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科之文,從來多作結上會。然細尋語脈,前云佛說一切法無我,是顯法性無差別義,所以結度生不應取法也;上云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亦是顯法性無差別義,所以結嚴土不應取法也。法性既無差別,故一法皆不應住。則並實無有法發菩提之義,亦一併結成矣。無須重結。又復細味後文,則知先舉佛說一切法無我者,是為此科令通達無我法作一引案。迨說至後第四大科證分中,則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是為此科作結。今將開示佛之知見,令其通達,故先安此科曰:若菩薩通達無我法云云,以為標示。章法井井,一氣貫通。故判此科為標示之辭,則前後融洽。若但視為結上,則氣脈不聯,精神不聚矣。
無我法,即是法無我。但不無區別者。證得諸法之一如,則謂之法無我;通達一如之諸法,則謂之無我法。即如上文佛說一切法無我者,因佛已證無我理,具無我智,能於一切法中無我,故曰法無我。後歸結處曰: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是明其不但於一切法能知無我,且安忍於無我矣,故亦曰法無我。此處是令通達本來無我之一切法,故曰無我法也。
當知法執之病,病在為我見所障耳。一切法中,何嘗有我?今令通達,是令除障。我見之障除,則證本來無我之法性。故通達無我法之言,猶言去分別之妄心,見本無分別之真性耳。總之,一切法皆無我,則一切皆無我法。故自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還至本處,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無我之法也。何以故?世尊本無需乎衣食。為眾生故,一年三百六十日,乃至四十九年,在塵勞中打混。非廓然無我,忘其為佛,而能如此乎。此正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氣象。亦正是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是中無實無虛的真憑實據也。此長老須菩提,所以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讚歎曰: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也。以如來而日日在塵勞打混,不離眾生故曰善護念。且即以隨緣度日,忘其為我之法,日日如是行不言之教,故曰善付囑。惜乎只長老一人善能通達,其餘大眾皆瞢然罔覺耳。於是長老不得已,詳請開示。而自諸菩薩應降伏其心說起,逐層逐層,說至上科,皆是令破我執。則所說者,即無一不是無我之法,即皆應通達也。
然則今云通達無我法,即指上來所說者乎。抑別有無我法乎。須知非別有法,非別無法。何以故?一切法皆無我故。不得獨云上來者是,此外皆非也。若其善能通達,即不必待世尊開口,於隨緣度日穿衣吃飯時,早已徹底通達矣。惟其不能,故有上說諸法。而我世尊大慈大悲,憫念一切眾生,恐其雖聞諸法,猶復未能通達。今將更說根本方便,令得通達。故於此處,承上佛說一切法無我之義,特為標示之曰: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令大眾振作精神,諦聽下文,不致視同常談,忽略放過耳。
云何根本方便,即下文開佛知見是也。凡學佛人,雖知我見之害,然以病根太深,除之不得。明明學無我法,而仍故步自封,處處著我。然則奈何?唯有將佛之知見極力灌輸,以化其舊日之凡情俗見,庶幾前後所說之無我法,皆得通達耳。由是言之。謂開佛知見,尤為無我之妙法可也。(可見開佛知見中所明之義,在全經中,尤占重要位置。其義必須先為徹底通達矣。)雖然,法即非法。若聞開佛知見,而有一知見存,便又成法執。又是我見。豈佛知佛見哉!此理當深長思也。通達者,四通八達,無有障礙之意。(通達,即所謂開也。)眾生於一切法,動生障礙,不能通達者,因偏執故。偏執即我見也。今令開佛圓見,圓則不執矣;開佛正知,正則不偏矣。故欲開通無我之智慧,達到無我之理體,必先通達其知見,俾得見無不圓,知無不正,非根本方便乎!總以明進修之方,首當開解,去其偏執而已。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者,謂若通達無我法,則通達諸法一如矣,故曰如來說,故曰真是。然性體空寂,那有菩薩名相,故曰說名。使知所謂真是菩薩,亦言說之假名耳。亦不可執。執則又不空寂,而非一如矣。
無我法,亦可分為無我、無法。然無論人我、法我,總一我執。而法我細於人我。法我無,人我自無,故不必局分二事說之。
“我”其实不存在。“法”就像船,过了河就不需要了。
执着于“我”越重,烦恼越多。
人的寿命多长全不在乎锻炼、营养、进补、服药...只在于这个人今生剩余的果报还有多少没有实现。都实现了就马上进入下一个阶段。只要还没全部完成就要继续下去。命不能凭白多一刻,不能随便减一分。增减要看对因果的改变。
有因缘而想生 有因缘而想滅
先有想生然后智。由想有智。
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
1. 美元涨,澳币跌,澳洲银行融资来源主要是美元,成本上升,很快就会加息。能固定的固定,能讲价的讲价。2.你身边的朋友对你影响深刻。他谈旅游,你想旅游,他谈房贷,你想房贷。所以多交有益的朋友。3.一切靠自己。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成功的人只能靠自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的人永远没有未来。
心一境性
性空無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於忍
謂若貪行者。應於不淨安住其心。若瞋行者。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癡行者。應於緣起安住其心。
心净故来,诣无烦恼,净心而来,为佛弟子,舍离染取,乐于无取。
死生有涯。苦海无边。
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受使人产生不同的反映,由此引发对事物的爱、憎、痴、迷、贪、吝、怒、恋。人们沉迷在各种感受中,而不觉得“有求皆苦、有身为患”。而生死皆有定数,生时不愿出离,死后不能出离。生生死死,轮回不断。经书上说,我们每个人从无数劫以来,流过的血比海水多,流过的眼泪比海水多,吃过的母乳比海水多,可见我们折腾了多久。今天你吃的这块羊肉正是久远劫数前吃你的那个人投生来的,当时你是羊,他是人,今天他还了当初他吃你的那块肉。你当时吃我,我现在吃你;我现在吃你,你将来吃我...没完没了... 想想这来回折腾,真是:死生有涯,苦海无边。
身口意业
口为恶业 身受其罪
无受则解脱
云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物主。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云何為心。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
有时候人特别羡慕别的东西,比如一条狗,就是那种在村子里墙角边眯着眼睛晒太阳的那种狗。
是故汝等当勤方便思惟苦圣谛、苦集圣谛、苦滅圣谛、苦出要谛。
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有时儿女也会同爸爸妈妈吵闹。吵闹太多,大家都烦了!而他们隔壁的邻居,一家人是父母慈爱、儿女孝顺,是非常和乐的一家。
吵吵闹闹的左邻这一家,有一天特别到右邻来访问:“我们家里实在吵得太辛苦了,你们家里为什么这样和乐呢?不但没听你们吵闹,连大声讲话都没有,到底这有什么秘诀,请你教教我们,改变我们家里的烦恼。”
“其实也没什么啦!不过你一定要我讲我就讲,就是你家的每个人都是好人,我家的每个人都是坏人!”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你们家里人,做错了事都是‘你’做的,做对了事都是‘我’做的。所以你家没有一人做错过事情,每个人都是“好人”,事情做错了都是别人做的。而在我们家,只要有事情做错了,就都是‘我’做的,‘你’没有错,错的是我,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是有错误的人,岂不都是“坏人”吗?”
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众生皆是菩萨, 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王凤仪先生说:认自己的不是,找别人的好处。
基督说:我们要认自己的罪。
周朝时,吴国有一个公子,名叫季札,由于封地在延陵,大家又称他为延陵季子。他奉了吴国国君的命令,聘到鲁国做外交使臣。赴鲁国的途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心里很喜欢延陵季子身上挂着的一口宝剑。可是嘴里不敢说。延陵季子的心里也知道了,但为了要出使到上国去,所以不能够献礼给途中的国君。等到延陵季子出使归来,返程又路过徐国,这时候徐国的国君已经死了。延陵季子就把自己这口宝剑解了下来,挂在徐国国君的坟墓里的树枝上了。跟随他的人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还把这口宝剑给谁呢。季子说:以前我的心里已经答应把这口宝剑送给徐君了,哪里可以因为徐君死了就违背我的心呢?人所贵者,心也。季札赠给徐君宝剑,并不是有言在先的事,况且徐君已经死了,季札仍能割舍自己所爱,挂剑於墓树。而且他还说,之前我心里已经把宝剑许给徐君,怎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自己的心呢?这两句话真是千古不朽!
身心輕安
长阿含经上说:每一户人家的宅舍都驻有鬼神,没有一间是空着的;一切街巷道路集市都驻有鬼神,没有一处是空着的。这些鬼神以依附的形式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国名国、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一切树木,即使只有车轴那么粗,也都有鬼神依止,没有空着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也有鬼神随逐拥护。待其死时,随守的鬼神摄其精气,人就死去了。如果人在世时邪见颠倒,做恶业,这样的人,成百上千也就只有一个随行守护的神,就像一群羊,只有一个牧羊人看守而已。如果人在世时修行善法,做善业,这样的人,只他一个人就有百千的神在守护,就像一个国王有百千的大臣拥护围绕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世间的人,有些人会被鬼神触扰,有些人不会被鬼神触扰的原因。
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 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不应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独处闲静常勤精进。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话说有一户人家,父亲逝世时,留下了十七头牛,遗嘱上写明,三个兄弟分家,其分配的方式是大儿子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得三分之一,小儿子得九分之一。十七头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或九分之一皆非整数,令三个儿子非常的苦恼,甚至发生口角,天天吵架都不能解决问题。邻居有一位长者,每天看这三个儿子吵闹不休,就自动将自己仅有的一头牛送给他们,告诉他们说:“这一头牛送给你们,你们就好分家了,免得你们为了多少而计较争吵。”十七头牛加上长者的一头,共十八条牛,大儿子应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条牛;二儿子应分得三分之一,是六条牛;小儿子应得的九分之一,是二条牛。三兄弟所分得的是九条、六条、二条,正好是父亲给他们的十七条牛,一头也不多,一头也不少。但是剩下了隔壁长者的那一条牛,于是三兄弟又把这条牛还给长者。长者丝毫没有损失,反而替三兄弟解决了问题。
自古以来,凡是有德之家,兄弟分家都是互相谦让;凡是无德之家,往往为了争夺财产而兄弟阋墙,骨肉相残。其实,自己所分得的为数是多是少,分得多的人,也不见得成功,分得少的人,也不一定会失败。所谓成败,在“多少”之外,必然另有原因。
所以,多少不是在数量上能绝对计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义理,从不比较、不计较里面,才能圆满解决。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一切行无常 为变易法 不可恃怙
能于嗔不嗔 为战中最上
当修忍默 勿怀忿诤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於忍中最上
宜起慈心 哀愍黎庶
两棵相邻的树,接收的阳光雨露几乎没有区别,一棵树已是枝繁叶茂,另一棵树还未露一丝生机,原因是两棵树的品种不同。同样是人,每日三餐,日作夜息,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也几乎没有区别,一些人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明白道理,一些人即使度过百岁也未必能有证悟,原因是不同的人,根性不同。读佛经可以弥补根性的差异。读经有很多好处:一、从小乘因果的角度,常读经书的人,心地会逐渐柔和,接人待物会更和善,由此会改变因果,从而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诸如疾病、财困是业障。通过读佛经,改变心性,进而改变因果,可以减轻业障,减少烦恼,增进福报。二、根据大乘的说法,生活中的快乐也同样属于“苦”,因为“乐”是与“苦”相对而言的,有乐就必然有苦,人们沉浸于“福报”之中,在享福的过程中也在同时造“业”,福报用尽之后,仍不免生老病死,不免忧悲恼苦。所以上等的追求是不再投生成人,从而永远免除生死之苦。而无论是梵天中的仙人、地狱中的犯人、畜生中的猪狗,还是世间的凡人,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只有一个,就是涅槃。然而茫茫红尘,如果不借助佛经的指引,单凭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难免以偏概全,恐怕容易盲人摸象,难以脱离苦海。而读佛经正是在这样的世界中的一盏指路灯。读经可以从容易理解、篇幅不长的经文开始。《阿含经》是佛陀在世时传教的言行录,较好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篇幅不长,便于每日持诵。读经不必讲究具体形式,手机中可以安装一个读书的软件,网上有大量的繁体字、简体字免费经文供下载。等车、坐车、排队都可以随时拿出手机阅读。读经贵在坚持,不得勤,勤则难免执着;不得殆,殆则难免放弃。天长日久,一则可以磨砺心性,演化烦恼,二来可以增长机缘,饶益性灵。特别是天下的儿女们,若真心孝敬父母,除尽人伦之外,还应劝父母每日读经。因为如果能在性灵上帮助亲人,才是最大的帮助。父母能与自己相遇,是累劫的缘分,父母养育之恩,不能仅仅用物质来回报。如果自己能帮助父母从苦海中解脱出来,才是真孝子。父母年岁大了,鼓励父母读经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因为人的大多数疾病都由心生,心平气和自然就没病,读经就有这个作用。父母读经时,遇到父母不懂的经文,应尽力解说。这样,即使他们今生不能彻底解脱,也可减轻病患烦恼,功德无量。
有信有不信,信者胜;信者两种,多次往见比丘者,不多次往见比丘者,多次往者胜;多次往见比丘者有两种,礼敬者,不礼敬者,礼敬者胜;礼敬比丘者有两种,问经者,不问经者,问经者胜;问经者有两种,一心听经者,不一心听经者,一心者胜;一心听经者有两种,闻法持法者,闻法不持法者,持法者胜;闻法持法者有两种,闻法而能观察法所代表的意义,闻法不能观察法所代表的意义,观义者胜;闻法观义者有两种,有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于法,如法行之者,有不知法、不知义,不向法、次法,不随顺法,不如法行者,前者胜;知法、知义,向法、次法,随顺法者又有两种,有自利利他者,慈愍世间者,有不自利利他,不慈愍世间者,自利利他、慈愍者为此中最胜,就像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于其中最为第一。
云何比丘知人勝如?謂:比丘知有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如也。 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比丘者為不如也。 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 謂:禮敬比丘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不問經者為不如也。 謂:問經人復有二種:有一心聽經,有不一心聽經。若一心聽經者勝,不一心聽經者為不如也。謂:一心聽經人復有二種:有聞持法,有聞不持法。若聞持法者勝,聞不持法者為不如也。 謂:聞持法人復有二種:有聞法觀義,有聞法不觀義。若聞法觀義者勝,聞法不觀義者為不如也。謂:聞法觀義人復有二種:有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之,有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若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者勝,不知法、不知義,不向法、次法,不隨順法,不如法行者為不如也。 謂:知法、知義,向法、次法,隨順於法,如法行人復有二種:有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有不自饒益亦不饒益他,不饒益多人,不愍傷世間,不為天、不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者,此人於彼人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於彼中為極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如是,若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此二人如上所說,如上分別,如上施設,此為第一,為大、為上、為最、為勝、為尊、為妙,是謂比丘知人勝如。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正念成就
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欲护正法当隐其德。
讲一句话,应该至少有以下四点意义之一:一、使听者获得利益,而不是损失利益;二、给人正确的信念,而不是不正确的信念;三、使听者减少烦恼,而不是增加烦恼;四、帮助听者达到涅槃目标而不是让人继续产生生死轮回的过漏。
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但有一丝希求,心迹不平,难说平等法。
由说法希求别人信服是不平等;由说法希求别人赞叹是不平等;由说法希求别人改变是不平等;由说法希求自身安隐丰乐也是不平等,不能安住正信。
云何名为有四辩才,一切诸佛之所宣说?所谓利益相应,非不利益相应;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涅槃功德相应,非与生死过漏相应。弥勒,是为一切诸佛之所宣说四种辩才。
就像朋友圈,可看可不看、可信可不信、可行可不行。像棵树,鸟飞来可落在枝叶上,鸟飞走亦不挽留。
释迦牟尼佛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在末法时期法欲灭时,我们修行人要想有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如果你遵守这个原则,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你违背这个原则,背道而驰,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
“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但自观身,不求他过。永断一切粗犷之言。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对于一切众生,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都不要去找他的过失,都不要去说他的过失,更不要去传他的过失。不看是非,不找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人!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回光返照,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顾自己的净业时间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於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修於少欲。舍诸愦闹乐於寂静。舍诸世话观於实义。初夜後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於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舍谓平等作意相应,无贪善根为性。
若比丘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著于色,则于色不乐,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于识,不赞叹识,不取于识,不著于识,则于识不乐,心得解脱,若比丘不乐于色,心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乐,心得解脱,不灭不生,平等舍住,正念正智。
1.《安士全书》中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桐城的儒生姚东朗,儿子十岁时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父母可怜孩子,问他:“你真的没缘份做我儿子吗?”孩子忽然用北方话说:“我是山东的某某出家人,曾积累了三十两金子,师兄见后起贪心,把我推入水中。我当时向观音菩萨呼救,只见大士说:‘你命该如此,这是前世的罪孽。’这样,我就被淹死了。当时,地方上有人将此事上报官府,而你当时身为县令,收取了我师兄贿赂的三十两金子后,平息了此事。我因为沉怨未洗,就投胎作你弟弟,就是你已死的弟弟姚嵩绍。追随你二十多年,一直没有讨还债务,因此死后又转为你儿子。十年以来,你已还清了三十两金子。我要走了,只是你家有一根柱杖,我很喜欢,可以烧了送给我。
我的师兄也因讨债而投胎为你的大女儿,她嫁到溧阳县潘家,即将生产。我死后就投生为她的胎儿,索取命债。”
2. 印度的嘎达亚那尊者,到一位施主家中化缘时,看到施主怀抱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有一条母狗跑过来啃食骨头,他就用石头打狗。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是施主父亲的转世,那条母狗是他母亲的转世,前世杀害自己的仇人转为儿子来偿还宿债。见到这种情形,尊者感叹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无常,亲不是恒常之亲,怨不是恒常之怨。世上没有固定的亲怨,目前的敌人曾是最亲密的朋友,目前的亲人也是昔日最可恨的仇敌。
《修行地道经》说:“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在生死,悉皆为亲族。譬如树生花,转成果无异,父母妻子女,宗亲亦如是。其行慈心者,等意无憎爱,不问于远近,乃应为大慈,等心行大哀。”
意思是说:应发起慈心,念怨敌如善友,在生死中辗转投生,都曾作过自己的亲属。就像树木生出了花朵,花朵又转成了果实,父母、妻子、宗亲也是如此,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断在变换。行持慈心的人,应当心意平等、远离憎爱,不问疏远、亲近,都要一视同仁。这才是大慈心,才是以平等心行持大哀悯。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
晋宋齐梁唐代闲,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如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Amazon 的首席执行官Bezos同时也是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宇航公司blue/origin的老板、世界最大的人工智能语言公司的老板,在线杂货店的老板。他每天早睡早起(相比于苹果老大库克的3:45还是晚了很多),和家人共进早餐,把最重要的会议放在早上10点钟的全天第一个会议,下午5点以后不做重要商业决定,每天确保8小时睡眠,除非出差跨时区。他说:作为高级管理人员,每天正确的作出几个重要的决定,远比每天做很多决定但都不重要,要更重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正确的做几个最重要的决定,比每天忙着做很多决定却都不重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