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虹膜(图5下左)与星云(图5下右)
大脑皮层(图2)
人脑细胞(图4上左)与银河系(图4上右);细胞的分裂(图4下左)与超新星的爆发(图4下右)
老鼠的脑细胞(图1左),宇宙(图1右)
宇宙暗物质(图3)
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
...
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
...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陀罗尼”称为“真言”,其中的每一个字的读音,都是无数劫前,诸佛和菩萨读这部经时的相同读音。这种音声是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每天读陀罗尼经文,在读经的过程中,与诸佛菩萨发出着同样的声音,有利于生发同样的愿力。实在是读经者历劫善缘所致的,与诸佛菩萨的殊胜因缘。《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亿劫时,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前,听闻此大悲心陀罗尼,然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贤劫”的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的面前,宣说《大悲心陀罗尼》。虽然经过了那么久远的时间,可是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的音声是不会随著时间而改变的。故而,又称为“真言”--“真实不变的音声语言”。其中含藏了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不可思议的威德加持力。每天读此经文,得十五种善生,不得十五种恶死,可随愿往生。功德无量🙏
物理学只能在有限维度离散化的解释世界,哲学与宗教从多维度连续性解释世界。致教无教。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周朝的鲁国,有个人姓闵名损,字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
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用棉花做的棉衣,给子骞的却是芦花做成的衣服。虽然芦花的棉衣外表比棉花做的棉衣厚得多,但根本不保暖。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抱怨他的继母。
在严冬的一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花做的衣服不能抵挡冬天的严寒,双手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他父亲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
他父亲火冒三丈,他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
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如果继母留在咱家,顶多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把继母赶走,我和两个弟弟就都要受凉挨饿了!”
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对自己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羞愧,从此以后,她也把子骞看作自己亲生的小孩一样的爱护。
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到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这种愿力只在我们一念之间,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
法界含生 同圆种智
周朝时,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名叫季札。因为季札的封地在延陵,所以又被称为“延陵季子“。
一次,他奉了父亲吴国国君的命令,出使到鲁国去。途中路过徐国。徐国的国君在招待他的席间,看到延陵季子身上挂着的一口宝剑,心里很喜欢,可是嘴里没有说。
延陵季子也看出来了,但是在出使其他国家的途中,按照礼制,不能把物品赠给别人。所以当时季子没有献上宝剑。
等到延陵季子出使完毕,回自己国家的途中再次经过徐国。这时候,徐国的国君已经病死了。
延陵季子知道后,就来到徐君的坟墓前,把自己佩戴的这口宝剑解了下来,挂在徐君坟前的树枝上了。
跟随他的人说:“徐君已经死了,您还把这口剑给谁呢?”
延陵季子说:“以前我的心里,已经答应把这口剑送给徐君了。哪里可以因为徐君死了,就违背我自己的心呢!”
人之所贵者心。言者、心之声也。季札之赠徐君以剑。未有言在先也。况徐君已死乎。乃竟割爱。挂剑于墓树而去。且曰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落落两言。千古不朽矣。
【原文】
周吴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聘鲁。过徐。徐君好季子剑。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及反。徐君已死。解剑。挂其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汉朝时候,有一个叫刘平的人,扶了他的母亲逃避战乱。途中,刘平为母亲寻求食物,遇见了一伙饥饿的强盗。强盗饿了很多天没吃过食物,就要把他煮熟着吃了。刘平叩着头说:“我现在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等我把那野菜送给母亲吃了,一定再回过来就死。“
强盗们听了,觉得他孝顺,就把他放了。
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他的母亲吃了,禀告他的母亲道:“儿子和强盗们约下了,回来给您吃好饭后再回去,如果不回去,就是不义,我不想欺骗他们。”母亲真的让他去了。刘平就到了强盗那里。强盗们看见他后,大大的吃了一惊。大家互相说道,从前听见人家说有烈士,但从未见过,现在亲眼见到了。”强盗们都说:“你去吧,我们不忍吃你。”刘平于是离去了。
刘平因孝而得强盗哀怜,又因信义二次返回。而强盗也因信义而被感化。古人讲:谁说盗贼不可感化,说这些话的人应该自问德行是否做到刘平一样。
【原文】
汉刘平、扶母避乱。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为母求菜。愿得归食母。还就死。贼哀而遣之。平还。食母讫。禀曰。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诣贼。众大惊。相谓曰。尝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遂得全。
平之将烹也。哀求饿贼。愿归食母。还就死。贼哀而遣之。是其孝之化贼也。既食母竟。禀明而诣贼。贼义而还之。乃其信之化贼也。孰谓盗贼尽丧其天良哉。孰谓盗贼终不可化哉。亦自问德行何如耳。
大人八念者,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道从知足,非无厌得;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道从精勤,非懈怠得;道从正念,非邪念得;道从定意,非乱意得;道从智慧,非愚痴得;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云何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得无欲,不令他人知我无欲;得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戏,自知得不戏,不欲令他知我无欲,是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云何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是谓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云何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谓比丘行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俱远离,是谓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
云何道从精进,非懈怠得?谓比丘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道从精勤,非懈怠得。
云何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如法,是谓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云何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云何道从智慧,非愚痴得?谓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谓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云何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谓比丘意常灭戏,乐住无余涅槃,心恒乐住,欢喜意解,是谓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爱,有足够的力量去原谅,足够慷慨地为另一个人的幸福而高兴,并且足够明智地知道有足够的爱围绕在我们所有人的身边,那么我们就能够证悟其他任何生物都未曾证悟的境界。
行极精勤.立正念.正智.善自御心.令离悭贪.意无忧戚.
...
心与慈俱全.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有一个不太圆的圆,由于不太圆,走在路上只能慢慢滚动。正由于滚得慢,他可以看清草叶上的露珠,也可以听到毛毛虫们聊天的声音。但也由于滚得慢,他错过了看彩虹和日出日落的最佳时机。
于是,它不断的寻找各种形状的碎片,希望把自己补成绝对的圆,可不是多出一截就是少一点点。于是这个不太圆的圆不断的找啊找,走了好远的路。一天,他又找到一个小碎片,可突然发现无论如何都没有地方安放这个碎片了,原来由于不断的磨砺,他已经磨掉了不太圆的部分,成了一个绝对的圆。
他开心极了,开始飞快的滚动。
但出乎意料的是,由于现在他是完整的圆了,滚得太快,于是看不清草叶上的露珠,也听不见毛毛虫们聊天。
不太圆的时候会看到很多露珠,也很想看更多的日出日落;圆了很多毛毛虫都会看不到,也会看到从没看到过的彩虹。
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心地柔软了,是修行最大的进步。—白龙王
“沧海桑田“说,麻姑和王远在五百多年后的聚会中说,自从她得道以来,已经3次目睹东海变为桑田。而这次赶往聚会途中,麻姑看到东海的水比上次看东海时少了一半,恐怕不久之后东海这片地方又要重新看到桑田中的扬尘了。可见世间万物都是循环。拜读专家的帖子更有感触,“海尔循环,20年当中包含来个10年的施瓦贝循环,然后包含来个厄尔尼诺循环,所以厄尔尼诺就是经济中的库存周期。...”直到“康波周期”、甲子...都是正弦波。周易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佛经所谓“无常”。
惟慧是业
一切众生都是要有食物才能生存,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眼以睡眠为食,就是涅槃也要饮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不放逸能到达无为的境界,无为的境界也是要以禅悦法喜为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按投资家的说法,我们目前处于本次康波的萧条期。
佛劫周期:1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20小劫为1中劫,4中劫成已住,住已坏,坏已空,如是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即80小劫为1大劫。贤劫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又减至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据佛经记载,我们这个世界在庄严劫、贤劫和星宿劫三中劫中,各有一千尊佛成,每当一尊佛入灭后,就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岁月,另一尊佛才会出现。因此,值遇佛陀在世是很难的,佛陀出世就像昙花一现,电光一闪,就又进入漫漫长夜。
想发财的人要看清当下世界在康波的阶段。
想学佛的人要看清当下世界在贤劫的阶段。
其实我们离开释迦牟尼佛已接近2500年,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出世的第四尊佛,住世仅八十年,佛陀入灭后,正法时期有一千年,像法,也就是相似于正法的时期也有一千年,然后是一万年的教法衰微时期,称作末法。末法过后将经过漫长的没有佛法的岁月。作为处在末法时期的人类,学佛的捷径只有坚持阅读佛的经典著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光大师常劝大家要坚持不懈的读佛经。切切!
心无有缠,修光明心, 心终不为暗之所覆。
信心,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的敬信和依法依律趣向涅槃解脱的决定见;道念,就是依法依律平等行持、坚定地走向解脱彼岸的决心。道念以信心为基础。《阿含经》中常提到四不坏信,即欢喜信佛、欢喜信法、欢喜信僧、信贤圣戒;此信清净不坏,即说成就四不坏信。这四不坏信中包含了皈依三宝与清净戒体。若是舍弃三宝,丧失皈依体,我们说此人不再是佛弟子了。若是否定依法依律能趣向涅槃解脱,则不存在清净戒体,我们说此人的法身慧命已断。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所以信心道念是我们学佛修行的基本条件。
佛陀教导我们要止恶行善,自净其意。但是因为无始无明和宿业串习,常人乐于追逐五欲,行恶造业,流转生死。学佛修行,正如逆水行舟。因无明而有疑惑,有疑惑而有犹豫,有犹豫而有反复。虽然有人也敬信佛法,若是懈怠放逸,不如理思惟,不守护根门,不精勤修学,不法随法行,信心道念则有退失之虞。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积德的人少磨难,有德行的人所在的国家少灾难。《韩诗外传》卷五记载:周成王的时候,越尝国(古国名,在今越南南部)派遣使者带着几个翻译来周朝进贡,当时的越尝国并不是周朝的属地,与周朝之间也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使者的到来令周成王和周公深感意外。周公问使者来朝的缘故。使者说:我们在自己的国家,看到贵国没有狂风骤雨等灾害已经好几年了,百姓安定,连大海都没有再掀起巨大的波浪。我们认为贵国一定是出了圣人,以至于把这些灾祸都镇服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来贵国朝圣。这次果然见到了圣君,还碰到您这位圣人呢!远在交趾的越尝国,仰慕周朝的盛德,不远千里跋涉,到中国来进贡。而圣人所在的国家由于有德行的缘故,不发生自然灾害。
因不受世已。便不疲劳。
吃亏是福 福如东海
根据牛津大学统计,在过去的一年:每天,全球约有295,000人首次获得电力供应;每天,有305,000人第一次能够获得干净的饮用水;每天有620,000人第一次上网。在过去24小时内,全世界有15,000名儿童死亡。但在20世纪90年代,每天有3万名儿童死亡。图一:印度新德里清晨,无家可归者在篝火旁等待政府发放免费食物。图二:安哥拉农村,一位名叫Delfina Fernandes的女子,她15个孩子只剩了5个。对于所有父母所能承受的最大打击,她已经忍受了10次。目前全球4%的孩子在5岁前死亡,1960年为19%,2003年为7%。我们轻易间获得的东西,对于很多苦苦挣扎的人们还只是梦想。幸福感与钱没关系。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上天的慷慨恩赐。
韩康,字伯休,东汉医生,京兆霸陵(今陕西西安市东)人。韩康出身望族,专心于中草药研究,他在长安的市面上卖药,价格透明,童叟无欺,从来都没有卖过一物而两样的价钱。他这样诚信地卖了三十几年的药。有一次,有个爱讲价钱的女子,来向他买药,韩康守着价钱,不肯让价。那女子生气了,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吗?为何定好了就再不肯更改?”韩康听了,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是为了躲避名声,才在江湖上卖药,现在连女子们也晓得我这个人了,我还做什么买卖呀。”于是就跑到霸陵山中,隐居下来。朝廷希望韩康这个重诺有信的人,出来为朝廷做官,便屡屡去征召他,但他就是不肯出去做官。后来,汉桓帝又用厚礼去聘他。到了半路,韩伯休还是偷偷地逃了。后来,韩康隐居山中,以高寿而终。今日经商的人,自诩说自己童叟无欺,但事实并不如此,经常是遇到相貌漂亮的女子(或亲友、或官家),就选好货来引诱她们,或以低价卖给她们,以取悦她们。看看韩康,这些商人,就该羞愧了。韩康的主要事迹见于赵岐《三辅决录》。后世许多药铺都以“韩康遗风”,“市隐韩康”作为匾额,表明自己卖药童叟不欺,不二价。
禅有刺,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相为刺,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刺”指障碍与烦恼)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汉朝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一日,陈寔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寔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寔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生气地说:“你父亲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简直不是人!”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好了在正午相见。中午过了您都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一个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无礼。”那个朋友听了以后非常惭愧,下车去抚摸陈元方,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史评: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陈公道高德厚,今古同钦。其子元方亦以至德称。即此一事观之,亦足见家教之莫及也。
陈元方,名纪,字元方,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寔和弟弟陈谌在当时(东汉)并称为“三君”。
京剧学问大,很多台词实在经典:2018年9月14日天津中华剧院演唱京剧《秦香莲》。其中一句:“逢魔遇佛皆为度化,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中阿含经》第21卷《长寿王品说处经第十五》是释迦牟尼佛对于年少比丘学习佛法的教敕和训诲。其中包含了佛教基本教义的大部分概念。而籍由这些概念,演化出不同的修行法门。关于其中的概念,例如“五盛阴”、“缘起”、“四圣谛“...都是佛教不同流派公认的思想精髓,世尊曾在很多经典中反复阐述,有缘人须用心体会。
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个叫卓恕的人,有一次要从建康回到会稽去。临行前,卓恕到建康太傅官诸葛恪的面前去辞行。诸葛恪就问卓恕:“你什么时候再回来相见?”卓恕说:“就是某日来吧。”到了这一天,诸葛恪备了丰盛的酒席,自己坐在主人的席位,停着杯筷不喝不吃,要等卓恕到来。其他客人都说,从会稽地方到建康,相隔有一千里的路,并且路上又隔着江和湖。如果水面上起了风波,卓恕到这里的时间是很难预定的。大家正说着的时候,卓恕忽然到了。满座的宾客们都非常的惊异。于是主人敬客人们酒,客人们也回敬主人酒。大家极尽了欢乐才散去的。史评:诸葛恪延宾客、停饮食以待卓恕,可见诸葛恪“知”卓恕之深;而朋友之所以能这样做,实以卓恕“信”之笃也。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确的佛理知见;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话语是否真实、是否对听众有益、是否为听众所喜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正当的谋生手段;令未生之恶心不生,已生者令断;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于完善;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对佛法有坚定不疑的定见见谛。
周朝时候。齐国去攻打鲁国。到了郊外地方。看见有一个妇人。一只手领了一个孩子,另一只手抱在怀里一个孩子,匆忙跑着躲避战乱。齐国的兵士们就去追她。那个妇人一着急,就把手里抱着的小孩子丢掉了,拉着领着的孩子一同跑了。兵士们把那个妇人追到了。就问:“你丢了怀里抱着的孩子,却带着领着的孩子一同逃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妇人就说道:“刚才领着走的,是我哥哥的儿子。抛弃了的抱着的孩子,是我自己的儿子。我看着这个情势,两个孩子是不能两存的,所以宁可把我自己的儿子丢了。”齐国的将官听了,就说:“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哪一个亲呢?” 那妇人说:“对于自己的儿子,是一种私爱。对于哥哥的儿子,是一种公义。抛弃了自己的儿子,虽然心里肉痛,可是从公义上说,还是这样做的对。”齐国的将军听了,就对下属说:“我们不能再进攻了,鲁国的一个妇人都知道行大义,这样仁义的国家我们不能去攻打。”于是就把自己的军队约束住了,不再去攻打鲁国,而是带了兵回去。那妇女先前丢掉的自己的儿子也因此得保全。鲁公得知了这一回事。就送给那个妇人许多礼物。并且送他一个名号。叫做义姑姊。
义姑在颠沛流离之中,在自己孩子和兄长的孩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舍弃自己的孩子来保全兄长的孩子,笃志深情,处义直到尽处。这种义举,恐怕烈丈夫和识义理者都不一定能做得到。而一妇人办此。百世以下都钦佩她的德行,何况齐国的将领呢!称其为“义”姑,真的是无愧于这个字。
无量恶不善法从欲生,谓之秽。... 不得少欲,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不得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 得少欲,得知足,得易养,得易满,得知时,得节限,得精进,得宴坐,得净行,得远离,得一心,得精勤,亦得涅槃。
全世界的人每天吃掉5500万只鸡;每天消耗27万吨鱼,按照平均2公斤一条,每天吃掉1.35亿条鱼;每天吃掉1.6万头牛...所以书上说,梵天的人看人间就是粪坑……
《纽约时报》刊登的2张照片,一张是老鼠的脑细胞(图1左),一张是宇宙(图1右)。早期宇宙中星系互连关系,和大脑神经元相互连接,几乎无法分辨两张图之间的不同,大脑细胞与整个宇宙拥有一样的结构。杂志编辑和作家朱迪思‧霍珀(Judith Hopper)和她的先生迪克‧特瑞西(Dick Teresi )合写的《三磅宇宙》(Three Pound Universe),把人脑比作三磅重的宇宙。在书的第33页,有两张图片,一张是大脑皮层(图2),一张是宇宙暗物质(图3),这两张图片也是惊人的相似。说明大脑就像一个微缩宇宙,而宇宙则是一巨型的大脑。类似的有人脑细胞(图4上左)与银河系(图4上右);细胞的分裂(图4下左)与超新星的爆发(图4下右);人的虹膜(图5下左)与星云(图5下右)。1788年,威廉·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写道: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实际上,在全息底片中的任何一点,都包含了整幅图片所有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可以体会到这种“部分包含整体”的全息特性。一块磁铁,无论我们怎么细分,任何一个磁铁的部分都会有南北极的区分。在微观领域的电子绕核运动,与行星的公转何其相似。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实际上都带有整个生物体的全部信息,体细胞的克隆技术,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才能够实现。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人体与宇宙的这种全息性,在中医针灸技术中,有一种耳针疗法,这种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耳朵的相应位置中,一一对应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因此对耳朵相应点的针刺,能够治愈身体相应的疾病。这种耳针疗法经过千年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是中医技术中的一个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这个宇宙全息性的一种体现。不仅是耳的穴位有全息的特征,手的掌骨、眼睛的虹膜等等都有全息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脑部的全息特征。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卡尔.拉什力(Karl 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史坦福大学的著名脑神经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Karl Pribram)也完全相信现实世界的全息本质。普里布拉姆是通过研究大脑的记忆机制,最终认为大脑是一种全息结构。两千多年前的《列子 仲民篇》中就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 意思是说,在心意的作用下,各种感觉是互通的。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感知觉系统都只不过是对各种波动——宇宙波函数的一种解读。通过这种解读,使我们有了颜色、声音、坚硬、柔软等等“现实”的感觉。正如两束激光的波动干涉会产生全息性一样,宇宙波函数的各种波动互相干涉,于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就被解读成了现实世界。然而这种通过对波动解读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本质上与三维全息影像没有区别,都只是我们意识中的幻象而已。全息模型理论,是一个非常现代和专业化的称谓,然而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佛家理论的一个现代版本而已。《楞严经》中的“于一毫端,现十方宝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典型的宇宙全息理论。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这样的描述,不正是现实世界是全息影像的生动描述吗? 我们每一个生命,有可能就像一个全息影像解读器,或者说,是一个“整体”中的小小“碎片”。我们每一个“碎片”都完整的再现了所有的信息。然而,从究竟上说,所谓“碎片”,也只不过是一种分离的幻象,这也是佛家思想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