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住(巴利语:satipaṭṭhāna,梵语: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称内观。指从“身”体、感“受”、“心”、“法”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明了其身不净、苦、无常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瞋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云何为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
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心離貪欲。心得解脫。
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
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愿說之。
佛言:善哉!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
答曰:亦有亦無。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無?如今無者,云何言有?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
問曰:人從何生?
答曰:人從谷而生。
問曰:五谷從何而生?
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
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
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
問曰:空從何生?
答曰:從無所有生。
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
答曰:從自然生。
問曰:自然從何而生?
答曰:從泥洹而生。
問曰:泥洹從何而生?
佛曰: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問曰:佛泥洹未?
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樂?
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
答曰:眾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
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
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昇降,所以者何?心於外求,然後制令求其心,散亂心不解脫,皆如實知。若比丘於身身觀念住,於彼身身觀念住已,若身躭睡,心法懈怠,彼比丘當起淨信,取於淨相,起淨信心。憶念淨相已,其心則悅;悅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則猗息;身猗息已,則受身樂;受身樂已,其心則定,心定者,聖弟子當作是學:『我於此義,外散之心攝令休息,不起覺想及已觀想,無覺、無觀,捨念樂住;樂住已,如實知。受……心……法念[住]亦如是說。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何謂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是離諸邪念將心安住於一處而不散亂之意。
一心無事,萬境不生,心境虛融,聖凡何有?聖凡情盡,體露真常,體若虛空,真常本寂,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一道空平,迥然獨說,謂之寶王三昧,亦名大總持門,祖師門下謂之金剛寶劍。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如是見無為法入正法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十方諸佛以患難為逍遙,以遮障為解脫。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
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
很久以前,有一位有声望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终于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勿以難得而生退心。
来也平常,去也平常。只有过程,无须结果。
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舌,香、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恒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布施四德:一、布施度慳貪。二、成就福德因緣。三、廣結善緣。四、淨化恩怨因果。
布施十種功德:一、降伏慳吝。二、捨心相續。三、同其資產。四、生富豪家。五、生處施心現前。六、四眾愛樂。七、入眾不怯。八、勝名流布。九、手足柔軟。十、不離知識。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益動。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為之道。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佛告阿難。此諸年少比丘當以四念處教令修習。云何為四?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智、正念,寂定於心,乃至知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知法,所以者何?若比丘住學地者,未得進上,志求安隱涅槃時,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乃至於法遠離。若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盡諸有結,正知善解脫,當於彼時,亦修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靜於心;受……心……法法觀念住,乃至於法得遠離。
被抑不求申明,抑求申明則怨恨滋生。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以留難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