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净业障

《夷坚志·雪香失钗》载:有弓箭手将婢女雪香遗失的金钗还给她,救了因失钗而欲自杀的雪香。多年后某日,雪香在河边洗衣,偶遇昔日救命恩人正在上一渡船,遂邀其至家相谢。弓箭手本以文书有限相辞,但碍于她的盛情,只好下船随行。渡船离岸而去。当弓手在雪香家喝茶之际,忽闻呼叫喧号,出来一看,刚才渡船已在江中翻载。当时水急,一船三十余人竟无一人生还。时人认为弓箭手之能逃此劫,正是昔日所作阴德之报。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淮南子·人间训》:“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意思是说:暗中施德于人的人一定能获得看得见的报答, 暗中修养品行的人一定能获得显赫的声名。

一切财物都是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佛经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而不致被天灾、人祸、盗贼、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没有布施修德,将来的日子很难挨过,尤其是一个人临命终时,一切财物、朋友、眷属、权力都带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恶业力跟随着我们。就这一点来说,修德真是非常实用的。

古人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意思是说:“品德高的人绝不会执着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会计较功德和名利。初学的人行善,难免会执着善相”,等修养的功夫纯熟以后,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缚和牵累了。

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自观己心为身净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其发展的的规律一定遵循“衰-盛-衰-盛...”的规律。“昌盛”“衰败“之间的转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界上没有永远向单一方向转换的事物。所有的生命都遵循“孕育、生长、老死、再孕育、再生长、再老死”的规律。整个宇宙遵循“成、住、劫、坏-再次成、住、劫、坏”的规律。股市涨跌、人生起伏、国运兴衰都遵循阴阳转换的定律。这种无常本身才真的是有常。作为个体,我们所处的也许是正弦波,也许是余弦波,面对起伏的最佳心态是不惊不喜,古人讲“中庸”正是面对波动的最优对策。《周易》、《四柱八字》、《九宫》、《玉匣记》...全部基于阴阳变化理论,无一例外。清晰的预见下一个波形固然重要,但恒定的内心才是在没有选择中的最佳选择。

我们的祖先认为,太阳有九大行星。其中最大的两颗是木星和土星。木星是最大的一颗,每十二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由于木星对地球的影响最大,我们的祖先称木星每年所转到的方向就是太岁方,故木星又称为岁星。比如,今年是辛卯年,卯在正东方,所以我们说今年太岁运行到了正东。土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三十年。木星和土星,每二十年相会一次,它们的能量对地球影响更大。因此,我们的祖先以土木两星二十年会合一次为一运。以木星公转十二年和土星公转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年为一个甲子(也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甲子单元共有三运,三个单元即一百八十年称为一个正元,九个运。每一个正元分上、中、下三元。所以称三元九运。三个正元即五百四十年称为一个大元。我国由黄帝始,使用六十甲子干支来推演历法,直至今天,已有七十八个花甲。一元分三运,一运为二十年。一元:一个花甲六十年;一元分三运,一运为二十年。

朋友间的情谊,不在事业蓬勃时,而在失魂落魄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在大难临头时。

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在人微言轻时;同事间的尊重,不在闲情逸致时,而在观点相左时;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在心浮气燥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在众声喧哗时

如果没有用心思考,即使读经文千万遍也未必能有证悟。只有学而思才能体会其中真意。未必每日都追求要有心得,收心敛性也很好。相信日日熏陶,终归会有证悟。慧根再愚钝、宿业再深重,只要坚持不懈地读,一定有开化的机会。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很多事情今天可以做,明天可以做,后天也可以做。但有两件事,等不得。等不得的两件事,一是孝,一是善。

东吴的周处,是个官宦子弟,整日斗鸡走马,打架斗殴,横行乡里,乡邻把他与山中的猛虎、水里的鳄鱼合称“三害”。有个老人忽悠周处,说你是个大英雄,为什么不为民除害,把老虎和鳄鱼消灭了呢?周处就上山射杀了猛虎,又入水击杀鳄鱼,与鳄鱼在水中浮沉三日三夜。乡里的人以为他死了,弹冠相庆。周处杀了鳄鱼回来,发现人们竞在庆祝他的“死”去,才明白自己是乡亲眼中的害人虫,十分后悔。就去找有名的学者陆机、陆云两兄弟,陆机不在,见到了陆云。
周处深悔过往,但又觉得年龄大了,要改恐怕也来不及了。陆云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行动起来,什么时候都不晚。”周处于是痛改前非,砥砺好学,成为一名既有文采,又有仁义刚烈之气的豪杰人物。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错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最要紧的,不是知道善的道理,而是马上采取善的行动。有的人行了一点小善,就想马上有回报,这是非常肤浅的想法,只有坚持行善,行善不问回报,积德久了,力道就会改变常数,从而改变命运。

人这一生,幼年要惜福,成年要造福,老年才有机会享福。幼年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不可放纵,不可淫逸,养成勤劳、节俭、努力的好习惯。成年人走入社会,要发挥所长,敬天爱人,利己利他,多多行善,积功累福。年老体衰,到了享福的时候,也要发挥余热,教育后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生命虽然有限,时光尽管匆匆,只要把握当下,时时记得孝顺父母,积德行善,就能实现人生的快乐幸福,惠及家庭子孙。

诸境界皆是不净。有为法皆是无常。诸有漏悉苦无味。一切法空无有我。


我们依靠所获取的来维持生计,但藉由我们所给予的去赋予生命意义。——温斯顿·丘吉尔

对于强大到可以忽略对手的事物而言,毁灭往往源于自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心灵的平静始于感谢你拥有的现在。如果你感谢你拥有的东西、朋友,你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朋友和更好的东西。抱怨者吸引更多的东西来抱怨!这是一种生活规律。从感恩开始。对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感到满意,还会有更多好事情来找你。每当你在内心深处说一个沉默的“谢谢”,你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强大。



所谓缘起,並非一种实体或是某种特定的法门亦或是特定过程,而是佛陀所说一切法的本源起点,所以名为缘起。

因为对无明众生而言,世间见都归类成宿命,我所成,神所造,无原因等等,这些见解是不真实的。

在众生的观点里,依种种先后、时间而做分別有名「因」、「缘」的现象、作用发生。

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无明众生见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建立了「有生灭见」,而这种“有”生、“有”灭的见解也是虚妄的。

而佛陀为开悟众生,开说因缘和合现象,此理即为因缘,目的是使众生能从各种相关法及各类因缘法中,见到真实「缘起」。

简单的解释就是:由于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识别”,所以产生了“名”和“色”;而藉由“名”和“色”才有“眼耳鼻舌身意”;进而有“触动”;进而有“接受”;进而有“爱憎”;进而有“取舍”;进而有“生死”和“忧悲苦恼”。所以关键在于有没有“识别”。

详细论述如下佛陀与侍者阿难的一段问答: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觸,觸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此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於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



立木为信: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宋朝时有个叫鲁宗道的官员,性格耿直,工作认真。有一天,宋真宗找他议事。太监马上赶到府上,等了好久他才回来,而且喝得醉醺醺的。太监急了,皇帝找你有事,你却喝酒去了,如果皇帝知道实情肯定会大发雷霆,你快想想怎样保住自己的脑袋吧。

果然,宋真宗很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迟迟才来,鲁宗道就实话实说:“老家来了一位朋友,而我家里没有喝酒的杯子,没有办法招待,所以就去酒馆。我不知道皇帝召见我,所以来迟了,耽误皇帝时间实在有罪。”宋真宗听完,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很欣赏他的诚实,后来还提拔鲁宗道做了大官。

寇准19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但当时的宋太宗偏偏有个习惯,在选用官员时,喜欢先问问年龄,如果年纪太轻,便以经验不足为由而不予重用。有人偷偷告诉寇准,虚报一下年龄,以便将来好做官。寇准却不肯,坦陈了自己的年龄。因为寇准实话实说没有弄虚作假,最后也得到重用,并成为一代名臣。

东汉时的刘昆做过江陵县令。有一年民房起火,火势凶猛难以扑灭。这位县令急得扑通跪下,祈求老天爷让大火熄灭吧。说来也巧,突然天降大雨火就灭了,于是人人称奇。后来刘昆调任弘农太守,本来那个地方闹虎患,结果他一来,那些老虎背着小虎全跑掉了。

有一次,汉武帝就问刘昆,你做县令时,有呼风唤雨的法力吗?你做太守时,老虎为什么都吓跑了,你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换作别人可能要吹嘘一下,借以抬高自己。可刘昆却实话实说:“回皇上,那只是碰巧罢了。”大臣们哈哈大笑,皇帝却没有笑,认为刘昆是忠厚之人,并叫史官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第五伦是东汉名臣,为人质朴胸襟磊落。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有私心吗?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马,我没有接受,但每次选拔人才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人,虽然最终没有选他。我的侄子生病了,晚上我会起来好多次去探望,但回到床上我能很快入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即使一次也不去察看,夜里也肯定会因为挂念而睡不着的,所以我也是有私心的。”如此实话实说,古今也是少有的。

做人难,说实话更难,但若说了实话,心里就会轻松无比,无任何负累。

不敢讲真话的社会,遑论进步。

中国梦当从讲真话开始!

於诸众生,起大慈愍,无杀害心,是为寿量圆满之因。

清净心。清净行。清净境。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