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蕴熾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諦”。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人的苦難來自永恒的生存欲,因為生死流轉永無寧日,終日擔憂。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貪」、「嗔」、「痴」三毒,從廣則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為「無明」所障敝。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这些痛苦的止息也称为涅槃,即明集谛理,断尽烦恼业,则得解脱。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是說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積聚,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道諦”。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圣道、八聖支道,佛教术语,也叫或者,是指佛教徒修行达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语“正”也有“圆、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對四聖諦的智慧就是正見。在八正道中,正见是最基础的内容。佛陀在談到如何證得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於獲得正見。其中包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是指按八正道修行。
正思惟,又作正志、諦念,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出離,是指远离贪业。無恚,指滅除嗔怒,生起慈心。無害,是指滅除殘忍,生起悲心。
正语的特征为,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佛陀宣称需要考慮三個要素決定其是否說:話語是否真實、是否對聽眾有益、是否為聽眾所喜愛。此外,佛陀在其他經典裏列舉了佛教修行者應避免的兩類話題和應談論的十種話題。其中应当避免的两类话题为:無益徒勞之論和諍論。而应当谈论的十种话题包括: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正業,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
正命又作諦受。指正當的謀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嚴格的說,應為合於因緣現實,且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的方式,來進行群我關係的互動。
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治。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令未生之惡心不生,已生者令斷;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於完善。
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
正定,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而發起了正念定見,對於如實如理佛法決定不疑,而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深入一心,精進禪法與禪定的修證。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姓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能獎助。況不自為。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殺縛割截捶打訶毀迫脅。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重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諍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捨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善能制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同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為成辦。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捨起賢善心。尊重實語不誑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軟無有麁獷。於己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讚彼。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為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麁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遍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姓麁相。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
由諸菩薩所有種姓性與如是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能與難得最勝不可思議無動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應正道理。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崇率领的赤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米、谷、牛、羊送给他。
但蔡顺明辨是非,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赤眉军抢夺老百姓得来的不义之物,他什么东西都没有接受就拿着自己采的桑椹下山回家了。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都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回家了。因此,当地百姓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去世,蔡顺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家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母亲的灵柩,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
对于投生在恶趣中,遭受苦难的有情众生,深起悲心。
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悲愍一切有苦眾生。
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如是诸行不当乐著,当患厌之,当求捨离,当求解脱。
德山宣鉴,唐代高僧。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
宣鉴在龙潭参习时,有一天晚上,宣鉴在龙潭和尚身边待立。时间很晚了,龙潭便说:“更深了,怎么还不去睡?” 宣鉴道了一声“珍重”便走进法堂。但朝内一看,便说:“天好黑呀。”龙潭点燃一根纸烛让德山照路,德山正准备伸手去接,龙潭“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熄。德山心中豁然开朗,于是倒身便拜。
“你见到了什么,就拜?”龙潭问。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怀疑老和尚的舌头了。”
灯燃即见物,灯灭即迷茫,只是眼识的因缘见灭。灯光的有无,只决定所见到对象的现灭,见物闪现是见,但见物消逝即使一片黑暗也是见,见与不见都不见,这个见就是“见性”的见。也就是说,超越见与不见的对立之上有一个决定着能见与所见的自性本体。所以,燃灯、吹灯的刹那交替,使德山宣鉴在明暗的变换中,见到了自性。纸烛灭了,德山的心性之灯却通明地照耀起来。
唐懿宗咸通六年,宣鉴病了。徒弟们便问师父:“还有不生病的人吗?”宣鉴回答说:“有。”问:“那不病者有什么呢?”宣鉴答以“哎哟,哎哟”的呻吟声。之后,宣鉴又对僧侣们说:“扪空追想,空劳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一切都是空白不真,追逐世相,如同做梦。大梦醒来,究竟还剩下什么呢?说罢,安然而化。唐懿宗赐谥“见性禅师”。
从不下雨开始草木干-二日出溪流干-三日出江河干-四日出五大河干-五日出海水减至一指深-六日出大地山峦烟起-七日出山地熔火至梵天。其后久远世界再造。循环不止。从天文学看,太阳会逐渐演变为亚巨星-红巨星-红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基本吻合。佛说这些的目的是说世界尚且不能长久,一切皆为无常而当捨离。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 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以下二十条是否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特别是第6、8、10、11、15、19条:
一者 耽着世间 下劣之业。
二者 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
三者 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
四者 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
五者 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
六者 于诸财物 心怀取着。
七者 常乐广营 世间事务。
八者 念其家业 常怀忧叹。
九者 其性佷戾 发言粗犷。
十者 心常忆念 勤修家业。
十一者 爱着诸味 增长贪欲。
十二者 无利养处 不生欢喜。
十三者 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十四者 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十五者 但念衣食 而度昼夜。
十六者 数问世间 所作事业。
十七者 常乐发起 非法语言。
十八者 恃营众务 而起憍慢。
十九者 但求人过 不自观察。
二十者 于说法者 心怀轻贱。
乐营众务,即使用挣来的钱造七级宝塔遍布世界,也不如读诵佛经为人演说。因为佛性从聆听教法生出,不是从纷繁众务生出。“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非不知.非不见也。云何以知.以见故诸漏得尽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广。未生有漏.无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广。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灭。未生有漏.无明漏而不生。已生便灭。
知、见,可以使未生出的欲漏不生,已生出的欲漏消灭。知、见的前提是:闻正法、值真知识。所以清朝徐世昌编《清诗汇》〈原名《晚晴移诗汇》〉有诗题为“钱水西藕花香里读楞严图”:“茅屋三间净扫除,药炉经卷老僧居。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宇宙中能量守恒,人世间得失守恒。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不一定当时都能看到,看到的得到不一定是真的得到,看到的失去也未必真的是失去。有人认为,失去有时即是得到,得到有时即是失去。有人认为失去和得到根本没区别。还有一种就是,干脆不希求任何得到,也就做到了没有任何失去。
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於智慧中当勤修习。
戏论诤论处 多起诸烦恼 智者应远离
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随成一心”。‘一即一切’。
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善良的行为有很多,但其中最胜者是供养佛法。因为,以佛法真如來演说和修行能够出生诸佛。而且菩萨愿心广大,他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的时候,他对佛法的供养才会穷尽。
净空法师说:佛教是佛陀 对九法界众生 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事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处世修六度]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
[九法界]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超出众生之外,其余的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还在众生之内,所以都叫众生。十法界分为四圣与六凡,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乃圣者之悟界;六凡则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净业三福]
“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意”不贪,不嗔,不痴)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普贤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不喜不忧。舍求无为。正念正智。
如果把一两盐投入到很少的水中,水会很咸;如果把同样的一两盐投入到大河当中,河水的味道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一个国王,抢夺一个无依靠的穷人的羊,穷人无力改变什么;如果一个无依靠的穷人,抢夺一个国王的羊,国王很容易把羊再抢回来。如果一个人穷困潦倒,即使只欠别人很少的钱,债主也可能把他逼迫的很惨淡;如果一个人家财万贯,即使是向别人借了很多的钱,债主也不会轻易为难他。如果一个人经常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即使犯了一些错误,只会受到现法果报;如果一个人从不在意修养心性,所做不善业对应的是苦果地狱之报。
一棵树,如果连根砍掉,锯成片段后火烧成灰,那么人们不会再看到树的影子,因为树已经不存在了,影子自然也不在了。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过去的过失,悔过改正,不再重犯,就摆脱了黑暗,进入了光明,就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得到了解脱。
每个人的心,本来就是一轮明月。客尘散去,光辉圆满。
经云:我已见自心,清净如满月。离诸烦恼垢,能执所执等。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为客尘所翳,菩提心为净。汝观净月轮,得证菩提心。...能令心月轮,圆满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