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复问:
「于意云何?若弹琴弦急,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
「于意云何?若弹琴弦缓,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
「于意云何?若弹琴调弦不急不缓,适得其中,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沙门答曰:「如是,世尊!」
尊告曰:「如是,沙门!极大精进,令心调乱;不极精进,令心懈怠,是故,汝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
佛说,修心像弹琴。弹得急、缓都不能弹出好听的声音,只有不急不缓才能弹出好听的声音。 极大精进的修习,会令心调乱;不极精进的修习,会令心懈怠。应学习观察自己的心。以上是原文。
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冷酷,经常用“铁石心肠”这个词,说明这个人的心很硬。泰国白龙王说过:“人的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到了人生的最后,牙齿都掉光了,舌头却不会掉,所以要柔软,人生才能长久,硬反而吃亏。心地柔软了,是修行最大的进步。一般形容执着的人说,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钢铁一样。如果我们像禅门说的调息、调身、调心,慢慢调伏像野马、像猴子的这颗心,令它柔软,人生才能活得更快乐、更长久。” 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已经多久没有被别人感动了?已经多久没有赞叹过别人了?已经多久没有为自己感到过惭愧了?如果这些都发生在很久以前,就说明我们的心在变硬。看一部好电影,看一本好书,哪怕是读一句心灵鸡汤都可以成为浸泡心灵的试剂,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感动也能够让我们的心变软。上善若水。心像水一样柔软就是善心。所以柔软心是爱心,是感动心,是赞叹心,是惭愧心,是平等心,也是佛心。
朱冲,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小时候家贫,放牛为生。有一次,他在野外放牛,一个邻居跑来,东瞧瞧,西看看,不由分说,牵了朱冲的一头牛犊就走了。朱冲没说什么,心里想:“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没多久,那人牵着朱冲家的牛犊找了回来,说:“真对不起!你的牛犊,我给你牵回来了。”原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犊。朱冲说:“没什么,你家很困难,这头牛犊就送给你吧!”村子里还有一家,好多次故意把牛放到朱冲家的地里啃吃庄稼。朱冲非但不生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啃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牛的主人家中。朱冲说:“你们家人多地少,顾不上照看牲口。我家草多,给你拿了些来,喂牲口吧!喂完了,我还可以再给你家送些来。”那家人听了,又羞愧,又感激。
朱冲成年后,淡泊名利,以农耕为乐,朝廷多次召其为官,他都予以拒绝。朱冲居住的地方靠近少数民族,因为朱冲的过人德行,少数民族的人都以君主之礼敬仰尊重他。
经常听人讲“种善根”。最大的善根是“信、受、奉、行”佛法。相信,然后接受、然后恭敬、然后行动。逐一渐次。中等的善根是传播正能量,找别人好处,挑自己的毛病。最基本的“种善根”是诸恶莫作,其实就是管好自己。不过相比起来,信受奉行佛法种的是无量的功德善根,中间的那个是三世的果报,最后那个只有现世的阴功。三者都是霄壤之别。
布施(梵语:Dāna),或写作佈施(布为佈的古字),又称为檀那、布施波罗蜜。源自婆罗门教传统,古印度人相信布施穷困会获福无量,每逢节庆王室都会行布施。佛教认同布施行为,并将其列入菩萨六度之一,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以福利施与人,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主,也就是施与财物、饮食乃至佛法为本义。意即为了帮助一切众生,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或法给予众生。
菩萨道的修行,从实践“布施”开始,“布施”之实践除了可以去除“悭贪”习性外,还能长养慈悲心,并且累积修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布施的内涵,佛经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其中以法布施最殊胜、无畏布施最高上。虽然法布施最为殊胜,但还是应以财布施为基础,财布施可以量力而为,但若一毛不拔者,表示此人“悭贪”习性仍然深重,虽有能力行法布施,还是得回头补修财布施,“布施度”方有圆满之可能。无畏布施代表已舍弃一切、无执著、无我了。
修养自性,布施善德,称为种福田。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谓佛法僧。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畜牲、恶鬼等。如来世尊兼具“报恩田与功德田”二种田。
佛经中常说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得到富裕,如《佛说罪福报应经》中云:“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
经中也常提到作不同的布施会得到不同的果报,譬如供花或施衣的果报是会长得端正庄严。布施饮食的果报是身体强壮有力气。
另外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诸漏皆尽的人就不会再有来生。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断尽我见、我执、三界贪爱、无明及其它所有烦恼,于当世舍寿时愿意将自我灭尽不再受后有于三界中出生,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而入无馀涅槃界的圣者。自佛陀三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4:“慈与悲虽同为无瞋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瞋,慈能遣粗重之瞋;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要忍辱,尤其是对那些无理横加的东西,觉得没几个正常人能做到,要么就是呆傻之人,一个人没有一点骨气那还是人吗?那不成了任人侮辱的窝囊废吗。
忍辱是为了训练无我,大乘中有十忍的境界,身挖千洞,点灯供佛。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忍辱的功德非常大列为六波罗蜜之一。但忍辱也是非常难的事情,不是一日两日能做到的。
别人的五蕴与你无关,他们怎样对待你怎样看待你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和你无关,你不会因为他们的抬高因此就真的变得高大,不会因为他们的贬低就真的变得弱小。自己的五蕴也与你无关,不会自视高人一等就真的比别人尊贵,自己自卑就真的低人一等。
这些都从来不是真正的你。由于无明,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而错把身体、身份、地位、思想、意识、感情、情绪等这些组合起来的现象而误认它便是自己,又因长久以来的习气而习惯于维护这个假我,为它而造种种的业,又因业力而不断生死流转。
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心念佛名号,借佛号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犹如以石压草。日常最好佛号不断,因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观。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辨明其中缘由。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则或许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体会其中疾苦,领悟考验真谛,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样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重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涅槃经》里面歌利王的故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真的心平气和,而且还感谢他。感谢他什么,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换句话说,他在这个项目学习的他毕业了。这是最后一个大考,通过了,他毕业了,他就上升。忍辱仙人发愿,我成佛之后头一个来度你!
故事中的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而歌利王就是后来的憍陈如尊者,佛教最初五比丘之一,为第一位证得罗汉果的阿罗汉,排在「五百罗汉」首位。贤劫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本来排第五,因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功德提前成佛,排到了弥勒菩萨前面,成为第四尊佛。
弥勒菩萨有一首偈颂“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 ,也不做脸面。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
我一愚痴的老年人,穿了千疮百孔补了又补的破衣服,吃着粗茶淡饭,淡而无味的食物,填饱肚子就行了。补了又补的衣服能抵御冷风,什么也不想了,随缘度岁月,安分过时光,什么事情来就来,走就走,不再动心了,不再思考了。
如果有人骂我这个愚痴的老头,我就说骂得好、骂得好。如果有人打我,我就借劲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要打几下就满足你。如果有人把痰吐在脸上,我也不用擦,让它自己干,这样一点力气都不用费。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化身成贫女乞斋,并开示,“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 要像大地似的宽厚,任人践踏,任人挖掘,任人撒泼,堆积脏水、赃物,对这样的辱侮也不计较。
我们无论对大地怎样做,它对人们都是平等的,没有厚非;在它身上,任何事情都能平等对待,无任何不满与怨恨,无任何一点反抗的精神。反之,还奉献给你五谷和水果,让你享受着清凉和幸福。水到之处,染污致洁。水虽然被污染了,但它的本质并没有变,还是清净的。“上善若水,水益万物而不争”。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佛告弥勒菩萨言。
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
一者 于诸众生 起于大慈 无损害心。
二者 于诸众生 起于大悲 无逼恼心。
三者 于佛正法 不惜身命 乐守护心。
四者 于一切法 发生胜忍 无执着心。
五者 不贪利养 恭敬尊重 净意乐心。
六者 求佛种智 于一切时 无忘失心。
七者 于诸众生 尊重恭敬 无下劣心。
八者 不着世论 于菩提分 生决定心。
九者 种诸善根 无有杂染 清净之心。
十者 于诸如来 舍离诸相 起随念心。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未觉不知。随时流转。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无过去现在未来。若有过去心可灭。即是自灭。若有未来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灭。即非常住真心。即为依他心。虚妄心。若一念有生灭心。即成六十二种邪见。九百种烦恼。
过去生已灭,未来生未至,现在生无住。
三世推求。了不可得。
「多聞聖弟子若眼見色,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眾多覺想相續住,見色過患;見過患已,能捨離。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律儀。」(《雜阿含經》。如能善攝律儀,觀察身口意業行為不令生過失,自是守護六根,守護心安住於善所緣,必可建立正念。
戒是一切善法之本
佛陀当初建立僧团,一开始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戒律,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淨其意」作为教诫;戒的意义并非以戒条束缚,而是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佛弟子的行为准则。因此戒为恶(止持戒)与戒不为善(作持戒),不仅消极上不做恶行,同时也要积极行善。这是戒的广义内涵,因此持戒才能保有一切善法;同时,持戒必须发出离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才能导向解脱,由世间的人天乘趋向出世间的佛乘。正如《大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导。」
经论裡对戒有诸多譬喻,如《大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樑;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华严经》亦将戒譬喻为烦恼的良药、守护孩子免于苦难的父母、黑暗生死桥的明灯以及苦海无边中的船隻。藕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对戒的譬喻是:「持戒如地,万物因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菩萨戒本》则如此譬喻:「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梵网经》也有类似的说法:「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入中论讲记》说:「戒如良田,能长一切功德之种。」《佛说大乘戒经》也如是讚歎戒法:「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戒体清淨,如清冷水,能除热恼。戒法最大,世间咒法、龙蛇之毒而不能侵。持戒得名闻,持戒获安乐,如是命终时,复得生天上。」由这些譬喻,可以归纳:戒有根本、支撑、生长之意;戒是引导的方向、行止的规范;戒有保护的作用;戒具对治烦恼的功能;戒为度脱生死的工具;戒是庄严身心的珠宝。由此可见戒的意义与重要。
佛陀于《杂阿含1044经》称此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同理心,是通往圣道的受持戒法的原则。藏传佛教的「自他交换法」,也是一种以自己从他人立场来设想的修行法门。
「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
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婬戒。
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
众生皆有离苦得乐的欲求,别人侵犯我们的生命、财产、名节、声誉,失去理智地危害到我们的生活,这些都足以造成我们的恐惧、害怕与不安。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当然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五戒的受持正是在「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保护他人也保护自己。
由于自己持守五戒而令他人免于生命、财产受威胁的恐惧,这也是对一切众生「施与无畏」的布施。所以佛陀说真正的大布施就是受持五戒,受持五戒可以摄受无量的众生使其身心安乐。
《佛说五大施经》中更详细地说明何以受持五戒可令众生得安乐。经中说,持不杀戒是ㄧ种大布施,为什麽?因为我们所给予的无畏布施,使众生没有怨恨、憎恚和恼害;由于无量的众生没有恐惧心则不会生起怨憎害心,自然能得安稳快乐,所以称不杀为大布施。同理,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也是如此。故《优婆塞戒经》说,受持五戒就是在行五种无畏大布施。当我们尚未有能力布施钱财、布施法义时,却可藉由持戒对众生施与无畏。
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
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
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婬戒。
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
不与人争论,不因事生烦恼,就是无我相。因为所有的争论都起源于自我利益的强化,所有的烦恼都源自我心对外物的反映。每逢争论都是一次测试,不争论就考试合格了。
对物质的东西能有节制的使用而不贪恋,对精神的东西能有辨识而不浸染,就是无我相。因为物质的所有功用都基于对我的利益,精神的所有价值都在于给我感受。每遇财物都是一次测试,不贪恋就考试合格了。
故经曰:於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
可爱不贪,厌恶不恨。而不是爱憎分明。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
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
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点呼名次时,宋祁果然选居第一。当时章献太后认为小弟不可位居兄长之先,于是改祁为第十名,以郊为第一名。这时两人才深信高僧的话,果然应验。
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报大,辄疑之,不知此特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耳。若论究竟,则当日所救之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下数万,岂一状元可竟其福乎?若乎状元,不过身外虚名耳,三寸气断,安在其为状元也?反谓报之太奢,过矣。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文昌帝君,俗称文曲星。自周朝时,曾十七世投生人间,均为士大夫,其第一世投生在周成王时代,张姓人家,名善动。最后一世据四川省七曲山《清虚觀碑记》中说,帝君在晋代第十七次投生为人,还姓张,讳亚,越人也。后徙蜀,即梓潼居焉。其人俊雅洒落,其文明丽浩荡,为蜀中宗师。感时事,托为方外游。及门诸子,建祠祀之,题曰文昌君。唐玄宗,僖宗,避寇入蜀,显灵拥护。难平,诏封晋王。后人加称曰帝,盖尊之也。
文昌帝君在《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自述,他在周朝为人臣时闻佛法而萌发善根。
有人认为,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就会怀疑,帝君,当时从什么地方听到僧道中人的话呢。但是,只要从头到尾查考一下历史的记载,就知道西周的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佛法了。我们知道,佛法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才传来中国,那时候竺法兰、摄摩腾两位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在河南洛阳的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
所以说如果佛法正式传进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但是这里记载,在「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这时候就见到太阳出现双轮,「五色祥光」,射向太微,遮没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猛涨。周昭王就叫太史官苏由占卜,得干卦九五,苏由说,苏由报告皇帝说,这是西方圣人诞生之相,过后,再一千年过后,佛法就将传来我国。周昭王就将这一段话雕刻在石头上面,记下这件事情,放在『南郊祠前』。这一段是出自《周书异记》及《金汤编》里面有这一段历史记载。
到周穆王的时候,西方国家有神人来中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翻转山河,移动城邑。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让他住在那里。这是出自《列子》篇里面,《列子》里面有这样记载。因此,山西的五台山,陕西的终南山,『仓颉造书台』,在秦都,在秦朝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几个地方都有周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迹。
在《列子•仲尼》篇里面也有引用孔子的话说,孔子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孔子又有一本书,叫做《三备卜经》,其中有一些篇章,也说到西方圣人的事迹,唐敬宗的时候还见到有人引用这本书。
曾考证秦缪公时,陕西扶风发现有一座石像,缪公不了解不认识,就把这个石像放到马棚里面。
秦缪公突然生病了,就梦见天神谴责他,谴责自己。醒来以后就问身边的臣子了。
由余就回答说了,我听说周穆王的时候,有神人来到我国,说是佛神。周穆王信奉他,在终南山做中天台,『高千余尺』,今天这个基址还在。又在仓颉台建『造三会道场』。大王您今天得病,原因可能是在这里。
秦缪公说,最近发现一个石人,衣帽不是现在所制的这个样子,它衣帽不是现在我们所穿的这个样子,现在把它丢在马棚里面,难道是因为它引起的吗?
由余一见,由余过去看,惊骇的说,正是佛神呢。朝鲜、日本往年佛法没有传过去的时候,土中也有祥云涌出,挖开获得阿育王塔。
秦缪公就恭迎这个石像放在清净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秦缪公以为是神像发怒,就杀了三牲来祭拜它。这时候出现一位善神,就托起了祭品高高地抛向远处。
秦缪公非常地恐惧,就问由余了。
由余说,我听说佛好清净,不喜欢吃肉,不喜欢喝酒,不吃酒肉。爱惜物命,就像保护自己刚生的孩子一样。大王你想要祭拜他们,用果饼就可以了。
秦缪公非常地高兴,想要塑佛像,找不到人。
由余就说了,从前周穆王的时候所建造的寺庙的旁边,应该还有工匠在啊。就在仓颉台南村,寻找到一位老人,这个人叫王安,可是年纪已经一百八十岁了。他说曾经在三会道场,看见有人塑佛像,可是他现在年纪大了,他已经没办法塑像了,无力塑像。
于是再到其他村子,悬赏征招,最后找到四个人,就塑造了一尊铜像。秦缪公看了很欢喜,在土台上建楼阁,『高三百尺』,来供养铜像,当时叫做『高四台』。
这个是出自《天人感通记》以及《法苑珠林》有记载。
从前扬雄,汉朝的扬雄、刘向,要寻找藏书,常常看见佛经。这样看来,则孔子所说的,以及帝君所闻的,所听闻的,就有来历了。可惜当时佛教还未正式传来中国,未东传,说得比较简略一点而已。
“一有爱染,便入轮回”的实例:
文昌帝君说:我在朝廷时,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非极乐世界),有位大圣人(是释迹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把生和死看成朝和暮,把恩和仇看成做梦,梦醒全无。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因知人生短促,故求无生无灭。我曾经很敬仰向往学习这些道理,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时,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在闹市中唱歌,他的歌与我的心意很相吻合。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请教他,唱歌的人仰天叹息,把心印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念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无量寿。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做神仙。」我接受他的教导后,就知世间的缘份已尽,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时值中秋,汇集亲朋,留颂而去(颂记载在文昌化书上)
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多么快乐呵!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域的主管。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时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他当时是在神道中间),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胡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生死海中,一经沉溺污染,就会堕落。如果不是大修行人,从来没有谁能自己主宰自己的生命,独往独来,不迷失自己的真性。帝君前世已闻出世之道,本来想要往生西方净土,只因一念爱恋山水,就被洞庭君山拖住了。即使意识中绝对没有做山灵河神的想法,也会在不自觉中已堕落为血食之神了!至于心中可怜张妇的祈祷,本是一片善念,怎么会料想到就成为她的儿子!可是情之所向,就落入她的怀中,等到发现身在浴盆中,即使想要毅然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帝君这番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沉没茫茫业海的凡人!
临终一念,最为重要,一心念佛,跳出生死;一有爱染,便入轮回。
结草
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秦桓公发兵攻打晋国,由大将杜回领兵,与晋国大夫魏颗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相遇,双方交战时,突见一名老人在战场用草打结令杜回经过时摔倒在地,而使晋军大胜,并活捉杜回。事后,老人托梦告诉魏颗,他是其父魏武子一名嬖妾的亡父。当年魏武子有一名嬖妾没有生过孩子,魏武子初病时曾命其子魏颗将嬖妾改嫁,而病危后又改口要将嬖妾殉葬。魏武子去世后,魏颗让那名嬖妾改嫁,并说这是“遵从父亲清醒时的吩咐。”老人助魏颗得胜就为了报答他。
衔环
衔环出自南朝梁时吴均的《续齐谐记》,据载: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即华山的北面)看到一只黄雀被鸱枭所伤,掉在树下,并被一堆蚂蚁困住,就救出黄雀放进巾箱中保护,并用黄花喂养,待伤好后,便任它离去。当晚杨宝梦到一名黄衣童子前来拜谢,说他是西王母的使者,为感谢救命之恩特将四枚白环衔来相赠,可令其子孙位居三公,为官清正廉洁,处世洁白无瑕。
后来,杨宝子孙四代都官至三公,时人赞曰“四世太尉,德业相继”。
结草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