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

得一其心

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信戒為法軛,慚愧為長縻,正念善護持,以為善御者。捨三昧為轅,智慧精進輪,無著忍辱鎧,安隱如法行。直進不退還,永之無憂處,智士乘戰車,摧伏無智怨。

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為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內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三覺知 慈心為說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寂靜自覺知

正思惟者,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者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

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

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法华经》指:“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佛經《观佛三昧经》載:“轮回六趣,如旋火轮。”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已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若造善业終得乐报,如天、人二道;若造恶业終得苦报,如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為天、阿修罗、人; 三恶道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為四恶道。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所謂人身難得,就是因為:今世為人,如果沒有達到基本的標準,下一輪很難再獲得人身。按照理論所說,每次輪迴有六類選擇:天道、阿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而所謂的成人標準既簡單又艱難: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具體講這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對於這五件事情,大多數人都須有決斷的執行力才能做到。細想起來,周圍的親人、朋友有多少能做到這五戒進而回來做人不得而知,人生幾十年之後,流散在六界中,相會機緣縹緲,實在感慨。

宿世因緣。

鄙法不應近 放逸不應行

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梁武帝還未發跡的時候,認識一位貧窮的讀書人。當他當上皇帝以後,有一天在花園中遊玩,看到那人在岸上拉船,武帝就問他:「你還像以前一樣窮困呀!」馬上下口諭說:「明天來晉見,我會讓你去當縣令。」他奉詔前往,武帝正在開會,無法晉見。去了好幾次,武帝總是有事,最後還是無法晉見。他心裡覺得奇怪,就去問高僧寶誌公。寶誌公正在講經,聽經的人有好幾千名,他根本進不去。寶誌公對大眾說:「有人想來問問題,請讓出一條路,讓他進來。」於是大家為他讓路,他還沒走到寶誌公前,寶誌公就面向他說:「你是為了當不成縣令,來問原因的嗎?你只是得到皇上空的封賜罷了,最後還是無法實現的。因為過去世武帝當齋主的時候,你寫信答應贊助五百錢,後來卻沒有兌現,所以現在你也只能蒙皇上口頭封官,始終是無法得到的。」他聽後,就絕望地離開,武帝也沒有再找他。為什麼這位高僧什麼都知道。因為在他的眼裡,須臾和大中小劫都是很短暫的,都能看到。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意思是24小時有30個須臾,1.2萬個彈指,24萬個「瞬間」,480萬個「剎那」。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還有「中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大劫」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上指 滅諦 道諦

一、俗諦,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實,故云諦。二、真諦,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理性,於聖為實,故云諦。

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身心止息

有時候想貼點別的,選來想去還是貼佛經比貼其他的帖子更有意義。金錢、快樂、痛苦、是、非、生、死...充其量是世諦中的一粒沙。智度論三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真俗二諦,於涉一切諸法,而分別事理淺深之義門也。不是說世諦不重要,煩惱者菩提之根本,但終究是只有一乘,別無他乘。劫中相遇,都是緣分。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生死涅槃為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生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