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勞諸垢中,皆有如來藏。

覺知學地時,隨順直道進,精進勤方便, 善自護其心,如自知生盡,無礙道已知,以知解脫已,最後得無知,不動意解脫,一切有能盡,諸根悉具足,樂於根寂靜,持於最後身,降伏眾魔怨。

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

獅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知自心佛性具足,則性外豈有法可求耶!十方塵剎如來,隨機度化,無非欲令眾生親證此一心是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信根,四預流支是,應於此觀信根。精進根,四正勤是,應於此觀精進根。念根,四念處是,應於此觀念根。定根,四靜慮是,應於此觀定根。慧根,四聖諦是,應於此觀慧根。

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一發大心,超過歷劫修行。

量子力学中,原子的状态是不确定的。这一点玻尔方程可以证明。而由原子组成的“你”和“我”事实上状态也是不确定的。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中的“你”或者“我”事实上在与“这个”世界平行的其他空间有很多不同的存在可能。所以微观的规律一样适用于所谓的宏观,因为这个所谓的宏观也不过是众多可能性下的一个微观。


猶如一切色,不離於虛空。

從前有一個村落,距離國王居住的城裡有五由旬遠(一由旬約為十六里)。由於這個村子的水特別甘甜,國王就命令村裡的人每天送水給他。為了每日的送水,村民疲憊不堪,都想要搬出這個村落,希望遠離送水之苦。村長知道了村民的苦惱,就跟大眾說:「你們先不要離開,我會為你們請求國王,請他把五由旬改為三由旬,讓你們送水能近一點,往返就不會太累了。」於是,村長就去請求國王,國王也允諾將送水的這條路改稱為三由旬。村民聽了以後,都非常地歡喜!但有人說:「這路程還是原來的五由旬,並沒有什麼改變啊!」村民雖然聽了這些話,仍然相信國王,於是紛紛打消離開村落的想法。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可是没有宗教的科学却是无法前进的。”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页。第283页:“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找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时,信仰上帝并不妨碍他推崇佛教,他曾多次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佛在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而聖經在在耶穌誕生前約一千五百年前開始寫,歷經一千多年寫成。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而基督教起源於猶太地區,從西元一世紀傳往羅馬帝國及地中海沿岸。公元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和希臘。公元前722年與586年以色列王國與猶大王國分別被亞述與巴比倫帝國毀滅,開始了猶太人流亡期,並開始將舊約聖經影響巴比倫、波斯等東亞地區。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伊萊恩·柏高絲(英語:Elaine Pagels),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的偽經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的多馬福音中,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另外,艾伯特·約瑟·艾德蒙斯(英語:Albert Joseph Edmunds)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與道教的概念。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和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佛誕生相似的描述。公元前2世紀印度-希臘王國米南德一世依皈佛教成為阿羅漢,被記載於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經。米南德一世 (前160年-前135年) 的錢幣,上面有法輪的符號。

25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实在太神圣,之前好久、以及之后至今都没有智慧超越当时的水平。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貪、嗔、癡三毒。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即明集諦理,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順趣向涅槃之道,細化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四念住:身念住,觀身不凈。受念住,觀受是苦。心念住,觀心無常。法念住,觀法無我。

四正勤:未生惡法令不生;已生惡法恒令滅;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神足:意為產生精進的基礎。
欲神足,欲得見道;
勤神足,精勤習禪;
心神足,心神專一;
觀神足,正確觀想。
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
信根,深信三寶;
勤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
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
定根,修習禪定;
慧根,開發智慧。
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
信力,堅信真理;
勤力,修四正勤的力量;
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
定力,置心一處的能力;
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
憶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喜悅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禪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等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八正道:
正見解;
正思惟;
正語言;
正行為(正業);
正職業(正命);
正精進;
正意念;
正禪定。

從前有一個人,貧窮困乏,欠了人家許多債,無錢可以償還,就逃走避債去了。到了一處空曠的地方,遇見一個箱子,內中裝滿了珍寶。有一面明鏡,放在珍寶上,用來覆蓋這些東西。貧人見了,心中異常地高興,即刻就打開來,見到鏡中有個人,不勝驚訝,且害怕起來,拱手說道:「我以為是空箧,一無所有的,不知有您在這箧中,請不要生氣。」世間的人也是這樣,受著無量煩惱的窮迫困擾,又受著生死魔王債主的纏著,想要逃避生死,就進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種種功德,恰如遇見寶箧一般。受到對身體持真實之我的見解這面鏡子的惑亂,錯誤地以為有真實的我,即刻就封閉起來,與善法無緣了。於是墮落,失掉了種種功德,心體寂靜、止於一境的道法的品類,出離了煩惱的種種善法,曆經三乘由菩提之道證得涅槃之果,所有這一切都失卻了。像那愚人一樣,棄離了寶箧,執著于真實之我的見解的人,也是這樣。

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

感冒不可轻易用药:
       喉咙痛、鼻涕、痰并非鼻子的发炎,须分清风暑寒湿燥火以调治,则能获得健康痊愈。
       今日一般的医疗不分风暑寒湿燥火,一概以鼻子的发炎、喉咙的发炎——急性的发炎、慢性的发炎而作消炎的治疗,其结果呢?
       心属火,肺属金(金如锅子),心火衰弱,无力将肺金(锅子内)之水气蒸发成水蒸气从鼻子排出,致鼻子的鼻涕、喉咙的痰,被消炎而从太阳经络转移到少阳经(胆)而凝结。
       我们用力擤鼻涕时,可以感觉到鼻子可以通到耳朵,在鼻子、喉咙被消炎到此路不通时,鼻涕、痰就会移往耳下集结,故耳下、颈部的结核乃鼻涕,痰从太阳的经络移往少阳经络,鼻子因消炎过度致血管破裂而流血——心虚不能摄血,鼻子流血又被止血,致瘀血与痰湿、风寒在鼻咽中蓄结,无法排出而在鼻咽中腐败,致发出恶臭。今日之鼻咽癌、淋巴腺癌,乃因心火衰弱,导致湿痰(包括风暑寒湿燥火)、死血入少阳经而已,即心脏衰弱,心(火)无力将肺(金)中之水份加热成水蒸汽排出,或凝成痰或鼻涕,而随经络蓄结于耳下之水分即是鼻咽癌、淋巴腺癌。一种是鼻流清涕,易喷嚏,易鼻塞;一种是鼻流浊涕,花无香,饭无味。前者病在膀胱经、肾经,治宜祛风寒,清脾湿,补肺益肾;后者病在胃经、胆经,治宜清肝火,化痰浊,通肠利胆。

身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樂諸有樂

汝但無事於心 無心於事 則 虛而靈 空而妙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若也于已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氂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慚愧

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慚力是學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