定比我在灵魂上进步的多。如果看贴的朋友有吃肉的,千万别骂我。我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无意冒犯。
Parmanand Hinduja,一个印度商人,1914年创立公司,也就是Hinduja Group的前身。公司业务遍布全球,雇员20万,公司主要的业务在印度,控制了印度11个行业的主要市场。这个家族企业由Parmanand Hinduja的儿子们继承。家族总财产在2023年大约210亿英镑。Parmanand Hinduja终身只有一个妻子,在1920年代的印度社会实属罕见。Parmanand Hinduja与妻子共有5个儿子。Parmanand Hinduja生前大儿子不幸去世。Parmanand Hinduja在1971年去世后,4个在世的儿子面对巨额财产不分家。虽然4个人居住在3个不同的国家,4个人约定每年固定时间面对面举行家族会议。在第二子于2023年去世后,剩下的3个兄弟继续坚持不分家,定期见面。特别是在第四个儿子面临瑞士政府的剥削指控时,其余的两个兄弟都以巨资聘请专业律师多次捞这个弟弟。尽管最终被判剥削罪成立,但整个抗诉过程在印度被视为兄弟互助的经典案例。印度巨富家族世代坚守一妻制,坚守不分家,坚守兄弟同生死,值得学习借鉴。
一群人围在一起,看一个绝世美女。有一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盛满了油的碗,从这群人中间穿过。这个人的身后紧跟着一个持刀的杀手。只要这个人洒一滴油,杀手就会杀死这个端油碗的人。这个端油碗的人会不会在穿过人群的时候看那个绝世的美女呢?佛经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修行的人要时刻护持自己的心念,就像那个端油碗的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各类杂念所吸引,要时刻端正内心。-《杂阿含经.六二三》
为什么众生的出生方式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卵生者:前世贪高者,今世为鸟;前世谋沉者为鱼。贪淫者胎生,其中,心直者直立为人,心横者横行为兽。贪食酒肉者湿生,如烂蛆厕虫。面是背非者化生,无所依托转生因缘就在于心识不定。人与畜生四种生育方式皆有,例如劫初(世界初成时)的人是化生而不是胎生。部分的龙及大鹏金翅鸟等有四种生育方式。饿鬼道亦有胎生及化生两种。所有的诞生方式都取决于转生的时候的心念以及前生的业力。
真实求涅槃者,宁舍身命,终不毁犯如是四法。
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 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比如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 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心性有没有缺陷无关,所以它无关性罪,而是属于额外遮止的罪,故名遮罪;但因为它会严重遮障修行人,所以 佛特别指定为重戒中的一种,所以这个遮止罪也是重罪。
性重与遮重大罪中都仍有轻重差别的不同。
举例来说,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央掘魔罗生来英俊斯文,他的师父也很喜欢他,因为他的智慧非常好,他师父如果出去,就由他来说法。有一次,他的师父出远门,师母看上他,就勾引他;但因为这是乱伦,所以他绝对不从,因为他的师父也施设了不邪淫戒,他得要受持;而且依他来看,师母就是母亲一般,怎么可以苟且?所以他拒绝了!可是他那个师母觉得很羞愧,因为被他拒绝了就恼羞成怒,因此就把自己身上乱抓一场,衣服也故意扯破,再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梁上,脚站在地上。等央掘魔罗的师父回来,她就诬告说:“央掘魔罗强暴我,我抵死不从,被他绑在这里。”他的师父很生气就要害他,故意叫他去杀人。央掘魔罗说:“师父!您教我不可以杀人,我受持不杀戒,不许杀人。”他师父说:“不!你如果要生天堂,就得杀一千个人。杀了一千个人,把他们的大拇指剁下来串成指鬘,好像花鬘一样串成一串,戴在身上,舍寿就可以生天。”他挣扎了很久,终于接受;因为师父所说必须信受,就只好接受就去杀人;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只差最后一人,但都没有人肯再从那条路过去,杀不到人了。最后他的母亲因为儿子都没回家吃饭,就送了饭去给他吃,他想:母亲被杀了也可以生天,自己也可以完成了指鬘。就抓了母亲准备要杀,当时连国王也不敢去杀他,因为他非常勇猛。这时 佛特地示现才度了他成为阿罗汉。但是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那是极恶重罪,可是仍然只得轻罪,并且在往复对答之后, 佛以一句“善来比丘”而使他成为大阿罗汉。
他成为阿罗汉以后,波斯匿王仍不晓得,最后决定要去讨伐他,因为听说这个人是大恶人,不讨伐他不行,否则国境不宁。所以率了军队,因为害怕就先去请问 佛。 佛说:“如果这个人已经在我座下出家了,你还杀不杀?”他说:“如果在世尊您的座下出家了,我就不杀了,并且我还要供养他、礼拜他。” 佛就把央掘魔罗叫出来。波斯匿王看见央掘魔罗,心中恐惧,不知不觉近依佛座,希望佛保护他。央掘魔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是穷凶极恶了。当然那九百九十九人也有该杀的因缘,因为他们往世都是破法者,都是该杀的。央掘魔罗因为那些人是有大非的,也因为外道的戒施设是不如法的,所以他是重罪作轻;又因为外道依凡夫知见及恶心而施设的戒并无威德,和 佛设的不杀戒有大威德、大功德,大不相同,所以他能重罪作轻。
但是也有人轻罪作重,譬如伊罗钵龙;伊罗钵龙受的是第一义戒,但却违犯佛语,所以轻罪作重。有一部经很有名叫做《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他就是缘起者; 佛还为大树紧那罗王授记,说他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土名称等;他已经被授记了,修证都在我们之上。这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本来是无量劫以前, 释迦菩萨座下的比丘,当时 佛(释迦菩萨)告诉他:“这棵大树是药树,众生不能没有它,你不可以毁坏它,一定要保护它。”可是他需要柴火,心想:“我把它砍了作柴火烧,就不需很远去砍柴了!砍树也不是什么重戒,应该没什么关系。”就把它毁坏了。 佛以慈悲心顾念众生需要这一棵树,他却把它砍了! 佛诃责他,他也不以为意,他想:“我砍了它,也没怎么样。”虽然没怎么样,舍报时却有怎么样了!他舍报后就受生去畜生道当天龙,成为龙王;虽然是天上的龙王,仍然是畜生,毕竟不是人。但它出生后与别的龙不一样,它头上顶着一棵大树,所以才叫作大树紧那罗王。紧那罗就是龙,所以它就叫作大树龙王,如果有谁需要那个药,它就要让人家去拔,要接受被拔树枝、树叶的痛苦。
佛说那棵树不可毁坏,他却把它坏了!这本来不是什么重戒,与戒法无关,但是他毁犯了 佛语,因此轻罪作重,得要重报受生到畜生道去。本来他的修行很好,般若的证量也很好,就因为觉得佛说的这件事情不很重要,不当一回事,所以受生到畜生道去,而且还要顶着一棵大树,这就是坏于佛的遮制而受重报。佛语不虚妄,大家千万不要儿戏。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正因为坏了 佛的遮制而得到重罪,大家都应该引为殷鉴;不但是 佛所遮制,诸大菩萨对我们的遮制,也都应该信奉受持,以免遮障自己。
《杂阿含经742》讲,如果将心念放在死亡这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上,人就不会执着,而且不会浪费时间,并且会清楚的知道应该远离什么。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在中国,有大约39.7%的人由配偶养老并送葬,26.1%的人由子女赡养和送葬,剩下的34.2%由其他人赡养和送葬。也就是说,人们最执着的两类亲人-配偶和子女能够陪伴到人生终点的概率都没有超过40%。想象一下,在一个人的晚年没有配偶和子女,甚至在葬礼上没有配偶和子女,是非常难以接受但又非常现实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本身,可以有效的解决每个人的大多数烦恼来源。如果放下执着,特别是对于亲人的执着,每个人的烦恼都会减少。放下和看破不代表冷漠,而是在合适的温度中保持超然。
庄子的二法: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逍遥讲境界。
庄子的不二法: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齐物讲“一”。
庄子的道就是禅宗的心。
一石米得度,百石米得度。有的人从小到大,吃掉120斤粮食就醒悟了;有的人从小到大,吃掉12000斤粮食以后才醒悟。一世得度,一劫得度。有的人,今生醒悟,不再来生;有的人要经历268亿7680万年的生死轮回然后才醒悟。每天的物质享用,支持肉体的延续也就是精神载体的延续,至于精神本身的进化速度千差万别。书上说,当一切物质都丰富充足的时候,就难有精神进化的动力。例如四大洲中的北俱芦洲,那里的人固定寿命一千岁,没有病苦,所以沉迷享乐,没有佛法,因为没有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