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句话讲两个问题:
一、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我们的心好比一面镜子,而我们对世界的一切认识都是以自我心灵为镜面的反映成像。由于心灵(镜子)本身的不断变化,而有无穷尽的“世界”反映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一切都只是由于有了镜子才出现的,而即使是镜子本身其实也并不存在。就像佛经讲“诸心皆为非心”。因为但凡能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意识能够定义的,而意识能够定义的东西都基于意识而非真实。
二、关于我们对众生的认知。我们周围有亲人、朋友、陌生人、宠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等...这一切与我们相逢的众生构成了我们各自所经历的时空的一部分。谁能见到谁、谁不能见到谁,都按照因缘和合来进行。由宿因而有果报。但是,这种因果相生的定律,仅仅是世界本身演进的形式,由于世界本身是基于意识的幻像,这些由因果关系而不断出现在你周围的众生,不过是电影中的角色,角色会登台、谢幕,而正是这一幕幕的表演,才令我们领悟到人生这部电影之外的真如本性。
当你刚刚走进一间闻到糟糕气味的公共洗手间时,你想窒息。当你五分钟后离开时,它闻起来并不那么糟糕。如果你不小心把自己锁在那里一小时,你可能会说,“好像没有什么味道?”人类不但在生理上倾向于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在思想上也一样。和悲观的思想一起生活,你的生活前景可能会变得一样悲观。与关键人物一起工作,你变得至关重要。如果你的朋友说谎,它会让你最终习惯了说谎的人。人类容易受迷惑的事实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就可见一斑。所以任何希望生活得更好的人,都需要寻求正确的思想去鼓励自己,就像你需要尽快从洗手间走出来一样的迫切。而且这种追寻应该是终生的努力-因为你和其他人一样容易被迷惑。
烦恼无一例外,全部由“分别心”而产生。
第一类烦恼:希望得到,或者害怕失去。因为“得到”与“失去”有分别,所以有此烦恼。雷锋也许没有此类烦恼,因为他把别人能够“得到”等同于自己的“得到”,也就是雷锋消除了“你”和“我”之间的“分别心”,进而消除了“得到”与“失去”的分别心。
第二类烦恼:发怒、生气、郁闷。因为对于事物的进展、事情的结果有“分别心”,所以有此烦恼。大多数发怒根源在于事情的进展“不如人意”或者触犯了你的利益。而基于“你”的利益作为判断标准就是片面的,只要“你”发怒的对象与“你”有任何的联系,“你”的这场怒气就一定有“私心”的成分,就是“分别心”。
第三类烦恼:痴迷、留恋、沉溺、执着。因为特别看重事物的某种意义,而不能脱离,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就是“分别心”。这种烦恼的影响在于,你在不知不觉中被所追求的事物控制,非他不能、失之若亡。根源仍然在于“分别心”使你认为他的与众不同,结果被其束缚。
上述三种也就是“贪、瞋、痴“三毒。而“无分别心”即“不二法门”,“不二”即一乘佛性,即证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文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心相本性不可得
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刘宽,他为人宽厚,家人都说从未见过他生气,所以就故意安排他的婢女盛了一碗热汤,来试试他。因为那时刘宽正要准备去上早朝,身穿非常整齐的朝服。婢女进门以后,就佯装跌倒,热汤就泼在刘宽的朝服上。结果刘宽立刻站起来,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手有没有烫到?”所以家里的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讲到“众生平等”时,《华严经》举了一个例子:月亮从初一到十四,逐渐光明,却不能圆照;而十五日那天,白月圆满,光明普照,无有限碍。虽然显现的光明不同。但无论是何时,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众生乃至菩萨,虽然具备法身,但功德未圆,尚有余垢;而诸佛如来,经历无数劫,净修一切微妙功德,究竟圆满,所以佛智光辉,无所不照,威力殊胜。众生乃至菩萨与诸佛如来之间的差异仅仅是功德威力的差异,众生与如来同一体性,无有二相。所以每一个人在今天也许只是一弯新月,但终究会在某一天-也就是你自己的“十五日”,变为一轮满月,妙善清净,离诸惑垢。
做善事也不可执着。做不善事得恶果,做善事得善果。然而执着的做善事也属于“贪著”。因此,做善事要随缘,自然而然,“遇缘即施,缘息即寂”。如果一味强求为善,即为“贪”念,即为与所施之物有利益,即为“著”,即为“有分别”,即为“二”。修善仍属于“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心为“一心”,为“无所得心”,黄檗希运禅师所谓“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据《六祖坛经·付嘱品》记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灭度之前,曾经留下预言说:“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经后人考证,六祖所说的这两大菩萨,也即《传心法要》的讲述及记录者——黄檗希运禅师与相国裴休居士。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贡和子路,分别做了两件善事,结果却不一样。
事件一,子贡:鲁国法律规定,只要在其他国家,见到自己的国人被卖去当奴隶,你可以把同胞赎回来。回国后,赎金由政府支付,而且给你奖金。子贡去邻国经商,赚钱后赎了十几个鲁国人,回国后政府给他赎金和奖金的时候,子贡没有接受,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乐于做的本分之事。
孔子知道后,批评了子贡。因为未来再有人在国外遇到做奴隶的鲁国同胞,就会在赎回他们的时候起犹豫之心。因为,如果赎人后领取了政府的奖金和赎金,就会被人议论说品行不如子贡高尚;而如果赎了人不领取奖金和赎金自己就会吃亏。所以这样一来,赎回同胞的人会越来越少。
事件二,子路:子路在路边走,听到路旁的池塘里有人溺水呼救。子路把溺水者救上岸。溺水者为答谢子路,把自家的水牛牵来送给了子路,子路高兴的接受了。
孔子知道后,赞扬了子路的行为。因为,将来鲁国人都知道做善事必有善报,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子贡做善事不求回报,子路做善事收取了回报。单独看,子贡品格更高。但如果不只看一时,而是考虑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子路做得更好。所以修善不可以只看一时,更不能只看对于一身的影响,要看久远,更要看对天下的影响。
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一切诸业,皆从习起。一切如来,出兴于世,皆从信起。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悉从于决定解起;一切如来所变化佛,皆从尊重爱敬心起;一切佛法从善根起;一切化佛从方便起;一切佛事从大愿起;一切菩萨所修诸行,从回向起;一切法界广大庄严,从一切智境界而起。
天下学问虽然众若繁星,古有七十二行之说,但最大、最根本的唯有道德之学才能称得上是大学。所以古人教子第一课就是《大学》,而《大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凤仪先生说:有德行的人,性量必大, 性是命的根,性量大,其命必大。曾国藩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下午去世,去世前三天,他在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写到:“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由此可见,人事一场,活到最后,德学是唯一追求。
每天都读同一部经,时间长了容易忽略其中隐含的意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一章写道:有一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1250名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饭的时间,佛陀穿戴整齐衣服,手中拿着钵盂,从城外进入到舍卫城中,乞求食物。在城中,佛陀挨家挨户的乞求食物。乞求食物结束后,回到原来所在的地方吃饭。吃过饭,佛陀收好衣服和饭钵,洗过脚,坐在座位上。如果读久了,人们往往觉得这段话只是表明佛陀讲述《金刚经》的因由和背景,所以大多数的印本中,将这第一段话命名为“法会因由分”。其实,这段话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第一:佛已悟道,已成正觉,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佛为什么还要乞求食物?因为有乞求才会有施舍,佛陀为了给世人一个施舍做功德的机会,因此,即使已成正觉,仍去乞求食物,体现了佛教从根本上对众生的慈悯,体现了佛教对众生的不离不弃。第二:佛乞求的是食物,用的是饭钵。佛为什么没有乞求财物。因为世人无论贫富,只要能生活下去,一定还有一口食物在,哪怕是乞丐也会有半个窝头。所以,施舍食物这件事从乞丐到富人在操作层面上一定是可行的,不存在物质障碍,唯一的障碍是有没有“施舍心”,因此佛给众生一个做得到的机会,体现了佛教对众生没有“逼恼心”,也就是对众生的大悲心。第三:在乞求食物的过程中,佛陀挨家挨户的进行。为什么连穷人家也要他施舍呢?因为人无论贫富,在修心和证悟这件事情上,机会是平等的,穷人即使贫穷,但稀粥烂饭一定有,施舍之心未必有,如果只向富人乞食,而绕开穷人,穷人就失去了一次生发“布施心”的机会,”这里体现的是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如果再仔细研究,佛陀为什么只在饭时才去乞食,佛陀为什么赤足去乞食,这里面一定都有缘故。有缘的人首先是有心的人,所以在读经时,每句话都需要仔细体会。
道家有八仙,其中吕洞宾的老师是钟离。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钟离就对吕洞宾说:“这个方法学会后,你见到贫穷的人,点一下,就可以帮助他。”吕洞宾又问:“此铁变成金子以后会不会又变成铁?”钟离说:“五百年之后会变回来。”吕洞宾说:“那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这种事我不干。”他的老师钟离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他这一念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因为他不是只想到当下的人,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够去爱护,代表他的心非常仁慈。
一个人过一河,乘坐一竹筏,过河以后,认为筏子对自己有帮助,舍不得丢弃竹筏,于是把筏子背在身上继续行走。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则筏当舍。就是正法也应当在领纳其中意义以后舍弃,何况是非正法,就是世间的各种“世论”(包括成功学)。小悟见河(生死之河),再悟见筏(解脱涅槃之法),大悟无河亦不见筏(无生死可弃),真悟则了无所悟(了无所得)。《金刚经》曰:“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长篇大论地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位臣子就出去了。旁边的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说:“皇上,他所说的多数都是假的,您为何不责罚他?为何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他说十句话有两句对的,我就采纳。假如我去制止他,这样一传出去,说皇上对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此风一起,以后谁还敢谏言?”唐太宗能够看得这般深远,能广納众言,再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忠臣对他的劝谏。唐太宗面对别人讥毁的时候,他是持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
一切菩萨无来无去,如是而来;无行无住,如是而来;无处无定、不没不生、不住不迁、不动不起、无恋无著、无业无报、无起无灭、不断不常,如是而来。
菩萨从大悲处来,愍念调伏诸众生故;从大慈处来,救护逼迫苦众生故;从净戒处来,随其所乐自在生故;从大愿处来,往昔愿力所加持故;从神通处来,于一切处随乐现故;从无动摇处来,不舍如来不动体故;从无取舍处来,不役身心使往来故;从智慧方便处来,随顺一切众生转故;从示现变化处来,犹如影像而化现故。
一定要“年老”才能“根熟”吗?佛经中,形容长者问道,常用“年老根熟“一词。读来常慨叹,人生飘渺,沉浮随缘,待到暮年,除“悟入”外,无足以触其心。然非待老矣方能“熟”耶?非特然而矣。吾辈值生,若戏、若观,有止有定。非特临暮而羡曦,临无而羡有,临存而羡妄。翻译过来:不必等。何必等暮年才一切看透?何必等结尾处才拍案。
善财童子白言:“圣者所言国土是何义耶?”
文殊师利言:“是一切菩萨住处义。”
最胜第一义,是菩萨住处;何以故?善男子!最胜第一义不生不灭,不失不坏,不来不去,如此语言,既非言境,言说不及,不能记别,非是戏论,思度所知,本无言说,体性寂静,唯诸圣者,自内所证。
若诸菩萨能于一切心无憍慢,于诸众生生平等心,于诸如来修真供养,得我国土。
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则于众生得平等心。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所作平等;二者、于诸众生心无障碍;三者、于诸众生心无疲倦;四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具足修行六波罗蜜;五者、为诸众生集一切智,亦不依止无二之相;六者、普观众生同于如如,无所分别;七者、了达众生体性平等,而能证入平等心性;八者、愿与众生同得出离生死大火;九者、自既出已,复能拔出一切众生;十者、平等安置一切众生无忧恼处。
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诸佛出世,本为利乐诸众生故;为以慈悲摄众生故;随顺利乐而为力故。
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