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如何说话有大学问。好话的特征:适时、真实、柔和、有益、慈爱。三个要素决定一句话是否应该说:话语是否真实、是否对听众有益、是否为听众所喜爱。选择话题也非常重要,包括两个方面:需要避免的话题、应当谈论的话题。应当避免的两类话题为:无益徒劳之论和争论。而应当谈论的十种话题包括: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身三业: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业: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意三业:贪伺、嫉恚、邪见。因此,常当勤修慈心解脱,修身业、捨口、意不善业,心与慈俱。

從煩惱障智得清淨。

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

我本放逸,作不善業,是一切今可受報,終不後世;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與者,必得阿那含。或復上得。

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记住“至心”!

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

二。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

三。精勤妙行。清净无秽。离欲断淫。净除其心。

四。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

五。断两舌。不闻此语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

六。断粗言。若有所说。清和柔润。顺耳入心。

七。断绮语。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捨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法相所攝真實性事。是名無二。由無二故說名中道。遠離二邊亦名無上。佛世尊智於此真實已善清淨。諸菩薩智於此真實學道所顯。又即此慧是諸菩薩能得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方便。何以故。以諸菩薩處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勝解。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又能如實了知生死。不於生死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若諸菩薩不能如實了知生死。則不能於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深心棄捨。不能棄捨諸煩惱故。便雜染心受諸生死。由雜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諸有情。

若能如實了知生死。即無染心流轉生死。若於生死不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圓滿涅槃資糧。雖於涅槃見有微妙勝利功德。而不深願速證涅槃。是諸菩薩於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解。名為能證如來妙智廣大方便。

很多文章、书籍、朋友、网页对人有益:使人更富有(赚更多钱)、使人更健康(活得更久)、使人更快乐(满足感更强)、使人更博识(使自己选择更多)...但这些文章、书籍、朋友、网页始终属于“成功学”范畴,始终没有回答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每个人,从娘胎出生,经历时日,到离开这个世界,就在离开之前,一定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留下了什么?”乞丐留下一具尸体,国王除了尸体之外留下国家、财富、名誉、亲人...另一个问题就是”你带走了什么?”这问题需要解答的是,你对世界的认识从“到达”到“离开”的认识有没有变化。中国有句古话叫“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美国德州刑事司法部(Texas Department of Criminal Justice)定期更新维护着一个让人无比压抑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整合了1982年至今的531位死囚的临终遗言,还记录下了每一位死囚的名字、性别、人种、罪行等一系列信息。记录在册的531位死囚来自不同的地区,年龄从20岁跨越到60岁以上,人种、宗教也千差万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最终想说的话惊人的一致。从词云图中我们清楚的看到,在死囚遗言中“Love(爱)”是提及最多的词,共被提及739次,“家庭(familiy)”、“感谢(thank)”、“道歉(sorry)”、“原谅(forgive)”、“和平(peac)”是依次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所以无论中外,人们在弥留之际一定有除了财富、名誉、眼界等等之外的对世界的思考,这个思考一定属于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带走了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非在最后关头才做思考和解答,每一天除了学习解答第一个问题(成功学),一定挤出些时间去思考和实践第二个问题。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否则你只回答了一半的问题就离开了。

古德判教,一切经判一乘圆教有三部,一乘圆教在大乘之上,第一是《华严经》,第二是《法华经》,第三是《梵网经》,这称为一乘圆教的大经。

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末法眾生具有大因緣。誦經:持誦《心經》、《普門品》、《法華經》等經典。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若要成就自己,定要先成就别人。而且,这个“别人”一定包括那些你曾经认为“永远都没有希望的人”。连别人眼里的“恶人”、“坏人”你都给他们希望,你就是菩萨。经书上说,菩萨曾发大誓言,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地狱、饿鬼、禽兽、飞虫,只要受他的教法感化,都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再堕落到三恶趣中往生。如果誓言能实现,菩萨才作佛,如果不能实现,则菩萨不取无上正觉。原文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

周朝时,楚国国王的王宫里丢了东西,令尹责怪当时担任都城大夫的江乙,楚王免去了江乙的官职。恰巧江乙的母亲丢了八寻长的布匹,江乙的母亲就去见楚王说,这布是令尹盗走的。楚王不信。江乙的母亲说,令尹不是亲自盗布的人,是他使人偷了我的布。因为令尹管理不严明,以至盗贼公行,这比他让人偷我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吗?楚王觉得她说得有道理,要赏她布匹和黄金。江乙的母亲说我才不是为这些小便宜来叨扰大王的,说完就走了。楚王召回江乙重新启用了。当年孙叔敖作令尹的时候,楚国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自息。可能是因为上不明则下不治。相不贤则国不宁。所谓国无人者,非无人也,无理人者也。

楚国白公胜的妻子早年就守寡。靠纺线织布过日子却不肯再嫁人。吴王听说了她的贤德,就派大夫带了一千镒的黄金(两万两),白璧一双,想聘娶这个女人。白妻辞而不受,说:我丈夫不幸去世了,我宁愿守着他的坟墓到老死。现在你们用黄金美玉来聘娶我,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丢弃“义“而跟随“欲望”是污秽的行为。见到利益而忘掉本分的人是贪婪的。如果我是一个既污秽又贪婪的人,你为什么要娶我呢?说罢把吴王的使者辞退了。吴王觉得这个女子很贤良,封她为贞女。因此古人说,忠臣不借人以力,贞女不假人以色。不但事生如此,事死也是一样的。这段故事可谓富贵不能淫的典范。

三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贪,又称贪毒,指世人引取各种事物、名分的欲望。它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贪取无厌。嗔,又称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三毒中此毒为最恶。痴,又称痴毒,是指人有迷暗之心。心性暗钝,迷惘于事理。或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也称无明。无明为十二因缘之首,为有情生死流转的根本。

看菩萨如何积累德行: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当你特别执着的追求一件事情(比如说想挣钱、想长寿...)就是“有所得心”;当你特别在意一种处境(比如被辱骂、被赞扬...)就是“有所得心“;当你特别强调自我(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想竭力帮助别人...)就是“有所得心”;当你特别想改变什么(比如新的生活环境、比如新的兴趣爱好、新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有所得心)。

无所得心,所得心尽,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见1: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2: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见3: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见4: 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看什么叫“诺言”。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他的继母陷害,逃离了晋国。在他路过楚国的时候,楚成王热情招待了他。临别时,楚成王问重耳:“将来有一天,你要是能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你打算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楚国是一个富强的大国,金银、舞女您应有尽有,我们晋国所有的那么一点,也没法跟您相比,我能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虽然是这样,但你总应该报答我今天对你的招待啊!”重耳想了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有一天我真能回到晋国并且做了国君,那么将来一旦晋国与楚国打起仗来,两国的军队相遇,我就在您面前退后九十里地;如果您还要进攻,那么我将左手持鞭,右手拿弓箭,与您战斗到底!”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后来,在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果然首先退后九十里地,遵守了他对楚成王的诺言。而楚国大将军子玉不顾楚成王反对,执意进军晋国,结果楚国惨败,大营被占,主将自杀。晋文公也恪守了一战到底的诺言。

彼若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樊行。

因此定。得正念。得一心。



追求绝对的“空”并不是佛教的本义。佛教流传千古的本质在于“爱”,而不是“放弃”,更不是“自利”。

《金刚经》中明确指出“於法不说断灭相”。纵观各大菩萨,每一个都是为“爱”而存在:《妙法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述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以种种形,度脱众生;《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十大愿王》讲,文殊师利菩萨,视一切众生与自己有缘,哪怕是毁谤、刑害杀他的众生,都愿其与他有缘,令其发起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而且普贤菩萨还说,一切众生的极重苦果他都愿意代以承受,令蒙受苦难的众生得解脱;《佛说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说,他所在的国土中,只要还存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沦落到恶趣的众生,他就不取正觉;《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说,宁有一类人“我”执深重,也不希望有一类人“空“执深重。因为,“我”执深重的人,只是迷惑于自我所熟知的境界,并没有对所有境界放弃信念,如果能用诚恳的心去学习道理,仍能够建立正确的信念并得到解脱。但是,如果“空“执深重,不但不能正确认知自己所处的境界,对于所有其他境界也会觉得没有意义,失去信心,不能建立正确的信念,以至于不遵守佛教戒律,反倒堕落。

佛教不但说“爱”,更给人信心。《大毗婆沙论》中说,能寂静意故名为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中说: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譬如此中十六大国,乃至一切地居众生,依于大地安立生长而得住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增一阿含经》中说:诸佛世尊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经》中,天帝供养佛时,曾向佛提问:“该用人间的食物还是天界的妙食来供养佛陀呢?”佛的回答是:“可以用人间之食供养如来,因为我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还说:“我今亦是人数,父亲的名字是真净,母亲的名字是摩耶,出转轮圣王种。”

佛来人间成佛是“随诸佛法”,不仅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超越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世尊都是在人间成等正觉的。诸佛为何选择人间而非天界成佛?

第一,这与轮回中六道的特点有关。六道可分为善恶两部分,人、天二道为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四道为恶趣。其中天界有无量福报可享,恶趣则有无数痛苦不得不受,而人道的特点是苦乐参半。印度有很多宗教家把苦行作为修行的标志和必经之途,释尊早年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修了六年苦行,每天仅以一麻一麦维持生命,直至皮包骨头仍未悟道。由此,释尊悟出了“中道”之理,放弃苦行,这才有了菩提树下成道的因缘。“苦”的生活容易策励出离心,正是修行增上之因;而天人福寿隆长,多耽于享乐,顾不上出离,人道福报的有限反而成了最大的福报。过分享乐使人懈怠,而过度的“苦”则使人身心热恼,执着苦痛。如同恶道众生,历尽苦难,自顾不暇,更无机会听闻佛法,谈何修行?而人生之乐可以带来身心的安定,有助于修行,所谓“身安而后道隆”。

第二,人的根性猛利,更易接受如来教法,这一点是天人无法比拟的。《立世阿毗昙论》将这殊胜的修行条件分说为八种:一聪明故,二者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大毗婆沙论》还认为人能够令心意寂静,其他道的众生在这点上都不如人。《长阿含经》中也谈及了我们这个世界——南阎浮提洲人类修行的优势:一是“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是“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是“勇猛强记,佛出其土”。这三件事不仅胜过诸天,也超胜了其他的三大部洲。

第三,天道众生可以往来人、天道中,而人道众生不可随意去往天道,如佛在天道成就后再化生人间,会引起猜疑而使众人难以生起信心,所以佛在人间成道。


然而,得证人身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不可辜负人生一世的机缘。经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藏传佛教大师冈波巴说: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此难得暇满的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地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维摩诘经》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祝愿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世尊依彼密意說言。寧如一類起我見者。不如一類惡取空者。何以故。起我見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謗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墮諸惡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脫。不為虛誑不稽留。於法於諦亦能建立。於諸學處不生慢緩。惡取空者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謗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墮諸惡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脫。能為虛誑亦作稽留。於法於諦不能建立。於諸學處極生慢緩。如是損減實有事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甚為失壞。

经书上说:持十善的人死后投生天上,身躯虽然死亡,但心、意、识上升,就像油瓶打碎在水里,瓶子沉下去,油浮上去;不持十善的人死后投生恶趣,就像石头掉到水坑里,不会浮上去。


佛陀告诉我们人类的起源及最后结局 :


《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们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成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地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夺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盼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的知,此是何物?”

“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者,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变厚,颜色暗浊,形貌致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以上引述描写地球形成之初,尚无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当时他们有神通,可是当吃了地上的物质之后,便整个改变,神通消失,变成难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来具有的与神沟通的能力,后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渐渐消失,成为不能飞腾虚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后,也就是《起世经》最后,佛陀用很大篇幅细说地球人演化的经过:“诸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胜。……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味具足……彼诸众生,皆共聚集……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地皮复没,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犹如淳蜜……林蔓已没,有粳米出,不耕不种,自然而生,无芒无桧,米粒清净,香味具足。”

以上详述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地球人知“爱欲”。

这种与西方《圣经》中描述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知男女之别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浓血泉脉流皮,及男女根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心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爱欲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男女之欲)。”

这一段很详细的点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后的差异。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从光音天来的生命,可以飞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类仍具有超能力的时代,而且生命的能量场仍较高。之后地球人随年代随饮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后,进入了有男女之别的时代,身体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烦的是,犹如夏娃与亚当受蛇的影响吃了“果”一样,进食后,光音天人不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体,并且有了男女情欲。他们彼此观看后,便有人心生爱欲,并到屏静无人处,行男女之欲。由此产生了人类的最大堕落。

但在当时而言,行男女之欲的仅是一部分人,而许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净的习气尚存,还不能接受这种堕落行为,不禁纷纷指责这些偷吃禁果的“先驱者”。这时行欲之人(男)心生惭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堕落之义,堕即成丈夫、夫主。

其后,同行欲者之妇人送饭食来,以共进食,而诸波帝(丈夫)以堕于诸恶法之故,羞恼不快,见彼妇人,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遂立名为‘婆梨耶’。婆梨耶,乃“饭食”之意,即是“妇”之意。这时,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夫妻”称谓。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众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便得如是波帝(丈夫)名字。时彼众生,以堕如是诸恶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将饭食来,共饷遗之。语彼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因此,立名为婆梨耶(妇)。”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优秀人类,为阻止此类行为发生,决定将堕落男女驱赶出击,被驱赶者开始试图返回,但均被拒绝。后来,被驱赶者便干脆建立了家庭,人类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产生。

如同经云:“先旧下生诸胜人等,见于世间夫妻事出,心生恶贱,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离其处。时彼夫妻,或复二月,或复三月,去已还来。即以杖木土块、瓦石而打掷之,作如是言:汝善隐藏!汝善隐藏!是故今者诸女嫁时,或掷诸花,或掷金银衣服罗阇(罗阇梵语即是熬稻谷为花者)。作如是咒愿之言:愿汝新妇,安隐快乐。诸比丘:如是次第,往昔众人,用之为恶,今时诸人亦如是作,用之为好。以是因缘,诸众生等,于世法中,行于恶行。如是次第,乃至起作种种舍宅,为彼恶业,作覆藏故。”“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

此种退化可以视为上古人类的堕落。

这时光音天的天人由于福报、寿命享尽,纷纷投生于地球,所有殊胜神通,出生全无;并且由于入胎的缘故,生来就带有了贪欲的习气。这样,人类不仅数量大增,而且贪爱染欲成了社会风气。如经云:“有余众生,福命业尽,从光音天,舍身来下,于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缘,世人渐多,非法渐增。”

这时地球人愈来愈多,以前先民不用耕种,土地自然出生粳米,不用烧煮即可食用,并且随采随生。但由于夫妻家庭的出现,人心开始贪婪,不少人开始贮藏粮食,粳米便不再随采随生,而是必须耕种,才能渐次长大,成熟后方可收获食用。人类必须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生存下来。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旧胜人,先生世间,彼诸众生染馀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须者,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寻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无异。若未取者,依旧常在。后时众生,福渐薄故。……於是稻谷便有分段,丛聚而生。”

二、四大部洲的男女婚恋

四大部洲的男女情爱状况,如经云:“南瞻部洲人、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我所,树枯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

佛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

1、南赡部洲: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

生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则优胜于其它三洲及诸天界。这也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如《世记经》言:“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南瞻部洲(地球人类)的情爱婚姻如前已述故从略。

2、北俱卢洲(又名郁单曰):在男女交往上最为自由和开放,完全没有家庭、私有制观念;故不用结婚,男女交往后则各走各的路,甚至生育的儿女也不自己抚养,而是放置于十字街头,由路人养育,生长成人后也归于大众,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

如经云:“郁单曰人若于女人生染着,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枝叶成郁,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相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这是描述男女情爱状况。当时可以随心所爱,而树枝会分辨有否有血缘、亲族关系,若没有亲族关系,就低垂枝叶遮蔽外界视线,并铺出床具来。其中也描述四大部洲的人类交合状况、婚嫁之法,以及当时人生育、养育状况:“若行欲时,二根相到(男女生殖器官相合),流出不净。”“郁单曰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南西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异。”

北俱卢洲小孩生育七天后,即长大成人,但也不会回家。男女同类各聚一处,不置设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财产。由业力福报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长寿,没有疾病,寿命千年后,无疾而终。死后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鸟来将尸体叼走,不用担心环境污染。能够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须前生修十善行。

如经云:“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严死尸,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

3、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与我们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但生存环境、福报、寿命均优于地球人类。而略次于北俱卢洲。

三、人类的最终消亡

“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有生必有死,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因欲望引发争斗乃至战争,最后由盛而衰。

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宝,没有高低不平,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点力不用费。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重,渐渐由蜜酥妙味;而变为粗质的五谷杂粮。

按诸经论所说,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人身量亦减短一寸),一千年减十岁,万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了。只有以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在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非典型肺炎(萨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土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为上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岁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自己不杀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是隐于山野。

经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之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有一念‘惭愧’心,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时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渐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法,行十善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平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00多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