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達。如是隨順證成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李衡想置些产业,他的妻子李习氏不同意。李衡就私下里在故乡置办田地并种了一千株柑橘。李衡临去世前,对儿子说,“你母亲原来不同意我置办家产,所以我也没留下什么,不过我在老家留了一千个木头奴仆给你,够你享用了。”李衡的儿子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就把这话告诉了母亲。他母亲说“我想可能是些橘子树吧。你父亲在世时候,经常说江陵的一千株柑橘树应当封赏给咱们家。我当时就对他说,人最怕没有德行和义气,不担心不富裕。精神富足而能安于贫穷才是最好的生活。要这些柑橘树有什么用呢?七八年前咱家突然走了十几户佃农,想必是你父亲派去去种柑橘了。”人每每喜欢置办家产,无非让妻子更高兴,或者留给子女。李衡从丹阳太守的官职一路升迁到威远将军,置办家产的心思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可他的妻子,即使听到这一千株柑橘的消息,也没有显示出高兴的意思,反倒说,精神富足而能安于贫穷才是最好的生活,这一句话,但愿人人都能三思。

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

当学寂静。诸根寂静。心意寂静。身、口、意业寂静。向於世尊及诸智梵行。

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宝,没有高低不平,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点力不用费。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重,渐渐由蜜酥妙味;而变为粗质的五谷杂粮。

按诸经论所说,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人身量亦减短一寸),一千年减十岁,万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了。只有以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在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共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离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非典型肺炎(萨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月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土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为上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岁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自己不杀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是隐于山野。

经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之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万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有一念‘惭愧’心,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时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渐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法,行十善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平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度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00多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

《黄帝内经》开篇黄帝问岐伯: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现在的人,年龄才到五十岁,行动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时代变迁的呢?还是现在人违背了养生规律造成的呢?

牛津大学的托尔金教授在指环王中写到:阿拉贡是努美诺尔人(又称杜内丹人)的后代。最早精灵露西恩与人类贝伦通婚,留下两个种族共同的血脉。第一纪元结束时,他们的后代,艾尔洛斯与埃尔隆德兄弟面临选择:是做人类还是精灵?小儿子埃尔隆德选择成为精灵,而大儿子选择成为人类,他就是杜内丹人的始祖。杜内丹人身材高挑,寿命是一般人类的三倍,所以87岁的阿拉贡看起来还像是三十出头的小伙儿。

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 ,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 ,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

諸愛盡。無驚無怖。無疑無惑。

永远不要毁掉残破、缺字的经书。一个字都能救人度众生。把经收好。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为“诸经之王”、“诸经中宝”。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的要旨,都包含在题目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即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故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严,即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此为佛华严。

此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说菩萨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顿入佛地的因果,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等相涉相入、无碍无尽的理境,及佛果地辽阔无碍、庄严无比的胜境。 此经之旧译(六十卷本)有宝王如来性起品,亦即新译(八十卷本)之如来出现品,揭橥了华严宗的性起思想;性起二字的诠释,是华严学界的重要议题。

佛教学者认为,华严经最早的写作年代,可能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约500年,可能在西元3或4世纪时开始集结。《华严经》最初在印度只是以分散的经典之形式存在,并没有集结成完整的经卷。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间,华严系的经典从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传播。最后在中国西域地区合成大本的《华严经》。



学习基本戒律、学习“不放逸”读《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读《金刚经》。

感受无量佛刹、无量功德造化,读《妙法莲华经》。

体会宏志大愿,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文殊师利菩萨十大愿王》。

若见菩萨施行无畏,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见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读《佛说无量寿经》。

虽然诸多经典侧重不同,但“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论大乘小乘,根本只有一乘。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於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不闻三塗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为亲人而作恶,仍旧会下地狱。

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恒河两岸百千亿饿鬼,身心内外焦燃,希望喝一口水,而他们自己就在恒河水边,看到的却只有流动的火焰,根本看不到水,只因为他们被深厚业障所遮覆,看不到常人能看到的河水。逝多林中,如来妙行也只有诸位大菩萨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只因为这些大菩萨的善根超越了其他人,以至能够与佛心心相应,不落二乘,能入如来不可思议甚深境界,能入无边佛三昧海,所以菩萨以智慧眼,能看到佛的种种妙行,而普通人却看不到。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做到这些,身坏命终后生于梵天。

又彼佛刹(阿弥陀佛所住西方极乐世界)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於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西方极乐世界),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当你觉得自己被爱、被庇佑的时候,感恩和道谢并没有放大这种爱,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也在被爱、被庇佑,从而再把他感受到的爱传播开来,才是对最初的你所感受到的爱的真实回报。

性离於言说。亦非心境界。诸佛从此生。

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捨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号,求脱难得脱难,求平安得平安,求离欲得离欲,求清净得清净,求醒悟得醒悟,求解脱得解脱,求涅磐得涅磐。名与心应,志同道合。

当为彼节节解我身者起哀愍心。

中国古代文化把万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代印度与此相似,把万物归为“地、水、火、风“四种要素。佛经中比喻菩萨妙行时说:忍辱就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对待一切平等,无论黄金还是粪秽,大地都同样承载;清净就像流水一样,能够把尘垢清洗掉;智慧和勇气像烈火一样炽盛,所遇到的烦恼反倒像劈柴,让智慧和勇气越烧越旺;不执着、不贪著就像一阵风,吹拂万物却没有障碍。
经文: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

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涅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所有经过的路 都是必经之路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