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走去。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在那里一会儿。这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多么快乐呵!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水域的主管。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女人,年纪三十多岁,大哭而来,祭拜时说道:「我的丈夫不幸,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地区,离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埋骨故里。痛念家有双亲,我已身怀有孕。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然而下。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胡涂涂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一看,身体已在浴盆里面,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帝君说:我的亡父姓张,名无忌,作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职务。当时厉王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以至于拘禁说他过错的人。当时亡父直言劝谏,厉王发怒,放逐鄱阳而死。这时我还很小,跟着母亲黄氏,回去送葬到黄河以北。十岁时出外读书,取名叫做忠嗣,是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已经成年了,祖父把我作为儿子,取名为仲。母亲黄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训导我(帝君自己说母氏每天诵观经,晚年无病坐化,更信这时已有佛法)。等到宣王继位,颁诏前朝臣子,无罪而死的人,都录取他的后代为官。我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来鸣冤。宣王颁诏恢复了亡父的官职,谥号为献,仍用我作保氏。我原有个哥哥叫允思,不幸早亡,母亲经常为他伤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阳,继嗣给他作儿子,这样来抚慰母亲的心。祖母赵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孙承子,身穿重丧之服三年,哀毁的名声远近闻名。当时大家以孝友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有人喊了。
(按)这就是诗中所咏张仲孝友的事迹。帝君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受帝君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不当拜?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关系;从佛教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儒家五伦仅从一世来看,佛教则从三世因果来说,故所谓五伦关系,无不是互相替代。佛教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菩萨视一切众生为父母,而能互为父子关系。所以真正的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低位置,不是我们拜菩萨,而是菩萨拜我们。所以佛教虽然重孝友、正五伦,但从出世来讲又是互相圆融的。
怨亲平等:
文昌帝君说:「我看见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看作小草一样任意践踏。我就急忙报告天帝,愿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民于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乐之地。」但只因为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违抗。不久就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去投胎托生。在云霄间,看见秦朝战火之后,汉宫鼎新,汉帝正与戚夫人亲语。监生对我说:「到这里你就是汉帝的儿子了。」我正张目望去,就被监生一把推下去了(这就是中阴身,帝君还没有发觉),落在帝侧戚夫人的怀里(凡人托生,看见父母会合。如果是男胎,就对父亲生怒心,对母生爱心。如果是女胎,则这种情形相反。至于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不再一一叙述),不知不觉就变人了。汉帝以我神骨与他相似,举动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要立我为太子,但没有成功,汉帝去世后,我最后被吕氏杀害。吕氏加害我母,比我更加残酷毒辣(须知张良迎四皓,前世与帝君母子也一定有怨)。我非常怨恨,常想自己变成一条大蛇,全部吞尽吕氏才心甘(后果然变为蛇,可见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
补充: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戚夫人及所生子如意,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生性软弱,不宜为帝,而如意很像自己,就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遭到吕后和大臣们反对,连张良也帮助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的连刘邦也请不到的四个隐士,叫做「商山四皓」(皓,白发老人)来辅佐太子刘盈。汉帝见太子带着「四皓」说:「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放弃了改太子的主意。汉帝死后,吕后加紧纂权,刘盈立为汉惠帝,大权都掌握在吕后手里。为了迫害戚夫人和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把赵王如意召回长安。汉惠帝知道知太后想要害死如意,就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汉惠帝出外练习射箭,见如意正在熟睡,不忍叫醒,就出去了。等他回来时,如意已死在床上。吕后杀了如意,又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去,挖出她的双眼,迫她吃了哑药,把她扔猪圈里。汉惠帝见吕后如此残酷,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从此不问朝政。
(按)我初读佛书,看到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心里暗中惊讶。等到静观世事循环,才知这种议论,不是出世的圣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吕后为仇,以高祖为恩。而吕后会恨戚夫人,都是因为高祖宠爱她,等到越爱越深,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这时吕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如果当初的汉高祖对戚姬比较平淡,不是如此的十分宠幸,那么戚姬后来的遭殃,怎么会如此的惨酷呢?但是,吕后固然以戚夫人为仇,难道高祖还会对吕后加恩吗?唉!这就是怨从亲起的说法啊!(这里就是格物的学问)既然怨从亲起,如果不作平等观,就永远也不能解脱了。佛说怨亲平等,是观察众生后的普遍性结论,不作怨亲平等,则怨怨相报,永远也没有了结。
《四分律名義標釋》中說,佛律以早晨至中午為用餐的時間: 「律本云:時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準此時為法。四天下食,亦爾。非時者,從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律攝云:非時者,有二分齊。 一謂過午,二明相未出。薩婆多論云:非時者,從日中,至後夜、後分,名為非時。從晨至日中,名時。」又說:「世尊性離非時食者, 言佛自誕王宮,以至涅槃,於其中間,曾無非時之餐。謂諸佛性,恆處中道,不著二邊,故遠離非時之過。」
汉代吕后、戚妃同侍高祖皇帝。因嫉妒而生杀心。吕后在刘邦死后杀戚妃亲生儿子如意,又虐杀戚妃。吕后亲子汉惠帝,仁慈宽厚,因不能理解母亲的狠毒,由此事与亲生母亲决裂,为吕后现世果报。又,吕后死后,与所杀戚妃、戚妃子如意,三人一同投生在邛池。吕后因前生罪业,投生为县邑官的马,而戚妃由于没有杀业,转投人身,但由于前世享福太过,投生在贫人家庭,以割柴草度日,且老而无子。戚妃子如意,由于前世受吕后欺凌杀害,曾想变为蛇吞食吕后,结果这一世真的投生为小蛇。更巧的是,戚氏由于老而无子,在旷野割腕滴血,向天起誓,血滴到的石头下,无论有什么动物出生,就认为自己的后代。滴血后第二天翻开石块,看到的就是如意投生的金色小蛇。戚氏养蛇一年后,蛇变为龙。当地百姓不信有龙,结果龙吞食了县邑官的马,也就是吕后的转世。正应了前世的孽缘。
上面这段,正是文昌帝君自述的他第三世的轮回。即便是帝君曾经修了人天果报,仍不免轮回受苦。只有学佛方能解脱。
专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最好的修行。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愿众生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南无阿弥陀佛。
关于寿命与身高:
周武王93岁,周文王97岁。唐虞时代,在周文王以前一千多年,所以按经书所载,人的寿命应当增十多岁。所以禹寿106岁,舜寿110岁,尧寿117岁。帝喾在位70年,他的寿命可以推算。颛顼在位78年,比帝喾又增加了。少昊在位84年,比颛顼又增加了。黄帝在位100年,比少昊又增加了。炎帝在位140年,比黄帝又增加了。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到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所以人皇兄弟9人,合45600年。到地皇、天皇,又不知多少万年,书上说其兄弟各18000岁。后人看见几万年的说法认为荒唐,哪肯相信孔子曾就此考据,孔子生于周衰之时,记载他本人浏览了史氏记载的唐虞残片。难道唐虞以前的史臣,会随便把没有根据的言语记载在正史中吗?从周昭王到今天,又过了3000年了,人寿又当减少30岁,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大致以70为上下。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World Health Statisitcs 2018),此次统计来自于183个主权国家。日本蝉联全球各国平均寿命榜单第一。在此份报告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平均预期寿命指标(life expectancy at birth)。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总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岁,其中女性寿命预期仍高于男性,前者为74.2岁,后者为69.8岁。看到这里,才知道佛讲的话都有应证。经云:人寿8万岁时,500岁才婚嫁。中国周朝的制度,30岁成家。今天则年未成童,就恋少女,束发小子,口出秽语。
身高:《孔履记》记载,孔子鞋子相当于今天官尺一尺三寸,那么孔子的脚就决不是今天人的脚了。《周礼》记载:斧子的手柄长三尺,棋子的直径三寸。要拿这么大的东西,古人的手就不是今天人的手了。由此推算,古人身形比现在高大得多。佛经载:人寿进入灭劫时,每过100年,身体就短1寸,千年就短1尺。正是印证。
可由此推知人去世后投生的地方:只观察临终时身体热的地方。如果从下面先冷,暖气上升到头顶上的人,是证果往生的人,一定是出了生死轮回。聚在眉间额上的,就投生于天道。聚在心上的,就投生人道。如果从心上先冷,暖气聚到肚子上,就投生鬼道了。聚到膝盖上的,就投生畜生道。聚在脚底的,就投生地狱。
人的前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只要观察他的相貌、身形、语言、动静,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是胎生。六道是指天、人、修罗、地狱、鬼、畜。
《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强调先有终后有始。《周易》六十四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从“未济”为结束,也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轮回正是这个道理。
文昌帝君曾在投生为蛇(后变为龙)的那一世,为报前世私仇,水淹无辜百姓数百人。后又投身为神,但由于前世杀生之因,还有命债没有酬报,遇到因缘相会,就再次投生为人。就又生到黄河以北地区(经上说:一个人前世身骨比须弥山还高;所吃母乳,比大海水还多)。帝君说:我投生后,随邓艾攻打蜀国。我作行军司马,劝邓艾从小道出击,避开锋芒之祸。等到深入敌军,遇敌将诸葛瞻,答应封他为琅琊王,他不听从。两军交接,敌军中坚力量,正与我相对,乱箭都向我射来,等诸葛瞻被捉住时,我已全身重伤。这就是以前为龙时,为报私仇,用水淹死数百无辜人命的报应了。
《楞严经》中,说杀业的报应,即使过了数不清的长时间,还在互吃互杀,好象一个车轮一样旋转不息,互为高下。
经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是没有办法逃脱的。菩萨虽能使人走上解脱之道,但也没有办法改变人的因果。只有先有求救之心,才有解脱之可能,斩断恶因,广种善因,就从此走上解脱之道了。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故感应是众生之感与菩萨之应结合于一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运解脱的主人。
《左传.庄公八年》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 “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以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着,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
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
《左传.成公十年》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的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登天,等到中午,他背着晋景公从厕所出来,于是就以他为景公殉葬了。两小童即是之前晋景公杀了的赵同与赵括。
今天去换表带(图一)。来到之前去过的一家修表店。一进门,师傅一愣,问我:“你好吗?”我说:“好。你好吗?”他说:“你多久没来了?”我说:“大概两年了吧。你还记得我?”他说:“记得。你这次修什么?”我说:“想请您帮忙换表带。”他说:“你上次修表忘在我这里一块表。我替你保管了两年了。等我拿给你。”我说:“不可能。我从不忘东西。一定是你记错了。”(我自信从不忘东西,何况是手表)他说:“我先帮你换表带。”于是就帮我换了图一的表带。紧接着,翻箱倒柜找起来。我说:“你别找了。”(心想他一定是记错了。)正说着,他找出一块表,边给我看边换电池。我一看,正是我老婆的手表(图二)。这才记起上次来拿了几块电子表换电池,估计当时是忘了。这叫一个感动啊。正感动呢,师傅说:“一共20刀。You make me happy.”我当时就不行了,一块电池去商场换就20刀了,还别说表带,于是留下**刀就跑了。师傅地址图三。东欧人,回来回忆一下,只记得上次修表临走我曾说过他修表费用比别人低,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not things.这句话。
老婆出差,我帮忙换欧元。中午在NAB排队,等轮到我,一个小伙子问我需要什么?我说换欧元。他一咧嘴,我还以为没有。他说“实话说,我们这里比外边换汇店汇率差。而且有10元手续费。“你何必不去换汇店呢?”我说了声谢,就将信将疑的出来了。上网一查,NAB汇率0.6。走到换汇公司:0.614,还没有手续费。我多换了14欧元,还省了10澳币。最关键的是:觉得小伙子人这么好,把我教育了。
我两次被教育。我觉得都不是偶然。所以贴在这里,让修表师傅和银行小伙子的正能量多传递传递吧。
人的患难都是以前造的恶业所引起,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然没有苦果。如果能够劝人不造杀生、偷盗、淫乱、妄语的罪业,那就等于救人无穷的苦难了。因此,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所救就非常有限;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所救的力量就无穷无尽;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是菩萨的修持。
有人问:“人的身体为什么直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一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直;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直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递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辩。
以上白话的原文摘自《文昌帝君阴鸷文》: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令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有人问--僧云:“人之体何以直行?兽之身何以横走?”僧曰“人之前世心直,故今世之身亦直;兽之前世心横,故今世之身亦横,”夫心直心横,顷刻变异,其形为人为兽,岂非颠倒无常乎?又人唯有惭有愧,故人则有衣;兽则无惭无愧,故兽独无衣。又人唯有福,故随冬夏而递更裘葛;兽因无福,故历寒暑而此羽毛。又人于宿世常发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信三宝语,故今世随心所发,口中能历历道之;兽于前世,常作恶语、妄语、讦(jie)人的隐私语、斗构是非语、秽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故今世有口无言,纵饥渴垂毙,不能索食,白刃刺心,而不容置辩。(此亦格物之学)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
——摘自1958.6.7雷锋日记
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为习。因不放逸生。不放逸为首。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
喜怒哀乐全部是对“自我”的强化。爱是“我”有感而生爱;怒是因“我”受侵犯而怒。所以除“我执“很不容易。遇事时若能观察“我相“,就不致于做过分的事。所以“不放逸”也有这层意思,不放纵“自我”去强化。久而久之,与世事就没有太深的纠葛,就是内心清净。
鹿野苑(印地语:सारनाथ,梵语:सरङ्गनाद,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旧称伽尸国,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在一个佛教典故中,菩萨化现为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而国王也因此感动,而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该公园目前仍存在。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
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突厥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
图一 释迦牟尼佛像 (來自鹿野苑的笈多王朝公元四世紀的佛像,現藏於鹿野苑博物館。)
这尊四世纪的释迦牟尼佛像的手势,正是世尊第一次转法轮时的布道手势。
佛像在12世纪的洗劫中保留了下来,1905年之前,始终位于世尊在公元前500年第一次布道的位置(图二右侧)。后被移入博物馆。
图二是该雕像于1905年发现时(照片右侧)的照片。
照片中间是阿育王石柱(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虽然被破坏过,但底部仍然在原址。
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
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优婆塞戒经》
施舍给别人衣服,就会获得上等妙身的果报;施舍给别人饮食,就会获得无上大力的果报;施舍给别人灯光,就会获得净妙眼睛的果报;施舍给别人车马,就会获得身受安乐的果报;施舍给别人住房,就会获得所需无缺的果报。
若见田仓中有鼠雀犯谷米,生怜悯欢喜心,亦得福无量。
一切来家里的蚂蚁、蟑螂、老鼠...都是流浪汉。如果不能给他们吃的东西,也不要取它们性命。如果能把自己不吃的食物给他们分一些,就是布施。如果能把自己吃的食物给他们吃就是菩提心。
昔人云:“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悲。人于此时,骨肉团恋,珍肴罗列;物于此时,母子离散,魂魄骇飞。故节日多杀生,最为残忍。试观割一鸡而众鸡皆鸣,屠一猪而群猪不食。念及此,虽佳肴在御,黯然神伤矣。”昔有句云:“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最为悲切。
孔子说:“要检讨自己的过失,不要指责别人的过错。”又说:“对待自己要严格,对待别人要宽恕。”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要我们反省改正自己的过失而已。人若是能够检点、改正自己的过失,就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也就没有时间去责备他人了。
◎人有有心违犯的过失,有无心犯下的过失。无心犯下的过失容易宽恕,有心的过失便难以包容。然而我们想要学习包容别人,偏偏就要从那些有心的过失开始包容他人。有心的过失尚且能够包容,何况是无心的过失呢?
◎事情到了实在无法包容的地步,而要勉强的去包容,确实是件难事,然而虽然是难事也不可以不勉强去做。那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一是要原谅对方的无知。世间平常人占大多数,怎么能够用圣贤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呢,实际上是自己没有智慧。
第二是要怜悯他的寿命短促无常。人生活在世间,就像白驹驰隙一样迅速,活一天便少一天,如同囚犯奔赴刑场,走一步便离死亡近了一步,对于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不生起怜悯心呢?
第三是要把他人过失看做是为我治病的良药。犯了过失,自己并不知道,今天见到不贤良的人,才能够让我回头反省自己有没有犯他的过失,他其实是我的老师啊,又怎么能够与他们计较呢?
常常这样想,就能够包容他人了。没有包容心的时候,常常心浮气躁。有了包容心之后,内心自然就平和清净了。如果心浮气躁,自己的人生路就会充满障碍艰难,即使是遇到小虫子、小蚂蚁,也会认为它们在障碍自己。如果心地平和,心量就会广大,没有界限,即使是像春秋时期吴国越国那样的仇敌也可同舟共济。
另外,如果不能容人,则必定会与他斗争,要求他不犯过错,而他的过错反而会更多。如果能够容人,就会让他自己逐渐生起惭愧心反省自己,虽然不求他不犯过错,反而他的过失自然就减少了。所以说:看到人家的过失,就开启了诸恶的大门;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就开启了众善的大门。
【原文】[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
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
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
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矣,敢与较量。
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我等不依於人而依於法。
尊者阿難答曰:
「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見比丘有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云何為十?
雨勢!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增上戒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誦習至千,意所{推}[惟]觀,明見深{遠}[達]。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多聞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作善知識,作善朋友,作善伴黨。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善知識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樂住遠離,成就二遠離:身及心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住遠離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樂於燕坐,內行正止,亦不離伺,成就於觀,增長空行。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樂燕坐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猶如鷹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如是,比丘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隨所遊至,與衣鉢俱,行無顧戀。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知足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有正念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精懃(勤)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雨勢!我等若見比丘極行慧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復次,雨勢!比丘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諸漏盡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雨勢!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此十法而可尊敬。雨勢!我等若見比丘行此十法者,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於彼比丘。」
《弥陀经》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极乐国土。
《无量寿佛经》言: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无量寿经》言: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七宝花中。住不退转。
《文殊般若经》言:系心一佛。专持名字。念念相续。即是念中得见过去现在诸佛。
《楞严经》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大本弥陀经》言: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宝积经》言:他方众生。闻阿弥陀佛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直至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