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逝哀愍故,常教授眾生。哀愍眾生者,是法之所應。

能施無畏

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门是敲开的,门把在里面。开不开门都在于自己。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專修於正法,遠離不善業。是漏盡羅漢,嶮惡世平等。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景城西偏,有數荒塚,將平矣。小時過之,老僕施祥指曰:「是即周某子孫,以一善延三世者也。蓋前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東昌商販歸,至肆午餐,屠者曰:『肉盡,請少待。』俄見曳二女子入廚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來。』急出止之,聞長號一聲,則一女已生斷右臂,宛轉地上﹔一女戰慄無人色。見周,並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惻然心動,並出資贖之。一無生理,急刺其心死﹔一攜歸,因無子,納為妾,竟生一男,右臂有紅絲,自腋下繞肩胛,宛然斷臂女也。後傳三世乃絕。皆言周本無子,此三世乃一善所延云。」

正直平等道,離恐怖之方,乘寂默之車,法想為密覆。慚愧為長縻,正念為羈絡,智慧善御士,正見為前導。如是之妙乘,男女之所乘,出生死叢林,逮得安樂處。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六祖惠能大師。修養的進步,是在逐漸擺脫情緒反應的束縛,解脫自我主觀的支配,以冷靜的心情來應變動亂,以判斷的思考來明辨是非,以熱誠的態度來待人接物。一個人能夠觀察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好和壞;一個人能夠勉勵自己,就可以見到自己的對與錯。一個人能夠看出自己的壞和錯,那就是對自己的態度非常客觀,這個人才可以說在他的人生當中,有一個大轉變,也才可以說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過去有兩戶人家,是隔壁鄰居。張家的人,大家和樂相處,天天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剛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可以說是弄得雞犬不寧,無法過日子。有一天,李家的人跑來問張家的人說:「你們一家人為什麼不吵鬧,能夠和睦相處呢?」張家的人就對他說:「因為我們一家人都認為自己是做錯事的人,所以能夠互相忍耐,相安無事。而你們一家人都自以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爭論不休,大打出手。」李家的人聽不出其中的意思,問道:「這是什麼道理呢?」張家的人就向他解釋說:「譬如這裏放有一個茶杯,一個人不小心將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願意認錯,還理直氣壯的大聲罵道:『是誰將杯子放在這裏的?』放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大聲說:『是我放的,你為什麼不小心要把它打破?』兩個人都不肯退讓,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僵持不下,當然就吵鬧打架。反過來,如果打破杯子的人能夠道歉說:『對不起,是我疏忽打壞了杯子。』對方一聽也馬上回答說:『這不能怪你,是我不應該把杯子放在這裡,害你打破。』像這樣兩個人彼此願意坦白承認自己的過失,互相禮讓,這樣怎會吵吵鬧鬧呢?」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訶萨,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於覺睡眠。我於睡眠覺。

精勤修習,盡諸有漏。

盈則虧 虧則盈 雖在昼不現 雖現昼不在

汝當前進,慎勿退還!

婆羅門涅槃,是則常安樂,愛欲所不染, 解脫永無餘。斷一切希望,調伏心熾燃,心得寂止息,止息安隱眠。

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見佛無厭足,聞法亦無厭。供養於眾僧,亦未曾知足。

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住不思議最勝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輪迴,超過世間無有等比。

善修其身心

恒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離諸怖畏,住於正念。

滅除障難,正念現前。

無有異苦行,無異伏諸根。無異一切捨,而得見解脫。

憐愍一切如己身,常以普門隨順轉。

持戒明智慧,自修習正受,正直心繫念, 熾然憂悉滅,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脫,斯等因緣故,受身得妙色,成就乘出道,心住於中學,如是德備者,為諸天供養。

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

无人超市、无人加油站、无人厨房...当我们窃喜于自动化、智能化带来的劳动力解脱时,并没有找到适合大多数被释放劳动力智能水平的出口。”无人”的初衷是解脱,结果成了“替代”;而这次“替代”的出口可能与上一次“从车间工作台到计算中心控制中枢”不同,更像是从“饱和”到“冗余”、“从业”到“失业”、“充实”到“空虚”、“碳”到“硅”、“人”到“非人”。人类偷懒到极致,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拥抱马云的时候记得2024年飞往火星的最后那批人类亲戚。

精勤修習者,能開發聖道。

智者建立戒,內心修智慧。

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

能於一切眾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緣普救護,種種苦難皆銷滅。

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 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

調伏眾生無懈倦,利樂平等無怨親,願於菩薩妙金山,一切勝福皆成就。普於十方諸世界,息滅眾生邪見心,速獲如來無上身,普願眾生咸證得。

罪垢銷除、身心清淨。

得甚深智入大悲門,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阿三,非常富有、可說是家財萬貫。有一天,阿三到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巍峨的三層樓房,富麗堂皇,非常羨慕,心想:「我的財富也不輸他,我也要蓋一棟相同的房子。」第二天一大早,阿三就差人找來木匠,準備開始蓋樓房,這位木匠正是替他朋友建造三層樓房的人。阿三滿心歡喜,將心目中的樓房描述給木匠聽,
木匠聽完說:「沒問題,您儘管放心。保證給您一棟不同凡響的三層樓房。」
木匠果然沒有食言,隔天立刻就帶了工人開始敲敲打打、叮叮咚咚,阿三看了,興奮地期待著。建造樓房,第一步就是要先打地基,這位經驗十足的木匠當然也不例外。他首先挖地、整地、作地基……非常賣力的工作著。但是在一旁監工的阿三看了,心裡可急了,不斷地嘀咕著:「這種蓋法,什麼時候才能完成他的『三層樓』呢?」於是阿三急忙對木匠說:「不對,不對,我只要三層樓,你在做什麼?」木匠回答:
「對啊!我就是遵照您的要求,正在努力的完成三層樓啊!」阿三說:「可是,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木匠回答:「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從來沒蓋過一棟樓房,是不需要打地基、不從第一層樓開始蓋的。」阿三仍然堅持說:「不!我不需要下面的兩層樓,你只要蓋第三層樓就可以了。」可憐的木匠,楞在那兒,真不曉得應該如何是好。「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部就班,從基礎打起,才能成就。

從前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人,擅長煮黑石蜜。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富貴顯達的客人, 為了討好客人,阿財急忙地進到廚房,升起爐火,把蜜糖倒進鍋子裡加入一些水,煮了起來。高興的阿財,準備以上好的石蜜汁招待富人。過了一會兒,蜜汁煮好了,但滾燙的蜜汁,一時之間卻難以冷卻,阿財急中生智拿來一把扇子,對著鍋子用力地的搧,搧、搧、…… 爐下的火也隨著愈燒愈旺,一鍋子的蜜汁,更是熱得不斷地冒泡。但是額頭不時冒出豆大汗珠的阿財,還是使勁的搧,一心只想讓蜜汁快點冷卻。旁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地說:「阿財!鍋子下面的爐火燒得這麼旺,你再怎麼搧也搧不冷啊!」煩惱來時,人們總想藉著世間的五欲之樂,來息滅煩惱;然而,就如同故事中以扇搧爐火一般,五欲之樂唯有增加心當中的惱熱,並無法真正的息滅煩惱。

趁天公作美修屋顶

天公疼憨人

於彼欲無欲,解脫一切苦。

从前有一伙商人,想渡海做买卖。要渡海就必须请向导引路,才能成行。因此大家一同寻找,请到了一位向导。有了向导,大家就出发上路了。他们来到了一个旷野,那里有一座祭祀神的祠堂,按惯例必须杀活人祭祀后,才能离开。于是商人们共同商议说:“我们结伴而行的人都是亲戚,怎能杀死?只有这个向导,最适合祭祀神灵。”于是他们杀了向导,用来作了祭祀的供品。祭祀完毕后,他们却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往何处走,都困死在旷野中。很多人也是这样,想得到人生的真谛、智慧和财富,本应当修行善事,但却常败坏善良的品行,从而在生与死轮回路上,永远不能超脱,并因为作恶,受到长久煎熬。这就像商人们要渡海,却杀了引路的人,从而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困死旷野的结果一样。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二昧;是名見性。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信能度諸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


Living 本身就充满evil。money赋予的无一例外全部是欲望的满足,无论是乞丐手里的半片面包,还是贵妇手指上的钻戒,本质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