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靈明之心   中虚外顺


爷们儿不挣有数的钱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天道循環,無往不復,人事否泰,窮極則通


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故 君 子 尊 德 性 而 道 問 學 , 致 廣 大 而 盡 精 微 , 極 高明 而 道 中 庸 。 溫 故 而 知 新 , 敦 厚 以 崇 禮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多 聞 闕 疑 , 慎 言 其 餘 , 則 寡 尤 ; 多 見 闕 殆 , 慎 行其餘 , 則 寡 悔 。 言 寡 尤 , 行 寡 悔 , 祿 在 其 中 矣 。


​为了使人生不至于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但为了使自己不至于掉入苦乐的幻景中而不能自拔,我们一定要有随时退出局外、做一个旁观者的清醒,这就是有意识的豁达。


先笑 後說話 找人的好處。


子 曰 : 「 富 與 貴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 貧 與 賤 是 人 之 所 惡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不 去 也。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人要是能找到眾人的好處,准能得道。用志當人的人,遇到逆境,一點說也沒有,甘心忍受,才叫德性。



人要定住志,橫逆來時不動性就能感化人!


古 之 聖 賢 未 嘗不 以 懈 惰 荒 寧 為 懼 , 勤 勵 不息自強。


​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德,即是人之道。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的毛病是“收赃”。“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赃”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土匪还有个“义”字,若是出卖朋友,“义”字一倒,一定落网。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
○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
○找好处能生启发力,能接万缘,是破罪障的根。能存一分好处,就多一分阳光,聚得众人的阳光,就是聚万灵。
○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能在恶人身上找着好处,怨恨自解,因果自消解。我的老婶和我过不去,天天骂我。我想就是恶人也有好处,不然难活在世上。我昼夜地寻思,终于找着她的好处啦!我对她说:“性是福星,心是禄星,身是寿星。你老的心眼好,遇事热心,身子成,对人也有功,就是性子不让人,才没享着福。”说得她心服口服。要找人的好处,可别争理,争理离道就远啦!
○我有位二大妈性子又刁又烈,好喝酒,酒后必骂人,我心里想,她那么刁,可没有病,你这么善良,却有病,是什么道理呢?她一定也有好处,是我找没到。我便立志,若是找不着她的好处,我就饿死。一连饿了三天,躺在炕上寻思,第四天果然找着啦!她的好处是不记仇,哪怕她正骂着某人,若是有人说:“你还骂他呢!他病得不得了,快给他治病去吧!(她会行针治病)”哪怕三更半夜,她也必去。这真是她的大好处,所以她没病,我对她一说,她不但不再骂我,并且特别喜欢我,说我是个有良心的人。由这我才知道找好处真是行道的根本。
○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练得象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不知道认不是。
○真知性的人,准能认不是。就是一草一木也要知道它的性,要是误用了它,也是亏负它。要真知性,不必去求,自然归服你。
○明白人以天性为主,以道心为用。一物不知、对不起一物,一人不知、对不起一人。能这样想才算明白人。
○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找好处,便是轻清上浮者为天;认不是,便是重浊下凝者为地。
○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
○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闭上地狱门。
○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人 有 慾 則 無 剛 , 剛 則 不 屈 於 慾 。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想要修德,首先要立德。德者有三,一是心德,二是身德,三是口德。修习心德的人。心地善良,心存仁慈,心敬神明,尊重长老,孝敬父母,不妒忌贤者能人,心常反省错过,时时有助人之心。修习身德的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品行端正;修持谨慎,不骄不傲,待人友善,中规中矩,凡事以身做则。修习口德的人,言语温柔,不说人是非,不论人长短,不出怨言。言而有信,信而有行,常以圣语勸世,导人向善,戒除恶习,感化人心。凡立志修德者,若能先立上述,心,身。口三德,再由立德而修道,勤行不辍,日后的功果,没有不达成的!


人的性是管命的,心是管身的。人心死,道心生。


『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


窪 則 盈 , 弊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或。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老 者 安 之 , 朋 友 信 之 , 少 者 懷 之 。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 知 足 者富 , 強 行 有 志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學 之 道 奈 何 ? 」 曰 : 「 天 地 儲 精 ,得 五 行 之 秀 者 為 人 。 其 本 也 真 而 靜 。 其 未 發 也 五 性 具 焉, 曰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形 既 生 矣 , 外 物 觸 其 形 而 動於 中 矣 。 其 中 動 而 七 情 出 焉 , 曰 喜 、 怒 、 哀 、 懼 、 愛 、惡 、 欲 。 情 既 熾 而 益 蕩 , 其 性 鑿 矣 。 故 學 者 約 其 情使 合於 中 , 正 其 心 , 養 其 性 而 已 。 然 必 先 明 諸 心 , 知 所 往 ,然 後 力 行 以 求 至 焉 。 若 顏 子 之 非 禮 勿 視 、 聽 、 言 、 動 ,不 遷 怒 貳 過 者 , 則 其好 之 篤 而 學 之 得 其 道 也 。 然 其 未 至於 聖 人 者 , 守 之 也 , 非 化 之 也 。假 之 以 年 , 則 不 日 而 化 矣 。 今 人 乃 謂 聖 本 生 知 , 非 學 可至 , 而 所 以 為 學 者 , 不 過 記 誦 文 辭 之 間 , 其 亦 異 乎 顏 子之 學 矣 。 」 


谦抑之道,小事须力戒争胜之心,痛自惩艾。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做事要不抱屈,才能立住命。


罪莫 大 於 可 欲 ,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罪 莫 大 於 欲 得 . 故 知 足之 足 , 常 足 .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倭。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作无量矣。


德必 脩 而 後 成 , 學 必 講 而 後 明 , 見 善 能 徙 , 改 過 不吝 , 此四 者 日 新 之 要 也 。


禍 , 福之 所 倚 ; 福 , 禍 之 所 伏 . 熟 知 其 極 ?


胸怀颇宽舒,心志颇敬慎。以后须常存此意,总觉得人力虽尽到十分,而成功纯是天意,不可丝毫代天主张。


​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蓋 學 莫 先 於 立 志 , 志 道 , 則 心 存 於 正 而 不 他 ; 據德, 則 道 得 於 心 而 不 失 ; 依 仁 , 則 德 性 常 用 而 物 欲不 行; 游 藝 , 則 小 物 不 遺 而 動 息 有 養 。 學 者 於 此 ,有 以 不 失其 先 後 之 序 、 輕 重 之 倫 焉 , 則 本 末 兼 該 ,內 外 交 養 , 日用 之 間 , 無 少 間 隙 , 而 涵 泳 從 容 , 忽不 自 知 其 入 於 聖 賢之 域 矣 。


孝悌忠信才是人生的真道

​敬恕


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以是存之,敢有失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是行之,與物皆春。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天难谌,命靡常。

​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 大 小 多 少 , 報 怨 以 德. 圖難 於 易 , 為 大 於 細 . 天 下 難 事 , 必 作 於 易 ; 天下 大事 , 必 作 於 細 .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大 . 夫 輕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故 終 無 難 . 


不 謀 無 成 , 不 懼 必 敗


​常 知 揩 式 , 是 謂 玄 德 . 玄 德 深 遠 , 與物 反 , 然 後 乃至 大 順


母贪去私。若非道义可得者,则不可轻易受此。要做好人,第一要在此处下手。能令鬼服神钦,则自然识日进,气田刚。否则不觉堕入卑污一流,必有被人看不起之日,不可不慎!


飯 疏 食 飲 水 , 曲 肱 而 枕 之 , 樂 亦 在 其 中矣 。 不 義 而富 且 貴 , 於 我 如 浮 雲 。


一 曰 慈 , 二 曰 儉 , 三 曰 不敢 為 天 下 先 . 夫 慈 , 故 能勇 ; 儉 , 故 能 廣 ; 不 敢 為 天 下先 , 故 能 成 器 長 .


古 之 善 為 士 者 不 武 , 善 戰 者 不 怒 , 善 勝 敵 者 不 爭, 善用 仁 者 為 下 . 是 謂 不 爭 之 德 , 是 以 用 人 之 力 ,是 謂 配 天古 之 極 .


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城而已矣。


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


子 不 語 怪 , 力 , 亂 , 神 。 怪 異 、勇 力 、 悖 亂 之 事 , 非 理 之 正 , 固 聖 人 所 不 語 。 鬼 神 , 造化 之 跡 , 雖 非 不 正 , 然 非 窮 理 之 至 , 有 未 易 明 者 , 故 亦不 輕 以 語人 也 。 謝 氏 曰 : 「 聖 人 語 常 而 不 語 怪 , 語 德 而不 語力 , 語 治 而 不 語 亂 , 語 人 而 不 語 神 。 」 


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


三 人 行 , 必 有 我 師 焉 。 擇 其 善 者 而 從 之, 其 不 善 者而 改 之 。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見 賢 思 齊 , 見 不 賢 而 內自 省 , 則 善 惡 皆 我 之 師 , 進善 其 有 窮 乎 ?


爾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人的境遇好壞全是助人的,反面的助,力量更大。明白這個道理,自然不會因為事情順逆而動心了。


不動脾氣,沒有私心,沒有不良嗜好。


有 恆者 , 不 貳 其 心 。 善 人 者 , 志 於 仁 而 無 惡 。


亡 而 為有 , 虛 而 為 盈 , 約 而 為 泰 , 難乎 有 恆 矣。


學好的人多,學道的人少。學高的人多,學低的人少。低處有道,高處有險。誰能低到底,誰能成道。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以一缕精心,运用于幽微之境,纵不日进,或可免于退乎?



子 釣 而 不 綱 , 弋 不 射 宿 。 射 , 食亦 反 。


不受苦不享福,不受罪不出貴。


人 生 之 柔 弱 , 其 死 堅 強 . 万 物 草 木 生 之 柔 脆 , 其死 枯槁 . 故 堅 強 者 死 之 徒 , 柔 弱 者 生 之 徒 . 是 以 兵強 則 不 勝, 木 強 則 共 . 故 堅 強 處 下 ,柔弱處上。


天 之 道 , 其 猶 張 弓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舉 之 , 有 餘者 損之 , 不 足 者 與 之 . 天 之 道 , 損 有 餘 而 補 不 足 ; 人 道 則 不然 , 損 不 足 , 奉 有 餘 . 熟 能 有 餘 以 奉 天 下? 其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聖 人 為 而 不 恃 , 功 成 不 處 , 斯 不 見 賢 .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 善 者 不 辯 , 辯 者 不 善 . 知者 不博 , 博 者 不 知 .聖 人 不 積 , 既 以 為 人 己 愈 有 , 既 以 與 人 己 愈 多 . 


天 之道 , 利 而 不 害 . 聖 人 之 道 , 為 而 不 爭 .


不知有 餘 在 己 , 不 足 在 人 ; 不 必 得 為 在 己 , 失 為 在人 , 非幾 於 無 我 者 不 能 也 。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士 不 可 以 不 弘 毅 , 任 重 而 道 遠 。 弘, 寬 廣 也 。 毅 ,強 忍也。


弟近年书法远逊于昔,在家无事,每日可仍临帖一百字,将浮躁处,大加收敛。心以收剑而细,气以收敛而静。于字也有益,于身于家皆有益。


十 年 學 幼 儀 , 十 三 學 樂 誦 詩 ,二 十 而 後 學 禮 。 則 此三 者 , 非小 學 傳 授 之 次 , 乃 大 學 終身 所 得 之 難 易 、先 後 、 淺 深 也 。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客气用事。近岁思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借或作或辍,均做不到。


富资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三 年 學 , 不 至 於 穀 , 不 易 得 也 。


篤 信 好 學 , 守 死 善 道。



見錢生心,就算犯戒。人要守戒律,戒住自己才能成道。


能學會善言善語,態度溫和,遇逆事心生歡喜,稟性就化了。


志誠便能知佛是怎樣成的,意誠便能知神是怎樣成的,心誠便能知道事理,身誠便能知道物理,把一切都明白了,那就是佛。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郁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耳。


莫作諸惡, 勉力為善。


天 之 生 物 , 氣 質 不 齊 。 其 中 材 以 下 , 有 是 德則 有 是病 。 有 是 病 必 有 是 德 , 故 馬 之 蹄 齧 者 必 善 走 , 其不善 者 必 馴 。 有 是 病 而 無 是 德 , 則 天 下 之 棄 才 也 。


剛 中 而 志 行 .乃 亨.

难禁风浪”四字壁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干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士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土孚)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访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克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箭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乾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學 如 不 及 , 猶 恐 失 之 。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尔语言太快,举止太轻,近能力行迟重二字以改救否?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推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口念)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莱利,再从此二事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外觉离一切有相,内觉离一切空相。于相而离相,于空而离空。得夫真空无相之妙。所以名其为佛。


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早起也,有恆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


薄 於 自 奉 , 而 所 勤 者 民 之 事 , 所 致 飾 者 宗廟 朝 廷 之禮 , 所 謂 有 天 下 而 不 與 也 , 夫 何 間 然 之 有 。


無 平 不 陂 . 無 往 不 復 .

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

佈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佈施資生眾善。


君子则不然,广其议,则天下之大,弃若敝展;尧舜之业,视若浮云。宏其度,则行有不行,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莫苦海已往愈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渐神鬼;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吉祥。


子 絕 四 : 毋 意 , 毋 必 , 毋 固 , 毋 我。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总要养得有胸次博大活泼,此后更当有长进也。襟怀资宏大,世俗之功名得失须看得略平谈些。

君 子 以 遏 惡 揚 善 . 順 天 休 命


“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尽人事以听天命。


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爭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於己無嫌。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嗔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見,久之魔孽自消耳。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不表顯自己力量,與常流何以異。切在力行之。自然無思不服。且夫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賊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厥 孚 交 如 . 信 以 發 志 也 . 威 如 之吉 . 易 而 無 備 也. 


人要想好,須先變化性子。


吾不以季病之易发为虑,而以季好轻下药为虑。吾在外日久,阅事日多,每劝人以不服药为上策。……余缄告之,云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人的一生全靠勤奮,唯有勤奮才能成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仰 之 彌 高 , 鑽 之 彌 堅 ; 瞻 之 在前 , 忽 焉 在 後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日惩忿,三日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保身三要:日节欲、节劳、节饮食。


凡人交友,只见得友不是而我是,所以今日管鲍,明日秦越。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之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余“八本匾”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吾于医药、祷把等事,皆记星冈公之遗训,而稍加推阐。

​惟 夫 子 循 循 善 誘 , 先 博 我 以 文 , 使我 知 古 今 , 達 事 變 ; 然 後 約 我 以 禮 , 使 我 尊 所 間 , 行 所知 。 如 行 者 之 赴 家 , 食 者 之 求 飽 , 是 以 欲 罷 而 不 能 , 盡心 盡 力 , 不 少 休 廢 。


格物 ·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东坡取此二语,以为养生之法。有顺其自然之意。养生亦然,治天下亦然。."在"是自在的意思,"宥"是宽容的意思。


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吾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士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不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士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 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故聖人觀於天而不助,成於德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會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應於禮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辭,齊於法而不亂,恃於民而不輕,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德。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逆境能堅忍守苦,借事煉性,順境喜歡退讓。

君 子 以 振 民 育 德 .

​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

人 而 欺 天 , 莫 大 之 罪 。

君 子 之 於 言 動 , 雖 微 不 可 不 謹 。

​吾 得 正 而 斃 焉 , 斯 已 矣 。


人若成道做德,必須先盡人道,人道盡,天道返。


德能出數,道可回天。


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勤則壽考,逸則夭亡。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欲。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大约勤字、诚字、公字、厚字,皆吾辈之根本,刻不可忘。總以习勤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若 伊 尹 之 耕 於 野 , 伯 夷 、 太 公 之 居 於 海濱 , 世 無 成 湯 文 王 , 則 終 焉 而 已 , 必 不 枉 道 以 從 人 , 衒玉 而 求售 也 。


细思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已治人之术,两得之矣。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嘴有多贱,命就有多贱。


老安少怀 : 安:安逸。使老人获得安逸,少年得到关怀。旧指在位者所施的德政。语本《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 在 川 上 , 曰 : 「 逝 者 如 斯 夫 ! 不 舍 晝 夜 。 」


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孝致样,勤致样,恕致祥。


道在天地,如汞瀉地,顆顆皆圓﹔如月映水,處處皆見。


程 子 曰 : 「 此 道 體 也 。 天 運 而 不 已 , 日 往 則 月 來, 寒 往 則 暑 來 , 水 流 而 不 息 , 物 生 而 不 窮 , 皆 與 道 為 體, 運 乎 晝 夜 , 未 嘗 已 也 。 是 以 君 子 法 之 , 自 強 不 息 。 及其 至 也 , 純 亦 不 已 焉 。 」


吾 未 見 好 德 如 好 色 者 也 。

既知保养,却宜勤劳。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譬 如 為 山 , 未 成 一 簣 , 止 , 吾 止 也 ; 譬如 平 地 , 雖 覆 一 簣 , 進 , 吾往也。蓋 學 者 自 彊 不 息 , 則 積 少 成 多 ; 中 道 而 止 ,則 前 功 盡 棄 。 其 止 其 往 , 皆 在 我 而 不 在 人 也 。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株一两之所累也……朱子谓为学须殊积寸累,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


乾 行 也 . 文 明 以 健 . 中 正 而 應 . 君 子 正 也 . 唯 君子 為 能 通 天 下 之 志 .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謙 亨。天 道 下 濟 而 光 明 . 地道 卑 而 上 行 . 天 道 虧 盈 而 益 謙 . 地 道 變 盈 而流 謙 . 鬼 神 害 盈 而 福 謙 。人道 惡 盈 而 好 謙 . 謙 尊 而 光 . 卑 而 不 可 踰 . 君子 之 終 也 . 象 曰 . 地 中 有 山 . 謙 . 君 子 以 裒 多 益 寡 . 稱 物 平 施 .


主 忠 信 , 毋 友 不 如 己 者 , 過 則 勿 憚 改 。


三 軍 可 奪 帥 也 , 匹 夫 不 可 奪 志 也 。


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吾所以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以人事与天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椎勤者可以遏其疏。忠不必有过人之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


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


貧與 富 交 ,彊 者 必 忮 , 弱 者 必 求 。忮 , 害 也 。 求 , 貪 也 。


谦谨敬恕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为喜惧耳。


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格局


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天地间推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


知 者 不 惑 , 仁 者 不 憂 , 勇 者 不 懼 。


人心一動,鬼神知之,以邪召邪。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有 渝 無 咎


水性自云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孚 于 嘉 吉 . 位 正 中 也 .


大抵人道害盈,鬼神福谦。傲者内情其才,外溢其气,其心已不固矣。


夫虎不食醉人, 不知畏也。畏則心亂,心亂則神渙,神渙則鬼得乘之﹔不畏則心定,定則神全,神會則戾之氣不能干。


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像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谦抑之道,小事须力戒争胜之心,痛自惩艾。


人做事要先聽聽天的口氣。眾人贊成的就合天心,眾人反對的便違天意。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順天天就應,逆天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要能以天地為心,就和天地是一體。

愛慾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食 不 厭 精 , 膾 不 厭 細 。食 , 飯 也 。 精 , 鑿 也 。 牛 羊 與 魚 之 腥 , 聶 而 切 之 為 膾。 食 精 則 能 養 人 , 膾 麤 則 能 害 人 。

古 人 飲 食 , 每 種 各 出 少 許, 置 之 豆 閒 之 地 , 以 祭 先 代 始 為 飲 食 之 人 , 不 忘 本 也 。孔 子 雖 薄 物 必 祭 , 其 祭 必 敬 , 聖 人 之 誠 也。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海,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人迷在什么上受什么害,所以富的,死在富上;贵的,死在贵上;多情的,死在情上。能脱出来才算有道,脱不出来就是迷人。上等人迷在理上,迷在文字或宗教上;中等人迷在名利、儿女上;下等人迷在酒、色上,一辈子也打不开阵;最下等人迷在鬼神、吃穿上,死了拉倒,实在可怜!
世人都说念经是修好,只念不修哪能好?吃素的人,人称他为善人,其实吃素只是了断循环,你不吃它,它不吃你。 若能不怨人就可以解无量的冤。

食 饐 而 餲 , 魚 餒 而 肉 敗 , 不 食 。色 惡 , 不 食 。 臭 惡 , 不 食 。 失 飪 , 不 食 。不 時 , 不 食 。割 不 正 , 不 食 。 不 得 其醬 , 不 食 。惟 酒 無 量 , 不 及亂 。食 以 穀 為 主, 故 不 使 肉 勝 食 氣 。 酒 以 為 人 合 歡 , 故 不 為 量 , 但 以 醉為 節 而 不 及 亂 耳 。 沽 酒 市脯 不 食 。不 撤 薑 食 。 薑, 通 神 明 , 去 穢 惡 , 故 不 撤 。 不 多 食 。 適可 而 止 , 無 貪 心 也 。 祭 於 公 , 不 宿 肉 。 祭 肉 不 出 三日 。 出 三 日 , 不 食 之 矣 。蓋 過 三 日 , 則 肉 必 敗 , 而人 不 食 之 , 是 褻 鬼 神 之 餘 也 。 食 不 語 , 寢 不言 。席 不 正 , 不 坐 。

鄉 人 飲 酒 , 杖 者 出 , 斯 出 矣 。

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推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此和气,可以消减病患。

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

​廄 焚 。 子 退 朝 , 曰 : 「 傷 人 乎 ? 」 不 問 馬 。

君子無德怨自修。小人有過怨他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賢人不生氣,生氣是愚人。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貧人。貴人不耍脾氣,耍脾氣是賤人。

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君 子 循 理 , 故 常 舒泰 ; 小 人 役 於 物 , 故 多 憂 戚 。

天行 健 . 君 子 以 自 強 不 息 . 亢 龍 有 悔 . 盈 不 可 久 也. 用 九 . 天 德 不 可 為 首 也 .元 者 善之 長 也 . 亨 者 嘉 之 會 也 . 利 者 義 之 和 也 . 貞者 事 之 幹 也 . 君 子 體 仁 .足 以 長 人 . 嘉 會 足 以 合 禮. 利 物 足 以 和 義 . 貞 固 足 以 幹 事 . 君 子 行 此四 德 者. 故 曰 乾 元 亨 利 貞 .

​语曰:“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已,阁下以为然焉否也。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君 子 學 以 聚 之 . 問 以 辯 之 . 寬 以 居 之 . 仁 以 行 之。

夫 大 人 者 與 天地 合 其 德 . 與 日 月 合 其 明 . 與 四 時 合其 序 . 與 鬼 神 合 其吉 凶 . 先 天 而 天 弗 違 . 後 天 而 奉天 時 . 天 且 弗 違 . 而 況於 人 乎 . 況 於 鬼 神 乎 . 亢 之為 言 也 . 知 進 而 不 知 退 . 知存 而 不 知 亡 . 知 得 而 不知 喪 . 其 唯聖 人 乎 . 知 進 退 存 亡而 不 失 其 正 者 . 其唯 聖 人 乎 .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君 子 所 貴 乎 道 者 三 : 動 容 貌 , 斯 遠 暴 慢 矣 ;正 顏 色, 斯 近 信 矣 ; 出 辭 氣 ,斯 遠 鄙 倍 矣 。 籩 豆 之 事 ,則有 司 存 。

積 善 之 家 . 必 有 餘 慶 . 積 不 善 之 家. 必 有 餘 殃 .

君 子 敬 以 直 內 . 義 以 方 外 . 敬 義 立 而 德 不 孤 .

陰 疑 於 陽 必 戰 . 為 其嫌 於 無 陽 也 . 故 稱 龍 焉 . 猶 未 離 其 類 也 . 故 稱 血 焉 . 夫玄 黃 者 . 天 地 之 雜 也 . 天玄 而 地 黃 . 

​知過能改,永不再犯,就沒罪了。

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君 子 循 理 , 故 常 舒泰 ; 小 人 役 於 物 , 故 多 憂 戚 。

天行 健 . 君 子 以 自 強 不 息 . 亢 龍 有 悔 . 盈 不 可 久 也. 用 九 . 天 德 不 可 為 首 也 .元 者 善之 長 也 . 亨 者 嘉 之 會 也 . 利 者 義 之 和 也 . 貞者 事 之 幹 也 . 君 子 體 仁 .足 以 長 人 . 嘉 會 足 以 合 禮. 利 物 足 以 和 義 . 貞 固 足 以 幹 事 . 君 子 行 此四 德 者. 故 曰 乾 元 亨 利 貞 .

​语曰:“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已,阁下以为然焉否也。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君 子 學 以 聚 之 . 問 以 辯 之 . 寬 以 居 之 . 仁 以 行 之。

夫 大 人 者 與 天地 合 其 德 . 與 日 月 合 其 明 . 與 四 時 合其 序 . 與 鬼 神 合 其吉 凶 . 先 天 而 天 弗 違 . 後 天 而 奉天 時 . 天 且 弗 違 . 而 況於 人 乎 . 況 於 鬼 神 乎 . 亢 之為 言 也 . 知 進 而 不 知 退 . 知存 而 不 知 亡 . 知 得 而 不知 喪 . 其 唯聖 人 乎 . 知 進 退 存 亡而 不 失 其 正 者 . 其唯 聖 人 乎 . 

《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吾国吾民》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君 子 所 貴 乎 道 者 三 : 動 容 貌 , 斯 遠 暴 慢 矣 ;正 顏 色, 斯 近 信 矣 ; 出 辭 氣 ,斯 遠 鄙 倍 矣 。 籩 豆 之 事 ,則有 司 存 。

積 善 之 家 . 必 有 餘 慶 . 積 不 善 之 家. 必 有 餘 殃 .

君 子 敬 以 直 內 . 義 以 方 外 . 敬 義 立 而 德 不 孤 .

陰 疑 於 陽 必 戰 . 為 其嫌 於 無 陽 也 . 故 稱 龍 焉 . 猶 未 離 其 類 也 . 故 稱 血 焉 . 夫玄 黃 者 . 天 地 之 雜 也 . 天玄 而 地 黃 . 

​知過能改,永不再犯,就沒罪了。

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色不愛喜者,則不喜於苦。

​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無是。無不是。此世間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間妄心。無可無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有道的人應該就下,不要攀高。攀高必定糟糕。

​君子不器。人若當了「器」具,只有一樣用處,誤了千百樣功德。

天 之 道 , 其 猶 張 弓 ! 高 者 抑 之 , 下 者 舉 之 , 有 餘 者 損之 , 不 足 者 與 之 . 天 之 道 , 損 有 餘 而 補 不 足 ; 人 道 則 不然 , 損 不 足 , 奉 有 餘 .

​大抵勤则难朽,逸则易坏,凡物皆然。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

君 子 以 遏 惡 揚 善 . 順 天 休 命 .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

​五 十 而 不 以 善 聞 , 則 不 聞 矣 。自 少而 進 者 , 安 知 其 不 至 於 極 乎 ? 是 可 畏 也 。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则更不必问矣。

知人心微曖,鬼神皆得而窺。雖賢者一念之私, 亦不免於責備。相在爾室,其信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