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杂阿含经》
世界的边缘-以感官与意识所建构出来的经验世界,就是我们实际的世间。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在一个天还未亮的清晨,给孤独园来了一位名叫「赤马」的天子,想要拜访佛陀。赤马天子展现着绝妙的容色,身体还泛出柔和的亮光,照亮了整个给孤独园。
天子先向佛陀礼拜问讯,然后向佛陀提了一个问题:「世尊!到底我们能不能跨过这个世界的边界,到另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去?」
「不能跨越这个世界的边界,到达一个不生、不老、不死的境地。 」佛陀明确地回答。
听到了佛陀这样的回答,赤马天子十分折服地赞叹说:「太神奇了,世尊!世尊这样的回答。为什么我会觉得神奇呢?因为我回忆起过去生时,曾经是一位名叫赤马的外道仙人(修行人) 。那时的赤马仙,练就一身了得的神足神通,能够快速地腾空飞行。有多快呢?就像一位熟练的弓箭手, 在他射出的箭通过树影宽距离的短暂时间中, 赤马仙就能从东海跨过西海。
那时的赤马仙心想:以我这样了得的神通能力,应当可以飞到这个世界的边缘。不仅心想,赤马仙还真的付诸了行动,除了吃东西、少少的睡眠时间、大小便之外,每天不停地展现神通,快速地往这个世界的边缘腾空奔去。就这样不停地飞了百余年,还是到不了这个世界的边缘,就死在路途中了。真是稀有啊!世尊作了这样的回答。 」
佛陀接着告诉赤马天子说:「现在,我就以我们七尺的身躯,来告诉你什么是世界,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止息的,以及止息的方法。
赤马天子!什么是世间呢?世间就是染着的五类聚集(五受阴) 。哪五类呢?是带有爱染的物质类、情感类、思考想象类、意志类,以及辨识了别类。
什么是世间形成的根本因素呢?是爱染;包括表现于现在与未来,对自我、以及自以为我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爱。
什么是世间的止息呢?对各种形式爱染的断除、舍离、灭尽、无欲、息没,就是世间的止息。
世间止息的方法呢?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赤马!应当了知世间苦迫的真相,断除世间所有的忧苦;应当了知形成世间的真正根源并断除它;应当了知世间的寂灭并体证它;应当了知世间寂灭之道,修学这世间寂灭之道。赤马!如果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的跨越了世间的边缘,渡过了世间的爱染。 」
本则故事取材自 《杂阿含经》。赤马天子所说的不生、不老、不死之处,其实就是指涅盘的境界。赤马天子一开始之所以会向佛陀提那样的问题,表示了他以为另有一个实在的涅盘之处,有别于这个生老病死的世间。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哪有在这个生老病死的世间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涅盘的世界呢!所以佛陀会明确地予以否定。
龙树菩萨在《中论》 〈观涅盘品〉中说的: 「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
涅盘与世间的范围是一样的,都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我们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该句偈颂的前一颂: 「涅盘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盘,亦无少分别。 」就是「烦恼即菩提」这样的说法,也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世间,是找不到起头与结尾的,当然也就无所谓边界可得,即使神通了得的赤马仙,也只是白费了百年的岁月,得到了累死在途中的结局,哪里到得了世间的边缘呢。
不仅实体的宇宙世间找不到边缘,就是生死流转,也找不到起头。所以经中都以「无始」来形容,而说:「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 」 ( 《杂阿含第九三七经》等) 《中论》 〈观本际品〉中也说: 「大圣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 」
宇宙世间有多大呢?这是一个不能成立的问题;没有答案的戏论!佛法关注的重心,是人生的苦迫,以及苦迫的彻底解决,佛陀一向是扣紧这个重心来教化的。就苦迫的人生来说,世间的范围,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对我们有意义的世间并没有太大,以感官与意识所建构出来的经验世界,就是我们实际的世间。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如环之无端」
鸟落在树上的时候,树枝托起鸟儿,树叶为鸟儿遮阴。鸟飞走的时候,树不会去抓住鸟儿,而是任凭鸟儿飞走。树枝还是树枝,树荫还是树荫。这就好比佛法,你愿意听的时候,他就在你身边,你不愿意听的时候,他不挽留。又好比佛法所说的不执着,你在的时候,是因缘,你不在的时候也是因缘。所以树和鸟的关系就是和谐的关系。用树和鸟的关系去处理其他的关系,很多事情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乾隆戊午年的夏天,献县修城墙。役夫数百人,拆旧城墙的破砖抛掷到城下。城下役夫数百,用竹筐运砖。饭熟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正吃的时候,役夫辛五告诉别人说:“刚才运砖时,忽然耳畔听到大声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知道吗?’我回头看什么也没有,真奇怪。”
吃完饭后继续干活,旧城墙上砖落如冰雹,一砖正好击中辛五,他当时就脑裂而死。大家惊呼纷乱,竟然不知是谁击的。官府查不出来,就判役夫长出十千钱,买棺材殓葬辛五。大家这才知道辛五前生欠击者的命,役夫长前生欠辛五的钱,因果牵缠,终相填补。不是鬼神事先告诉,大家还都以为是偶然呢!
农夫陈四,夏夜守瓜田。看见不远处的老柳树下,隐隐有数个人影,他怀疑是来盗瓜的,就假装睡着偷听他们说话。只听其中一人说:“不知陈四睡着了吗?”又一个人说:“陈四不过数日,就跟我们一样了,怕他干吗?昨天我去土神祠当值,见到城隍的牒文了。”又一人说:“你不知道吗?陈四延寿了。”众人问:“什么原因?”回答说:“某家丢失了二千文钱,婢女被鞭打数百下也没有承认。婢女的父亲愤然说:‘生了这样的女儿,不如没有。如果钱真是她偷的,我就打死她。’婢女说:‘不承认是死,承认还是死!’婢女呼天泣地。陈四的母亲可怜婢女,暗地里典卖衣服得到二千钱,捧还给主人说:“老妇我糊涂,一时见利取这些钱,心想主人积钱多,未必能算出丢钱。不料连累此婢女,我心里实在是惶愧。钱还没有花,我冒死来自首,以免结来世冤。我也无颜呆在这里了,请求辞工。’那婢女因此得免罪。土神嘉奖陈四的母亲不辞自污来救人,上达城隍,城隍上达东岳,东岳检视冥籍,发现这个老妇应当老年丧子,冻饿而死。因为这个功德,判陈四借来生的寿命给今生,使他养母送终。你昨天当值,所以不知道这事。”陈四正因为母亲盗钱被逐一事生气,至此才明白。过了九年他母亲死了,丧葬事刚办完,陈四就无疾而逝。
齐大,是河北献县的一个大盗。他曾经与众人打劫。一盗看见被打劫人家的妇女美貌,要奸污她,举着刀刃威胁。那个妇女不从。齐大正在屋顶瞭望,听到妇女的呼号,从屋顶跃下,拿着刀进屋说:“谁敢做奸污妇女这种事,我就和他一起死!”齐大气势汹汹要搏斗,目光如饿虎。危急时刻,那个妇女竟得免祸。后来群盗都被抓被杀,只有齐大始终不能被抓获。群盗说,官兵来抓捕时,齐大就伏在马槽下面。兵役们都说,去搜查过多次,没看见有人,只见马槽下有一束老竹,约有十余竿,积尘污秽,似乎是弃置多年了。
—-纪晓岚
在身、口、意三业方面,意业最重。
从佛教角度而言,三业之中,意业最重。『大乘义章』七卷中教示:「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
凡是思想上已经发生的杀盗淫就是破戒。如果有意识上的杀盗淫,却没有做杀盗淫的行为同样是罪恶。凡是心中的妄语也是妄语,无论是否说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上的污秽,相比于行为上的污秽和语言上的污秽,是最重的污秽。
所以持戒的关键在于净心。心净则行为净,语言净。心如果不净,行为和语言都不可能保持自然的纯净。
从现代的法律层面而言,身与口的罪业都要承担法律后果,比如身业方面可以构成多种罪名,而口业也是相同。唯有意业方面却基本上不构成犯罪。所以,摄心,作为不造业的最重要环节,永远是自我的一个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