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也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时,才叫做“息”。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炼气只是初步,因为真息并不是气,这个初步的方法,等于靠火柴来点燃一个东西,使它燃烧。所以密宗称之为“燃法”,是靠我们后天的呼吸,来点燃与生俱来,本有的原“炁”,使其发挥功能。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呼吸进来的时候计“一”,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六妙门第二步是随息。 呼吸出去知道出去,进来知道进来,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那等于我讲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记住哦!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胸部肺部,或者身体不好,只到喉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有工夫的人,气一进来,一直灌到脚底心。不要注意它,不要引导它,不要帮忙它,就是孟子讲养气“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不要帮忙,这就是随了嘛。随息,就随时看着它自由自在,可是没有一步离开这个呼吸,都看到,清楚的。你看着看着,这个身体吸啊呼啊来往,到某一个时候,有个阶段,不需要这个呼吸进出了,呼吸停下来,止息了。 不是完全没有哦!这个时候以鼻子为标准,注意鼻子,好像鼻子没有呼吸往来。不呼不吸那个时候是息。人的思想杂念同呼吸是连成一起的,念住了息一定住;息停了,思想念头也不起作用了。换句话说,呼吸不停,你说妄念空了你是在自欺,永远修不成功的。要达到气住,先要做到念住,念跟气两个是一体的。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
数息法。“息”指的是在呼吸过程中,吸入后再呼出,到下一次吸入的间隔。数息,就是在心中默数“息”的数量。通过数“息“,把心念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从而达到排除妄念的效果。
数息的第二层次是随息。数到一定程度,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不要帮忙。 随着“息”体会心念。
第三个层次是止息。就是不再呼吸。人之所以有呼吸,是因为有心念。心念停止,呼吸就可以停止。 止息,建立在正定心念的基础之上。
之后有观息,转息,净息。都需要逐级进行修习。
入出息观,在多部佛教经典中都有记载。道教曾加以介绍和推广。但佛教中的入出息观法,在于止定心念,达到正定。其根本在于无愿、无造作的修持。
有两个书生一同去参加省里的考试。一个书生愚笨,一个书生狡猾。愚笨的书生自己知道自己读书少,就日夜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考场的题目。狡猾的书生偷偷嗤笑愚笨的书生。狡猾的书生自己拟定七道题目,用线香烧在纸上留下字迹,让人觉得是神佛所作,然后秘密的把这张字纸放在香炉中。第二天早上,愚笨的书生发现了字纸,非常高兴,就竭力揣摩题目的思路。等到考试这一天,七道题目一道不差。愚笨的书生考中正魁。狡猾的书生的考卷被考场点灯的煤炭烧残而贴出场外。造化之巧就是这样。愚笨的人未必总是吃亏。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
积财自丧,厚财贱道。
积聚财物就会丧失自我,贪恋财富就会忽视生命的意义。
当你积聚财物时,就会丧失自我。当你贪恋财富时,就会忽视生命的意义。
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
有一个民风剽悍地方叫互乡,那里的人不好说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好好聊天”。互乡的一个童子来求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孔子的门人都很诧异,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注重礼仪,不会喜欢野蛮之乡的熊孩子。但孔子却说:“我赞许他的进步,不赞许他的过错。这有什么过分呢?他怀着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来见我,追求上进的精神,就不要追究其过去行为的好坏了。” 钱穆先生解读“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不追问其已往,不逆揣其将来,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对任何一点向善的改变,孔子都会实事求是的肯定和赞美。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有智慧的人了达自己的命运,宁可死去也不做不正当的事情,按照佛法所说的去行善,可以证悟度脱世间的道理。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功名始读书。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贤。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如果有众生淫欲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解脱于淫欲;如果有众生瞋恚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解脱于瞋恚;如果有众生愚痴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解脱于愚痴。” 末法时期,贪、瞋、痴炽盛。投生于末法时期,这种缘分的本身就说明业障深重。观世音菩萨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菩萨悲深愿重,心中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感应随心。
中国浙江省衢州市城东南约10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字叫烂柯山,又叫石室山。山上有青霞洞。东晋时期,有一个樵夫,名字叫王质。王质拿着斧子进山砍柴,路过青霞洞的时候,见到洞里有两个童子在下围棋。王质很好奇,就把斧子放在地上,站在桌子旁边观看。童子一边下棋一边递给王质枣子。王质边吃边看。过了好久,童子对王质说:“看了这么久,你也该回家了。”王质转身去拿自己的斧子,他发现斧子的斧柄已经腐烂了。等他回到家,才发现周围的人已经全都不认识了。他打听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家离开一百多年了。柯,意思就是斧柄。石室指的就是青霞洞。王质遇仙的解读有几种。仅明代就有据此事编著围棋著作的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他写的《烂柯经》用哲学的观点讨论围棋对弈原理与方法。但是,故事本身折射出的修养寓意可能在于:对于世间某些事情的过分关注可能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中,提出了五種菩提。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有一只鸟,名字叫罗婆。它飞在空中的时候被一只鹰抓住了。它在空中一边挣扎,一边自言自语:“我要是不离开我父母所在的地方就不会遭受今天的不幸。”鹰听了这话就非常不以为然,鹰问罗婆:“你父母住在哪里?”罗婆说:他们住在田埂的土垄中间。”鹰傲慢地说:“我就是让你回到那里,你也打不过我。”于是鹰把它放回去。罗婆到了田埂的土垄上,就摆好架势与鹰搏斗。鹰气坏了,从空中猛的俯冲下来。罗婆突然躲到土垄的下面,结果鹰没有停住,撞在硬硬的土垄上死去了。佛陀讲上面这个故事是打比喻:鹰因为离开了属于自己的境界(天空)去其他的境界(土垄),导致后来的灾难。而罗婆因为守在自己的境界(土垄)离开其他的境界(天空)而得以解脱。对于修行的人来说,五欲境界就不是自己的境界(包括眼见可爱色,欲心染著。耳、鼻、舌、身体对应不同的感受)。四念处就是修行人自己的境界(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陀说,修行的人应该守持于自己的境界,远离其他境界。-《杂阿含经.六一七》
放生是还债。我今生累劫以来所造的杀业早已无量无边,放生就是出钱出力来救赎众生的性命,以偿还我所积欠无数的杀债。
放生是慈悲。放生可以长养慈悲心。
放生是觉悟。任何一个众生的佛性与我相比毫无或缺,或贰无别,因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救一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吃素是止恶,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
放生是改命。造善因就得善果。未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透过积福行善,诚心忏悔,命运可以完全改变过来。
放生是解冤。冤冤相报何时了?
放生是消灾。免除了众生的死难,也同时消除了我们的宿业。
放生是治病。偿还杀债,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杀因,病苦自然好转。
放生是救亲。每一个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都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手足、亲眷,只因彼此业缘不同,今朝我幸而为人,彼不幸沦为畜生,放生就是救拔我们累劫以来的亲友眷属,使其重拾生机。
放生是积福。救人一命胜造七层浮屠,而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