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恒言:“无缘不成父子,无缘不成夫妇。” 父子夫妇,固从夙世因缘中来,此外,如兄弟姊妹、亲族邻里、朋好仇敌,何一不从因缘中来?即我等生此争夺杀害多故之时代,生此水深火热多难之国家,与无量数芸芸众生相接触,往往还还,闻闻见见,无往而非新旧因缘所驱策。先圣知之稔,故力劝大众,慎于造因。虽一举手、一投足、一启齿、一转念,皆能产生复杂因缘,不容忽视。是以宣示五戒行、十善道,期众共种福因,以为转危为安、转仇为恩、转苦为乐、转贪为让、转怒为忍、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等转业地步。—-《谈因 系说》 尤雪行居士


说与不说之间

有一次,摩揭陀国的大臣禹舍婆罗门,到舍卫城竹林园拜访佛陀。

禹舍婆罗门对佛陀说:「尊者瞿昙!我是这样的一个人:凡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会准确地描述出来;凡是我亲耳所听说的,我会完全照我听到的陈述出来;凡是我所觉了的,我会按照我所觉了的说出来,从不失真。 」

佛陀对这样的行径并不完全同意,就对大臣禹舍说:「婆罗门!我不说『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 ,我也不说『不应当将所有看到的一切说出来』 ,所听到的、所觉了的也一样,不说『应当』或『不应当』将所听到、所知道的一切全部说出来。

婆罗门!如果将所看到的说出来,会造成不善法的增加,善法的减少,那么,我就不说,反之,如果能促成不善法的减少,善法的增加,我就会说。听到的、觉了的也一样。 」

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八三经》 。
能准确无误地转述所知、所见、所闻,大概是大臣禹舍所引以为傲的,所以会向佛陀说。

转述与否,应当评估会有怎样的影响而定,如果明知道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就应当有所抉择,保持缄默才是。

不「欺骗不实」 ,是为人的基本态度,佛陀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从本则故事来看,为有利于善法而保持缄默,应当没有违反不「欺骗不实」之虞。即是一般的言谈,佛弟子应当也要比照这样的原则。


一真如心


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癡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沙门义。-《杂阿含经.七九五》


须知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造恶业,无量无边。或我欠人之债,或人欠我之债,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负欠故,致所生儿女种种不一。有还债者,有讨债者,有报德者,有报怨者。…大率世之儿女之因,总不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之四义。-印光大师.复德畅居士书


所以恬淡人,無營心自足。



在家居士的安乐八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阇迦的年轻婆罗门来拜访佛陀。

他请教佛陀:「世尊啊!像我们这样向往出家的在家人,应当怎么做,才能获得这一辈子的安乐呢?」

「婆罗门!有四种法,可以让你得到这一辈子的安乐。哪四种呢?那就是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什么是方便具足?就是具备谋生能力;有足够的技能从事诸如务农、买卖、牧牛、射技、行政等工作,以养活自己。

什么是守护具足?就是能够妥善地收藏、守护自己的财产与粮食,不被国王所没收、盗贼所抢夺、水火所吞噬、浪荡子所败散,以及为各种灾患所坏失。

什么是善知识具足?就是能结交到具备信、戒、施、慧的善友,彼此间能够相互规劝与鼓励,使忧苦与烦恼得以消除、不起;喜乐与善行可以生起、不失。

什么是正命具足?就是能够量入为出,使财务收支平衡。不装阔,也不悭吝,生活不奢侈,也不致于陷入困顿匮乏。

婆罗门!不要沉迷于酒、色、赌,以及结交坏朋友,因为这四件事,就像让财库破了四个洞,使所有的钱财,都从这四个洞流光一样。
婆罗门!这就是可以让你这一辈子得到安乐的四种法。 」

「世尊啊!那又应当如何修,才能获得下一辈子的安乐呢?」郁阇迦婆罗门接着问。

佛陀回答说:「婆罗门!也有四种法,可以让你得到下一辈子的安乐。哪四种呢?那就是信具足、戒护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什么是信具足?就是对如来的正觉,生起恭敬,建立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会被其它人动摇,更不会再去信其它天魔外道。

什么是戒具足?就是坚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什么是施具足?就是心离悭吝垢秽,常常布施。例如,行法布施的解脱施,又如能亲手布施、乐于布施、平等布施等。

什么是慧具足?就是如实知苦、集、灭、道四圣谛,具备抉择成就灭尽烦恼的慧力。

婆罗门!这就是可以让你得到下一辈子安乐的四种法了。 」

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五五经》 、《杂阿含第九一经》 。

转按语:

一、信具足,就是对佛陀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光凭感情作用就能达成的,非得建立在法的理性基础上不可,这就有别于一般神教要求顺从的信了。这一点, 《增支部第八集第五五经》就明白地作: 「信如来之菩提」 ,亦即指信的是佛陀的正觉,也就是正法,而不是只有如来而已。对一位成就佛法「正信」者来说,不论环境如何变,即使全世界都没人信佛法了,仍然不会动摇他对佛法的信心才是。

二、戒具足中的不饮酒戒,应取酒之让人失去理智为主要考量。因此,像近代才有的各类毒品,也应从这个角度纳入「不饮酒戒」的范围中。

三、慧具足, 《杂阿含第九一经》只略举四圣谛为代表,实则,不论出家与在家,慧的成就,都应从「听闻」 、 「忆持」 、 「思惟」开始,然后在实践与实证(如实知)中完成,这慧的内涵,是不分出家与在家的。


执见的三种

有三类执见:一、 『我接受所有见解』
二、 『我不接受任何见解』
三、 『我接受某些见解,但不接受某些见解』 。

其中,持第一类执见者,常为贪、瞋、痴、烦恼所缠缚,好于执取染着,不得清净远离。

持第二类执见者,近于不贪、不瞋、不痴,近于不为烦恼所缠,近于清净不取不染。 」

持第三类执见者,当他接受某些见解时,情况与持第一类见解者同,当不接受某些见解时,则与持第二类见解者同。

持这三类执见者,若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见解,以为只有自己的见解才是真理,别人的都错,这样,就会与持其它两类见解者起冲突,进而发生争论、挑衅而起烦恼。有先见的智者,预见了这种烦恼生起的可能,乃能扬弃对自己见解的坚持,进而也不固执其它见解,这样,就能止息所有的执见了。

取自佛陀与长爪外道的对话中佛陀所述的内容。佛陀所举三类「见」 ,依例均为「邪见」之类,为与佛法「正见」有所区别,故对此类「见解」以「执见」称之。

解脱者仍然会说「我」如何如何,但却不会有「我」的执着,这就是「虽仍然使用世间之说,但却没有世俗的黏着」之例。


舍利弗对昔日老友的关怀

有一年夏天雨季,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安居,而尊者舍利弗则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安居。

三个月的安居期结束了,有一位比丘从迦兰陀竹园来祇树给孤独园。

尊者舍利弗知道这位比丘从迦兰陀竹园来,就向他打听佛陀与僧众们的情况,得知大家一切安好。接着,又向他打听一位住在王舍城的昔日好友,名叫「陀然」的在家婆罗门,得知这位老友一方面仗着国王的权势,欺压民众,一方面又仗着群众的力量,要挟国王,欺上瞒下,为非作歹。

于是,尊者舍利弗为了规劝这位昔日老友,就动身前往王舍城。

陀然婆罗门在家里看到尊者舍利弗从远地来访,十分高兴,赶紧为他准备美食。

然而,尊者舍利弗拒绝了陀然婆罗门的食物,直接质问他是否欺压民众,要挟国王。

陀然婆罗门辩解道:
「舍利弗!你也知道我是个在家人,有事业要照顾,有父母要供养,有妻儿要养育,有奴婢要照料,有租税要缴纳,还要祭祀诸天、祭拜祖先、布施出家人,以为下一辈子的福分打算。舍利弗!这一切都不能少啊。 」

「陀然!我问你:假如有人为了孝顺父母而作恶,因为这样的缘故,来生下了地狱,能因为孝顺父母的理由,而免受地狱之苦吗?」

「不能,舍利弗! 」

「同样地,假如是为了妻儿、奴婢、国王、诸天、祖先、出家人而作恶,因此而下了地狱,能以这些理由而免除地狱之苦吗?」

「不能,舍利弗! 」

「陀然!在家人应当合法、合道德地求取钱财,不要为恶求财,这样才能赢得家人与奴仆的敬重、出家人的好感。有家人与奴仆的敬重、出家人的好感,则更能使自己的德行增长不退。 」

经过了尊者舍利弗这番开导,陀然婆罗门终于坦承,他是为了一位名叫「端正」的情妇,才会欺上瞒下地为恶敛财。于是,陀然婆罗门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舍离情妇,改邪归正,并要归依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则要陀然归依佛陀,并且为他说法。
几天后,尊者舍利弗就离开王舍城,到一个叫「南山」的地方去了。

后来,陀然居士患了重病,生命垂危。尊者舍利弗得知了这个消息,又从外地赶回王舍城,来探望这位昔日老友。

陀然居士躺在床上,看见尊者舍利弗来了,想撑起身子来迎接,但被尊者舍利弗制止了。

询问过病情后,尊者舍利弗对陀然居士开导道:
「陀然!地狱与畜生,哪一道比较好?」
「畜生比较好。 」
「畜生与饿鬼,哪一道比较好?」
「饿鬼比较好。 」
「饿鬼与人,哪一道比较好?」
「人比较好。 」
「人与四王天,哪一道比较好?」
「四王天比较好。 」
「四王天与三十三天,哪一道比较好?」
「三十三天比较好。 」
「三十三天与焰摩天,哪一道比较好?」
「焰摩天比较好。 」
「焰摩天与兜率天,哪一道比较好?」
「兜率天比较好。 」
「兜率天与化乐天,哪一道比较好?」
「化乐天比较好。 」
「化乐天与他化乐天,哪一道比较好?」
「他化乐天比较好。 」
「他化乐天与梵天,哪一道比较好?」
「梵天最好。 」

这时,尊者舍利弗心想,在婆罗门的信仰中,普遍都向往梵天界,我不如就为他说往生梵天的修行方法。

于是,尊者舍利弗说:
「陀然!有知有见的正觉者世尊,曾经说过『四梵住』的修行方法,只要修习、多修习,命终之后,就能往生梵天界。

陀然!多闻圣弟子让自己的心沈浸于慈、悲、喜、舍之中,并且将之由近而远地无限扩充,直到遍及于一切,这就是修往生梵天界的方法。 」

尊者舍利弗说完法后,就离开王舍城,到迦兰陀竹园去见佛陀。

陀然居士照着「四梵住」的方法修,就在尊者舍利弗到达迦兰陀竹园前,舍离了欲贪,往生于梵天之中。

尊者舍利弗拜见了佛陀,将老友陀然居士的事禀告了。

佛陀说:「舍利弗!你为什么不继续教导陀然比梵天更究竟的法就离开了呢?如果教他更究竟的,陀然应当也能成就的。 」

「世尊!因为我想婆罗门们都喜欢梵天,以梵天为尊贵,以往生梵天为究竟,所以,世尊!我才这样做。 」舍利弗回答佛陀说。

「但是,舍利弗!陀然已经去世了,往生于梵天之中。 」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七梵志陀然经》 、 《中部第九七陀然经》 。
二、故事末后,佛陀质疑尊者舍利弗不为陀然说超越梵天的法门,这可能是尊者舍利弗一生中,佛陀对他仅有的微词。往生梵天很不容易,但以佛法来说,却距离究竟的解脱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