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仁慈博爱
在人世间,如果慈心专一,一日一夜,胜过在无量寿国为善一百年。因为那里的人都是没有丝毫不善的行为,没有行善的机会。在人世间,修善十日十夜,胜于在他方诸佛国做善事一千年。因为那里没有造恶的地方,也就很难行善。所以投身到人世间,有这样殊胜的机会。经文: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树木从茂盛到腐朽的速度取决于这棵树的业力;人由盛年进入暮年的速度取决于这个人的业力;一个家庭的兴衰聚散,取决于家中每个成员的业力;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国家中每个人的业力。读经书可以灭除过去的恶业,解除现世和未来的苦难。清朝开国之后,大力倡导百姓读《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因为当权者希望借助佛经的力量,阐慧滅业,从而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政府也曾经请大德高僧在后方为民众讲经,目的也就是希望借助佛经的力量,减轻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难。所以,一个人读经可以为自己造福,很多人读经可以为国家造福。而所谓福报也不过是因为化了性,所以改了命,一个人的命改好了,国家的命运自然就好了。
人的真诚能够扭转恶缘。春秋时代,有个孩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行至萧县时,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他觉得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
所以,每当我们觉得"感未至”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是因为“德未修”。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薄拘罗尊者,出家修行了八十年。在此期间,没有起过一丝淫欲念想;穿了八十年的粪扫衣,从没有穿过好衣服,也从未用过一缕针线缝自己的破衣服;八十年乞食(给世人一个布施做功德的机会),年纪再大,还是到聚落里边挨家挨户(平等心)乞食,不坐在任何人家里吃饭,也不曾接受人邀请专程去吃饭;八十年从未看女子的面庞,从未进入女子住的场所,即使在路上遇到女性也从未说过话;八十年从未生病,哪怕是弹指一挥间的头疼都没有过,八十年从未服用过任何药物;八十年中间,从未倚靠墙壁或者树木,即使累了也端身正坐...
话说这位尊者有前缘:过去毗婆尸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患头痛,当时薄拘罗尊者只是一个贫人,他拿一粒诃梨勒果(此果堪为药分,功用极多)布施给比丘吃,比丘的病就好了。
由于这个因缘,九十一劫以来,薄拘罗无论生在天上或人间,享福快乐,从未得过病。后来他出生在婆罗门家,他的母亲早死,后母屡次要杀他,都没害成。又把他投入河中,被大鱼所吞;鱼随即被捕,鱼腹剖开,这孩子居然还活着。他长大后随佛出家,修成罗汉。
布施一位病僧,就获得九十一劫无病的果报,并且多次遭遇折磨而不死,这是因为福田殊胜的原故啊!这岂不是恶曜永离、吉神常护的例证吗?
——辑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天气热了,家中蚂蚁见多。喷了蚂蚁药,后来感觉不正确。查了一下,果然是不正确。凡所有害虫,为害于你即与你有宿缘。不能一杀了之,而是应该感化。否则造下杀业,将会受到惩罚。我又突然记起老鼠拜佛的视频、蟑螂听经书的事情。感觉今天犯了大错。决定今后不再买蚂蚁药了。如果念佛后害虫能走,说明我的诚意他们领受了,如果他们不走,按照网上的说法我应该布施,就像一群流浪汉,好不容易来到你家门口,给口吃的东西也应该。这么想就明白了。建议大家也读印光大师的开示,不杀生。
印光大师开示——同念佛号,猛兽害虫彼必远去: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当自去,岂杀之而能为民除害乎?乃是引人造业,永生永世受杀报。汝学佛戒杀,而发此最可恶之言论,若不忏悔,必遭天谴。
龙梓修在江北某县作知县,民以蝗虫为灾请验,至一处,其地踏著,颇松陷脚,问蝗虫何在,云脚下即是,有数寸厚,数里宽,十多里长,尚未长翅,翅成一飞,则将蔽天日,吓极不敢出一言,遂拜天地,求赐民命,未经二、三小时,忽大雷雨,蝗虫随雨而灭,此以不能设法,而求天灭蝗之一大感应也。若出令令烧埋杀,试问有此大力乎?
一幼女买一拍蝇器,遂见蝇即拍,未几时,全屋均被蝇扒满。其祖母遂大开门窗,念佛求蝇去,而蝇遂尽去。以此女尚有善根,遂以此相,止彼杀业。否则,日日杀生,己亦随之夭寿矣。
孙叔敖之事不可学,试问谁有此好心乎?无此好心,则自造杀业,教一切人造杀业也。且双头蛇,系不多见之异物,故叔敖杀而埋之。
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汝何不见《普门品》“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乎。
汝以不知世务,发此自陷陷人之极重恶话。若不为汝说破,则前路通是怨家矣。话可妄说乎?
就像马丁路德金同志说的一样:Darkness cannot drive out darkness; only light can do that. Hate cannot drive out hate; only love can do that. 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赶走黑暗;恨不能赶走恨,只有爱可以赶走恨。我估计对虫子也是一样的。所谓众生平等,东西方都一样。
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有些人把佛法当迷信看待,认为迷信的人信仰佛法。这是对佛法不了解。正信的佛教认为,即使是神仙,也存在业力耗尽而由因缘轮回的过程,因此真正的佛教徒不为人说吉凶、占卜、祈福,不讲超能力,不赞叹超能力。佛教讲智慧,讲忍耐、讲戒律。佛法是彻头彻尾的破除迷信。从古到今,破除迷信最早的一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把我们所有的迷信,不正确的信念都说破,让人们要走正道,走光明大道。
亲近供养善知识,是集聚一切智慧的最初因缘。乐于亲近善法,能够让一切智慧快速圆满。所以,对于亲近供养善知识这件事情,不要生疲惫厌倦心。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生与死都包含了不清净和污秽。
1.贪婪、2.发怒、3. 由于不知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故对现实的今生、宝贵的生命生出贪执、难舍的心,想尽办法去追求、享受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人、事、物种种景象坚持不舍,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是我辛苦赚来的钱财,还有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临终前仍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妻子儿女、我的钱财等产业难舍难分的眷恋之心、4.因为不正确的知识及心态,认为必须依循某种特定的外在戒律、宗教仪式或苦行,才能得到解脱、5.对正信的佛法产生怀疑。这五种思想都会使人堕于轮回。
原文:生死为秽。...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我见此五,无一不尽令缚我还此世间。入於胎中。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而未知菩萨云何能具菩萨行,长养菩提种?云何能舍凡夫家,生于如来家?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云何能离凡愚地,入佛最胜地?云何能断生死流,入佛净行流?云何能坏生死轮,成就大愿轮?云何能灭魔境界,显示佛境界?云何能竭爱欲海,增长大悲海?云何能闭三涂八难门,开人天涅槃门?云何能出三有系缚城,入种智解脱城?云何能弃舍一切珍玩资具,饶益摄受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