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大地,皆是如來妙明真性,五蘊六塵,無非菩提本來自性。
欲貪所摧蔽。我心遍燒然。惟大仙哀愍。為說令寂靜。由汝想顛倒。令心遍燒燃。是故常遠離。引貪淨妙相。汝當修不淨。常定於一境。為貪火速滅。數數應澆灌。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繫念於身。多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盡其心者知其性
作为一个人,从无量劫来,曾沉沦在不同的物趣中,比如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只是由于不多的善业力,本生投生人趣,获得人身,而今生能够活多久都是未可知的事情,即使能够活到六七十岁的年龄,这个身体也不过是暂时寄存在人世间而已。大多数人只是由于善根不足,不能亲自深入研究学习至深的道理,而人生须臾老矣,只是白白浪费了一次为人的机会,真是一件让人悲痛的事情!原文出自宋代丞相张商英的《护法论》:且兹人也,无量劫来,沉沦诸趣,乘少善力,而得此身,寿夭特未定也,纵及耳顺从心之年,亦暂寄人间耳。以善根微劣,不能亲炙究竟其道,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斧在口中生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何慊乎哉!”佛祖修行,入道蹊径,其捷如此,而人反以为难,深可闵悼。撮其枢要,戒定慧而已。若能持戒,决定不落三涂;若能定力,决定功超六欲;若能定慧圆明,则达佛知见入大乘位矣。何难之有哉?
《金刚般若》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维摩经偈》云:“经书咒禁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法华经》云:“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唯有流通佛法是报佛恩
十斛之沙得粒金,一山之石得寸玉。
佛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自他无间,冤亲等观。如提婆达多,种种侵害于佛,而终怜之,受记作佛。
众人之情,莫不好同而恶异,是此而非彼。且世之所悦者,纷华适意之事,释之所习者,简静息心之法,此其所以相违于世也。诸有智者,当察其理之所胜道之所在,又安可不原彼此之是非乎?
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持戒得名稱, 布施得大財,真實德流聞,恩惠得善友。
学习佛法的人应该了解四种不正确的观念:1.造作;2,放任自流;3.压制念头;4.断绝念头。具体如下:1.作释义。造作,在心上生起种种造作,以求圆满觉悟。求圆满觉悟是应该的,但是意图用自己心中产生意念来达成,这是“作”病。想法和意念。佛陀说,不论什么目的,只要生起念头,就是妄念。造作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太相信或只相信自己,认为只有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故而认为用自己的想象可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样的思维一旦控制住了身心,种种造作便会生起,心魔就跟着妄动,各种阴魔也就乘虚而入,一旦进入魔境,就难以自拨。佛陀将“作”病作为“四病”的首病,具有提纲作用。作病生起,其余三病就会因此产生。2.任释义。放任自流,当下不必去断除生死轮回,不必求涅盘境界,生死涅盘不会在心中升起和灭除,任由一切事物随顺本性。不去证悟菩提,任由心念荡漾。这实际上也就是脱离了佛门,最后将滑入“顺世论”之邪命外道。 放任自流是与造作的相反极端,却也是过于自信的表现,相信什么都不必做,最后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消失,最后必将导致及时行乐,自暴自弃,这就是沙门思潮中“顺世论”的根本思想和处世原则。3.止释义。止息,压制。既然“作”与“任”两个极端都不可能祛除心中妄念,于是就试图止息妄念。息:生长,止息就是止住生长。心中生起妄念,靠压制使其止息,是不可能的,只要你觉得有妄念,那就证明你心中丢不下妄念,试图去止,亦是妄念。妄念往往是越止越大,越多,因为念念不忘这个“止”也。4.灭释义。消灭,断除。想着:我现在要断灭一切烦恼,身心彻底空无所有,更何况那些六根,六尘,轮回等虚无境界,一切都将永远寂灭。认为一切都是虚的,最后一切都是寂灭空无的观念是小乘某些派别的妄念,所以,佛陀指出:圆觉性不是寂灭相,大乘菩萨追求的涅盘不是最后的寂灭。想着要去断灭烦恼,那正说明烦恼还是在你心中,你的心中现在不光是你欲断除的烦恼在扰你,而且增加了“断灭”的烦恼,“断灭”让你的心增加负担,离菩提越来越远。
这四种需要注意的问题出自《圆觉经》普觉菩萨品: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淫、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淫处所,出售淫秽书画。或者以妄言诈骗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瞋恚起應滅,貪生逆防護,無明應捨離,等觀真諦樂。欲生諸煩惱,欲為生苦本,調伏煩惱者,眾苦則調伏,調伏眾苦者,煩惱亦調伏。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看菩萨们发过的誓言,感觉就是无条件的爱,以下是文殊菩萨的十大愿: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入我愿者。则是世尊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于意云何。我有先誓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先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得令富贵。果报圆满。兄友弟恭。慈心不杀。听学大乘。读诵尊经。转教群品。愿至菩提。我亦作师僧子弟。和尚阿阇梨同学伴侣。受我法教。学我威仪。取我礼节。令发胜愿。回向大乘。学习菩提渐成佛道。于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长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悉共有缘。归向菩提。得值三宝。令发菩提之心。云何名为无尽十种甚深大愿。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伦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斗乱纵恣贪嗔。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嗔恚起应灭 贪生逆防护
无明应舍离 等观真谛乐
欲生诸烦恼 欲为生苦本
调伏烦恼者 众苦则调伏
调伏众苦者 烦恼亦调伏
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以明极为如来
洞然明白
灵光洞耀,迥脱根尘
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
舜家有犬,尧过其门而吠之。是犬也,非谓舜之善而尧之不善也,以其所常见者舜,而未常见者尧也。
《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否?”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佛法,远之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说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为了省钱,我年近七旬的父母上树为我砍树,为了省钱,我老婆半年不理发半年一年不买衣服,为省钱,我大儿子在野营期间买糖卖给同学挣零花钱,为省钱,我二儿子七岁前一共买过4双新鞋,为省钱,我从未花钱给自己买过一顿饭,为省钱,我想花20元买个养蜂的房子也是奢望,为省钱,我给孩子买他喜欢的英文书也是浪费。我看看周围的同事们每周一谈论周末的餐馆感觉他们真不知道好歹,听到他们花钱带孩子看海豚真是烧包,看别的父母带孩子去花钱看演出、开卡丁车、去听演唱会都感觉不可思议。其实我才让人不可思议,每个月最少攒3000澳币的人生活很苦涩,精神很崩溃,因为我的亲人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我活的很失败……
禅定并不是指打坐或静坐这些外在的行为,而是指内心能够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平静和恬淡。无论外界的事或物多么令人气愤、惊恐、伤心、感动,都不能让心情起伏,而始终保持第三者的超然,就是禅定。所以大禅定不是肉体的形态特征,而是精神强壮的别名。
廣無過於愛,深無踰於腹,高莫過憍慢,大士無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