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顺境是“相”,逆境是“相”,迷茫是“相”,进取是“相”,解脱是“相”,烦恼是“相”,爱是“相”,恨是“相”,争是“相”,不争是“相”,想是“相”,不想是“相”,活着是“相”,死去是“相”,痴迷是“相”,感悟是“相”,善是“相”,恶是“相”...所以佛说: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所以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见诸相非相,不代表“断灭相”。因为“断灭相”也是相。所以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当自善观察于己心...

我说不得畜一切衣,亦说得畜一切衣。
云何衣我说不得畜?若畜衣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衣我说不得畜。云何衣我说得畜?若畜衣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衣我说得畜。如衣、饮食、床榻村邑亦复如是。
我说不得狎习一切人,亦说得狎习一切人。云何人我说不得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恶不善法、衰退善法者,如是人我说不得狎习。云何人我说得与狎习?若狎习人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者,如是人我说得与狎习。
彼可习法知如真、不可习法亦知如真。彼可习法、不可习法知如真已,不可习法便不习,可习法便习。彼不可习不习,可习法习已,便增长善法,衰退恶不善法,是谓比丘善自观心,善自知心,善取善舍。




南北朝后魏时代,台山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饱食一餐,平等施食,适时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一天,来了一位穷苦的女人,抱着两个幼儿,后头还跟着一条狗,身无多余之物,孤零无依,来到了灵鹫寺无遮斋会现场,可是尚未到用斋的时候,又由于身无分文,但也不好意思白吃,就剪下头发聊充布施之意。对寺里的住持要求说:「我祇有这些头发布施三宝了,请勿拒绝!」
「好的,那就收下了!施主是打哪儿来的呀?」
「从来的地方来。」
住持法师看她这幺回答,心里有些奇怪。不料这个女人此时开口要求:「我还有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饮食给我?」
虽然开斋时间未到,但施主的要求还是不能拒绝的。
「好的。」于是住持法印法师从里面取出三份食物,用意是让女人和两个幼儿都能饱食一餐。
但是用过食物,女人又说:「还有我这只狗,它也得吃一些东西才行啊!」
住持法师无可奈何地,又从里面搬出一些食物,勉强地交给了女人。
女人又说:「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也需要分一些食物来吃。」
住持法师忍不住了就怒斥着说:「你来这里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是何道理?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都还没有生出来,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滥贪美味之心,不觉得太过份了吗?」
被斥责了的贫女,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偈: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了这首偈,立刻腾身踊上了虚空,示现出文殊菩萨的德相,这时狗化而为祂座下的狮子,两个孩子却是身旁的二位侍者。在云光缥渺,若隐若现当中,又复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 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

这首偈的意思是:你们众生但知学佛要有平等布施之心,虽无可厚非,却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识波动,随着境界而流转不停。虽然明知要舍下这个外在的身体,无奈你们心中仍然存着爱、憎之心,这又有什幺办法?又怎样能入道呢?当时参加斋会的有一千多人亲眼见到了大士的圣迹,聆听大士警示的偈语,都感动而悲泣着,向空中顶礼说:「大圣!但愿垂示真正的平等法门,也好让我们一心奉行!」空中传来了偈语说:「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住持法师这时自己埋怨有眼不识真圣,取刀准备挖出自己的眼睛,以表对亵渎菩萨的忏悔赎罪之意。「法师!你不能这样做!」「是啊,这幺做于事无补,而且是件傻事啊!」「赎罪的方法很多,又何苦出此下策呢?」大众夺下了住持法师手中的刀,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住持法师于是打消了原意,以贫女(即大士化身)所布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明代万历初期,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要重新装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好几束,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变化不定。这所宝塔现在在大塔院寺的东侧。千百年来,《贫女乞斋》的故迹。留给后人无尽的启发,人生应发学平等,不要随着境界转,眼睛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用文殊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若能够把惹人都看成佛菩萨,就一定不会错过见文殊菩萨的机会。愿文殊菩萨给予众生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至诚称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妙吉吉祥菩萨!


若有比丘不能善观于他心者。当自善观察于己心。应学如是。云何比丘善自观心。比丘者。若有此观。必多所饶益。我为多行增伺。为多行无增伺。我为多行嗔恚心。为多行无嗔恚心。我为多行睡眠缠。为多行无睡眠缠。我为多行调贡高。为多行无调贡高。我为多行疑惑。为多行无疑惑。我为多行身诤。为多行无身诤。我为多行秽污心。为多行无秽污心。我为多行信。为多行不信。我为多行精进。为多行懈怠。我为多行念。为多行无念。我为多行定。为多行无定。我为多行恶慧。为多行无恶慧

若比丘观时。则知我多行增伺.嗔恚心.睡眠缠.调.贡高.疑惑.身诤.秽污心.不信.懈怠.无念.无定.多行恶慧者。彼比丘欲灭此恶不善法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而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偶然的。


妖精的孝心:《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讲的是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故事,而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在故事中是有母亲的,就是九尾狐狸,还有个老舅狐阿七大王。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捉到唐僧没有独自享用,而是请母亲九尾狐狸一同分享。

妖精的手足情:在银角大王想再使紫金葫芦收掉孙悟空扮的者行孙时,反被孙悟空给装进了葫芦。金角大王在看到自己的兄弟被收了后,明知不是对手也没有跑,直面孙悟空去解救兄弟,虽然也被收进了葫芦,但兄长对弟弟的爱护之情淋漓尽致。

妖精的母爱:铁扇公主为了红孩儿,与孙悟空拼得你死我活。

妖精的讲原则:三打白骨精一章中,白骨精曾说:“再过几里,就过了我这山,不归我管了,定要再戏戏他。”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妖精他们是有原则,有规矩的。

妖精的义气:西游记之狮驼岭中,青狮、白象、大鹏,为救朋友都是舍弃身命的。

妖精归妖精,优点归优点。平等平等。



发现问题:知漏,知觉,知想,知欲,知业,知苦。

然后解决问题:能尽一切漏,能尽一切觉,能尽一切想,能尽一切欲,能尽一切业,能尽一切苦。

就是达到“梵行“。

为什么?因为:汝等当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有报。知漏胜如。知漏灭尽。知漏灭道。汝等当知觉。知觉所因生。知觉有报。知觉胜如。知觉灭尽。知觉灭道。汝等当知想。知想所因生。知想有报。知想胜如。知想灭尽。知想灭道。汝等当知欲。知欲所因生。知欲有报。知欲胜如。知欲灭尽。知欲灭道。汝等当知业。知业所因生。知业有报。知业胜如。知业灭尽。知业灭道。汝等当知苦。知苦所因生。知苦有报。知苦胜如。知苦灭尽。知苦灭道。

详细的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以“漏”举例:
云何知漏。谓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谓知漏。云何知漏所因生。谓无明也。因无明则便有漏。是谓知漏所因生。云何知漏有报。谓无明缠者。为诸漏所渍。彼因此受报。或得善处。或得恶处。是谓知漏有报。云何知漏胜如。谓或有漏生地狱中。或有漏生畜生中。或有漏生饿鬼中。或有漏生天上。或有漏生人间。是谓知漏胜如。云何知漏灭尽。谓无明灭。漏便灭。是谓知漏灭尽。云何知漏灭道。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知漏灭道。若比丘如是知漏。知漏所因生。知漏受报。知漏胜如。知漏灭尽。知漏灭道者。是谓达梵行。能尽一切漏。


提和达多,为释迦牟尼佛堂兄。由于造恶业而堕落于地狱中,时间长达一劫。佛心怜悯,不希望他落于地狱受苦,无奈找不出他身上的一丝优点。比喻像是一个人掉在粪坑中,满身污秽,这时另一个人从旁边经过,想伸手拉他上来,可惜在他身上连一处干净的地方都找不到,无从下手拉他出来。可见但凡有一丝好处(白净法)也可以救药。不过,即使如此,《妙法莲华经》中记载,提婆达多亦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成佛。提婆达多命终之时,受地火所烧,生忏悔心,“经历一贤劫,当生四天王上,复辗转生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六十劫中,不复堕三恶道,往来天人中,最后受身,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后成“辟支佛”。名曰南无。

由此亦可见,佛心平等,地狱众生同样可度化成佛,如同你我,没有分别。有些佛教典籍说,其实提婆达多是来示现作反派角色,让众生体悟作五逆罪者会堕落地狱。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过去诸佛皆有提婆达多,而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中“如比丘入三禅乐”。

经文节选:

犹去村不远有大深厕。或人堕中。没在其底。若人来。为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彼人来已。旋转视之而作是说。此人可得一处如毛发许。粪所不污。令我得捉挽出之耶。彼遍观视。不见此人有一净处如毛发许。粪所不污。可得手捉挽出之也。如是。阿难。若我见提和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者。我不一向记提和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阿难。以我不见提和达哆有白净法如一毛许。是故我一向记提和达哆必至恶处。生地狱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济。

人言为信



若诸异学来问汝等:‘一切诸法以何为本?’汝等应当如是答彼:‘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彼若复问:‘以何为和?’当如是答:‘以更乐为和。’

彼若复问:‘以何为来?’当如是答:‘以觉为来。’

彼若复问:‘以何为有?’当如是答:‘以思想为有。’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主?’当如是答:‘以念为上主。’

彼若复问:‘以何为前?’当如是答:‘以定为前。’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当如是答:‘以慧为上。’

彼若复问:‘以何为真?’当如是答:‘以解脱为真。’

彼若复问:‘以何为讫?’当如是答:‘以涅槃为讫。’

是为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乐为诸法和,觉为诸法来,思想为诸法有,念为诸法上主,定为诸法前,慧为诸法上,解脱为诸法真,涅槃为诸法讫。




唐朝的时候,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他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处世哲学就是忍耐。据说,这个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愤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很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着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娄师德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守代州,上任前来向他辞行,临行时,他一再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的弟弟跪下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挑衅,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我以此来自勉,绝不让你不放心。”娄师德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娄师德接着说:“人家拿口水唾你,是人家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是想躲避别人的怒气。你因为不满而擦掉口水,会使人家更加发怒。如果不去擦口水,而是让唾沫不擦自干,你看怎么样?”他的弟弟点点头,会心地笑了。忍辱是美德。



不二:没有区别。

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庄子所谓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欤,胡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老子所谓无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王阳明所谓“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

不思议不二


吴猛,晋朝人,字世云。吴猛八岁这年的夏天,发现父母的眼睛老是布满血丝,白天父母没有一点精神。他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经多次细心的观察,吴猛发现了原因。原来吴猛家境非常贫寒,住在偏僻落后的地方。屋子破旧,又靠近小河边,所以蚊子异常多。可家中又穷得买不起蚊帐。所以每逢夏夜,满屋子的蚊子便嗡嗡的响,叮得父母这里一个包,那里一个包。搅得父母睡不了觉。而且父亲每天都起早摸黑的到外面干活儿,在外已经被炎炎烈日晒得头晕脑胀,筋疲力尽了,回来后应该好好休息,睡一觉,第二天才有精神和体力继续干活。而母亲也要大清早就到外头去帮佣,赚一点钱补贴家用。劳累了一天的母亲也疲惫不堪。父母本应该好好的休息。可都因为蚊子叮的睡不好。原来已经很疲惫的父母,是因为蚊子叮得晚上睡不好觉,才经常眼睛里布满血丝。

吴猛非常心疼父母,很是着急。他想来想去,最后干脆就把衣服脱掉,先去躺在床上,任凭屋子里的蚊子来叮咬他。尽管蚊子那么多,统统围在他的身上,他还是忍耐着。为了父母,他能忍受着痛、忍受着痒,忍受这些蚊子在他身上任意的叮咬。因为他怕他赶走了这些蚊子后,蚊子再去叮咬他的父母,他不忍心让父母被咬,就任凭蚊子吃得饱饱的。希望蚊子叮了自己之后,不要再去咬父母。结果吴猛经常被蚊子咬得伤痕累累,满身是包。而且整个夏天都如此坚持下来。

后来吴猛长大后遇到仙人丁义,传授他仙术。原因就是他不但有孝子报亲的仁德,而且有爱惜生灵不杀生的美德,所以有仙格。

父母养育儿女,整天担心孩子吃不好,担心孩子睡不着,尤其到炎炎夏日,父母会驱蚊虫来保护孩子细嫩的肌肤,用一切方法来赶蚊子。如果孩子撒娇,父母亲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搂一搂、拍一拍。在寒冬里,怕孩子半夜踢被子,母亲会多次起来照看孩子。任何一点点的伤害,父母都会感到不安和心疼。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是如此的情深,那么为人子女的却很少能像吴猛这样,为父母做一点回馈。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向吴猛学习,体贴父母,报答我们父母的亲恩。



不著有.非有.亦无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 曾国藩---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大乘佛教分为四法宝:教(言教)、理(佛理)、行(行门)、果(证果),阐释了“依教而诠理,依理而起行,依行而证果”的次第。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之声、名、句、文,称为教法;有为无为之诸法,称为理法;戒、定、慧之行,称为行法;无为之妙果,称为果法。

由释迦牟尼佛与其第一代亲传弟子教授并传承的佛教教法,称正法。这段时期,称正法时期(或正法时代)。佛教的正法时期,指佛陀灭度后的第一个1000年,或500年,正法时期内有教、有行、有果,和原始佛法没有偏差。相对应的是紧随其后的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法灭时期。

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教法垂世,人虽秉教,多不修行及无证果,称为末法。据记载,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僧风浊乱。

汉译本《善见律毘婆沙》说女人出家制八敬法,使正法住千年,但之后佛法不都尽绝。于千年中阿罗汉能得三明,再千年能得阿罗汉但无三明,再千年只得阿那含果,再千年只得斯陀含果,再千年只得须陀洹果,再有五千年。前五千年能证果,后五千年学而不能证果。万年后,经书文字都灭尽,只馀出家形相。汉译本所说的一万年比巴利本所说的五千年多了五千年。

北齐慧思(515~577)之《南岳思禅师立誓愿文》。慧思主张正法住世五百岁,像法住世一千岁,末法住世一万年。他认为释迦乃生于公元前1147甲寅,至公元前567年乃进入像法时代,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434)甲戌,乃进入末法时代。

据说佛法完全消失之后,将有弥勒菩萨降世,重新担当起普度众生的责任。

禅宗的荣西及道元是对末法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道元,对于佛法经过正像末三时而逐渐衰灭的见解,很明确的表示否定,认为从佛祖真正传授下来的禅宗是超越时代而通用的普遍法门,主张末法之说为激励弟子精进修行的方便说。



得无有想 行净梵行


宋朝谢泌的妻子侯氏。家里非常贫苦。有一回。强盗来了。这时候、他的婆婆病得很厉害。不能逃避出去。侯氏就立在婆婆旁边。无论如何死也不肯逃走。强盗生了气、用刀把侯氏斫了一下。侯氏的身子就跌倒阳沟里面了。过了许多时候才苏醒转来。看见阳沟的旁边。有一只小匣子在着。把他打开来一看。里面都是些金银珠宝种种的贵重东西。这时候有个同族的妇人来了。就冒认了这个匣子是他家的。侯氏也不和他计较。就把这个匣子给了同族的妇人。那个同族的妇人。就分了一些给侯氏。算是做了酬谢。侯氏说、既然说是你的东西。我那里有分的呢。终于不肯收受。后来他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儿子的年纪又很幼小。他的父母就要给他改嫁。侯氏说。夫家现在所存在的。只有这点骨肉了。难道我忍心抛弃了他。使丈夫的家里没有后代么。我宁可过了贫苦的日子。抚养着孤儿。就是饿死了。也是命里注定的呵。
谢侯氏之于姑也义而孝。于子也义而慈。于夫也义而忠。且信。其于族妇也。则义而廉。向使族妇不冒认为己物。吾知谢侯氏亦必不愿得此不义之财也。分一酬之其肯受乎。而族妇之贪益显矣。



盖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依心而起行,故名心地。众生之心犹若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染净诸法,皆从心生,故曰三界唯心,心名心地,以一切所有皆是自心中生出来的。既是自心所生,当知都是自心,但是肉眼只能见种种色相,不能见到色相里头的真体.真正开悟的眼,才能了达一切所有皆是自己心性。然而众生久昧良知,从无始以来业识牵缠,妄认五蕴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以致妄计人生必有死,一生事业一死了之。又说人死如灯灭,如同烟消雾散,永归消灭,以此误解,致受长劫仑回之苦。吾佛世尊为伶悯众生,说此心地法门,欲令众生依教起行,顿断二种生死,当下直成佛道。—-传布比丘 于中华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为讲述《心地法门》所作序文节选

心地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王宫”所说的“四十心地成佛法门”,就是把住、行、向、地之法一起说出来。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平等心,无高下心,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按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去修习一切正确的修行,就是修证了无上正等正觉。

我相: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有我之所有也。
人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异于馀道也。
众生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
寿者相: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


心平气和是一层境界。和颜悦色又是一层境界。心平是因为看一切众生与佛一样,迟早成佛;气和是因为看诸相非相,如梦幻泡影。和颜是因为无论逆顺非因即果,悦色是因为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正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以,心平气和、和颜悦色,是功夫。


色者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觉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想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行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识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是为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修习七道品。无碍正思正念。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憶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
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
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
喜悅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
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
禪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
等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从懂事到去世,人生不过几十年。很多地方没去过,很多东西没见过。可几十年之后,心灵成熟后,地方和东西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相对而言,把几十年的有限时间,用在为几十年后的日子打基础,显得更明智。如果在这几十年里,不间断的修习佛法,就是把同样的时间用在了最重要的事情上。这种修习靠时间积累,重在坚持。每天读一些经文,不但可以改变身坏命终后的去处,甚至可以改变现世的果报。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修习佛法,来生甚至几个来生都未必能再得人身。所以,每个人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决定了这个人未来几世的轨迹。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同时劝亲人朋友们学佛法才能不枉此生。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

心地,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修行,長養諸善根功德,故曰「心地」。一切眾生之本覺真性,即為心地、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