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散的筵席

佛陀八十岁即将入灭的前三个月,尊者舍利弗回到他出生的故乡,摩竭提地方的那罗村安住,在那儿患了重病而去逝入涅盘了。

照顾他的沙弥纯陀,办妥了尊者舍利弗的葬礼,拿着尊者舍利弗生前的衣、铃,以及火化后的骨骸,来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禀告尊者阿难说:

「大德!我的老师尊者舍利弗已经入涅盘了,我将他的骨骸,生前使用的衣、铃带来了,都在这里。 」

尊者阿难听了,心里很难过,领着沙弥纯陀来见佛陀,对佛陀说:

「世尊!沙弥纯陀来说,尊者舍利弗已经入涅盘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令我难过得犹如身体就要被支解了,头昏眼花,心乱如麻,所学的法都用不上了。 」

佛陀问尊者阿难说:

「阿难!舍利弗入灭时,带走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吗?我成佛以来的教说,如: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都跟随着舍利弗的涅盘而消失了吗?」

尊者阿难回答说:

「不是的!然而,以尊者舍利弗的精进修持、智慧成就,有他在的时候,能够依着人们不同的根机,而给予有力的教导,也常常赞叹鼓舞大家。我是因为正法,因为受他教导的众人失去了尊者舍利弗的缘故,而起忧愁苦恼的。 」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

「阿难!你不要忧愁苦恼,为什么呢?因缘所聚集而生起的有为败坏法,怎么能不坏散呢?一切我们所喜爱的,都会离我们而去,是保不住的。

譬如大树,从大枝干先折损;大宝山从大块岩石先崩垮,如来弟子,也从大声闻弟子先入涅盘。舍利弗可以替我说法教导大众,有他在的地方,就如同我在那里一样,如此一来,我就可以安闲无事了。但一切顺意的事,终是要离散的,不要因为自己喜爱的离散了,而受忧愁的毒害。

阿难!你应当知道,即使是如来,再不久也会入灭的。

所以,阿难!应当以自己为可以依靠的陆洲;
以法为可以依靠的陆洲,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陆洲明灯,也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了。怎样才能够使自己成为自己可以依靠的陆洲呢?怎样的法,才是可以依靠的陆洲呢?


阿难!应当安住于依着身体、感受、心念、心念对象的法,来修学专注与如实觉察,不论是自身内在的、外在的,或是内、外交错的,都以热诚的态度,清晰的觉知,念念分明来调伏世间的贪爱与忧愁。这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法而不依靠其它的了。

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是我入灭了以后,能安住于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归依;安住于以法为依靠,以法为归依,不以其它为归依,这就是我弟子中,最勤于修学的比丘了。 」


取材自《杂阿含第六三八经》 、 《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三经》 、 《增壹阿含第二六品第九
经》 。


宁波一个姓吴的书生,喜欢与妓女厮混。后来和一个狐女好上了,时常幽会,但吴生仍旧经常出入青楼妓院。有一天,狐女请求他说:“我能幻化,凡是你喜欢的女人,我看一眼就能立刻变成她的模样。你一想她,我就能幻化成她的样子出现在你面前,岂不是胜过用千金买笑吗?”吴生一试,狐女果然在顷刻之间就换形,与真人一模一样。于是就不再外出了。吴生曾经对狐女说道:“现在我眠花宿柳,真是开心极了。可惜还是幻化,想起来心里总觉得隔了一层。”狐女说:“你说得不对。声色的快乐,本来就像电光石火一般短暂,哪里只是我变幻的那些女子才是幻化的,其实就是你心仪的那个某某本来也是幻化的啊。不仅这些女子都是幻化的,就像是我本来也是幻化的。就是那些千百年来名姬艳女也都是幻化的啊。白杨绿草,黄土青山,哪一处不是古时候歌舞的地方。活着时握雨携云一般的欢爱,和生离死别时埋香葬玉、别鹤离鸾一样的哀痛,不过是伸伸胳膊那么短暂的时间。其中两个人在一起,或者几刻钟,或者几天,或者几个月,或者几年,终究有永别的那一天。到了诀别的时候,不管是相聚了几十年,还是片刻的萍水相逢,都是一样的悬崖撒手,转瞬成空。倚翠偎红,不都恍如春梦吗?即使是夙缘深厚,终身相守,可是时光荏苒,朱颜不再,渐渐生出白发,同一个人也不再是先前的模样。那么她当时的美貌,也可以说是幻化的啊,哪里只是我变成某某是幻化的啊。”吴生一下子好像是大彻大悟。几年之后,狐女离他而去,吴生竟然从此不再到风流场上去了。

—-纪晓岚



身.受.心.法

安住于一种状态:

专注如实地觉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念、我们心念所涉及的对象。

无论是自身内在的、外在的、或是内、外交错的,都以稳定的、清晰的觉知,念念分明地观察。

通过这种方法,调伏贪爱与忧愁。

这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正确的方法而觉悟,而不依靠其它的任何人或者事物。




世间众生,假若有偏好淫欲、沉溺声色之娱、不能自拔的,只要能经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便能脱离淫欲之害;世间众生,假若有心生热恼、常自发怒、怨恨于人、不得清净的,只要能经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便能脱离嗔恚之患;世间众生,假若有心性暗昧、不明事理、常常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只要能经常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便能脱离愚痴之毒。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大威神力,对众生多所饶 益。所以应该经常在心中想念观世音菩萨,默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一位真正的解脱者,不是因为相信而能证入无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能安于远离;不是为了不犯戒而做到无诤。解脱者是因为贪、瞋、痴已尽的缘故,所以能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取离,乐于心不移动。一位心正解脱的比丘,不会因为他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 意念了什么而退失解脱。解脱者在六根认识境界时,心不会被境界俘虏,始终能维持一贯地清净不杂、坚住不动,能就其因缘,善观生灭无常,善观无常中的寂灭性,就像一座坚固的大石山,任凭哪个方向来的风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动摇、转移一样。


一件事只要做了以后,会有不善的、有罪过的、智慧者所谴责的结果,或者会有所执着,因而引发出无益之苦的,那就是应当舍离断除的。



我和我所爱

在释迦牟尼佛(佛陀)住世讲法的时期,某日佛陀途经一个叫优楼频螺的村落。当地村长听说佛陀常导教人知苦、灭苦。他心中怀有仰慕,就前去拜见佛陀求法。

村长请教佛陀导致苦的成因以及灭苦之法。佛陀问村长:“你们村里的人被杀、被捕、被罚、被遣责时,你会感到忧心、哀叹、痛苦、不悦吗?”

村长答:“我所眷爱和关切的人,我当然会为他忧心、哀叹、痛苦、不悦,而与我不相关的人则不会。如果我的妻儿出事,我自然更加忧愁。”

佛陀说:“依此类推过去与未来,可知众生的种种痛苦,一切皆以欲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为因,以欲为缘。如果没有爱念之人,就不会有忧悲苦恼。一个没有忧悲苦恼的人,就如出水莲花般超脱。”村长听完之后,当下就远离尘垢,不再疑惑,不再畏惧,皈依三宝。

一般人认为,有了爱就有快乐,可是佛陀却告诉众人,有了爱,就跟着会有忧、悲、恼、苦。这些话传到了波斯匿王耳朵里,他心存质疑,就和自己的妻子末利皇后讨论起来。

末利皇后是虔诚的佛弟子,她反问波斯匿王:“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大王您会怎么样?”波斯匿王答:“那我一定伤心、哭泣、忧苦、烦恼、懊悔啊!”末利皇后说:“对啊,这些苦正是因爱而生的。”

——选自《杂阿含经》

亲情与爱情,是世人所赞颂与追求的,但在佛陀的慧眼中,这种不离自我为中心的欲爱,是苦的根源!亲情和爱情,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所爱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痛苦就跟着来了。然而,世间一切皆是无常,所爱着的对象也是在无常变化的,也要经历生老病死和各种别离。所以,基于我和以我为中心的爱,是烦恼痛苦的根源,这就是真相。



病比丘的看护

有一次,佛陀与比丘们游化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住在城北郊外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位比丘得了重病,严重到连大小便都无法起床,但却没有其它比丘来探视看护,任他在床上日夜怨叹:「为何世尊独独不怜悯我啊?」

佛陀以天耳神通,听见了那位病比丘的怨叹与呼唤,就对比丘们说:「我和你们一同到各处寮房走走,看看你们住的地方。 」

佛陀借着这个理由,带着大家来到病比丘的寮房。病比丘挣扎着要起来迎接佛陀,但却起不来。

佛陀阻止他说:「躺着就可以了!比丘!不要起来,我可以自己找位子坐。你的病好些了吗?」
「世尊!我的病越来越重了。 」

「比丘!看护你的人在哪里呢?有人来探视你吗?」

「没有,世尊!自从我得病以来,都没人来探视我。 」

「比丘!当你还没生病时,有没有常常探望其它病人呢?」

「没有,世尊! 」

「比丘!平常你都不探望病人,所以今天才得不到别人的照顾。比丘!现在你不要害怕,我亲自来照顾你,让你不缺什么。虽然我的成就在今日天上人间中最高,但我也能照顾任何病人:对得不到救护的人施与救护;做盲者的眼目;救护生病的人们。 」


说完后,佛陀亲自为他清理排泄物,擦洗身体,换洗衣服床单,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还亲手喂食。做完这些,佛陀利用这个机会,教导这位比丘说:

「比丘!应当舍离三世轮回的大病,怎么说呢?出生时,有在胎中不自由的灾难。

出生后,有老病死的苦迫。人一老,生理机能变差,病痛随之而来。生病的人,或躺或坐地呻吟,各种病症接踵而来,最后难逃死亡。

死亡,识与形体崩离了,然后往生善趣或恶趣之中。

罪恶多的,往生极苦的地狱,也有生为畜生的,被人驱使,受很多苦,也有生为寿命长达数劫之饿鬼的,咽喉食道细小如针,难以吞食,又常受到鞭打。

福报好的,生在寿命长达数劫的天上,但也难免于恩爱别离之苦,欲望难以满足。

只有修证贤圣之道的,才能离苦。

有九种离苦之人,所谓阿罗汉、向阿罗汉、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种性人,这些都是如来的弟子。

所以说,如来的出现,真是难逢;能出生为人,而且生于能听闻佛法之处;能遇见善知识;能听闻佛法,更是难得的机会。

你应当了解:现在如来在世间宣说正法,你又没有生理上的缺陷能听闻正法,如果不努力修学,失去这样的机会,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我的教诫。 」

这位病比丘经过了这番教诲,即证得解脱,病也好多了。

佛陀回去后,要尊者阿难集合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当众制订了僧团成员生病时的看护制度:如果生病比丘没有弟子,则应当由大家轮流排班看护。

取材自《增壹阿含第四四品第七经》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慈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