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爭。
川廣者魚大,地廣者德厚。其言博大,不專於刻急。
水雖平必有波,衡雖正必有差。
法生於義,義生於眾,應合乎人心。
內住一心
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正思惟
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
東魏末年,鄴下有一群人到西山採掘銀沙,人還沒有全部從洞裡出來,突然洞穴崩塌,走在最後的那個人,因為石頭塞住洞口,無法出來,幸好他沒有受傷。崩塌的地方石頭無法密合,從小縫隙中還可以看到微弱的陽光,他心裡想,這下子絕對沒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就一心念佛。父親得知兒子被壓在山洞裡,卻無法挖出屍體;家裡又貧窮,沒有能力為兒子超薦修福,只能捧著一缽粗飯到寺院去,希望能供養一位僧人為兒子修福。但是僧人大都希求豐厚的供養,不肯接受他的粗飯,父親不禁捧飯痛哭。有一位僧人憐憫他,接受他的供養,吃完後,並為他兒子持咒祈福,這樣父親才安心的拜別回家。同一天,洞穴中的兒子,忽然看見一位僧人從石隙中進入洞裡,手持一缽飯叫他吃,吃過以後,從此就不再飢餓,於是就一心端坐念佛。過了十多年,齊文皇帝即位,要在西山建造避暑行宮。當工匠移除那些崩塌的石頭,發現洞裡的人還活著,就把他救出來送回家。父母看到非常驚訝高興,從此全家都學佛修行。雍州司馬盧承業為說。郎降君傳述的。
身口意業淨。
上乞諸佛之理以資法身慧命,下乞眾生之食以資色身肉體。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盧攜夢人贈句曰:「若問登庸日,庭椿不染風。」初,不解其言。後數年,攜拜相,庭下古椿一株,雖狂風驟雨,不濕不搖。(《鳳池編》)卢携同志做梦梦见有人送自己一句诗:若問登庸日,庭椿不染風。开始没明白这诗句到底要说什么。后来过了很多年他当了宰相。家里的院子中间有一株老椿树,每当刮风下雨,这株树都不摇动,而且看起来跟没淋湿一样。
身正及心正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宋代学家颐曾说过: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持戒。修德。慚。愧。
走路,就能去病。散步就是散心。肝气旺的人愿意快走,舒肝解郁,气郁随汗而出。气血虚的人,可以慢走,体会‘节奏’和‘脚踏实地’的感觉。精力会慢慢恢复。
人類個體為生存不斷競爭。从体能较量的远古社会到体智能较量的工业革命后近代社会,占社会40%的底層人群在獲取基本生存資料方面的難度並沒有降低,空氣、水、陽光的成本始终保持在零成本附近,糧食,肉類,蔬菜的獲取成本從大多數人口失去土地所有權後一直在上升。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個體競爭更多的體現在纯粹的智力競爭和信息競爭。而這並沒有降低基本生存資料的獲取成本,相反對於生理進化速度遠遠落後於社會進化速度的人類,純粹的智力競爭最終將演變為大多數人類個體最不擅長的的事情,從而進一步提高生存資料的獲取成本。因此單純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無法在長期內改變這一趨勢,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都只是這個趨勢下的片面研究。就業率、工資增速與企業獲利水平的脫節也正是這一趨勢的反映。
上乞諸佛之理以資法身慧命,下乞眾生之食以資色身肉體。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要知道煩惱對吾人的傷害之深,可說是無法計量。當煩惱自內心升起時,首先它會惱亂人的內心,令人不理智,接著它會使人對面臨的境界發起不合道理的想法。每次當發怒、憂傷或貪愛等負面情緒出現時,都會令人變得更為偏執,如此循環,無有止息。煩惱的出現,會讓人做出不祥和的事情,它能傷害自己,也能傷害其他人,或是傷害自己以及別人。它能令人今生就得報應,或是未來世得報應,最糟的情況是今生和未來世都要得報應。煩惱不但使人現在身心憂苦,也能讓人生死流轉六趣受大苦。持續不斷的煩惱過患,會令人離得聖道入安樂涅槃越來越遠,它能使人已修得的各種殊勝善法退滅,它也能讓人所擁有的資產錢財衰損散失。煩惱能令人在大眾中不得自信,只能使彼時時不安無有威儀,它能讓人聲譽鄙惡遠近皆知,人也常因生煩惱而被善知識所教訓責罵。它能令人臨終之時生大憂傷,對一生所犯後悔不已。它能使人命終之後墮入三惡道,甚至地獄之中。煩惱令人不能證得自己修習的功德,也終究無法入槃涅得安樂。諸如此類的煩惱過患是無量無邊,述說不盡的。煩惱的產生,與自我中心有關。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七觉支包括以下七类:
忆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恶法。
精进觉支,精进勤奋学习正法而不懈怠。
喜悦觉支,得正法而产生的喜悦。
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感到轻快安稳。
禅定觉支,进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等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乾隆二十四年,那一年,我(紀曉嵐)擔任山西鄉試的主考官,當我在批改考卷時,發現其中有兩名考生的成績很不錯,一定可以上榜。當時其中一名考生的成績是排在第四十八名,沒想到在填寫榜單時,竟發生另一位主考官萬全縣令呂瀶將這一名考生的試卷錯收至他的衣箱,因為時間急迫,一直找不到他的試卷。而另一名考生的成績則是定在第五十三名,在填寫榜單時,竟吹起一陣怪風,將主考官桌上的蠟燭給吹滅三四次,後來主考官換了別的考生的試卷,怪風才停止。那名遺失試卷的考生名叫范學敷,而被怪風吹滅蠟燭更換試卷的考生叫做李騰蛟。當時,我個人私下認為這兩名考生很可能是做了什麼缺德事,才會發生這種事情。但沒想到,隔年即乾隆二十五年,這兩名考生又來應試,而且兩人都上榜了。更巧的是范學敷一樣是第四十八名,而李騰蛟後來在乾隆四十六年參加進士考試,也考上了。這使我覺得科舉考試冥冥中皆有定數,早一年也不行,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那些在官場上汲汲營於地位仕途之人又有什麼意思呢?該是屬於自己的就一定跑不掉,不是自己的,強求也沒用。就算是透過勾心鬥角,鑽營求得,那也是他命中本該得到的;如果真是屬於自己的,就算不用那麼辛苦鑽營乞求,最後也是會得到的。
原文/乾隆己卯,餘典山西鄉試,有兩卷皆中式矣。一定四十八名,填草榜時,同考官萬泉呂令癏,誤收其卷於衣箱,竟覓不可得﹔一定五十三名,填草榜時,陰風滅燭者三四,易他卷乃已。揭榜後拆視彌封,失卷者範學敷,滅燭者李騰蛟也。頗疑二生有陰譴。然庚辰鄉試,二生皆中試。范仍四十八名,李於辛醜成進士。乃知科名有命,先一年亦不得。彼營營者何為耶?即求而得之,亦必其命所應有,雖不求亦得也。
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有多必少 。钱财多的回家少,姿色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成事多的长命少。读书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宁少。劳累多的收入少,权力多的廉政少。情人多的睡眠少,朋友多的困难少。段子多的郁闷少,笑声多的疾病少。旅游多的储蓄少, 储蓄多的快乐少。 去公园多的去医院少。
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唐時盧生於邯鄲逆旅遇道者呂翁,生自嘆貧困,翁探囊中枕授之,曰:『枕此,當令子榮適如意。』時主人蒸黃粱,生夢入枕中,娶崔氏女,女容麗而產甚殷,生舉進士,累官至節度使,大破戎虜,為相十年,子五人皆仕宦,孫十餘人,其姻媾皆天下望族,年逾八十而卒。及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其夢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猶是矣。』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一切皆明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