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但法自然。
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
应以法雨润泽自心;
应以妙法治净自心;
应以精进坚固自心;
应以忍辱卑下自心;
应以禅定清净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
应以佛德发起自心;
应以平等广博自心;
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做人一生要学会两件事情: 第一,说话要留德,处处与人广结善缘,说别人好话都是一种布施。 第二,做事要让人感动,一个人做事不让别人感动,就不会有大德小德。
若无解脱。便害涅槃。
如果能远离色欲,那么精气不漏泄,肾水自然孳生,并可上交于心。不思美色,心中常清朗,即能使心火不至上炎,而可以下交于肾。水火能或调剂,身心的一切疾病,即可消灭。这就叫善调身心,不用药而可使病霍然痊愈!
如果世界上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的众生,他们的心不产生淫欲,那么他们的生死轮回就不会持续。你们修证三昧,本来是为了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不消除淫欲心,那么目标就无法实现。
即心是佛
因为世间所知的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皆是无明烦恼之产物,而我们因迷惑以为有的一切事物,它们的实相是非有非无(离有无)之不生不灭。我们凡夫所知道的生灭幻相,是迷惑而执著以为有的,本来没那件事,它不是有,也不是无。如果说有,就是执著常;如果说无,那就是执著断。我们凡夫一直在这相对的概念里打转,在讲涅槃时,佛陀不讲有、无,生、灭;他讲非有非无,不生不灭。而不生不灭有会使人误解为:除生、灭之外,还有一个不生不灭,那又是错误了。
这世间一切生灭无常,有很多人都不要,希望能摆脱它,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但是没有这样的地方,这个的地方就在生灭无常里面,它原本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迷惑,所以以为它生灭。当一个人觉悟之后,就会发现到:原来在这生灭万法之中,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灭。所以证悟的阿罗汉圣者,并没逃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在这个世间体悟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称为证得涅槃。涅盘并不属于因果,所以涅槃并不是我们断除了烦恼后所得到的果报。《金刚经》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佛陀证悟涅槃(成佛)时,无一物可得,阿罗汉证悟涅槃亦复如是。我们众生就是获得太多,这边拿,那边抓,“财产”太多,样样都放不下,所以没办法觉悟与解脱。如果有一天,我们觉悟到无所得时,即是断除了一切烦恼,那时就证悟涅槃了。
涅槃就是无生,无生所以不灭,所以涅槃有称为不生不灭。因为不生所以就非有,非有就不无,就是不是有,也不是无,故涅槃不属于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人误解了涅槃,他们迷惑地问涅槃以后,那个人存在吗?他去了哪里?但是涅槃是无生,无生就没有灭,就不能称为有,也不能称为无。一个东西生出来,你称它为有,它灭掉了,你称它为无,没有生不能称为有,不能称为无。涅盘不属于有、无,就不能问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烦恼的概念。涅槃并没有一个人证到涅槃,因为觉悟涅槃的人一无所得,包括这个“我”,就是他觉悟到“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我证悟涅槃。证悟涅槃就是没有烦恼的智慧,这其中无一法可得,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謂八聖道。……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佛言,云何名“緣起初義”?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如是名為緣起初義。
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
惠施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心里很难过。他和庄子也算是多年的朋友了,便急急忙忙向庄家走赶去,想对庄子表示一下哀悼之情。可是当他到达庄家的时候,眼前的情景却使他大为惊讶。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惠子先是发愣发呆,继而渐渐生出不满,最后愤愤不平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到庄子面前,庄子略略抬头看了他一眼,依旧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庄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为你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现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难过、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 庄子听了,这才缓缓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脸上一看,方才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火。怎么能说庄子一点也不伤悲呢?他的脸上,现出一层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红着。惠子不觉暗暗叹了口气:“这个庄周,对什么都是淡淡的,以致总让人捉摸不透。” 庄子说:“惠兄,感谢您老远地跑来吊唁。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鼓盆而歌。
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仍将延续,所做的种种业力,也将跟随着并影响着我们。
悲伤源于爱恋,爱恋源于存在。存在本来无常,能观无常,则渐离生死。
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只看一个人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你只会得到偏颇的结论。这使得很多关系以悲剧收尾。
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更乐-觉-爱-受-有-生-老死-苦
习:习苦-信-正思维-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修恶露,令断欲;修慈,令断恚;修息出息入,令断乱念;修无常想,令断我慢。
做人一生要学会两件事情: 第一,说话要留德,处处与人广结善缘,说别人好话都是一种布施。 第二,做事要让人感动,一个人做事不让别人感动,就不会有大德小德。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绝不可扭曲如蛆虫。
一只雏鸟被风刮掉地上,死去了。尸体引来苍蝇。埋在土中。几天后。地里满是蛆虫。又过了几天蛆也不见了,只有茂盛的葡萄。可爱的事物(雏鸟)变成令人厌恶的东西(蛆虫),而后又变为可爱的事物(葡萄)。蛆虫之所以令人生厌,是因为,蛆对于“我”没有利益;葡萄之所以令人爱慕,是因为,葡萄对于“我”存在利益。所以,所谓美丑、善恶,不过是由于其对于“我”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别。如果由于业力的原因,“我”就是那堆蠕动的蛆虫里的一条,“我”就不会有厌恶心,反倒可能是欢喜心,因为“我”有了食物。所以,可爱心、厌恶心、欢喜心还都是分别心。有分别就有生死,就像雏鸟和蛆虫乃至葡萄,其实都终归泥土。
离诸分别。究竟平等。
佛教语的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
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四相的认识是递进的。应逐一认识。越是最后越易迷失。故应持诵金刚经“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与皈依三宝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习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诸事无常之本性。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婆罗门村庄。当时,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准备好五百张犁耕田。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钵,来到耕种田间,顺路走到婆罗门跟前,当时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罗门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养,便开口说道:“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听佛陀如此一说,婆罗门马上盛了满满一钵奶油水饭,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说道:“请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饭。佛陀是耕农,您的耕种可以结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绝接受,说: “如来不受因诵经而供养的食物。此乃圣人之道。圣者不接受这样的饭食。这是生活原则。当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从烦恼中解脱,获证寂静,再行供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认识到圣者是收获功德的福田。此供养才是真供养。”
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We set goals not for what we get but for what we become. 人们对事情设定目标,并不是为了得到最终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是为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新的自我。所以命运为每个人设定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这些目标并不一定是命运所要达成的目的,而过程本身带来的对人性的塑造才是真正的目的。
错过一页经错过多少劫。周围全是留人轮回的事物,读经不专心尚且不能超拔,不读就一定日渐沉沦,乐不思蜀。不日进则日退。
陷在烂泥滩中,拔不出,不算健者。陷在贪嗔痴中,突不出,不算豪杰。
应每日记日记。日记应不记事,只记理。
哄小孩吃药,当用甜药引之。纠常人错误,当以婉言喻之。
物质过乏则朽志,物质过量则放志。
得意路上易出险。
财产是身外物,易于失靠。技能是身上物,身在即有。人生当重技能。
凡规劝进策献能者,均须当面承受,默为取舍,不可当面指驳,又不可显为取舍。
人之一生,应忙两事,一为仁慈地施为,一为经济地工作。
仁乃施政之根本,安仁固善,利仁亦佳。
中为治事之极则,得中则成,失中则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