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以佛性等故,视众生无有差别。
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理寂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科学技术不像宗教,它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保证人类能够做出奇迹,但是并不告诉人该做出什么奇迹。
何不正思惟?覺觀所寢食,當捨不正念,專修於正受,遵崇佛法僧,及自持淨戒,常生隨喜心,喜樂轉勝進,以心歡喜故,速究竟苦邊。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想要有一个法鼓,他就对大家说:「我要一个法鼓,这个法鼓打起来就可以传到千里之外。」他就出了一张告示,看看谁可以给他做这个法鼓。有一个人就过来跟他讲:「国王,我可以给你做这个法鼓。可是有个条件,必须用你的钱,我是要尽量的用,要很多钱的。」这个国王因为要得到这个法鼓,就很慷慨的答应了:「好,我就把这个国库开了,你想用多少就用多少,你要拿什么就拿什么。」因为这个人得到国王的承诺,打开国库,任由他拿,所以他对大家,对国民讲了:「你们想需要什么就过来这里拿,国王打开国库给你们享用。」当时很多穷人就趕快去拿了,国王开国库啊,那么,一传百,百传千,千传万,一堆人排长龙啊,来到国库去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什么金银珠宝什么东西,可是大家就心裡想了,国王太仁慈了,很慈悲啊,那么慷慨让我们任拿,我们要感到知足,我们要做生意,做生意要多少钱就好了,不要太贪了,因为我们还要留下一点给国王呢,不能拿凈国王啊。后来过了一段时期,国王就想起来了,问这个人:「这个法鼓做好了没有?」这个人说:「做好了。来,我们上这个顶楼聽法鼓。」国王很欢喜了,很开心了,就上这个顶楼去聽法鼓怎么样响到千里去。当他一上去,看到千里外很多人民都站在那边,都正在做事,人民也看到国王站在顶楼上,当时想到国王这么好的心肠啊,给他们送来这么多的物质享用,大家都拍起手掌向国王欢呼了,千里万里的人一直欢呼起来,万岁!万岁!万万岁!国王聽了好开心,而且这个声音不只是千里,万里都聽到,都讚叹这个国王。这个人就问了:「国王,您现在聽到法鼓的声音了吗?」噢,国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我们要得到真正的讚叹,我们要得到真正的法喜,这种欢呼就必须自己去做出来,自己要发心,不是平常一些物质可以达到的。
遠離恚害。敬事父母。樂行慧施。
最近发现沪深股市暴跌,如果有股友被套,千万别着急,找一个与自己八字相同的人问问,估计大家境遇相仿,原因如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按八字干支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奇验,有时候完全不应验,有时候一半应验一半不应验。比如,无锡邹小山先生的夫人,与安州陈密山先生的夫人,她两人的生辰八字是完全相同的。邹小山先生官居礼部侍郎,而陈密山先生官居贵州布政使。他们都是二品官阶。若论爵位,布政使当然比不上礼部侍郎尊贵;若论俸禄,礼部侍郎却比不上布政使丰厚。这样两家各有所补,也就相抵了。再从两位夫人本身的情况来观察,两位夫人都颐享天年。陈夫人早寡,可晚年倒也康乐幸福。而邹夫人与丈夫白头偕老,然而,晚年却双目失明,家境又日趋衰落。这么说来,两位夫人命中又盈消互补而持平了。由此看来,这大概与她们出生的地点分别在南北,或出生的时刻稍有先后,会有些关系吧?然而,我的第六侄和奴仆之子刘云鹏出生的时候,两家的产房只有一墙之隔,两家的窗户又相对应,两个婴儿同时呱呱落地,出生的时刻几乎连一分一秒都不差。可是,我那六侄儿只活了十六岁就夭折了。而奴子刘云鹏至今还健在。这岂不是他们两人命里所带的福禄,大概只有这个数。六侄儿生长在我们富贵之家,他娇生惯养,十六年中,早把一生的禄数消耗尽了;而奴子刘云鹏生长在贫贱之家,平常粗茶淡饭,消耗无多,自然他的禄数是尚未享尽了。盈虚消息的规律,似乎理应如此。但究竟如何,还是留给那些通晓命数的人,去做更详尽的解释吧!”
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修行者应谨小慎微,精进修行,以至到达彻底解脱的境界!如果有幸得到人家挑刺,应以此为增上缘,反观自身的修为是不是到达了无可挑剔的境地。
無結離煩惱。漸次永除所有諸結。
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自調伏其心 是諸佛聖教
言語嬉戲,終日散亂,心不得定,縱諸根門,馳騁六境。
於心相善知,能餐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無染喜樂。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慈善的举动应该从自己的家庭开始。
於內外諸受 都不生欣樂
於過去無戀 不悕求未來 現在諸法中 處處遍觀察智者所增長 無奪亦無動
长阿含经(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长阿含经序》长安释僧肇[释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著名的汉传佛教理论思想家,将般若中观思想中国化,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述: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窥户牖。而智无不周矣。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阉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次。昭阳赤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约身口 明善恶 演幽微
沙門者,捨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逢苦不慼遇樂不欣,能忍如地故號沙門。
由五種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謂能捨離居家諸行無所顧戀。亦不緣彼心生追戀還起染著。是名初相。又於現法利養恭敬未來種類所有諸行。不生悕望。亦不願求當來人天所有諸行修行梵行。是第二相。又於現在五取蘊攝色等諸法及彼安立。能正觀察。又於現法及當來世諸身惡行及惡果報。謂我於身不應發起所有惡行。廣說如經。乃至應斷身諸惡行修身善行。語意善行當知亦爾。又於色等諸蘊能隨觀察。去來今世皆是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由無我故於彼一切不執我所。乃至於彼不執為我。如是如實正慧觀察。是第三相。又依初法毘鉢舍那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當來世通達增長。非諸王等所能劫奪。是第四相。又依第二法毘鉢舍那。於現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長。非諸煩惱及隨煩惱所能傾動。是第五相。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淨。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為賢善第一賢善。當知超度此餘一切所有梵行。
如果能够观察自己,就不会使自己进入周围的环境;明了因与缘的道理,不需要寻找别人做老师;即使进入周围的环境,也没有贪染的欲望;这样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苦乐的施舍,用清净的方式报答施者的恩惠;如果具有四种辨别是非的能力,获得决定意志的思辨证明;就可以解除所有束缚,断除束缚而又不放纵;色、受、想、行、识,就像腐朽的旧车,能够应用真谛思维看待这些,就能够成为正觉;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随风飞翔,菩萨断除了所有束缚,心灵像风吹起衣服一样:若能自觀察 則無有諸入 深見因緣者 更不外求師 能於陰界入 離欲無染者 勘受一切施 淨報施者恩 若得四辯才 獲得決定證 能解眾結縛 斷除無放逸 色受想行識 猶如朽故車 能諦觀此法 則成等正覺 如鳥遊虛空 東西隨風逝 菩薩斷眾結 如風靡輕衣
有四種無礙辯才,是哪四種呢?即: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和應無礙辯。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有四種無礙辯才,是哪四種呢?即:義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和應無礙辯。」 「什麼是義無礙辯?所謂義無礙辯,就是對天、龍、鬼神之所說,都能分辨、了達其義,這就是義無礙辯。」「什麼是法無礙辯?即是對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契經、祇夜、本末、偈頌、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和未曾有,以及各種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實相之理,如是等,都能總持不忘失,就是法無礙辯。」 「什麼是辭無礙辯?也就是能通曉各類眾生所說,如長語、短語、男語、女語、佛語,及梵志、天、龍、鬼神等之語言,或阿修羅、迦留羅、甄陀羅等所說之語言,並且能隨順對方根機而為說法,就是所謂的辭無礙辯。」「什麼是應無礙辯?當說法時,心無怯弱,無有畏懼,能令四部之眾──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等,心生和樂喜悅,即是應無礙辯。」「你們現今應當以摩訶拘絺羅為榜樣,因為拘絺羅具足這四種無礙辯,所以能自在無礙的為四部眾廣說諸法。我今日觀察大眾,這四無礙辯才沒有人能超越拘絺羅。拘絺羅的四種無礙辯才,就如同如來所具足的一樣,所以你們應當勤求正方便,成就四無礙辯才。比丘們,應當如此修學。」諸比丘聞佛所說,均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国欲不衰,当行七法:(一)人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順敬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七)宗事沙門,瞻視護養不懈。
世尊住世時,當時印度有十六大國者,依《長阿含經》第五云:「一央伽國。二摩竭國。三迦尸國四居薩羅國。五跋祇國。六末羅國。七支提國。八跋沙國。九居樓國。十解闍羅國。十一阿濕波國。十二娑蹉國。十三薩羅娑國。十四乾陀羅國。十五劍浮沙國。十六阿梨提國。」此十六國中之第五跋祇國Vrji,又讀弗栗恃,亦為中印度北部之種族名。國人民族性團結勇健,人眾豪強彪壯不屈。當時摩羯陀國王舍城國王阿闍世王覺得此國不順伏,欲出兵討伐,但恐無勝算,仍請大臣禹舍(Varsakāra雨勢)去請教佛陀。佛陀前曾教導該國人民要行七不衰法,此國人民也堅持行此七法,故世尊說只要有一國人民有行一不衰法,已不能被打敗,何況該國行全七不衰法,故世尊與阿難問答中,讓大臣禹舍(Varsakāra)知道不好進攻該國,因此回去勸阿闍世王不要去討伐,若討伐該國定得不到好處。阿闍世王聽佛陀建言後,即不去攻打跋祇國,但卻建築了華氏城(今巴特那)來預防北邊諸國入侵。
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樂於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於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於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於山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眾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聖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漏:笊篱 ;无漏:勺
从纽约飞往西雅图的航班晚点了两个半小时,飞机在Newark机场徘徊不前,机舱内的空调系统也因此无法启动。湿热中无奈的等待让我左瞻右盼。前座的黑人姑娘,可能是个学生,年轻黝黑的肌肤在潮热中闪光,她用大腿托着电脑,大概在看一篇和数据信息有关的论文;Morna左侧一个染了蓝紫色头发的年轻亚裔,正在编辑自己的YouTube视频和字幕;后座一个金发姑娘,一直埋头看书,而我身边的Morna非常神奇地选择了国家地理的Creatures of the Moon,看得津津有味。似乎只有坐在中间的我最无所事事......中文学校老师在美国带学生旅游的亲身经历,说明美国人多爱学习!
唐朝开国元勋李勋,原名徐世绩,幼年时父母双亡,只有姐姐和他生活在一起。有一年闹饥荒,姐姐每天半夜起身,挨家挨户讨饭,把讨来的食物全部留给弟弟。有时讨到一星半点米,姐姐高兴极了,将它熬成稀粥,都让弟弟一个人“补营养”,自己一口也舍不得吃。后来李勋长大了,参了军。十多年后,李勋身居高位,荣归故里。这时,他那终身未嫁的姐姐已经是一个两鬓斑白的憔悴老人了。李勋亲自把姐姐接到京城自己的王府,与自己一同生活。他不管有多忙,早晚两次都要去姐姐房里请安问好。姐姐病了,他总要亲自下厨给姐姐煮粥。如果没有要事缠身,他还亲自一口一口喂给姐姐吃。一开始姐姐不理解,可是李勋却说:姐姐,难道你还不懂弟弟的心思吗?因为姐姐年纪大了,我侍奉一次就会少一次,不可能长久地服侍你了,我得趁现在尽一切可能回报姐姐的恩情。”姐姐听后也动情地掉下了眼泪。
戒定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护持寺在河间东四十里的地方,有个姓于的农夫,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有一天,这个于师傅外出的时候,有几个盗贼从屋檐上跳下,用巨斧劈开门,声音当当当的很响。家里只声下于师傅的妻子和小孩了,躺在床上非常害怕,吓得发抖,不敢做什么,只能任听这伙盗贼胡作非为。 突然,于师傅家里养的两头牛,怒吼着奔进来,用牛角跟盗贼抵抗,越斗越勇,最后盗贼受伤只能狼狈逃走。原来,在此事之前,大约在乾隆癸亥年间,河间闹饥荒,养牛的人(刍秣 chúmò)不能在喂养得起牛了,很多人就把牛在屠市上卖。于师傅家这两头牛原来的主人带着牛来到屠宰场,牛跪在地上不肯起来乞求不要杀它们,于师傅路过见到这情形动了恻隐之心,就脱了身上的衣物拿去当来赎这两头牛,忍受这严寒带着这两头牛回家,牛由此忠心耿耿。当盗贼在家里,而牛在外面的牛棚,牛是怎么知道警觉的?而且牛不是机敏警觉的动物,外门紧闭,怎么能一下冲进来?肯定是有人指示牛这么做的。那不是鬼神还能是谁?此时是乙丑冬,我在河间考试,刘东堂告诉了我这件事。东堂就是护持寺人。他说他亲眼见到这两头牛,分别身上插了数把与盗贼搏斗时的刀。—-纪晓岚
1937年8月13日,北平失陷不足半月,日舰重炮轰击上海闸北,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牺牲的熔炉一片片战死......”“一个连一百三十人,打得剩下五,六十人的时候,就要补充。他那个连补充了十八次。”8月17日,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奉令轰炸日方海军陆战队司令部。21岁的空军战士阎海文当时还是见习官,并没有被排在任务名单上。但他一再坚决请战,最终获准。在他驾机出征中,日军高射炮火力凶猛,但阎海文沉着应对,将3000磅炸弹全部投中目标!不幸的是,其座机最终被日军炮火击中,阎海文跳伞,受风向影响落入敌阵。敌人从四面围来,他卧倒在地,佯装死去。等敌兵近前后,他突然翻身而起,举枪射击,击毙7名日本士兵后,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自戕殉国。死前的最后一句呐喊是:“中国无被俘空军!”阎海文的壮举令日军都大为感佩,为其敛葬立碑。日本《每日新闻》特派员将此写成报道发回国内,文中叹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这场战斗,中国军民拼尽了全力,蒋介石派出了国民党所有的精锐部队,包括德械装备部队,甚至连自己的警卫队都投入了战场。最终,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国军投入超70万人,85个师拼光,海军空军几乎全部损失掉,伤亡约30万人。日军投入总兵力28万,伤亡5万左右。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抗战期间,有个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有天他在战场上看到一个中国的娃娃兵,便走过去与他聊天。迈克:你多大了?中国士兵:16岁了。迈克:你觉得这场战争能胜利吗?中国士兵:我们一定会胜利。迈克:那么战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呢?中国士兵: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
恩爱无常 和会有离 身非己有 命不久存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其中含义: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探讨佛法,如联珠贯玉。众人听了,无不如醉如迷。有一位天女看见了这种情景,便现出身形,将天花纷纷抛向听法者的身上。美丽的花雨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奇怪的是,当花瓣飘到诸菩萨的身上,就纷纷滑落;而当花瓣飘到各位大弟子的身上时,便黏着在那里。各位大弟子见状,运起神力,想让花瓣从身上落下。可不管他们怎么用力,花瓣仍牢牢粘在身上,怎么也甩不脱。天女问舍利子(佛弟子之一):“为什么要将花去掉呢?”舍利子说:“这花粘在身上,与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办法把它抖落。”天女说:“不要这样说,花的本身并没有符合不符合教义的区别,之所以认为它不符合教义,是因为你自己生起了想法。你看大菩萨们,他们并不把花看作是花,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们心中生起想法,产生畏惧之情,于是黏着了。有了黏着的念头,怎么能去掉黏着的花呢?”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四念住(巴利语:satipaṭṭhāna,梵語: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四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
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阿難。我自憶念。曾於此處六返。作轉輪聖王。終措骨於此。今我成無上正覺。復捨性命。措身於此。自今已後。生死永絕。無有方土。措吾身處。此最後邊。更不受有。
世間一切人事物有為法,都是變化無常有的,終究會煙消雲散,歸於堙滅。人若對貪嗔癡種種慾望永不滿足,就會浪費寶貴的生命。至於情感上的恩愛眷戀,也是永遠無法獲得滿足的。只有藉著修行開啟深沉的大智慧,才能諦見解脫煩惱與痛苦的正法,身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
欢喜心的由来:以佛性等故,视众生无有差别。「佛子,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一切物,是指一切有情物类。自修功德,以利益众生,而且见他人乐。人家做功德,我们要欢喜,我们没有能力,可是我们赞叹,我们随喜。不要生嫉妒的心,哎呀,我妒忌他钱比我多,我妒忌他的才能比我好,这个都不是随喜。应该将随喜的功德去普乐于一切的众生。菩萨有这个喜心,他常常发起这个欢喜心,来取乐众生,知道你不开心了,就来安慰你,甚至说一个笑话令你开怀大笑,令你开心。那麽看到你做的错事了,你今天做错了,你就赶紧忏悔了,你改正过来了,他很随喜你。你真正做功德了,你能够认错了,你能够忏悔了,我随喜你,讚歎你。我们要有这种的心来成就别人。不要说,他第一次犯错,就永远都是错,没有这个道理。人孰无错呢?每个人都有犯过的可能性,他犯过了,我们就给他机会,他能够知错改过,善莫大焉,都是善人,所以菩萨心就常常有欢喜心,有随喜的接受大家的心。也正是因为菩萨能看到每个人灵魂的潜质,每个人在修证灵魂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无论他现在多么令人厌恶,他终究会觉悟,所以菩萨看每个人都一样,都充满希望,永远对人的灵魂抱有希望……就像《悲慘世界》中,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走不出自我的人,他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而入狱多年。他出逃,直到他因为偷窃了神父的银杯,被警察逮捕带到神父面前,神父却说这是我的朋友,那杯是送给冉阿让的。从此冉阿让不再一样。
天地万物 无生不终 合会有离 生必有尽 一切恩爱无常存者
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当知在人行耳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这是释 迦牟尼佛要涅槃以前最后的讲话。他说:所以说啊,各位“比丘,无为放逸”, 你的一切身口意处处不要失控,不要放逸。放逸失控是什么?自我意识出来就失控了,就放逸了。并不是要你相信一种宗教,或什么戒律,要守这个守那个、规定这个那个规矩。不是这个意思哦。这里的不要失控是:自我意识不上来。自我为主的意识不上来,你本来就是天然自性身,本来本法性。饿了就吃,天然自性身; 饿了,有食欲上来了。打到了就痛,那是自然的。你却说“哎呀,我怎么这么倒霉,别人打不到,打到我……”你看,痛以外又多加了一大堆。坦然受之,就这个样子。不要去考虑这样那样,“工作时我应该怎么样?因为我没有目的,不想升科长,没有目的做的话,工作就比较懒散”。那不是有目的了吗?休息还一边查字典,念书时又一边看连续剧。工作就工作、休息就休息嘛。禅堂的规矩,都是先替别人着想的——出去要轻轻的开门,不影响到别人打坐。一举一动多替别人想,不以自己做中心。这些都是小的细节,我们就给自己染污掉了。这是什么?这是佛法!佛法不是别的另外一种东西,什么伟大的、庄严的。不染污是什么?果上妙修的佛啊,佛是那样做,你也是那样做啊,你那个当下就是佛嘛。这是释迦牟尼佛最后交待的哦。最重要的是“我以不放逸故”。我时常注意自己不要失控,不要自私自利不照顾别人,“自致正觉”,所以我得到正觉、成佛了。不放逸的关系才成佛哎,并不是打坐有什么觉受、 放光才成佛,这不像我们想的这么样去成佛。释迦牟尼佛说: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只要不以我做中心,无量的众善,无量——没有边界。不放逸,无量的、没有边界的众善自然就生出来。无量众善包括成佛嘛,成佛是什么意思?恢复到本来的位置,不是你变成另外一个佛。你本来是佛啊,你自己作证啊。“一切万物无常存者”,一切万物都会变过去。不是吗?什么事情都会变。变当然是真实,诸法都会无常的变过去。这是什么?尽十方界的真实。“此是如来末后所说”,这是我最后交待的,请各位不要放逸,我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佛、得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