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言美色、世間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觀看者不?」 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若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又能種種歌舞伎樂,復極令多眾聚集看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若有世間美色、世間美色者,在於一處,作種種歌舞,伎樂戲笑,復有大眾雲集一處,若有士夫不愚、不癡;樂樂、背苦;貪生、畏死,有人語言:『士夫!汝當持滿油鉢,於世間美色者所及大眾中過,使一能殺人者,拔刀隨汝,若失一渧油者,輒當{斬}[斷]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鉢士夫,能不念油鉢,不念殺人者,觀彼伎女及大眾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世尊!彼士夫自見其後有拔刀者,常作是念:『我若落油一渧,彼拔刀者當截我頭。』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如是,比丘!若有沙門、婆羅門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一切心法,住身念處者,則是我弟子、隨我教者。云何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攝持一切心法,住身念處?如是,比丘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復如是。是名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專心正念,護持油鉢,自心隨護,未曾至方。甚難得過,勝妙微細,諸佛所說,言教利劍。當一其心,專精護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調伏世間貪憂。
離迷雖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大多数文明的毁灭源于人类对物质的追逐速度超过了其对物质的驾驭能力。— -「以人為本」重要性的註解
莫说青山多障碍
风也急风也劲
莫说水中多变幻
水也清水也静
未怕罡风吹散了热爱
不怨天不怨命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煩惱對心情的影響力與人生經歷的跨度成反比。從天上向下看,滿眼都是平地。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以敞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布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
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摩羅之輩,提婆達多之輩,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別,化令成佛,豈非被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
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羅蜜最為上者。但持說般若足矣。何用勤苦行餘度耶。今持說者。行菩薩行。割股救鴿。投崖飼虎。如是等行。皆名苦因。云何前捨身命布施者。即成苦果。而此獨不成苦果耶。...上言金剛般若是第一波羅蜜。或謂布施為第一者。以布施能攝餘度。不知餘度無般若。如闕目而無導師。縱得福報。難證法身。較量優劣。斷乎般若為第一也。故此以第一波羅蜜能攝餘度。如忍辱。即是持戒。顏色不變。即是禪定。忍至五百世。即是精進。而中無我人等相。即是般若也。故忍辱不住於相。布施不住於相。方證菩提。而所謂不住於相者。非金剛慧固莫能照了也。如是雖行忍辱。亦是般若。以此布施。是真布施。豈彼身命布施求世間福者可同日語哉。
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
如光不離日
鴦崛摩羅者:又稱指鬘外道,初住於室羅伐悉城之凶人,事奉邪師摩尼跋陀羅,恭順謙故。後來師母誣其凌辱之罪,其師遂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鴦崛摩羅於是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取一指為華鬘,故有指鬘之稱。至九百九十九人時,欲殺害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遂前往度化之,鴦崛摩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害之,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後來證得羅漢果。
甲同志偶然间遇见一个小朋友,穿戴整洁,顽皮可爱,神气活现。甲同志不禁赞叹“多可爱!”赞叹完了突然有感而发,“我好像好久没这样夸我自己的孩子了。”于是不禁反思其原因:不外乎总觉得自己家孩子不争气、不懂事、...但再往里面想,好像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没有好工作怎么办...再往里想:我的孩子混的不好我多难受!刨根问底原因是:他是“我”的孩子。既然有“我”,就有无限的希望和寄托,也就有无限的失望和惆怅。因为是“我”的孩子,就不再随随便便说“多可爱”。厨师很少赞叹自己的炒菜味道好,人们很少赞叹自己的生活好...都是因为有个“我”在中间。少一点“我”的时候,就会有更多、更自然的“多可爱!”世界是我的,也是你的,但终究还是别人的。庄子所谓“在宥”,佛所谓“无我相”。
於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
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 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 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 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 ,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 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太子降生之時,印度各方面正處於混亂狀態。原先雅利安人文化頗高,道德表現與文化亦相稱合。迨至佛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之際﹐雅利安人確立了種姓制度後,其文化與道德因之滑落而失去維繫社會的作用。最高階級婆羅門的宗教觀--神我論--建立在知識上,以神我的知識為其最大把柄,以宗教神籠罩一切知識﹐無論祭祀、祈禱、卜筮、咒術、教育、用兵、養生等各方面的知識,莫不與其私欲相關連﹐這與西方中世紀寺院僧侶以宗教壟斷一切學術相同。宗教師掌握一切知識,自以為是智慧者﹑不凡者。世間絕大多數宗教的共通點:就是從上而下,從下而上(此種直上直下的世界觀,造成不能向無盡橫面溝通的促狹心境,古來西方神教似乎也是如此)。此種以上制下的思想﹐視自己為梵天或上帝生,性格中薰習成一種高慢感﹐加之傳統知識、禮儀的強化與訓練,尊嚴感就愈發強烈起來了。婆羅門位於「四姓」之上﹐從其種姓尊貴的優越感中,輕視剎帝利、毘舍、首陀羅等族﹔又操控知識﹐自尊自大,凌蔑一切,倡說大梵天的威權是恆常、永樂、真實和清淨的。這一切皆與以教制政有關:他們有的直接當政,握教、政二權於一身;有的間接干政,但總說是以教馭政。強烈的政權及嚴格的階級制,不能給予人人平等和幸福,時代因而起了反對的聲浪:釋迦牟尼佛正覺緣起法的無我性,諸法無實的寂滅性,就是以四念處的深觀無常、苦、無我和不淨之宇宙本質,否定了婆羅門大梵天的老路--常樂我淨的想法﹐以新宗教、新思想而後來居上。
世代相傳的佛法總是以四念處印證了諸法緣起生滅無實性的道理﹐對於舊有神我永恆實在的不變性給予徹底的否定!因此佛教與他種宗教不同﹐其他的宗教皆以假定的神開始,種種的假定因知識的增長而互相矛盾,痛苦也跟著增長。學佛不以假定開始,憑因緣的事實而建立,因此不迴避知識之光。
再者,神我論者之迷於一永恆真神的清淨妙樂境界﹐久遠以來已成為人類文化中的大邪見,違反了知性科學的宇宙生物論。此一謬見與狂情,不能接受物壞崩離、生老病死的事實。即使一般的佛教徒,因過份追求完美的宗教層面,也不禁興起後世理想境界的嚮往。而佛說四念處成賢達聖的真義﹐又是那麼的超越現實的思考,它是最難以語言、文字描述的經驗啊!因此佛陀涅槃後的佛教發展中,古印度神我論者的常樂我淨的信仰,依然如影隨形的與佛弟子的傳教生涯藕斷絲連!在家與出家的佛弟子們,祈願不為凡俗、外道邪見事行所迷而退失佛道,應常時把四念處法門繫念於心。(法蘊足論8)說:「修習如是四念住時,所有無漏作意相,諸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總名為念,亦名念根,亦名念力,亦名念覺支,亦名正念。」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