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禅寺里有幅对联:‘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金钱戒。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对于有个别僧人使用金钱的问题产生了疑问。他就派个大臣去问佛,说:“请问您,有摸金钱的僧人,也有不摸金钱的僧人,您看到底应该如何做。”佛回答说:“僧人是不允许捉持金钱的。如果在末法时期,有人手持金钱而自称我的弟子,当知绝非是我弟子。”佛当时就把这条戒律定下来了,就是僧人绝对不允许摸金钱。所以说从佛在世的时候,就不允许僧人摸金钱,这样僧团就很快地清净了,而且在正法时期有很多的人证道。这个证道的原因都和严持不摸金钱戒有关。
佛法以戒为根本,佛陀涅槃之前告诉比丘,在佛灭度后,以戒律为老师。持戒就能得解脱:每坚持一条戒律,就获得一份清净的解脱。
在古时候,宁死守戒的比丘很多。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结伴而行,准备前去听佛说法。行至中途,二人因为口渴,便四处寻找水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口井水,却发现水中有虫,甲比丘为了持守不杀生戒,坚持不喝,最后丧失了性命。乙比丘心想:「我必须保全性命,才能听佛说法,所以无论水中有没有虫,我都得喝。」喝了有虫的水后,继续前行,最后终于见到了佛陀。佛一见到乙比丘,便问:「你们有多少人前来听经闻法?」比丘就把事情的始末禀告佛陀。佛说:「虽然你保全了性命,来到这里听佛说法,但是你并没有真正见到佛;那位因持戒而丧身的比丘,由于持戒清净的功德,命终之后生到忉利天,已经先你一步来见过我了。」为了不杀生,持戒而死,是一种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怀,果报不可思议。所以,唯有持戒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南传佛教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都是为一条小戒而去严持不犯,最后证到罗汉果的。有一个故事叫草系比丘。内容如下:
佛陀住在室罗伐城的时候,有些比丘居住在跋蹉国,当他们在世间游走度化时,不巧与一群凶险的强盗相遇。这些邪恶的强盗把比丘们的衣服都抢走了。抢完衣服后,强盗们说着:“今天要把这些比丘全部杀光。”他们当中有一个匪徒,先前曾作过比丘们的邻居,他对比丘的生活与戒律稍有所知,他向他的同伙们建议说:“哪用费劲去杀这些比丘呢?只要用根没拔起的茅草把他们捆住,他们就会动弹不得,最后自然就被渴死、饿死了!”那些强盗们听后欣然同意,于是便用茅草把比丘们捆起来,将他们丢弃在荒郊野外,然后得意地扬长而去。
跋蹉国的国王名叫乌陀延,这天正好要到野外去打猎,在经过比丘们被捆的地方时,因距离较远看不太清楚,国王就问随从的大臣们:“那里是鹿呢?还是熊呢?”大臣们也因看不清而无法回答。于是他们便绕道去看个究竟。等到他们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群比丘。
“你们是什么人?”国王问道。
“我们是出家人。”比丘们回答说。
“是哪一部派的出家人?”国王问。
“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们回答。
“为什么停在这里呢?”国王问。
“我们被盗匪捆住了。”比丘们回答。
“用什么东西捆住的呢?”国王问道。
“用活着的茅草。”比丘们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捆住,你们为什么不拔掉茅草逃走呢?”国王听了迷惑不解地问。
“佛陀曾为出家人制订一条戒律:如果比丘破坏还活着的花草树木,就会得波逸提迦罪。”比丘们回答。
看到比丘们这么严守爱惜草木的戒律,国王不由得内心十分感动,于是亲自走下车来,帮他们解开缠缚的茅草,并施予每位出家人三身衣服。
这些僧人,他们持不破生草戒,他们不敢把这个草给挣断了。这个故事就叫“草系比丘”。
宁死守戒的这些人都是很难得的,而在这个问题上,证道的人非常多。
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授与也。-《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一旦与罪恶结缘,就是种下了苦难的种子。十恶是冤家,十善是好友。无论是内心安定,还是增长智慧,都从善念生发。善念就像铠甲,不怕刀枪;善念就像大船,可以渡水。如果可以坚持修善,家庭就会幸福,福报自然到来。善念带来善报,福气并不是神赐予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有食物则能滋养身体,没有食物则身体无法继续存在。
像这样稳定地观察身体集起的因缘,稳定地观察身体灭没的因缘,稳定地观察身体的集起又灭没(无常),那么就能稳定地不依赖执着事物,对于世上的种种事物都永不再执取。
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而有「受」,没有「触」则没有「受」。例如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有眼触才有「眼受」。
像这样稳定地观察感触集起的因缘,稳定地观察感触灭没的因缘,稳定地观察感触的集起又灭没(无常),那么就能稳定地不依赖执着事物,对于世上的种种事物都永不再执取。
有「名色」才有「心(识)」,没有「名色」则没有「心(识)」。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
像这样稳定地观察心识集起的因缘,稳定地观察心识灭没的因缘,稳定地观察心识的集起又灭没(无常),那么就能稳定地不依赖执着事物,对于世上的种种事物都永不再执取。
有作意才有诸法,没有作意则没有诸法。
像这样稳定地观察作意集起的因缘,稳定地观察作意灭没的因缘,稳定地观察作意的集起又灭没(无常),那么就能稳定地不依赖执着事物,对于世上的种种事物都永不再执取。
-《杂阿含经.六零九》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
伤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
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伯夷与叔齐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它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的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夷齐让国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原来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不食周粟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
但是他们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
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的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孟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