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誦法言 心服仁化


常惭愧。惭愧。

當捨我人想,獨處修慈心,除欲無臭穢,乃得生梵天。


辛卯年的春天,我从乌鲁木齐回来,到达八里坤的时候,老仆人咸宁在大雾中伏在马鞍上睡着了,离开了大伙,沿着野马的足迹,误入了乱山中,迷路了不能出来。他自己感觉到肯定是会死在这山里了,偶然他在山崖上面看见一具躺在地上的尸体,大概是流亡的人在逃亡路中被冻死的。这尸体背上扎了个布袋,里面装有干粮,咸宁就用来充饥,并且拜跪着祷告说:“我埋了你的尸骨,你若在天有灵,就引导我的马如何前行。”于是把尸体放到岩石洞中,用一些乱石紧紧的封闭。然后茫茫然的听凭马走,走了十多里,忽然发现了路。出了山,就是哈密的境地了。哈密有个游击官徐某,是我在乌鲁木齐的老相识,因此咸宁就投到他的府上等我。我迟了两天才到,相见时有一种隔世的感觉。这件事不知是鬼果真有灵,引导他出山,还是神因他的一念善心,保佑他使他能够出来,也或者是偶然碰巧侥幸出来的。徐某说:“我宁愿把这件事归功于鬼神,以鼓励那些掩埋寒骨的人。” —-纪晓岚【原文】辛卯春,馀自乌鲁木齐归。至巴里坤,老仆咸宁据鞍睡,大雾中与众相失。误循野马蹄迹,入乱山中,迷不得出,自分必死。偶见崖下伏尸,盖流人逃窜冻死者;背来布橐,有餱粮。宁藉以疗饥,同拜祝曰:「我埋君骨,君有灵,其导我马行。」乃移尸岩窦中,运乱石坚窒。惘惘然信马行。越十馀日,忽得路,出山,则哈密境矣。哈密游击徐君,在乌鲁木齐旧相识。因投其署以待馀。余迟两日始至,相见如隔世。此不知鬼果有灵,导之以出;或神以一念之善,佑之使出;抑偶然侥倖而得出。徐君曰:「吾宁归功于鬼神,为掩胔埋胳者劝也。」

人性本善。即使有恶也会变善。遇到善人善事,受人恩惠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怨气;遇到吃亏上当受骗的事情,心里的怨恨、愤怒就都出来了,所以受恩易,吃亏难。有人吃亏上当,就有人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占了便宜自然高兴,吃亏的人若能看着占自己便宜的人高兴而高兴,那就不是吃亏而是施舍,施舍的心就不会怨恨、不会愤怒。佛在林中端坐,歌利王节节肢解佛的身躯,佛没有怨恨,因为是施舍。冉阿让免费吃了主教米里哀的晚餐,又偷了他祖传的银烛台,米里哀没有怨恨,因为是施舍。舍的时候,自我就没了,利他的时候,就没有苦只有乐。所以很多人做没有经济回报的志愿者,没有“我”,利他得乐,是真乐。人感觉苦的时候,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太多。相信恶都能变善,吃亏当施舍的时候就乐了。

正性离生

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

於所現行諸有罪處。深生羞恥。

教牛:我们邻村,有个庄稼人爱牛,时常对牛讲话,说常了,牛就懂了人言。他很爱惜这头牛,就在它头上,用红头绳,扎了个小辫子(清朝人有辫子)。有一天,朝阳府知府下乡考查民情,在路上遇见,知府便吩咐落轿,对他说:“你一定是个刁民,为什么给牛扎辫子呢?”他跪下回禀说:“小人是良民,因为这头牛懂人语,我爱它才扎的。”知府说:“你起来!他若懂人语,你叫它给我让路。”他便向牛说:“黑小子(牛名)!大人来了,咱得让路,你跳跳到水沟那岸去吧!”牛便跳过去了。知府看了很欢喜,赏给他银子,叫他好好种地。我听说了,特意去看“黑小子”。问他怎么调教的?我也学着调教我的牛,格物它的性情,才知道牛的性里有愚火,性子执拗。若能把它的愚火性化了,也就可以脱离畜牲道的苦了。有一天,耕园子里的地,四面都有墙挡着,犁耕不到头。我向牛说:“你怎能想法,把犁耕到头呢?”牛看看,就转过身来,用屁股坐一股外套,便把犁坐到了地头。这牛还能自己上山吃草、饮水,领别的牛回家入圈,它的愚火性真化净了。后来这头牛被胡子(土匪)牵去,我用七十吊钱把它赎回来。过了两年又被牵去了,我对家人说:“这牛早就该死,只因前年被胡子牵去,咱们拿七十吊钱把它赎回来,他才又多活了两年,还咱的债,这回我不再赎它了。这头牛按时价值九十吊,上次为赎它花了七十吊,咱算对得起它了。若再赎它,它再还债,不是更苦了它么?”想不到它自己跑回来了。当时我就说:“它把债还完,性也化了,明年就该死了。”到第二年果然死了。我由这桩事才知道,牛若化了性,就能脱离畜牲道。人得用人性教牛,才算不亏牛。—-王鳳儀先生

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


一切下地觀為麁相。一切上地觀為靜相。

自能離繫自得解脫。

有一天,苏东坡到金山寺来和禅师打坐,苏东坡觉得身心舒悦,于是问禅师说:「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像一尊佛!」禅师回答,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接著问苏东坡:「大学士!你看我坐的样子像什么?」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笑禅师的机会,立刻回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看到禅师被自己譬喻为牛粪,而无以回答,自己终于占了上风,欣喜万分,逢人就是:「我一向论道都输给佛印禅师,今天我可赢了!」消息传到苏小妹耳中,问道:「哥哥!你究竟怎么赢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报告之后,正色的道:「哥哥!你输光了,彻底的输光了,因为佛印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粪!」心理的世界是无法伪装的,心理的净化需远离胜负心、颠倒心;心里的升华,要有平等心、尊敬心。有心入道的人,很容易体会出物理的世界是变化无常的,是迷人骗人的,吾人唯有从物理的世界中回到心理的世界来,因为心理的世界,才是常乐我净的世界,才是如如不动而能解脱逍遥的世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借著农夫弯腰插秧,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己,观照自己的本性,必须退步低头,回头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辽阔,低头的天地比抬头的天地更宽广。农夫插秧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才能把秧苗插好。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即使犯了很小的错误也应该心生畏惧。原因是:任何事无论大小,都会有结果,错事会有错的结果,以至于这个结果是让一个人获得不曾获得的东西、接触不曾接触的东西,甚至修证未曾修证的感悟,而这些“未曾”都指向与犯错前的人本不相干的“恶趣”。所以减少畏惧的方法就是少做错事。

云何比丘寿命延长?如是比丘修习欲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修精进定、意定、思惟定,精勤不懈,灭行成就,以修神足。是为寿命延长。何谓比丘颜色增益?于是比丘戒律具足,成就威仪,见有小罪,生大怖畏,等学诸戒,周满备悉。是为比丘颜色增益。何谓比丘安隐快乐?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是为比丘安隐快乐。何谓比丘财宝丰饶?于是比丘修习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周遍广普,无二无量,除众结恨,心无嫉恶,静默慈柔,以自娱乐;悲、喜、舍心,亦复如是。是为比丘财宝丰饶。何谓比丘威力具足?于是比丘如实知苦圣谛,集、尽、道谛亦如实知。是为比丘威力具足。佛告比丘:“我今遍观诸有力者无过魔力,然漏尽比丘力能 胜彼。”


若善住根本 其心便寂靜
於不善能捨 於善能修習

人之宿生,何业不造。幸得闻佛法,当认真修持,庶可以消除宿业,超度怨家。所有怨家,若难解结者,倘肯发菩提心,并诚心超度,则无不即解结矣。汝之念佛气闷,非体弱之故,乃业障所使,汝但恳切志诚念。如念不来,则心常忆想。能念,则仍须用口念。不能念,则但心转心忆,久久此业即消。以后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汝且莫听别人话,自可得此最胜益。


东光人霍易书先生,雍正甲辰年中举於乡。后留滞京师,未有成就,於是到吕仙祠中求梦。梦见神向他出示了一首诗说:「六瓣梅花插满头,谁人肯向死前休?君看矫矫云中鹤,飞上三台阅九秋。」到雍正五年,开始规定帽顶的制度,他的铜盘六瓣恰如梅花,於是开始醒悟了首句诗的意思。私下以为仙鹤乃一品服,三台是宰相位,首句既已应验,末两句也会必然应验。后来他由中书舍人的官职迁至奉天知府,犯有过错贬降军台,所在地叫葵苏图,实际是第三军台。官文减省笔画,凡台都减写成台字,恰好符合诗中的「三台」。又果然是过了九年才归来。在塞外期间,他自署別号叫「云中鹤」,是採用的诗中语言。后来他对姚安公讲述此事,姚安公说:「霍字上部是个云字头,下部是鹤字的半边,正好隐藏了君的姓,也不是泛泛词语啊。」霍易书先生感叹地说:「岂止是这样呢!早年气盛,锐意进取,自认为卿相之位可以立即到手,终于导致颠仆挫折。由此看来,第二句诗是神对我的告诫,可惜当时没有深思,也没悟出其中的含义。」

古代用龟来占卜,孔子在《易经》作系词,大力提倡用蓍草占卜,於是龟卜渐渐没人用了。《火珠林》中首先用钱卜代替蓍卜,但是要掷六次,还嫌烦琐。《灵棋经》中的卜法是掷一次便能成卦,但是排列起来也很麻烦。至於神祠中的簽,一抽便得卦词,就更简便了。神祠都有簽,但都不如关帝祠灵验;关帝祠的簽,最灵验的是正阳门边的关帝祠。一年之中,从元旦到除夕,一天之中,从凌晨到黄昏,始终琅琅地摇筒者不断。一个筒供不上,就预备几个筒。杂沓纷乱,转瞬之间便有各种情况,不但没功夫检核,也没功夫思考。即便是长了一千隻手一千隻眼,也应答不过来。但所得到簽,都灵验得好像当面推算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最神奇的,是乾隆十七年的乡试。有位南方人在三月一日斋戒沐浴后祷告,请求透露试题。得到一簽,上写道:「阴里相看怪尔曹,舟中敌国笑中刀。藩篱剖破浑无事,一种天生惜羽毛。」这一年的考题《孟子》题是「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到「汤九尺」,那一段应了第一句。《论语》题为「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应了第二句。《中庸》题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应了第四句,这事真是不可理解。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
宣讲堂的主讲邢九先生害病,叫他儿子到宣讲堂来求药方。我去给他讲病。 赶到老邢家,天也黑了,吃完晚饭就去看病人。邢九先生说:“请你给我治病吧,我是诚信无疑,等我病好了,再回宣讲堂去,我一定多做善事。”我说:‘天太晚了,等明天再说吧!“第二天早晨,早饭以后,又和刑九先生见面。我忽然想起书上的四不正来,便对她说:”你是读书人,书不就能治病么?“邢九先生说:”医书是能治病,可惜我没有学过。”我说:“我听说书上有四不正,不知是什么书上说的?”刑九先生也愣住了。我说:“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则不得其正。我只听人说过,不知道究竟是那本书上说的?”刑九先生说:“这是《大学》上说的。”我说:“能不能讲解讲解给我听听?”刑九先生就按字逐句地解释一遍。我说:“先生正是犯了这四不正的病了。我看你家男女老少,不论是谁,你都嫌恶,生气,这不是有所忿懥么?你又怕儿子们不会过日子,读书不能成名,这不是有所恐惧吗?你既有财产,又有功名,就该知足常乐,多做善事,听其自然。你偏又有求神祈福的心,这不是有所好乐么?你又怕神把你逐出门墙之外,神本聪明正直,哪能像人似的有嫉妒心呢?这不是有所忧患么 ?一不正就能生病,何况你四不正都犯了呢?“ 我说完,邢九先生磕头说:“我真是枉读诗书,先生真是神啊! 从今以后,我要把四不正,一笔勾销,决不敢再犯了。”我说:“真这样,你赶快向祖宗、神位叩头悔过,病就好了。”邢九先生就叫家人把他扶起来,到神位前叩头悔过,磕了很多头,汗流浃背,病就好了。—-王凤仪先生


于那些正在倾听的人我说:爱你的敌人,为那些恨你的人行善,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为那些虐待你的人祈祷。如果有人在一个脸颊上拍打你,你也可以将另一个脸颊转向他。如果有人要拿你的外套,你连自己的衬衫都不必扣留。给予每个问你索取的人,如果有人拿走属于你的东西,不要把它要回来。对待其他人就像你希望别人对你一样。路加福音6:27-36新国际版(NIV)—-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有什么功德呢?

於身語意三種業中。或已觀察或當觀察或正觀察。或已清淨或當清淨或正清淨。或已多住或當多住或正多住。一切皆由如是觀察如是清淨。

佛言。彼苦行者。不自计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着。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吝惜。若有净食。则不染着。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毁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高贵.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嗔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舍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彼天眼净观 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堕。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堕。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自觀戒淨便得無悔。無悔故歡歡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輕安。身輕安故便受勝樂。樂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實知見故便能起厭。能起厭故便得離染。由離染故證得解脫。得解脫故便自知見我已解脫乃至我能於無餘依般涅槃界當般涅槃。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思科和微软各自的价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因为当时投资者关注其炙手可热的增长率,并将其推算为无穷大。相比之下,苹果现在的价值占美国GDP的4.6%,而亚马逊和Alphabet的价值各自约为4.3%。当时,富有吸引力的科技股纳斯达克指数和更广泛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00年3月创下历史新高。但到了2002年的熊市低点,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约80%,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约50%。任何生意都将不可避免地达到成熟的市场渗透水平,而最终走向平庸。


修業勿怠

盡形壽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酒。

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

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才能天天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没
过失。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不能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不想前进,所以才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一切梵行清净具足。宣示布现。是名见不可见。

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了;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将它改掉。但是这只是从外在来勉强约束,会比从根本上自然改正还要难上百倍;而且犯过的根源仍然存在,东边勉强把它消灭后,西边却又冒了出来,实在不是彻底扫除干净的方法。善于改过的人,在还没有禁止他去做某种事情之前,就应该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过失在于杀害生命,就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恋自己的生命,如果杀它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够心安呢?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断气之前,却又将它放进锅鼎中去烧煮,种种的痛苦穿透进入骨髓里面。人们为了滋养自己的身命,各类珍贵肥美的东西摆满眼前,尽情地享受,却未曾想到这些美食吃过以后,也都会化成粪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实际上蔬菜类的素食菜汤,就已经足够让人填饱肚子、供给能量,来养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杀害它们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报!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都与我们人类没有两样;就算我们不能够敬肃地修养到至高的德行,使它们来尊敬我、亲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下冤仇,永无止境地恨我呢?想到这种道理,每当面对著满桌的血肉之食时,自然会发出悲伤怜悯之心,不忍再咽食下去。譬如以前喜欢发脾气,就应该想到:每个人都会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何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怒的。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练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还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薰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的。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害处。至于其他的种种过失和罪恶,都应当要依据客观的道理来认真思考。这种道理若是能够明白,过失自然就会停止,不会再去违犯。怎样叫做从心地上来改过呢?人们所犯下的过失,其项目虽然有千种之多,但都是从心里造作出来的;如果能够不起心动念,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追求学问的读书人,对于爱好美色、喜得浮名、贪爱财物、喜欢发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地去寻找改过的方法,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思,等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现,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偏邪的恶念所沾染。这就好像炎热的太阳,在空中普照著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会隐藏、消失,这是改过最精诚专一的真正妙诀。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就如同要斩除毒树,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不让它再度发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叶一叶地去摘除。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动了个坏念头时,就能够立刻觉察到,然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如果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著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如果能以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下乘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个好方法;若只是执著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

洗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每天固定时间,不多不少就一段。“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诸贤,有五欲功德,可爱可乐,人所贪著。云何为五?眼知色乃至意知触,可爱可乐,人所贪著。诸贤,五欲因缘生乐,当速除灭。犹如有人故杀众生,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公为盗贼,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犯于梵行,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故为妄语,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放荡自恣,自以为乐;有如此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为乐;有如是乐,应速除灭。犹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就将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来;觉得孔家祖先所积的德,多而且长久;所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后来果然生出了孔子。还有,孔子称赞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顺,孔子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发得相当长久。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有一位做过少师的人,姓杨名荣,是福建省建宁人。他家世代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把民房都冲失了,被淹死的人顺著水势一直流下来。别的船都去捞取水中漂来的各种财货,只有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样,向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功,所生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一个地方。少师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后来少师出生了,到了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面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而且少师的后代子孙,都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色界的认识有四个层次:1.有觉、有观;2.无觉、无观;3.除喜入舍;4. 乐尽苦尽。涅槃时,意识从初禅逐次达到第四层禅定,然后超出色界禅定逐次达到无色界四种禅定,然后超越无色界禅定,达到灭尽定,但从这个状态并未进入涅槃,而是逐次再降回色界的初禅状态,再升至色界第四禅定,从这个状态下涅槃。从初禅起,入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灭想定。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般涅槃耶?” 阿那律言:“未也,阿难!世尊今者在灭想定。我昔亲从佛闻,从四禅起,乃般涅槃。”于时,世尊从灭想定起,入有想无想定;从有想无想定起,入不用定;从不用定起,入识处定;从识处定起,入空处定;从空处定起,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一禅;从第一禅起,入第二禅;从二禅起,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禅;从四禅起,佛般涅槃。如有人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当时的县官,为人严厉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县官还是不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向县官求情,请县官宽谅那个囚犯。县官说:你求情本来没有什么不能放宽的,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气啊!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误蹈法网,不可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欢喜。若是存心欢喜,恐怕会把案件忽略弄错。若是生气,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强招认,容易冤枉人。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立即和缓下来,不再发怒了!讲到杨自惩的家里,是很穷的;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的饿,他自己家里刚巧也欠米。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没有办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问他说: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从杭州来的。沿途熬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就像一种又青又黄的菜色,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因此,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然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做守陈,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而当今有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时间决定了当时周围天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就是八字(年柱两字、月柱两字、日柱两字、时柱两字),进而决定了命运的主体部分;出生的地点经纬度不同,又决定了同一时间出生的人命运的差异。一生读几本书、吃多少粮食、用几升水、娶什么样老婆、生几个孩子、有多少钱、坐什么车、多大年纪去世……基本上都在这一刻定了八九不离十。所以生日时辰相仿的人,如果没有因缘导致的精神层次的不同刺激,命运不会差太多。然后从出生到长大,一个人不断的执行“程序”,执行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自反馈”,这一步的“善”或“恶”会影响下一步“程序”执行的强度。大方向(重大命运)不变的情况下,“行善”可以增加片段程序中积极的方面,“作恶”可以增加消极的方面。如果希望改变大方向(重大命运),就必须“中断程序”,就是要改变程序的“执行逻辑”,这只能靠“悟”。行善的人就像攒钱的人,攒够数就换成了这一段或下一段的福报。更高层次的追求是连“钱”都不攒,因为就没打算执行下一步,直接去共产主义社会了,就是涅槃。

不为世人记于吉凶

有贪欲的时候,提醒自己,这是不清净因缘的开始,这种方法就是面对特定的“相”而找到对应的“缘起”来令内心安宁。同理,发怒的时候,提醒自己,应该有慈悲哀悯的心,这样就不会再生气。痴迷于事物的时候,提醒自己,一切皆为缘分,而缘分也是无常的,这样也就可以不再痴迷。“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

很多病是由心生的。其中生气是一大类。气动风摇,肝木必然受损。反过来,肝木不定,心火难生,心脏不好。肝木克犯脾土,胃口不好,嗳气打嗝。肝火移于肾母,肾结石就出来了。肝火伤肺金,轻者咳嗽,重的有吐血的。综上种种,都在一个“生气”。古人讲,有大力者可以降龙伏虎,所谓青龙,肝木也,所谓白虎,肺金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降龙伏虎。反过来说,大多数病,能否痊愈不全在服药,调心调性是关键,心性好了,想得病都很难。如何能不生气,有说看空的,有说知足的。无论哪种,起点都得从认错开始,认识到生气是错事,认识到生气不值得,认识到生气害人害己。认错才能改错。病就没了。

大学士伍公弥泰说:过去在西藏,看见悬崖上没有路的地方,有天生的梵文大悲咒,字字分明,那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那地方也不是人迹所能到达的。当时伍公曾经说出它的山名,梵文的音难记,我现在已忘记那山名了。伍公一生没有虚妄的话,知道确实不是虚构出来的。天地的广大,无所不有。宋代儒者每当理所没有的,就断定它必然没有。他们不知道,无所不有就是理呵。—-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既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嗔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灾难,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以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者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药师》、《法华》、《楞严》、《华严》、《普贤行愿品》等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专念无放逸,具足于净戒;定意自惟念,善护其志意。若于正法中,能不放逸者;则度老死地,永尽诸苦本。诸弟子闻已,当勤加精进;超度于众欲,一毛不倾动。

於諸有情修習慈愍令瞋微薄。名於瞋恚心得清淨。

闻正法者即生信樂


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
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
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
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
舍离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
有离别者,善为和合,使相亲敬;
凡所言说,和顺知时,是为不两舌。
舍离恶口,所 言粗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闻其言,是为不恶口。
舍离绮语,所言知时,诚实如法,依律灭诤,有缘而言,言不虚发,是为舍离绮语。
舍于饮酒,离放逸处,不著香华璎珞,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不坐高床,非时不食,金银七宝不取不用,不娶妻妾,不蓄奴婢、象马、车牛、鸡犬、猪羊、田宅、园观,不为虚诈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牵抴亦不觝债,不诬罔人,不为伪诈。
舍如是恶,灭于诤讼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应器常与身俱,犹如飞鸟羽翮随身,比丘无余亦复如是。


云何諸界。所謂三界。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


《金刚经》说了很多诸如“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之类的话,这是在引导我们透过化身而见到真如法身,但我们的理解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偏于空。《金刚经》第二十七分“无断无灭分”就是专门提醒听法者对佛的诸相不能作“偏空”的理解:“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 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的法身是根本,法身不属于因缘所生法,是无为法,是超越色声香味触法的。但是无为法也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具有一切功德,能够随清净的因缘现为庄严的报身化身,所以也不是说一定要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来观佛。所以明朝的藕益大师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偈子翻转来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两个偈子合起来才完整,才能够破除二边的执著,才能全面地理解佛陀的意思。如果以色、声来见佛的话,是行邪道,不能见到真正的佛。但是离了佛的色、声去见佛的话,那也是行邪道,也不能见佛。佛证得圆满佛果,那就是要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相好,在大乘经里面讲是需要专门花100劫的时间在众生里面修行才能圆满的。不能圆满这个,就不能圆满证得佛果。如果我们偏于空的一面,认为如来不需要以具足相好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是跟诸法实相相应就成佛的话,那是禅宗讲的“顿悟成佛”、密宗讲的“即身成佛”。那只是证得诸法实相了,具有佛的一部分功德了,还不是“究竟圆满成佛”。究竟圆满成佛的话,一定会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备佛说法的那种完美的音声。如果认为不具备三十二相、不需要修那么多的菩萨行也能成佛的话,那就是诸法断灭相。这种理解的空不是完全究竟的空,而是片面的、不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说诸法断灭相,不堕于断灭空里面,他虽然以与毕竟空相应的这种空心来发心,但又不堕入于断灭空。他知道真正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不需要修行,不是不需要具备种种功德。佛陀虽然证得了远离因缘法的无为法,但是要成就佛果的话,光无为法是不能成就的,还得进入有为法、缘起法,在与众生的关系里面,在度化无量无数的众生的过程当中,修菩萨行的六度万行,并带领很多的众生修六度万行。当功德圆满了,才把诸法实相或者自己本来心性所具有的体相用完全开发出来,这个时候才可以说是真正的明见佛性。所以《大般涅槃经》里面讲,十住菩萨虽然眼见佛性,好象是眼睛上面蒙了黑纱,看得并不明了;只有佛才能够完全地明见佛性,如昼见色。总之,法身是不可说的,它既不是完全任何相都没有,也不是有任何相。堕在任何一个相里面也不对,说它绝对是无相的,绝对是空,也不对。更确切的表述是“无相、无不相”,它是绝对的无相,但是因为绝对的无相就是绝对的无不相,这才是“实相”、“法身”。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必须亲证,才能知道。本文出自陈兵居士的开示。

修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若依菩萨的智慧,要修成佛果,尚需三劫的时间。第一劫要去掉尘妄执,第二劫要去掉细妄执,第三劫要去掉极细妄执。一劫大致是十几亿年。罗汉和辟支佛要想修成佛果,大致需要60至100劫的时间。可见修行之路漫长,说明众生习气深重,破迷和改习气速度太慢,故修行之路才如此漫长。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除去慳贪,心不与俱;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断除掉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

滅有二種。一煩惱滅。二所依滅。道有二種。一有學道。二無學道。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云何增上戒學。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是名增上戒學。云何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又諸無色及餘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然依靜慮能最初入聖諦現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云何增上慧學。謂於四聖諦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辨所作義故。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所以者何。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摩地。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所以者何。由正定心念一境性。於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辨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所以者何。由善清淨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過此更無勝所作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答先於尸羅善清淨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習淨戒。漸次進趣後證無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學如是次第。

戒-心-慧。由“戒”生“正定心”,由“正定心”生清净,由清净生智慧,由智慧离“染著”,离“染著”入解脱。

精勤捨欲 恶不善法 与觉观俱 離生喜樂

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曾国藩

清净无秽

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

於有為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於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為非有。見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是名建立三解脫門。


调柔 清净 无垢

诸善普集 法法具足 不违法行 断五下结

以平等观无余解脱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所言嗔心,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宜一切事当前,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则瞋习愈增,其害非浅。

佛教有一种修持方法叫做随喜功德,意思是看到别人比我有办法,比我有辉煌成就,不但没有嫉妒、愤恨的心理,反而能够人我互易,以别人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以别人的欢喜为自己的欢喜。同根的豆萁尚且相煎,同胞的兄弟反目相残,随喜功德虽在一念之转,却也千难万难。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死有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世事如同局一旗——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是福——卜什么
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一旦无常完事休——忙什么

佛教有一种修持方法叫做随喜功德,意思是看到别人比我有办法,比我有辉煌成就,不但没有嫉妒、愤恨的心理,反而能够人我互易,以别人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以别人的欢喜为自己的欢喜。同根的豆萁尚且相煎,同胞的兄弟反目相残,随喜功德虽在一念之转,却也千难万难。
有一天,五根手指头聚集在一起,召开重大的会议,讨论谁是真正的大哥。大拇指首先发言说:
「如果要比大,我才是真正的大哥。你们看:五根手指头当中,我排行第一,我最粗大,当人们赞叹某人最优秀的时候,总是翘起我,因此我是大哥。」
大拇指的话才讲完,食指马上迫不及待的抢着说道:
「我们兄弟之中,属我最重要。中国话说: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是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大事,饮食不能解决,个人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致病死亡,国家则会因为饥荒而成为乱邦,乃至灭国。况且当我这根食指如果大动的时候,就可以大快朶颐,有美食可吃了。人们在煮菜烹调的时候,总是以我食指来品尝食物,因此我应该最大。另外,当人们问路的时候,通常用我来指明方向。我有如此多种的功能,最有资格当你们的大哥啰!」
听完了食指的长篇大论,中指不以为然的抢白:
「哼!你们两位不要不自量力了,尽往自己的脸上贴金。大拇指你长得又矮又胖,食指你常常乱动,一点也不稳重威仪。那像我长得最适中,站在最中间,你们就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我。另外,我长得最修长,好比将帅统领群兵,白鹤立于鸡雉之中,因此我才是大哥中的大哥。」
耐着性子聆听中指自得其满的演说,无名指终于无法忍耐,霍地一声站了起来,趾高气昂地大声说:
「你们各位都自吹自擂说自己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其实我才真正最伟大。你们听说过『无名乃大名』的古训吗?无以为名,以无为名,故为大名。我无名指岂是世间的符号名相可以局限的,因此我比你们都大。还有当人们举行订婚结婚的仪式,最爱把金戒子、钻石戒子套在我的身上,我是多么的有分量,大哥的位置当然非我莫属了。」
四个手指头争着要当大哥,彼此谁也不礼让谁。正争得不可开交时,突然发现小指头坐在一旁,一语不发,一副神闲气定的老僧模样。四指异口同声问道:
「咦!小指老弟!你怎么不说说你的想法?难道你不想当大哥吗?」
小指悠悠闲闲地回视四指,慢条斯理地说:
「各位大哥!你们每一位都有显赫的成就,在各位面前那有我小指头说话的余地。不过,当我们双手合十拜佛,或者向人打躬作揖问好的时候,我最靠近真理和对方。」
小指的一番话,惊得四指瞠目咋舌,无言以对。
伟大,不在形状的大小,甚至也不在功能的多寡。压抑对方、自赞毁他,以凸显自己的伟大,容易流于自我膨胀,而不是真正的伟大。在真理之前懂得谦冲自牧,对自己的渺小知道谦卑,才是不自大而伟大的人。

若比丘於六觸集、滅、味、過、出要,如實而知,則為最勝,出彼諸見。如來自知生死已盡,所以有身,為欲福度諸天、人故,若其無身,則諸天、世人無所恃怙,猶如多羅樹斷其頭者,則不復生。佛亦如是,已斷生死,永不復生。

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老鼠都懂得拜佛修心求往生:这段视频网上可以搜到。前三张照片的老鼠是成都一个饭店的,后三张照片里的老鼠是越南河内一个寺庙的,这一只连放在旁边的苹果都不动一下,专心拜佛。除了这两只老鼠拜佛,澳洲有蟑螂听佛经的真实情况。没有人身的动物都懂得修心求来世往生,作为人类,如果心性不进步应该感到惭愧!成都老鼠:霍居士是成都清水荷花素食餐廳的老板。餐廳里有佛臺長期供奉阿彌佗佛和地藏菩薩像,佛臺有念佛機,24小時不中斷佛號。霍居士和服務員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在餐廳里念佛,念經,討論佛法。佛臺下有兩個老鼠洞,里面有兩只老鼠,霍居士和服務員從來沒有傷害它們,有空還經常放些剩飯,剩菜喂它們。老鼠們也非常聽話懂事,從來不去廚房偷吃東西,也不破壞任何東西。2014年1月22號傍晚,餐廳還在正常營業,老鼠從洞里出來,在佛臺前的地面上很痛苦的打滾,霍居士及服務員看見后立刻為老鼠念佛,念佛,念咒,還在老鼠面前擺上阿彌佗佛像。老鼠顯得十分痛苦,不停打滾,聽到佛號聲,忍著劇痛哆嗦著不停拜佛。老鼠仰著頭,含著眼淚,合上前爪長時間地對著佛像拜。有時候身體抽搐,也不停止拜佛。拜佛拜得太累了,稍稍休息一會再接著拜。

◎ 戒從心生:「云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物主。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 自護護他:「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慚愧慈悲:「我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蟲。我於殺生淨除其心。」◎ 自通之法(將心比心):「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 戒慧相輔:「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佛言。若比丘以三昧心清净无秽。柔软调伏。住不动处。乃至得三明。除去无明。生于慧明。灭于暗冥。生大法光。出漏尽智。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智慧具足。

人们洗手的时候,左手搓掉右手的污秽,右手搓掉左手的污秽。左右手互相得到清洁。戒贪婪、戒嗔怒、戒愚痴就像一只手,清净慧明像另一只手,戒除不良的习性可以使人增进智慧,反过来,通过增进智慧也可以帮助戒除不良习性。原文自《长阿含经》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種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淨右。右能淨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婆羅門。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一个人在下一生,再次获得人身的几率,就像一只失明的海龟,在大海上,每百年浮上大海一次,还碰巧从一根漂浮的木头中间的孔穿过的几率。获得人身的这个人,每天接触到不同的信息:关于生存的知识、关于交流的技巧……但在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劫数的末期)接触到佛法的人又少之又少。接触到佛法的人中间,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漠然,坚持学习的又少之又少。坚持学习的人中间,能够把所学应用在自己生活中的又少之又少,很多只停留在纸面上。由此可见,很少有人能在下世再成人身,就像佛经上所说,抓起一把土,能再次成人身的人数像手指甲上粘到的土那么多,不能得人身的人数像大地上剩下的土那么多。说这些不是为让人沮丧,而是让人珍惜,珍惜每一天去学习除了生存之外的知识,下次有机会参加进修班可能要等很久很久了。

以慈心念一切众生

不放逸 樂闲静

包容他人的缺点,是成长的开始;忘记自己的痛苦,是幸福的开始;记住别人的帮助,是感恩的开始;宽恕别人的伤害,是喜乐的开始;审视自己的失败,是成功的开始;制服内心的欲望,是升华的开始;接受正信的洗礼,是蒙恩的开始;远离世界的罪恶,是聪明的开始;认识最初的自我,是智慧的开始。

若有功德 当自覆藏 若有过失 当自发露

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先考虑一下因果。能不产生因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产生因。有因必有果。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印光大师

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