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使人迷醉于一切顺情的境,贪取无厌。医治贪病,要用‘舍’字。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医治嗔病的是一个‘忍’字。痴,对事理颠倒,因果迷乱。医治痴病的是一个‘觉’字。透过佛门中的解脱智慧知见的闻思修,确实了知五蕴的虚妄(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可以自然断除三毒。
晋朝时候有个曹摅。做了临淄地方的县官。那县的牢狱里。有许多判了死罪的犯人。曹摅在年底的时候,到牢狱里去巡视,见着了这一班判死罪的囚犯,心里很可怜他们。曹摅就说道:“过新年这件事,在人情上是很重要的。你们难道不想暂时回到家里去吗?” 囚犯们都哭着说:“偌若能够暂时回家看看,就是死了,我们也没有什么怨恨了。“曹摅就尽数把他们放了出来,并限定了日期,叫他们到期自己回到狱里。曹摅的下属们很固定地和他争执,恐怕犯人跑掉。曹摅说:“这班人虽然都是小人,可是用恩义待他们,他们也不至于负义的。我就替诸位担当了这个责任好了。”果然到了限定的日期,一班犯人,相率到来,并没有遗失了一个。
许止净说,欧阳修写文章抨击唐代时唐太宗放纵犯人是不合正道的行为。岂知道晋朝的这位曹先生已经在很久以前就做过类似的事情了。并不是只有天子才有专赦的权利而县官就不能有赦免的权利。
死刑犯难道都是傻子吗?为什么到了约定的日期没有一个不归来的呢?由此可知,没有不可感化的人。凡是遇到不可感化的人,其实只是没有让他感动到那个程度罢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宏观、微观;周期、量化,都是毛,连皮都算不上。有一句特别实在的话“小富靠拼,大富靠命“绝对是至理名言。依古人的说法(下面两个故事),没有德行就没有福气去承载你所追求的东西,就是瞎折腾,一切小聪明都是舍本逐末。所以哭穷的人和赔钱的人最好把下面的文章看完:
楚国有一位叫王孙圉的人到晋国,晋国的一位大臣赵简子用玉做的乐器来迎接他,当然,这是在显示自己国家很多宝,就问王孙圉,说你们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白珩是一种玉,是很有价值的。这是什么?来跟你提出,看看谁的宝更加有价值。结果王孙圉答复得很好,他说,楚国并没有把这种叫白珩的美玉当作宝物,楚国有一位大臣叫观射父,能出使诸侯,而且发表出非常得体的外交辞令,让诸侯都无法批评我们的国君;又有一位左史倚相,能根据古代的典籍,说明各种事物,使事物都能够循着一定的秩序运作,又能够把历史的成败告诉我们的国君,使国君不会忘记先王创业治国的功勋,并且能够虔诚的祭祀祖先和鬼神;还有能够出产各种物资,帮助我们国家国防、民生、祭祀这些方面的人才,这才是我们国家的宝。至于那些美玉,只是国君的玩物,并不宝贵。这段话,显明了楚国重视贤才,就是这里讲的以善人为宝,不以金玉为宝。---出自于《国语》第十八卷的「楚语」。
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父亲晋献公宠信骊姬,头脑就昏,把太子杀死了,重耳害怕受同样的牵连就逃亡国外,后来晋献公去世,秦国的秦穆公就派人去重耳那里吊丧,而且告诉他,现在晋国发生这个大丧事,这种时候很可能失去权位,也很可能得到权位。虽然你在居丧当中,但是流亡不可以太久,得国的时机不可以错失掉,你要好好的去策划。言下之意是提醒他,现在回到晋国夺回政权正是时候。当然秦穆公派人去给他吊丧、说这番话,也是试探重耳。重耳就把这段话告诉他的舅父子犯。他舅父跟他讲,你还是去辞谢他的好意,你告诉他,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事物(无以为宝),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是最宝贵的事物(仁亲以为宝)。他的舅舅就跟他讲,说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情,怎么能够借着这种事情来图谋自己的利益?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我怎样向天下人解释?舅犯劝重耳还是去辞谢秦穆公的好意。于是重耳就把这番话跟这个来的人讲了,讲完以后,就一直磕头,但是并没有拜谢。
来的这个人回到秦国,秦穆公就问,重耳怎么说的?来的人就把重耳这番话转告给秦穆公,是说:感谢贵国国君好意来吊丧,来问候我这个流亡在外的臣子。现在父亲去世,我不能够亲身在灵前悲哀的哭泣,却让贵国国君为我的将来担忧。父亲去世是何等悲伤的事,怎么可以还有其它的居心,那岂不是玷辱了贵国国君的恩义?秦穆公听了之后就点头,然后问,那他还有什么表现?来的人就说,他说完之后就在那里磕头,而没有像居丧的主人那样来拜谢,哭了之后就站起来,站起来后也不再跟我讲任何私话。秦穆公听了之后就点头,很赞叹,他说,公子重耳真是仁厚,他叩头而不拜谢,是他不以继承人来自居;他响应完了我们的话之后,哭着站起来,这是表示他对父亲的爱慕、怀念;站起来之后就不再跟客人说话,这说明他完全没有借此机会图谋私利的念头。后来,重耳果然成为一位心怀大志的政治家,经过一段周折之后,他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而且是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晋文公。——《礼记.檀弓》
人只要有德行,便会得人心,大家就会对你仰慕、尊敬、拥戴,那你怎么会得不到国土,怎么会得不到财用? 所以《大学》经文讲得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朱子批注中说,「此两节又明不外本而内末之意」。外本内末,本是德,末是财,外本就是轻视道德,以德为外;内末就是重财富,以财为内。这两节的经文,一个是舅犯说的话,一个是《楚书》里面所说的话,都明确的说明这层意思,真正的财富不是钱财,而是《楚书》里说的「善以为宝」,就是善人才是真正的宝,仁亲才是真正的宝,仁亲是孝道,是德行。
儒家讲的德行有:仁、孝、信、义、忠、恕、礼... 是“有为”、“有识“的德,讲的是人世间的德;道家讲: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是“无为”、“有识“的德,讲的是天德;佛家讲: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是“无为”、“无识”的德,超越了“德”的范畴,不在六道轮回中。
学做十种高人:
1、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
2、豁达的人想得开,故不斗;
3、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4、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
5、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
6、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
7、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8、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
9、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
10、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朝的崔浩为了修国史的事情,犯了死罪被处死了。这时候、有一个姓高名叫允的,去见世祖皇帝,他对世祖说,这国书是他和崔浩一同做的,并且自己所做的注疏要比崔浩做的多。皇上听了大大的生气说道:“照这样说来,你的罪比崔浩还要大,你哪里还有活路呢!”太子在旁边替他解释道:“他这个人没见过世面,因为他今天见了皇上的天威,所以说话迷乱失次了,其实并不是他自己说的那样。”高允就说道:“我是做臣子的,犯了罪应当灭族,现在我已经是临死的时候,不敢讲虚妄的说话。我刚刚是实实在在地对答,并不敢迷乱的讲话,所以我说的话句句都是真话。”
世祖皇帝听了很吃惊,转而称赞高允道:“你是一个正直诚信的臣子。”于是就赦免了他的死罪。
许止净说,生死这些大事自有定数,并不是把过错推脱给别人就能幸免的。高公直陈己过,是一则美德;而后不肯按照太子的话为自己开脱,宁死也不说假话,是第二则美德。故尔他能身享遐龄,名重九鼎。
以前都不理解为什么净土宗把念经作为重要的修行法门,感觉禅宗多痛快,一悟到底。可凡人活在衣食住行中,尘缘未了,沁染难断,所以很容易退失信念。每晚睡前读经就是洗心(洗去心尘);读经也是观心(观察自己的心)的重要方式,只有作为客体去看待自己和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王阳明小的时候,老师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是做圣人。老师很吃惊。其实一点都不该吃惊。圣人与凡人之间的差别只在心念,所以圣人并不遥远也并不空洞。人活着的意义众说纷纭,其中“学习如何不再做人”可能是最理想化的追求。每天读过经书,都给自己一个机会问一问自己,一天的追名逐利下来,距离“不再做人”的宏伟目标是更进一步还是原地蹒跚。自己不做人了,将来也劝亲友不做人了,最好天下的人都不做人了。
每一位菩萨都是累劫修行,发弘誓大愿:地藏菩萨(梵语:क्षितिगर्भ Kṣitigarbha),音译为“乞叉底蘗婆”,常称幽冥教主。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即在于‘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世尊解说地藏菩萨过去已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而示现菩萨之身,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占察善恶业报经》:“此善男子(指地藏菩萨)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地藏菩萨在娑婆世界示现菩萨身十方应化,在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受嘱咐教化娑婆众生,直至弥勒菩萨于娑婆世界成佛。信徒称其“地藏菩萨”,其示现菩萨之身协助释迦牟尼佛说法,故佛教造像中将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合称“娑婆三圣”。
《地藏经》中解说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曾为婆罗门女、光目女、小国国王等身,因发弘大誓愿而成就菩萨位。
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为佛教计量单位,泛指数目极其巨大),以大长者子之身,为得到佛千福庄严的相貌,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此弘大誓愿。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以婆罗门女之身,为救因不信因果、常轻三宝而堕入地狱的母亲,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发此弘大誓愿。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前,在清净莲花目如来像法之中,以一个叫光目的普通妇女之身,为救因杀害毁骂罪而堕入地狱受极大苦的母亲,向空中十方诸佛发此弘大誓愿。
又于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前,有佛出世,名一切智成就如来,住世六万劫。这位如来在出家修道前,身为小国国王,他与一邻国国王朋友,同行十善利益众生,为救度邻国造恶众生,他们一同发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后全部度化罪苦众生。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众生,令得安乐成就菩提,自己终未愿成佛。发愿早成佛道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先度众生最后成佛者,即地藏王菩萨。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有三点认识是佛教徒区别于天、魔乃至其余六道众生的:1,欲望。包括欲望是什么。欲望的害处。2,色识。包括色识是什么。色识的害处。3,觉悟。包括什么是觉悟。觉悟的害处是什么。这里的第三点最奇特。按经文说法,觉悟是脱离欲望以及脱离不善法。觉悟的害处在于为达到脱离的目的而生起执着的心,或者稍有觉悟后产生快乐心。而这些都会阻止修行者超越第四层禅定。所以,应该正确理解“觉悟”后,觉悟本身也应该断除。
原文见 《中阿含經》卷25《苦陰經》第三
三、「覺」味、患、離
(一)云何覺味
云何覺味?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於爾時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是謂覺樂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成就是樂,是謂覺味。
(二)云何覺患
云何覺患?覺者是無常法、苦法、滅法,是謂覺患。
(三)云何覺出要
云何覺出要?若斷除覺,捨離於覺,滅覺覺盡,度覺出要,是謂覺出要。若有沙門、梵志,覺味、覺患、覺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終不能自斷其覺,況復能斷於他覺耶?若有沙門、梵志,覺味、覺患、覺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斷他覺。」
增上心学(巴利语:Adhicitta sekha)即是定学,善心一境性为定。它是培育心的一境性,让心远离种种杂染烦恼的状态,把五盖镇伏,达到心清净方法。
什么是定
定:(巴利语:samādhi)古代翻译为“三摩地”或者“三昧”。清静道论.第三.说取业处品:善心一境性为定。
想要修定、培育定力必须修止,修止就是让平息烦恼、培育定力和培育智慧的种种敌对法停止,如此才能够培育定力。
在佛陀教导的修定的方法当中,透过培育心的一境性可以达到两类的定,即近行定(upacara-samapatti)和安止定(appana-samapatti)。在这两类的定当中,近行定属于欲界的心,在欲界善心当中它是属于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如果一个人透过专注特定的所缘达到了安止定,安止定才能称为禅那。而近行定还是属于欲界的心,它不能称为禅那。
生起五欲六尘念想时, 世尊所开示的五个对治方法,相当精采。
1.念相善相应、2. 观此念恶有灾患、3. 不去相应此恶念、4. 以思行渐减恶念、5.以心修心(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第一个“念相善相应”,可以用六念处来依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选一个自己能安住的方法,来为意念起行的依止,那杂念、恶念就会减少。世尊的譬喻也很棒,如木匠师拉墨线为准来锯木,则所锯的木材就不会偏邪了。...
佛经多数使用文言,有时第一遍读不懂,不要紧,反复读几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明白,因为每读一次都是一次结缘,读一次多一层缘分,缘分到了,自然就懂了。
不离欲念,不离恚念,不离害念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亦复不能离一切苦。
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彼便从是不复更受欲受、戒受、见受、我受。彼不受已,则不恐怖;不恐怖已,便断因缘,必般涅槃。
唐朝时代。有一个姓罗名叫道琮的人。因为上了一封奏章。忤了皇帝的意旨。就把他流配到广东岭南地方去。有一个同流斥去的人。当那临死的时候。哭着说道。我竟孤零零地把尸骨抛在异乡了吗。罗道琮就说道。我倘若有一日能够回去。终不叫你独自留在这里的。就把这个人埋葬在路的左边去了。后来罗道琮遇着赦免、要回家乡。刚刚逢着了霖雨。路上的水积得很多。找不到殡葬的所在了。罗道琮就在郊野里大大的恸哭着。水波里忽然像涌沸的样子。罗道琮因此祝告道。若是尸骨在这里。可再涌沸一下。祝告完了。果然水又涌沸起来。于是就寻到了尸骨。带回到家乡。
诚信所孚。水亦效灵矣。
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
学佛者最易做的功德是感化亲人。即使亲人没有直接学习佛法,也应该发愿,让亲人们因为自己的修行而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善趣。除了亲人外,那些曾经对自己有施舍或帮助的恩人,也会因为施舍或帮助佛弟子而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
当愿我有亲族。令彼因我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比丘。当愿诸施我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令彼此施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众生都在三界中生死轮回,三界外无有众生、无有法。
欲界:
地狱
人间
六欲天或十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
四禅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无色界:
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三界分为六道,三界之上六道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境,总共十法界。
声闻,是以佛陀为师,遵从佛陀的言传身教,持戒修行证得沙门果的人。
缘觉,是观修因缘法(如十二因缘法)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他们烦恼的现行已断尽,可于舍报后入无馀涅槃界,永不受三界生死轮回之苦。
菩萨,即菩提萨埵(巴利语:बोधिसत्त bodhisatta;梵语:बोधिसत्त्व bodhisattva)之略称,Bodhi(菩提)意为“觉悟”,satto或sattva意为“有情”,译成汉语的意思为注定走向觉悟的有情众生。
佛(梵語:बुद्ध;IAST:Buddha;巴利語:Buddho),又稱佛陀,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
入欲界不为欲惑。入色界不为色获。入无色界不为无执。
北宋初年的名将曹彬,奉命去攻打江南的南唐。太祖皇帝对曹彬说:“城池攻下的时候,千万不可杀戮平民百姓。”后来曹彬在城头将要攻破的时候,就推说有病了,许多将士们都去问候他。曹彬就对他们说:“我的病不是吃药可以医治的,只要诸位很诚心地各自发一个誓:在攻破城池的那一天,绝不乱杀一个人,这样做,我的病就可以完全好了。”于是许多将士们焚了香,发了誓。
到了第二天,城头攻破了,兵士们的刀上果然没有沾着一点血迹,南唐国的君主李煜来投降,曹彬就用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古人说,一家三代为将为大忌(代代杀戮),但如果像曹彬这样仁慈的人做将军,不但不是忌讳,反而是做大功德。
浙江等地有曹王庙多处。但随着时间流逝,有些地方只留下了“曹王庙”的地名,庙已不复存在。曹王何许人也?曹王,就是这故事中的曹彬,年轻时辅佐赵匡胤打天下,战契丹,灭南唐,平西蜀,定吴越,战功显赫,威名远播,成为赵宋皇朝第一位大元帅。在苏州时,曹王对庄氏家族有过大恩。庄氏后人为感念曹彬,移居此地而建曹王庙以祭奠恩人。纪念曹彬,不是因他的武功,而是他为人的品格。“不滥杀掠”、“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仁慈才是人民永远纪念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