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圆明,皆彻性原。
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
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
正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母親生我那天稱為母難日,所以當雙親在時,本應持齋戒殺淨心專意敬奉雙親;若雙親過世,更應素食求助天,期使早日能超生。怎可放縱自己滿足口腹之慾,殺害眾生吃其肉呢?所以過生日不可殺生。凡是人沒兒子就傷心,有了兒子就高興。現在為慶祝兒子出生,卻要使他類眾生的兒子死亡;而且當嬰兒出生時,不但不為他求長壽,反要因他而殺生造惡業!所以生子時不可殺生。辦理喪事應以盡哀傷之情為主,殺生乃是造罪禍首。如果在靈位前陳列豐盛祭品,也只是讓活人飽食一餐而已;如果宰割烹煮很多肉類在棺木前充當祭品,那只有更增加殺生造成的冤業而已!所以辦喪事時不可殺生。每年春秋兩季祭祀,及忌日時祭祖,本來就在表達子孫對祖先的至誠心意,所以應要放生替祖先消除過去所造罪業,怎可再殺生害命製造新的災禍呢?所以祭祀時不可殺生。人一有病,就殺生祭祀神明祈求保佑,殊不知自己想求生存,卻反而殺害其 他眾生生命來延長我的生命,如果神明有靈,怎敢來受祭拜?所以祈福消災時不可殺生。能行平等就是佛,能行正直就是神,絕無因為賄賂神佛而降福祉的道理。今人祈求許願時,就宰殺動物當祭品,這叫做惡願;縱使目前能如願,將來必定受凶報,所以許願時不可殺生。夫婦剛結婚時,是將來萬世子孫出生的開始,且為宗廟存續的依靠。現在卻刻意為婚姻而殺生,種下將來尋仇的惡因,這是已在閨房內就聚集殺機了,所以結婚時不可殺生。當主人賓客互相勸酒勸食時,從不過問廚房裡有多少動物被殺而哀號;當大家在餐宴歡笑暢飲時,怎能看到鍋中牲畜滾煮時痛苦的樣子。由此可見,古德所說:「只要心存誠敬,用兩碗淡飯就可以祭祀鬼神了。」這種道理是可以效法的,所以宴客時不可殺生。上天不會生沒有食祿的人,如果每人都擁有一種技術或才藝,都能賺錢有飯吃,何必一定要經營殺生事業?而且愈殺生就愈窮苦,所以謀生不可殺生。宰割飛禽走獸,烹煮養肥自身,人與動物有何分別?烹煮禽獸血肉來養自身五臟,這是顛倒極不明理;何況吃下的肉類油脂很快就會消盡,但殺生的冤業仍然存在,所以奉養親長不可殺生。殺死牲畜一條命,來救活我這一條命,有仁心的人絕不會這樣做;何況生死之事,命中早已注定,未必殺生以肉進藥就能活命。殺害物命來治病,只會增加死後冤家討債而已,所以用藥治病時不可殺生。病人想求身體平安健康,也如同動物不喜歡被殺一樣,現在的人說動物命短難延長,理應被人殺來吃,這是否也意謂著,人既生病或殘廢,已經無法延命,全部可以殺死呢?所以養病時不可殺生。道士舉辦消災祈福儀式後,以豐盛的牲禮酬謝神將;較大的就殺豬宰羊,較小的也用雞、魚、豕三牲,難道神聖會為了一點口腹之慾,而降災難給有修功德的人嗎?所以答謝神將時不可殺生。近來風俗在除夕夜的慶祝,場面較大的就殺豬宰羊,次一等的也用雞鴨魚肉豬頭來祭拜。那裡曉得在歲末春初,是所有眾神及祖先,都來降臨鑒察的時候?此時屠殺極不恰當,所以除夕時不可殺生。剛得功名利祿,正是仁愛精神要充分發揮時,怎忍心殺害動物生命,使牠們痛苦來慶祝自己光榮的境遇?隨便殺生不愛惜物命,以致養成了驕奢習慣敗壞德行,所以當有榮遇時不可殺生。贈送東西本是一種很好的禮貌,但如果送人活物,就已經觸動殺機。這對自己來說,是為他人殺生,而自己卻獨自受罪;對受贈的人來說,不過是吃一頓飽而已,卻承受不起這份恩德,所以送人東西不可殺生。設宴送別總不能沒有情意,但以素餐送別也能盡興,何必為了一時填飽肚子而奢侈浪費,竟然因此而導致牲畜的哀號怨恨?所以在餞別時不可殺生。飼養金魚的人,要用數以萬計的水蛭小蝦來餵食;養白鶴的人,要以百千條的小魚來餵食。富貴人家為了耳目欣賞,無形中就已造殺業,所以喜歡養寵物的人不可殺生。以上所說,只是概略說明而已,人們應以此道理而推廣,則心中自然就會存有天覆地載的心量。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烦恼轻,智慧长。
心一天比一天烦恼,就是业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
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昔有二毘舍闍鬼,一篋、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各欲得。二鬼紛紜,竟月不能使平。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瞋忿乃爾?」
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臥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服,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罣礙。」
此人聞已即與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
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
二鬼愕然,竟無所得。
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
毘舍闍者,喻於眾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篋,人天五道資用之具,皆從中出;禪定如杖,消服魔怨煩惱之賊;持戒如屐,必昇人、天。諸魔外道諍篋者,喻於有漏中強求果報,空無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
布施、禪定、持戒。
當精心持不殺戒
京城長安真寂寺有位出家人,名慧如,年少時精進勤奮地修苦行。師承信行法師,信行法師圓寂後,慧如仍奉行老師的教誨。隋朝大業中期,慧如坐禪修定,端坐七天,巍然不動,大家都十分讚歎詫異,認為他入了三昧。不久慧如睜開眼睛,淚流滿面。諸位僧人都好奇的問他,他回答說:「火燒得我腳好痛!等我看完了腳上的燒瘡之後再說。」大家更加好奇的追問,慧如說:「我被閻羅王請去,修道七天圓滿之日,閻王問我:『是否想見先前亡故的熟人?』我回答說:『想見兩個人。』閻王就派人去傳喚第一個人,只見一隻烏龜爬過來,舔了舔我的腳,流著淚離開了。至於另一個人,使者回話說:『因罪重無法傳喚。』閻王下令准我前去見面。使者領我到獄門前,門關得很牢固,使者叫守門人,有人回應,使者對我說:『法師趕快讓開,不要對著門站立!』我剛閃開,大門便打開了!像鍊鐵一樣猛烈的大火,從門中噴出來,一粒火星迸落到我的腳上,我用衣服將火星擦掉後,抬頭再看,門已關上,最後還是沒有見到面。閻王送我三十匹絹,我執意不 收,閻王說已經派人送到後房了。」眾僧人爭相趕往後房去看,果然絹都放在床上。慧如腳上的燒瘡像銅錢那麼大,百多天才痊癒。慧如於唐朝武德初年圓寂於真寂寺,也就是現在的化度寺。
忍辱
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没交涉。道者,汝知行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没交涉,大不容易。
问:“古人得个甚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
若見五欲,猶見火坑。
五蕴皆空。诸法无我。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高枕闲看古篆香,世间万事本茫茫。
一切诸世间,皆从妄想生;是诸妄想法,其性未曾有。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處非處如實知
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
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無有一善從懶惰懈怠中得,無有一法從驕慢自恣中得。
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眼觀,無真不俗。
若不見性,則祖師密語盡成外書;若見性,則魔說狐禪皆為密語。
世間俗士而為名利纏縛嗜欲纏縛,其身不得自在。小乘人為空纏縛法纏縛,其心不得自在。唯大乘人免此二纏縛,謂之解脫。身心俱自在,得出世之樂,名曰涅槃。
念覺支為首,擇法正思惟。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敦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 「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宏始龜茲沙門闍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鳩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遝,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宏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大小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在,開法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係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曆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元猷。宏讚莫窮,永貽諸後雲爾。
山西絳州有位很有道德且精通佛法的出家人,叫釋僧徹,年少時精明練達;他在孤山的西凹處建造寺院修行,四周種了很多樹木,環境清幽。有一次他在山間行走,見窯洞中有個患癩病的人,瘡膿髒臭,向他乞食。僧徹憐憫病人,帶他回寺,並在寺旁為他挖了一個窯洞,供他衣服食物,教他念《法華經》。病人不識字,秉性低劣,僧徹一句一句地教他,特別費勁費時,但始終不厭倦。病人誦經快到一半時,就覺得夢中有人教他,從此稍微聰明穎悟起來。學到五六卷時,覺得膿瘡逐漸痊癒,到誦完整部經時,鬍鬚眉毛都重新長出來,身體也恢復如常,還能為人治病。後來房仁裕當秦州刺史,將僧徹所建的寺院取名為「陷泉寺」。當山上沒有水,僧徹只能遠從山下汲水擔上山飲用。一天,地表突然下陷,凹陷的地方湧出泉水,所以取名「陷泉寺」。僧徹總是勸人行善,自己參禪修行,遠近的人像長輩一樣的尊敬他。永徽二年正月,他忽然囑咐徒眾,說自己要圓寂了。然後,就在禪床上打坐,閉目不動;當時天氣晴朗,天空中突然像下雪一樣,降下許多美麗的鮮花,香氣久久不散。方圓二里之內,樹葉上都蒙上一層白色的粉末,三天以後,才恢復原來的顏色,這時僧徹已圓寂了。到現在已過了三年,他仍然獨坐禪床上,身體毫無腐壞發臭,只有雙目流淚。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
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飾德,萬物畢得。翼然自求,神莫知其極。昭知天下,通於四極。故曰毋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此之謂內得。...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戰國諸人,唯功利是圖,其能知禮義廉恥者,蓋亦鮮矣。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