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仁爱心

唐开元七年,有个叫吕翁的道士,获得了神仙之术,行走在邯郸的路上,住在旅舍中,收起帽子解松衣带靠者袋子坐着,一会儿看见一个走在旅途中的少年,他名叫卢生。身穿粗布的短衣服,骑着青色的马,准备去田间劳作,也在旅舍中停下,和吕翁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言谈非常畅快。时间长了,卢生看看自己的衣服破烂肮脏,便长声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不得意,困窘成这样啊!”吕翁说:“看您的身体,没有痛苦没有灾病,言谈有度,却叹困,为什么啊?”卢生说:“我这是苟且偷生啊,哪有什么合适之说?”吕翁说:“这样还不叫合适,那什么叫合适呢?”回答说:“士人活在这世上,应当是建功立名,进出朝廷应该不是个将就是个相,家中用来盛装食物的鼎应该排成列,听的音乐应该可以选择地听,让家族更加昌盛家庭更加富裕,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合适啊。我曾经致力于学习,具有娴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自己觉得高官可以容易地得到。现在已经是壮年了,还在农田里耕作,不是困还是什么?”说完,就眼睛迷蒙想睡觉。当时店主正蒸黍(做饭)。吕翁从囊中取出枕头给他,说:“您枕着我的枕头,可以让您如您的志向那样实现您的志向。”
那枕头是青色的瓷器,并在两端开有孔,卢生侧过头去睡在枕头上,看见那孔渐渐变大,其中明亮有光。便投身进入,于是回到了家。几个月后,他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子做妻子,这女人容貌很美丽,卢生的资产更加丰厚。卢生非常高兴,于是衣服装束和车马,日渐鲜亮隆重。第二年,科举考进士,他通过了科举考试脱去平民的衣装,任秘书校对官,奉皇帝的旨意,转到渭南当县尉,不久迁升做监察御史,转而做起居舍人知制诰的衔位,三年过后,出掌同州当地方长官,升迁到陕当牧,卢生喜好水利建筑,从陕西开河八十里,解决了交通,当地的人们因此获利,刻石碑记录他的功德,改任卞州的地方长官,到河南道当采访使,应皇帝的命令到京城当京兆尹。当年,神武皇帝(唐玄宗)正用武力对付戎狄,拓展疆土,当时吐蕃的悉抹逻和烛龙莽布支攻陷了瓜沙,节度使王君毚刚刚被杀,黄河、湟水一带告急。皇帝想要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于是授予卢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的官职。卢生大破戎虏,斩杀了七千个首级,拓展了疆土九百平方里,建筑了三座大城来把守要害,边疆的老百姓在居延山(地名,在今天的甘肃境内)立石碑歌颂他。回到朝廷按照功劳受到封爵授勋,封赏的礼仪非常盛大,官职升为吏部侍郎,迁升为户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一时之间名望清高而尊重,大家都安然服帖。这样一来非常被当时的宰相所妒忌,宰相用流言飞语中伤他,被贬做端州刺史。三年后,应皇帝的命令到皇帝身边当常侍,没多久,当上了宰相。和宰相肖嵩、宰相裴光庭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十多年,高妙的谋略严谨的命令,每天接连发布,出谋划策启发皇帝,卢生被人们称为贤相。同朝的官僚害他,又诬陷他和边疆的将领勾结,图谋不轨。皇帝下诏把他关进监狱。官吏带着随从到他家马上将他抓起来了。卢生惊惶恐怕自己将要没命,对妻儿说:“我老家在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防饥谨,何苦要求官受禄呢?如今落得如此地步,向往当初穿短的粗布衣服、骑青色的小马,行走在邯郸的路上的百姓生活,现在得不到了啊!”于是卢生拿刀自杀抹脖子。他的妻子赶紧抢救,他才没有死。受他牵连的人全部死了,只有卢生被宦官求情保住了性命,免了死罪,流放到驩州。几年以后,皇帝知道他是冤枉的,又恢复了官职当了宰相,册封为燕国公,特别受到恩宠。他生了五个儿子:名叫俭、传、位、倜、倚,都很有才能。卢俭中了进士,当上了考功员外,卢传当上了侍御郎,卢位当上了太常丞,卢倜当上了万年的县尉,卢倚是最出色的,年龄二十八岁,当上了左襄,他们所结的亲都是名门望族。有孙子十多个。后来卢生年纪渐渐衰老,多次要求告老辞官,都没有得到允许。病了,皇帝身边的宦官前来探病,接踵而至,名医和上等的药材,没有不是最好的。卢生将要死了,上奏书说:“我本来是山东一般的儒生,以在田圃中劳作而自得其乐。偶尔遇上皇上的恩宠,得以名列官员的位置。承蒙皇帝过分特殊的嘉奖,得到特别的俸禄和太多的家私,出门拥有隆重的仪式,进朝当上了宰相的高职,与朝中内外的皇亲国戚结交,锦绣人生多年。有负于皇帝的恩宠,对皇帝圣明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我不过是个小人却居了圣贤的位置遗留不少祸害,深感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一天比一天担心,不知不觉我已经老了。今年已经超过八十岁了,我的官位高到了三公的极点,命岁到头了,筋骨形骸都老了,弥留之际身体沉重困顿,等待死期的时日马上要完了,管不成什么事情的了,非常感谢皇上的无限圣明,白白辜负了皇帝的恩宠,永远歌颂当今皇帝这年代。非常感激和留恋。我非常诚恳地奉上此表书陈述我的感谢。”皇帝下诏书说:“你以美好的德行,作我的首席辅佐,出可以作我的保障和护翼,入朝帮我实施和谐光明的朝政。平安繁盛两个十二年,完全是靠你啊,你得的疾病,原以为马上就可以痊愈。没想到病久难治,令朕非常担心痛惜。现在命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去你家探望,好好治疗,为了我你要珍惜生命,还要心存希望,期望能够痊愈。”当天晚上,卢生就要死了。结果卢生伸个懒腰,醒来看见自己的身体还睡在旅舍之中,吕翁坐在自己身旁,店主蒸的黄米糕还没有熟,接触到的东西跟原来一样。卢生急切起来,说:“难道刚才那是个梦吗?”吕翁对卢生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我都明白了。这是先生你在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您的教诲啊!”卢生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了。

两千两百年前有场辩论,甲方叫弊宿,乙方叫迦叶。问答有几段话,其中有两段如下:甲:你不用劝我,我根本不相信人死后有“他世”,因为我的亲友中有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我对他们讲,如果将来有一天你们去了地狱一定要我知道一下,结果从未有亲友死后回来告诉我他在地狱或其他地方。迦叶说:如果有盗贼被官兵抓住赴刑场斩首,你觉得会有机会回来见亲友说话吗?地狱饿鬼一样不会放你的那些亲友随便出来走动与你见面,所以你不能就此判断没有“他世”。甲:我还是不信。因为我的亲友中有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对他们讲,如果将来有一天你们去了天堂一定要我知道一下,结果从未有亲友死后回来告诉我他在天堂或其他地方。迦叶说:如果你不慎掉到粪坑里又被人捞出来会怎样?从扔掉所有的脏衣服洗个澡然后把头发都剃掉再撒上香粉,然后再也不去掉下去的地方。你的天堂朋友看人世间就像粪坑,怎会轻易再来!甲:他们会来,这是我和他们说定的事情。迦叶:人间百年是仞利天一个日夜,等他们回来看你的时候,你已经不知道在哪里了。甲:我还是不信,我亲眼目睹人去世的情形,从未见到灵魂出窍的事情。迦叶:你在家做梦的时候可曾梦见山河树林?甲:我梦到了。迦叶:你家里其他人能见到你梦的这些事情吗?当然不能。就像你用秽浊肉眼看不到其他的世界一样。...—《长阿含经-弊宿经》


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 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

淨修其心

今不勉力 后悔何益

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够控制自己心情的人,而大多数人的心情被境遇控制。但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练习而获得:遇到损失淡然处之不失落、遇到侮辱谩骂一笑了之,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经常回味自己对事物的反映,以局外人的眼光做决定,不断练习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古罗马皇帝尤里乌斯.凯撒在鼎盛时召集本国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诗人,要他们提出一个永恒放诸四海皆准的简短格言。几个月后,群臣回报那句话已被找到,仅短短五个字:"这也会过去。"悲伤与痛苦会过去,欢喜和幸福也会过去。凯撒认为,能够时刻想到这句话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他临终时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戒指上。

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

性多哀愍心無厭倦。云何名為為性哀愍。謂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如是名為為性哀愍。云何名為心無厭倦。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讚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墮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愶斫截眾苦事中。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於彼思為義利。又能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诸天、世人及阿须轮诸众生,皆贪寿命、安乐、无患。

马云执着的不是企业,是事业,是改变70亿人的生活方式;曾国藩执着的不是太平天国,是屡败屡战的自己;到后来有人把“不再执着”叫做“佛系”,其实何止人类,“诸天、世人及阿须轮诸众生,皆贪寿命、安乐、无患”。罗睺罗是佛陀的独生子,有一天,罗睺罗正和一群离车族的年轻人在一起。这些年轻人知道很多关于罗睺罗的事情,并对他为何舍弃了王子的生活而出家,感到好奇。“你是佛陀的儿子,”他们说,“但是你也曾经是一位王子。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舍弃了王室生活和所有的财富?舍弃一切财富真的那么好吗?它的意义是什么?”罗睺罗抓住这个机会解释出家的利益,他告诉他们,过着出家人简单的生活,令他非常安详。身为比丘,他感到自在,而且伴随而来的是非常特别的自由的感觉。他们问:是什么样的自由呢?罗睺罗说,他不需要锁起财宝,不用做家产清册,也不用去从事大量的房地产投资。这时,维摩诘不知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并向罗睺罗顶礼。“罗睺罗,听听你自己说的话!听听你说出家的好处!你真的不应该这么说!”“为什么不应该?”罗睺罗问。“因为放弃皇宫和财富并没有什么利益,出家为比丘也没有什么利益。”维摩诘回答。我不认为我们这种人,能完全了解这句话在当时有多么令人震惊。特别出自像维摩诘这种极端享乐主义者之口——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根本与出离相悖离。不仅如此,维摩诘对话的对象,可是罗睺罗,不是别人。他是佛陀的独生子,也是释迦族的王子,并不是个普通的出家人。他为了实践父亲的教法而出离了轮回的生活,抛弃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权势。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或是什么地方,这种牺牲都是值得极力赞叹而应该效仿的。
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考,就知道维摩诘并不是在批判罗睺罗的出家。他所做的却是,仔细审视所谓的“利益”,找出它的真实含义,然后再将它拆解。

“利益”暗示着我们可以得到或拥有某种东西。但麻烦的是,无论获取了什么,总是会带来问题。任何可以被得到、达成或实现的,就一定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出离者,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一切的“因”,也必须出离一切的“果”。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于世俗的生活,也必须出离于做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利益。

每当我们谈到出离心,总是会提到类似厌离与诱惑等主题。不只佛教徒重视这个信念,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宗教也都有出离心的理念,并且根据各自的传统,设计了许多修行的方法。这表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诱惑与奢侈是不好的,甚至还是魔鬼的示现,最好远离它们。佛法中也包含了类似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是为了像我们这种人而给予的,因为我们缺乏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而且只能接受较为软化的教法。举例而言:为了让我们能摧毁欲望、执着和诱惑等,我们被教导金银财富是不好的;为了克服对女人的贪欲,比丘们被教导去观想构成女人身体的血肉、脓液和粪便;当然,为了政治正确之故,我也不得不说,比丘尼们也要如此地观想男人。

但这并不是维摩诘在此所谈论的那种出离心,他说的是究竟的出离心。当你认为某件东西是美丽而诱人的,你就会被对它所产生的欲望所束缚;而当你因为某件东西丑陋而抗拒它时,那么完全一样的事情会发生。这两种念头都会产生一样多的执着。而且,如果你还有执着,你就尚未出离。

这就是维摩诘捉弄罗睺罗的原因。他说,如果你真正想要出离轮回,首先你需要知道,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离。当我们了知我们所出离的都是如梦如幻,我们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出离。经由如此的了知,我们出离了如幻的投射。当菩萨了知她所出离的事物之本性时,出离才会圆满,这时,她才真正地建立了出离心。

在大乘佛教中,包括《维摩诘经》或其他类似的经典中都阐述:一切事物,甚至包括证悟,都是一场梦或一个幻相。维摩诘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证悟,或者比证悟更伟大,那它必定也是一场梦或是一个幻相。

容我再说一次,我只能揣测维摩诘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他的意思有可能是说,如果你有个目标,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利益他人,或者得到某种成果或奖赏,那么你就缺乏真正的出离心,因而,你的行为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这并不是说罗睺罗的出家是毫无目的、徒劳、没有意义的。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没有目标”才是目标。基本上,如果你不了解修行的目标是如幻的,如果你认为目标是真实的,而且如果你的发心以及对目标的追逐是基于错误的见地,那么不管你做什么,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在佛教的教法中,“结果”、“目标”、“圆满”这种词汇经常出现。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这种只能消化松软食物,喜爱有个结果、有个底线,尤其是喜欢效率的人而特别选用的。

世间有种种界,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舍离,谓己为实,馀者为虚。是故,帝释!一切沙门、婆罗门不尽除调戏而在灭迹。

小时候不知道学习,老师说大家都应该好好学习,于是开始学习(没明白为什么why就出发了)。学的主要是世界什么样(活在什么地方where)。后来工作了,发现“世界什么样”离自己太遥远,最好是先有饭吃,于是一头扎进了对谋生之道的钻研(靠什么活how)。等成家了,有了孩子,责任感和义务更加强化了这种追求的意义(活成什么样what)。待到退休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活多久how long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其他任何努力都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前进,越走越远。而且不是巧合,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正是从解答这个问题开始的。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活着?why(而不是活在什么地方where?靠什么活how?活成什么样what?活多久how long ?)很多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完善的,因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关键的前提是首先回答什么是“活着”本身life。仅仅这个前提就有好多话题、好多争论。其实争论有没有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个前提的存在,在有限的“生命”中挤一点时间,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及问题本身。并不是每个重大问题都只能等到“最后一刻”才得到答案,每一天都是解答的好日子。而且答案会不断变化,从可笑的答案到现实的答案,从模糊的答案到肯定的答案。不断寻找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如果不想弄懂、不懂装懂、似懂非懂、人云亦云、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时候放弃寻找,那么无论做什么事(怎么活),其实都没有深层次的精神意义,用老师们常说的话讲就是“做事情像没头苍蝇”,就是“白活了”。圣贤与庸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深入程度。


虽知不著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之。以平等观无余解脱。名曰如来。

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

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该是有多平庸。

对什么是正确的信仰见解不同、内心甘愿承受的忍耐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很难解脱出来。要想通过不正确的信仰而入清净解脱正道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只要乐于学习佛教的道理,内心对这种信仰的追求不间断,即使在人道漫漫长夜中,也能得到解脱的安乐。“佛告梵志。汝欲入者。甚为难也。汝见异.忍异.行异。欲依余见入净解脱者。难可得也。但使汝好乐佛。心不断绝者。则于长夜。常得安乐。”

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婆罗门之法,每朝洗浴,礼拜六方,佛见之而说佛法之六方礼,父母为东方,应以五事敬顺。师长为南方,应以五事敬奉。妻妇为西方,应以五事敬待。亲族为北方,应以五事观敬。僮仆为下方,应以五事敬授。以沙门婆罗门为上方,应以五事供奉。礼敬如是诸方,则死得生天。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思想不正确,身口行四恶,像下旬月亮,渐趋于黑暗。相反的思想、行为都是善良表现,像上旬的月亮,渐渐近于圆月。...有六种事情导致经济财物上的损失:一是酗酒。二是赌博。三是奢侈放逸。四是沉迷歌舞。五是常近损友。六是懒惰好闲。...有四种事情,可以常常亲近学习的。一方面自己得益,亦可以保护他人;一是少谈是非。二是慈爱。三是帮助他人。四是向同一目标工作。这四方面的事情,如果能够不断进步 ,是双方都得到利益,因此要多亲力亲为,和它们锲而不舍。...本经叙述善生长者依父遗嘱,而向六方礼拜。其行动乃落入于形式上的举动。佛为教导其皈入于正途,而说大方礼之意义与内容。首先说明四结业、四处,及六损财,其次为说四想及四事,四亲及四事,六方及五事。善生听佛启导后乃皈依三宝而为优婆塞。

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东方应当恭敬的意义有五点:一是父母年纪老了,经济上要尽量支持,不能让他们饥寒。二是自己想发展的事业或职业,听取他们过去人生的意见。三是父母行为的是非,因为不清楚他们的用心,除了必须劝谏的例外,应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四是他们吩咐做的事务,不要正面去发生冲突,应当善巧处理。五是在他们终身经营的业务,自己不喜欢继续的,亦不要立刻把业务结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当你成长为父母的时候,对儿女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能自视过高,因此亦有五点注意的:一是对年青人反叛性向,如果是不好的,要善巧引导,不致入于歧途。二是小的时候多灌输伦理道德、辨别是非的家庭教育,助长人性善良的一面。三是终生对他们慈爱入骨,始终一致。四是他们过于内向,没有异性交往的,才替他们介绍品格纯良的伴侣。五是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生活和读书的资助,尽力扶持。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如何理性愉快地度过一生

你们当中肯定有许多人会觉得奇怪:这么老还能来演讲。嗯,答案很明显:他还没有死。为什么要请这个人来演讲呢?我也不知道,我希望学校的发展部跟这没什么关系。

不管怎么样,我想我来这里演讲是合适的,因为我看到后面有一排年纪较大且没有穿学位礼服的(家长)听众。我自己养育过许多子女,我知道他们真的比坐在前面这些穿学位礼服的学生更感光荣。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心血,把智慧和价值传授给子女,他们应该永远受到尊敬。

我还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左边有许多亚洲人的面孔,我这辈子一直很崇拜孔子,我很喜欢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他认为孝道既是天生的,也需要教育,应该代代相传。你们大家可别小看这些思想,请留意在美国社会中亚洲人的地位上升得有多快。我认为这些思想很重要。

好啦,我已经把今天演讲的几个要点写了下来,下面就来介绍那些对我来说最有用的道理和态度。我并不认为它们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完美的,但我认为它们之中有许多具有普遍价值,也有许多是「屡试不爽」的道理。

1

如果你想获得某样东西,那就让自己配得上它。

是哪些重要的道理帮助了我呢?我非常幸运,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是黄金法则。你们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对律师还是对其他人来说,这都是他们最应该有的精神。总的来说,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赢得许多东西,他们赢得的不止是金钱和名誉。还赢得尊敬,理所当然地赢得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有的时候你们会发现有些彻头彻尾的恶棍死的时候既富裕又有名,但是周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死有余辜。如果教堂里满是参加葬礼的人,其中大多数人去那里是为了庆祝这个小子终于死了。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 有一个这样的混蛋死掉了,神父说:「有人愿意站出来,对死者说点好话吗?」没有人站出来,好长时间没有人站出来,最后有个人站了出来,他说:「好吧,他的兄弟更糟糕。」(听众大笑)。这不是你们想要得到的下场,以这样的葬礼告终的生活,不是你们想要的生活。

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

我很小就明白的第二个道理是,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而且我们应该去爱那些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我懂得这个道理且一辈子都在实践它。萨默赛特 · 毛姆(Somerset Maugham)在他的小说《人性的枷锁》中描绘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那是一种病,如果你们发现自己有这种病,应该赶快把它治好。

另外一个道理 —— 这个道理可能会让你们想起孔子 —— 是,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责任,它不仅仅是为了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一个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离开这里以后,你们还得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

就以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尔 · 哈撒韦来说,它的长期大额投资业绩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出色的。让伯克希尔在这一个十年中赚到许多钱的方法,在下一个十年未必还能那么管用,所以沃伦 · 巴菲特不得不成为一部不断学习的机器。层次较低的生活也有同样的要求,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孩子们,这种习惯对你们很有帮助,特别是在你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时候。

你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阿尔弗雷德 · 诺斯 · 怀特海曾经说过一句很正确的话,他说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地发展。他指的是人均 GDP 的巨大增长和其他许多我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好东西。人类社会在几百年前才出现了大发展,在那之前,每个世纪的发展几乎等于零。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我非常幸运。我读法学院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再拿沃伦 · 巴菲特来说,如果你们拿着计时器观察他,会发现他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他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用来跟一些非常有才干的人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有时候是打电话,有时候是当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细观察的话,沃伦很像个学究,虽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学术界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不久之前我就遇到一个例子,我是一家医院的理事会主席,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个叫约瑟夫 · 米拉的医学研究人员。这位仁兄是医学博士,他经过多年的钻研,成为世界上最精通骨肿瘤病理学的人。他想要传播这种知识,提高骨癌的治疗效果。他是怎么做的呢?嗯,他决定写一本教科书,虽然我认为这种教科书最多只能卖几千册,但世界各地的癌症治疗中心都买了它。

他休了一年假,把所有的 X 光片弄到电脑里,仔细地保存和编排,他每天工作 17 小时,每周工作七天,整整坚持了一年。这也算是休假啊。假期结束的时候,他写出了世界上最好的两本骨癌病理学教科书中的一本。如果你们的价值跟米拉差不多,你们想要获得多大的成就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

不断学习世界各大学科中最重要的知识,并不断用它们实践。

另一个对我非常有用的道理是我当年在法学院学到的。那时有位爱开玩笑的教授说:「什么是法律头脑?如果有两件事交织在一起,相互之间有影响,你努力只考虑其中一件,而完全不顾另一件,以为这种思考方式既实用又可行的头脑就是法律头脑。」我知道他是在说反话,他说的那种「法律」方法是很荒唐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它促使我去学习各学科中所有的重要道理,这样我就不会成为那位教授所描绘的蠢货。因为真正重要的大道理占每个学科 95% 的份量,所以对我而言,从所有的学科吸取我所需要的 95% 的知识,并将它们变成我思维习惯的一部分,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当然,掌握了这些道理后之后,你们必须通过实践去使用它们。这就像钢琴演奏家,如果不持续练习,就不可能弹得很好。所以我这辈子不断地实践那种跨学科的方法。

这种习惯帮了我很多忙,它让生活更有乐趣,让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让我变得更有建设性,让我变得非常富有,而这无法用天分来解释。我的思维习惯只要得到正确的实践,真的很有帮助。

但这种习惯也会带来危险,因为它太有用了,如果你们使用它,当你们和其他学科的专家 —— 也许这位专家甚至是你们的老板,能够轻而易举地伤害你们 —— 在一起时,你们会常常发现,原来你们的知识比他更丰富,更能够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你们有时会知道正确的答案。遇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你们的正确让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觉得没面子,可能会引发极大的报复心理。我还没有找到避免受这个严重问题伤害的完美方法。

2

隐藏你的睿智。

尽管我年轻时扑克牌玩得很好,但在我认为我知道的比上级多的时候,我不太擅长掩饰自己的想法,没有很谨慎地去努力掩饰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总是得罪人。现在人们通常把我当成一个行将就木的没有恶意的古怪老头,但在从前,我有过一段很艰难的日子。我建议你们不要学我,最好学会隐藏你们的睿智。

我有个同事,他从法学院毕业时成绩是全班第一名,曾在美国最高法院工作过,年轻时当过律师,当时他总是表现出见多识广的样子。有一天,他上级的高级合伙人把他叫进办公室,对他说:「听好了,查克,我要向你解释一些事情,你的工作和职责是让客户认为他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如果你完成了这项任务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应该用它来让你的高级合伙人显得像是房间里第二聪明的人。只有履行了这两条义务之后,你才可以表现你自己。」嗯,那是一种在大型律师事务所里往上爬的好办法,但我并没有那么做。我通常率性而为,如果有人看不惯我的作风,那就随便咯,我又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我。

要拥有跨学科的心态,锤炼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我想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们必须拥有跨科学的心态,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在这里,我想引用古代最伟大的律师马尔库斯 · 图鲁斯 · 西塞罗的一个重要思想。西塞罗有句话很著名,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在生活中就会像一个无知的孩童。这个道理非常正确,西塞罗正确地嘲笑了那些愚蠢得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但如果你们将西塞罗这句话推而广之 —— 我认为你们应该这么做 —— 除了历史之外,还有许多东西是人们必须了解的。

所谓的许多东西就是所有学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对一种知识死记硬背,以便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知识对你们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它们。如果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郑重地向你们保证,总有一天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我已经成为我的同龄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与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实践这种跨科学的方法,你们中的许多最聪明的人只会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阴影中。

学会逆向思考

我发现的另外一个道理蕴含在麦卡弗雷院长刚才讲过的故事中,故事里的乡下人说:「要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乡下人说的话虽然听起来很荒唐,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如果你们把问题反过来思考,通常就能够想得更加清楚。

例如,如果你们想要帮助印度,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要怎样才能帮助印度?」与之相反,你们应该问:「我要怎样才能损害印度?」你们应该找到能对印度造成最大损害的事情,然后避免去做它。也许从逻辑上来看两种方法是一样的,但那些精通代数的人知道,如果问题很难解决,利用反向证明往往就能迎刃而解。生活的情况跟代数一样,逆向思考能够帮助你们解决正面思考无法处理的问题。

让我现在就来使用一点逆向思考。什么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呢?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呢?有些答案很简单,例如,懒惰和言而无信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失败。如果你们言而无信,就算有再多的优点,也无法避免悲惨的下场。所以你们应该养成言出必行的习惯,懒惰和言而无信是显然要避免的。

避免极端的意识形态

另外要避免的是极端的意识形态,因为它会让人们丧失理智。你们看到电视上有许多非常糟糕的宗教布道者,他们对神学中的细枝末节持有不相同、强烈的、前后矛盾的神学观点,偏偏又非常固执,我看他们中有许多人的脑袋已经萎缩成卷心菜了。

政治意识形态的情况也一样。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强烈而愚蠢的意识形态中,而且永远走不出来。当你们宣布你们是某个类似邪教团体的忠实成员,并开始倡导该团体的正统意识形态时,你们所做的就是将这种意识形态不断地往自己的头脑里塞。这样你们的头脑就会坏掉,而且有时候是以惊人的速度坏掉。所以你们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强烈的意识形态,它对你们的宝贵头脑是极大的危险。

每当我感到自己有陷入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危险时,我就会拿下面这个例子来提醒自己,有些玩独木舟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征服了斯堪的纳维亚所有的激流,他们认为他们也能驾驶独木舟顺利地征服北美洲的大漩涡,结果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大漩涡是你们应避开的东西,强烈的意识形态也是,尤其是你们的同伴全都是虔诚的信徒时。

我有一条「铁律」,它帮助我在偏向于支持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时保持清醒。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达到这个境界时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迪安 · 艾奇逊(迪安 · 艾奇逊,1893-1971 年,美国著名政治家和律师,在制定美国冷战时期外交政策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译者注)有一条「铁律」,它来自奥兰治的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of Orange,1533-1584 年,尼德兰独立战争中领导荷兰人反抗西班牙人的统治,被尊为荷兰国父——译者注)说过的一句话,那句话的意思大概是「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坚持」。

我的做法听起来跟这条「铁律」一样极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么做可能太难了,但我希望对我来说它永远不会变得太难。我这种避免陷入强烈的意识形态的方法其实比迪安 · 艾奇逊的「铁律」更容易,也值得学习。这种别陷入极端意识形态的方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想要成为明智的人,严重的意识形态很有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

3

摆脱自私偏见、嫉妒、怨憎和自怜

有一种叫做「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经常导致人们做傻事,它往往是潜意识的,所有人都难免受其影响。你们认为「自我」有资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透支收入来满足它的需求,那有什么不好呢?嗯,从前有一个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时间过得非常悲惨,原因之一就是他总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连莫扎特都无法摆脱这种愚蠢行为的毒害,我觉得你们更不应该去尝试它(听众大笑)。

总的来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过度自怜可以让人近乎偏执,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你们不要陷入自怜的情绪中。我有个朋友,他随身携带一叠厚厚的卡片,每当有人说了自怜的话,他就会慢慢地、夸张地掏出那一叠卡片,将最上面那张交给说话的人。卡片上写着「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像你这么倒霉。」你们也许认为这是开玩笑,但我认为这是精神卫生。

每当你们发现自己产生了自怜的情绪,不管是什么原因,哪怕由于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将死去,你们也要想到,自怜是于事无补的。这样的时候,你们要送给自己一张我朋友的卡片。自怜总是会产生负面影响,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们能够避开它,你们的优势就远远大于其他人,或者几乎所有的人,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

你们当然也要在自己的思维习惯中消除自我服务的偏好,别以为对你们有利的就是对整个社会有利的,也别根据这种自我中心的潜意识倾向来为你们愚蠢或邪恶的行为辩解,那是一种可怕的思考方式。你们要让自己摆脱这种心理,因为你们想成为智者而不是傻瓜,想做好人而不是坏蛋。

你们必须在自己的认知行动中允许别人拥有自我服务的偏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非常成功地清除这种心理,人性就是这样。如果你们不能容忍别人在行动中表现出自我服务的偏好,那么你们又是傻瓜。

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法律顾问曾经做过《哈佛法学评论》的学生编辑,是个聪明而高尚的人,但我亲眼看到他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当时那位能干的 CEO 说有位下属做错了事,总顾问说:「哦,我们在法律上没有责任汇报这件事,但我认为那是我们应该做的,那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从法律和道德上来讲,总顾问是正确的,但他的方法却是错误的。他建议日理万机的 CEO 去做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 CEO 总是把这件事一推再推,因为他很忙嘛,完全可以理解,他并不是故意要犯错。后来呢,主管部门责怪他们没有及时通报情况,所以 CEO 和总顾问都完蛋了。

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说服技巧是本杰明 · 富兰克林指出的那种,他说:「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人类自我服务的偏好是极其强大的,应该被用来获得正确的结果。所以总顾问应该说:「喂,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会毁掉你的,会让你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的建议能够让你免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方法会生效的。你们应该多多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是当你们的动机很高尚的时候。

避免变态的激励机制和工作关系,与你仰慕的人一起工作。

另外一种应该避免的事情是受到变态的激励机制的驱动。你们不要处在一个你们表现得越愚蠢或者越糟糕,它就提供越多回报的变态激励系统之中,变态的激励机制具有控制人类行为的强大力量,人们应该避免受它影响。

你们将来会发现,有些律师事务所规定的工作时间特别长,至少有几家现代律师事务所是这样的。如果每年要工作 2,400 个小时,我就没法活了,那会给我带来许多问题,我不会接受这种条件。我没有办法对付你们中的某些人将会面对的这种局面,你们将不得不自行摸索如何处理这些重要的问题。

变态的工作关系也是应该避免的,你们要特别避免在你们不崇敬或者不想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那是很危险的。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权威人物的控制,尤其是那些为我们提供回报的权威人物。

要正确地应对这种危险,必须同时拥有才华和决心。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办法是找出我尊敬的人,然后想办法调到他手下去,但是别批评任何人,这样我通常能够在好领导手下工作。许多律师事务所是允许这么做的,只要你们足够聪明,能做得很得体。总之,在你们正确地仰慕的人手下工作,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核对检查清单。

养成一些让你能保持客观公正的习惯当然对认知非常有帮助。我们都记得达尔文特别留意相反的证据,尤其是他证伪的是某种他信奉和热爱的理论时。如果你们想要在思考的时候尽量少犯错误,就需要这样的习惯。人们还需要养成核对检查清单的习惯,核对检查清单能避免很多错误,不仅仅对飞行员来说是如此。你们不应该光是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而是应该把它们在头脑中列成一张清单,然后再加以使用。没有其他方法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生活充满竞争,去成为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为学习机器的人。

另外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够收到奇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约翰 - 伍登(JohnWooden)提供了一个示范性的例子。伍登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教练。他对五个水平较低的球员说:「你们不会得到上场的时间——你们是陪练。」比赛几乎都是那七个水平较高的球员在打的。嗯,这七个水平高的球员学到了更多 —— 别忘了学习机器的重要性 —— 因为他们独享了所有的比赛时间。在他采用非平等主义的方法时,伍登比从前赢得了更多的比赛。

我认为生活就像比赛也充满了竞争,我们要让那些最有能力和最愿意成为学习机器的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你们想要获得非常高的成就,你们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你们不希望在 50 个轮流做手术的医生中抓阄抽一个来给你们的孩子做脑外科手术。你们不希望你们的飞机是以一种太过平等主义的方式设计出来的。你们也不希望你们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你们想要让最好的球员打很长时间的比赛。

4

要拥有真正的能力,而不是鹦鹉学舌的知识。

我经常讲一个有关马克斯 - 普朗克的笑话。普朗克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到德国各地作演讲,每次讲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关于新的量子物理理论的,时间一久,他的司机记住了讲座的内容。司机说:「普朗克教授,我们老这样也挺无聊的,不如这样吧,到慕尼黑让我来讲,你戴着我的司机帽子坐在前排,你说呢?」普朗克说:「好啊。」于是司机走上讲台,就量子物理发表了一通长篇大论。后来有个物理学教授站起来,提了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演讲者说:「哇,我真没想到,我会在慕尼黑这么先进的城市遇到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想请我的司机来回答。」

好啦,我讲这个故事呢,并不是为了表扬主角很机敏。我认为这个世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朗克知识,它属于那种真正懂的人。他们付出了努力,他们拥有那种能力。另外一种是司机知识。他们掌握了鹦鹉学舌的技巧;他们可能有漂亮的头发;他们的声音通常很动听;他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其实他们拥有的是伪装成真实知识的司机知识。我想我刚才实际上描绘了美国所有的政客。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想努力成为拥有普朗克知识的人,而避免成为拥有司机知识的人,你们将遇到这个问题。到时会有许多巨大的势力与你们作对。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这代人辜负了你们,我们给你们留了个烂摊子,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立法机构里面大多数议员是左派的傻瓜和右派的傻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被请走的。这就是我这代人为你们做的事情。但是,你们不会喜欢太过简单的任务,对吧?

做你们最感兴趣的事,然后努力配得上它和你的合伙人。

另外一件我发现的事情是,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我可以强迫自己把许多事情做得相当好,但我无法将我没有强烈兴趣的事情做得非常出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你们也跟我差不多。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要想办法去做那些你们有强烈兴趣的事情。

还有就是,你们一定要非常勤奋才行。我非常喜欢勤奋的人。我这辈子遇到的合伙人都极其勤奋。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和他们合伙,部分原因在于我努力做到配得起他们,部分原因在于我很精明地选择了他们,还有部分原因是我运气好。

我早期的生意上曾经有过两位合伙人,他们俩在大萧条期间合资成立了一家建筑设计施工公司,达成了很简单的协议。「这是个两个人的合伙公司。」他们说,「一切平分。如果我们没有完成对客户的承诺,我们俩要每天工作 14 个小时,每星期工作 7 天,直到完成为止。」不用说你们也知道啦,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我那两位合伙人广受尊敬。他们这种简单的老派观念几乎肯定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结果。

让打击和麻烦成为你们成长的契机。

另外一个你们要应付的问题是,你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公平的打击。有些人能挺过去,有些人不能。我认为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态度能够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反应。他认为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无论多么倒霉,都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认为每一次不幸都是吸取教训的良机。人们不应该在自怜中沉沦,而是应该利用每次打击来提高自我。他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影响了最优秀的罗马帝国皇帝马库斯 - 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以及随后许多个世纪里许许多多其他的人。

你们也许记得爱比克泰德自拟的墓志铭:「此处埋着爱比克泰德,一个奴隶,身体残疾,极端穷困,蒙受诸神的恩宠。」嗯,现在爱比克泰德就是这样被铭记的:「蒙受诸神的恩宠。」说他蒙受恩宠,是因为他变成智者,变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且教育了其他人,包括他那个时代和随后许多世纪的人。

我还有个道理简单地说说。我的爷爷芒格曾是他所在城市唯一的联邦法官,他担任这个职位长达 40 年之久。我很崇拜他。我的名字跟他相同。我对他非常孝顺,我刚才还在想:「芒格法官看到我在这里会很高兴的。」我爷爷去世许多年啦,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接过火炬,传达他的价值观。

他的价值观之一是,节俭是责任的仆人。芒格爷爷担任联邦法官的时候,联邦法官的遗孀是得不到抚恤金的。所以如果他赚了钱不存起来,我奶奶将会变成一个凄凉的寡妇。除此之外,家有余资也能让他更好地服务别人。由于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终生量入为出,给他的遗孀留下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但这并非是他节俭的全部功效。我爷爷尚在人世的时候 —— 那是 1930 年代的事情了 —— 我叔叔的小银行倒闭了,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将无法重新开业。我爷爷用他的优质资产的三分之一去交换那家银行的劣质资产,从而拯救了它。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想起豪斯曼(注:A.E.Housman,1859-1936,英国古典文学学者,诗人)的一首短诗,那首诗好像是这样的:

别人的想法
是飘忽不定的
他们想着和恋人幽会
想走大运或出大名
我总是想着麻烦
我的想法是稳重的
所以当麻烦来临时
我早已做好准备

你们很可能会说:「谁会在生活中整天期待麻烦的到来啊?」其实我就是这样的。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一直都在期待麻烦的到来。现在我已经 84 岁啦。就像爱比克泰德,我也拥有一种蒙受恩宠的生活。我总是期待麻烦的到来,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快乐。这根本对我没有任何害处,实际上,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要把豪斯曼和芒格法官的道理传授给你们。

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利益各方之间无缝的信任之网。

由于在你们将要从事的行业中有大量的程序和繁文缛节,最后一个我想要告诉你们的道理是,复杂的官僚程序不是文明社会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那是玛约医疗中心手术室的运作方式。如果那里的医生像律师那样设立许多像法律程序那么繁琐的规矩,更多的病人会死于非命。

所以当你们成为律师的时候,永远别忘记,虽然你们在工作中要遵守程序,但你不用总是被程序牵着鼻子走。你们生活在应该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培养一张无缝的信任之网。如果你们拟定的婚姻协议书长达 47 页,那么我建议你们这婚还是不结为妙。

好啦,在毕业典礼上讲这么多已经够啦。我希望这些老人的废话对你们来说是有用的。最后,我想用《天路历程》中那位真理剑客年老之后唯一可能说出的话来结束这次演讲:「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