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頁 Next Page
在家者以钱财不增长为烦恼;出家者以行为跟随欲望、嗔恚、愚痴为烦恼。在家者以钱财增长为快乐;出家者以行为不跟随欲望、嗔恚、愚痴为快乐。
天、人皆因争斗而产生怨恨,由此而生忧苦,因此争必无利益。天、人不争斗就不会产生怨恨,就会多快乐欢喜,因此不争必有利益。
天、人行于非法、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天、人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恶知识如向尽月,日日稍减,智慧渐失;善知识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智慧增长。
凡夫者,恐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之偏颇。故心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秉佛愿力,以正其心。
作为梵语“namo”的音译词“南无”,注音为“ㄋㄚˊ ㄇㄛˊ”。“南”字多为平声。无,音同蘑。《康熙字典》写道“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阿弥陀佛”作为历史上的梵语音译,一般字典都以传统的汉字念法标示发音。譬如“阿”字,反切为“乌何切”,国语为ē(音疴)。但在现实生活上,发ā(啊)、ō(喔)音的人也不在少数。
上述为现代标准汉语之发音问题,在学术上可研究差异,若在实际修持上则不须罣碍,佛门有云“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心念连系“阿弥陀佛”而念佛,佛必会感知无碍。不同汉语方言的念佛人,有念台湾闽南语[4]、广东话[5]、四川话等,甚至日语念“なむあみだぶつ”(na mu a mi da bu tsu,tsu可略去)、韩语念“나무아미타불”(na mu a mi ta pul)等都有各自语言化后的念法,都与梵语差异很大,但是各地各国的念佛感应都时有所闻,因此若要修持净土宗念佛法门,共修时以大众统一的发音,自修时以自己习惯的语言或母语念佛即可,一切音声皆是赞佛声。
佛菩萨以四种因缘、方便度众生,分别为“以相好光明度众生、以说法度众生、以神通度众生、以名号度众生”。其中以名号度众生最为方便,因佛名即是佛之本体,只要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便得其光明摄护。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即是阿弥陀佛以名号度众生。
有一个年轻人,25岁的时候得了一个毛病,就是他的舌头下面长了一个泡,并不是普通的泡,而是一个叫做“唾液腺囊肿”的东西。去看大夫,大夫说需要手术切除。这个年轻人听了很苦恼。几年前他上大学的时候听人讲“法之至者莫过于般若”,就在当时买了一本《明永乐刻本金刚经集注》,可惜此前一直没有读。而由于25岁这一年,集体宿舍由两人共处一室,改为每个人一间屋子,很安静,他就把这本书拿出来读。每天都读一段。开始读起来吃力,越读越顺畅。就这样,读了大约不到一百天的时间,他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两条和嘴巴一样粗的大蛇从自己的嘴里爬出来了。醒过来以后,他心有余悸,感觉好恐怖。可从这天起,嘴巴里的那个泡竟然莫名其妙的变小了。这段时间,他还是照常每天读那经书。也没有想太多。又过了没多久,那个舌下的囊肿彻底消失了。好多年过去,回忆起那个奇怪的梦,他才意识到是读《金刚经》的果报,于是内心深处充满感激。那个年轻人就是我本人,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还是劝大家读经。
如果你为了现世得到好的果报,请你相信佛经的力量。而事实上,上面的事情仅仅是我意识到的果报之一。我认为一定有更多我没有意识到的果报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进一步讲,不为果报而读经也许才是学佛的本意。但现世的众生都喜欢得到些什么才肯付出,就不得不讲果报。而经书分明写道:“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尽管如此,如果大家能把这些果报的事情讲给家人听,令家人竖立学佛读经的信心,即使目的是为得果报,也值得鼓励。因为无欲无求来源于对欲望的厌倦,为“得到”而学习正是学会“失去”的开始。如果把我的故事讲给父母听,相信老人们为健康会有兴趣开始读经。
南无阿弥陀佛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
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
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重刻安士全书序二
人皆因淫欲而生,皆因杀(病老)而死。所以第一句话道出了因果必然。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看到美女时,想到她早晚成佛,你面对的就是一尊佛,淫欲顿消;欲杀生命时,想到它早晚成佛,你面对的就是一尊佛,杀念顿消。这也许就是众生平等的最好实际应用。
有人说,天是最高无上之意,总称为天,就行了,怎么还有种种名号?打比方解释,人也是万物之灵,虽然都称为人,但也有贤愚贵贱的分别。因此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佛法声闻乘有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译为“入流”,意为初入圣人之流,斯陀含译为“一来”,修到这个果位的,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阿那含位于第三,故叫三果,修到这个果位的,不再生于欲界;阿罗汉译为“无生”,修到这个果位的,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之身。
天分层也好,果位分高低也罢,都是法相,因此《金刚经》第九品特地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所以这第九品被称为“一相无相”。
我现在写帖子就是有相,你看了有感觉还是有相,如果我因为你喜欢看或者不喜欢看而继续贴或停止贴还是有相。
经书上说,没有心了就没有相了。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我们这些做人的真的无愧于人了吗?孟子说: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推让的人,就不是人。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人,人就很难做了。万物之灵都已具备,人多么独尊!可以称帝,可以称王,人多么高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多么贫穷!美味入腹,马上就变成了粪秽,人多么低贱!个个都从母胎中住过,人多么卑劣!吃尽水陆众生,人多么残酷!外面用绫罗装饰,中间满腹屎尿,人多么虚伪!每人娶一妻子,甘心受她驱使,人多么奴化!随便指定一个藏身之处就变成了家,人多么渺少!白天满口仁义道德,晚上无丑不做,人多么羞耻!今天不保来朝,人多么脆弱!阎王一喊就去了,人多么怯懦!《阿毗昙论》说:“人”字有八个含义;《楼炭正法经》说:阎浮提人种种差别合计有六千四百类。这样看来,真正认识“人”字难道容易吗?
-《文昌帝君阴骘文——于是训于人曰》
原文:帝君所以谆谆垂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
离开世界靠念佛;救度众生含地狱。往生净土就像孩子从泥巴里玩耍后要回家先喊母亲,念佛名号就是心灵感应,每个人都是那个满身泥巴的孩子,阿弥陀佛就是母亲。孩子喊妈妈妈妈一定会照顾孩子。地狱里有亲人,无数劫以来的亲人,所以每读7句经文有1句经文的功德就回向给了这些亲人,读得越多亲人就越早离开苦难。
读《佛说阿弥陀经》,发岀离现世、往生净土之心。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感地狱众生之苦,叹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宏誓伟愿。
清代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
对于《地藏菩萨本愿经》,净空法师说:“所以说是要帮助众生、救济众生,免堕恶道,这部经是救命的经,是教我们在人天两道把脚跟站牢,不失人身,不堕恶道,这个经典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就在此处。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地藏菩萨一定是劝一切众生断十恶、修十善,孝亲尊师,这样才避免不堕恶道。所以地藏本愿法门,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无比的重要,也无比的亲切,我们应当发心认真修学,认真的来宣扬。
《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鸟住在树上,所以羽毛像树叶;兽走在草上,所以毛像草的样子。北俱庐洲地形方,所以人面也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所以人面也圆;西牛贺洲形像半月,所以人面突而脑后平。我们这个世界在四天下的南部,称为南赡部洲,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人面亦像地形。
六根是眼、耳、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成为六情、六入、六受、六爱、六贼。如果菩萨用它,就变为六神通了。就好比水,天人视水为琉璃,饿鬼视水为脓血,而世人看到的就是水。根尘相对,识存其中。
佛菩萨以四种因缘、方便度众生,分别为“以相好光明度众生、以说法度众生、以神通度众生、以名号度众生”。其中以名号度众生最为方便,因佛名即是佛之本体,只要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便得其光明摄护。
元朝世祖的昭睿皇后。姓翁吉喇特氏。她在宫里。亲自做着女工。把旧弓上的废弦线。接续了起来。织成了一种粗绸。做了衣服。衣服的坚密是和绫缎一样的。宫中宣徽院里有一种羊腿里的皮。放着没有用处。昭睿皇后把羊皮拿了来。一块块的缝起来做了地毯。她的勤俭很有节制。不使有了废弃的东西。差不多件件都是这样的。有一天。世祖皇帝把宋朝库房里的宝贝。一类一类的放在宫殿上面。把皇后叫了来。教她看着。昭睿皇后看完了就走去。世祖皇帝差了一个太监把皇后追回来。问她道。你在这些宝物的里面。看中了那一种。假使你有看中了的。那末就可以拿了去的。昭睿皇后说。宋朝的人。把这些宝物贮藏着。遗留下来给他的子孙。他的子孙保守不住。才归了我们。我那里还忍心去拿他的东西呢。
宋朝时候。有个大文学家双姓欧阳名修的人。他的母亲郑氏。生下了欧阳修才四岁。丈夫就死了。家里非常贫苦。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工作。才能够敷衍了衣食等种种的费用。她亲自教着儿子读书。家里又没有纸笔。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还用了荻草的梗。在地下炉灰里划作字。教儿子学着写。郑氏常常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很廉洁。又喜欢救济人家的贫苦。得到的俸禄虽然很少。可是总不使家里有剩下的钱财。你父亲说、不要把这个钱财累了我呵。所以你的父亲死了以后。没有积下了一个钱、置下了一亩地、给你过着生活。我所以心里觉得还有点希望的。就是晓得你父亲这样仁孝的行为。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呵。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心里非常感动的哭了。于是就很用心的读书。当欧阳修还在贫贱的时候。他的母亲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欧阳修已经中了进士。渐渐的发达起来。郑氏仍旧照常。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
宋朝时候。杨万里的妻子罗氏。生性又清正。又勤约。杨万里在京城里做掌馆书的官。她的儿子也做了元帅。可是罗氏的家里。仍然是泥土堆成的阶沿。像农人一样卑陋的屋子。她住着是很自得其乐的。在天气很寒冷的时候。罗氏每每天刚亮的时候。她就起来了。到了厨房里。亲自做了粥。叫男女用人们。都吃了粥。然后再叫他们做事。年纪八十多岁了。还在衙门的菜园里种了苎麻。亲自纺绩着不肯懈怠。后来她的儿子到了广东去做官。把一月的薪俸。送给母亲去用。罗氏就把薪俸尽数分给了有病人的人家。说道。我的福份很薄。得到了这种薪俸就惹出毛病来了。所以我把它都分散了。平常家居时候的服饰。没有一种华丽的东西。她共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是吃着自己的奶养大的。她说:让奶妈饥饿她自己的孩子,来哺养我的儿子。这种事情是我所不忍做的。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缘起的,无常变化的,关键在于调整。那么,又该怎样进行调整?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我们每天会面对很多问题,并对我们产生不同影响。那么,同一件事是否会对每个人产生同样的影响?显然不是。因为这种影响程度是取决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事实上,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有限,有限的时间就做最有意义的事。读一个好故事,特别是能培养品德的故事,孩子品德好了,福气自然就有了。帮他数学、语文都不如把德行培养好,德行好了,衣食由上天褒奖;德行不好,数学再好恐怕命也难好。所以最好是帮孩子把命的基础打牢固,其余的都让老天爷安排,这样孩子的财富由他自己主张,不靠父母资助,而且长远,子孙后代可以效仿。不用在乎短期的名次、成绩,把这些看成校验德育成果的小指标,没学好不是因为没努力、没认真,因为德还不到位。所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就算给后代一个永远的饭碗。
浮生若梦。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终日营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为死后即化。又或以为死即复生。不足为虑。讵知业报无爽。得人身极难。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梦境。轮回六道。其苦无涯。欲脱离此苦。舍净土奚归耶。将起其信。先破其迷。
宋王龙舒净土文曰。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于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后知此其大梦也。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后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
静坐常思“意地清净”,常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涅磐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意地清净:欲望淡泊、没有可生的气、随时观察自己的愚痴。
做一名狱典,本是施刑的恶差,但以仁心履恶职反倒能积累大的功德。古人狱典和司刑者屡出善人:《唐书》载:唐贞观元年,青州有谋反者,逮捕满狱,诏薛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去枷杻,与饮食汤沐,止坐其魁首者数人。孙伏伽疑其平反过多。仁师曰:“凡治狱,当以仁恕为本,岂可自图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纵以身徇之,亦所愿也。”后敕使问,乃知平反者果枉。
人命关天,狱词最重,略失检点,悔之无及。吾辈不幸而职司其事,便当刻刻小心,临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视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号而望我。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误听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不可恃聪明而臆断,不可徇嘱托而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据下吏之文;不可因他端而迁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苟非罪当情真,不可动加鞭打;苟非人命大盗,不可轻系囹圄;严反坐之条,以惩诬告;杜株连之累,以安善良。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今日守候而复来朝;讼师随访随拏,勿令构斗两家而复渔利。发其议和,所以释其罪;假以颜色,所以尽其词。清廉,美名也,当济之以宽厚;静镇,大度也,当辅之以精勤。效蒲鞭之德政,则竹板务取其轻,而毛节必削。睹牢狱之堪怜,则禁子务惩其恶;而饮食宜时,甯于必死之中求其生,勿于可生之处任其死。其老于我者,常作伯叔想;等于我者,常作兄弟想;幼于我者,常作子侄想。上思何以资祖考,下念何以荫儿孙。虽借此以度世可也,岂特兴驷马之门乎?
甯于必死之中求其生,勿于可生之处任其死。其老于我者,常作伯叔想;等于我者,常作兄弟想;幼于我者,常作子侄想。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全国人口1200万人,乱世刚刚过去,国困民穷,年成也不好,而这一年,全国被判死刑的人一共29人。
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聦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
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
毗婆尸佛:出世时间,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13亿4千万年),当时人寿八万岁。
尸弃佛: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当时人寿七万岁。
毗舍婆佛: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当时人寿六万岁。
拘楼孙佛:是现在我们所在的贤劫中一千佛中第一位出世的佛。当时人寿六万岁。
拘那含佛:在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四万岁时出世。
迦叶佛:在第八小劫減劫时出世。当时人寿两万岁。
释迦牟尼佛:在距离我们2500年前出世,也就是第九小劫减劫,人寿百岁。
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释迦牟尼佛作为贤劫的第四尊佛出世,住世80年。
我们在其后的2500年,能够聆听到的佛法是极为殊圣的缘分。因为佛出世就像闪电划过夜空,对于整个世界都十分短暂。释伽牟尼佛灭度后要过五十六亿年,弥勒佛才出世。期间就像漫漫长夜。
就现世而言,最应感恩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在恶浊末世中,他能成佛并且如明灯般照亮我们的世界。我们能听闻佛法,有累劫的缘分,但还是因为我佛慈悲,于不可说之法中灭度一切众生的慈愍之心。所以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就是把佛的光明传递下去,直至照亮地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明天启初,北京正阳门,有老军看守,鳏居无子,胸中无一事。日焚香诵金刚经。首相韩爌,每乘大轿腰玉衣蟒,呼殿过其地,闻声辄叹曰:“为我难,为彼易。而我无彼福也。”老军七十三而终。六月尸无秽气,飞蝇不集。人皆异之。冒起宗曰:人生不受圭组罗笼。身得自由。眼前无累。便是人间仙福。更修最上乘出世正因。岂火宅中大富贵可得比乎!
河南潘解元,附随二个朋友进省城参加乡试,旅店有一个精通看相的人,偷偷告诉二友说:「潘君将有大难,你们必须赶快躲避他。」二友就托说房子太小,各赠二金给潘,让他另外去找房子。潘就借宿到一个小店。夜里走近河边,看见一个妇女要投水自杀,急忙询问,她说:「丈夫买棉花织布,积下了好几匹。丈夫出门后,我卖了得四金,没有料到得到的都是假银。丈夫回来后一定会责难,所以想寻死。」潘急忙拿出身上四金送给她。回店缺钱,店主骂他,于是就到一所小寺庙借宿。寺僧梦见许多神灵打鼓奏乐,随云下降,说考试录取榜已定,只因为原定解元近来作了损德事,上帝除名,还无人代替。一位神说:「这寺内潘生可以。」一位神说:「他的命相应当横死,怎么可以作解元?」一位神用两手摸了一下潘的面说:「现在不就是解元相了吗?」僧暗暗记住这个梦,对潘厚加款待。考试完毕,潘往二友住处感谢,看相的人一见大惊说:「你作了什么阴德,变成了这个非凡的相?恭喜您已经考中第一名了!」发榜果然。
按:
作一件好事,必须像决堤的江河大水一样滚滚而去,不能抵抗,才会有所成就。潘君如果顾虑自己进场的盘费,那么他的做法就会中止。因为他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所以布施的虽只有四金,能够不但免一横死,而且还考中解元。回想在己巳年冬天,我在澄江应小试,当时有个门斗 叫做朱君玉,丢失别人寄放在他那里的钱,痛不欲生。我听到后很同情,想要帮助他少量,苦于自已盘费缺乏,没有做。没有多久,我就回家乡崑山。等到试官发下长洲复试的名单,我已排列在第二,但案卷上只有座号没有姓名,人们都不知道是谁。我因此就以复试不到除名。当时昆山实际上并无长洲的案卷,长洲人只有朱君玉。朱与我又不很相识,当初也不知道第二座号就是我。假使当时我不顾自己盘费,稍助他一些钱,他一定会在感恩之下,把复考的情况告诉我,我也不至于除名。又过了两年才与他相遇。与潘君相比倍感惭愧。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如果看到别人的贪嗔痴而感到厌恶和烦恼,你就回头看看自己,菩萨看我身上的贪嗔痴一定比我看到的别人身上的贪嗔痴更深重,他怎么没厌恶我呢?他怎么没生气呢?所以一定是他的心太大了,像火,净亦烧,不净亦烧;像水,净亦洗,不净亦洗。甚至于别人的贪嗔痴是成就菩提行的好磨炼,好试金石。佛心太大了!
清代,华亭地方的贫儒李登瀛,家里很穷,只有田产二亩。他的佃户因病,荒废了种田,只得卖子交租。
李登瀛知道后,心中不忍,对佃户说:“你因为有病,不能种田,不是你的过错。我虽然贫困,但还能活下去,怎么能让你们父子离散?快把钱拿回去,赎回你的儿子。”
佃户担心儿子的买主,不肯收钱并放还儿子,十分忧虑。李登瀛说:“我一个贫儒,尚且都能让你的租,那个富家大户,也应该知道积德。你别忧心,我帮你去说话。”李登瀛就与佃户一同前往,向那位富家交涉。终于使他们父子团圆。
那位佃户,为了感谢李登瀛,日夜为李祈祷。康熙甲子年间,李登瀛德望高扬,登上了“贤能书”。乙丑年的考试,又连传捷报。
痛苦的农民,一年勤劳,没有时间略事休息;全家劳苦,没有一人安逸。千仓万仓的粮食,都是从他们的双手中生长出来;千坑万坑的粪便,都是从他们肩膀上挑去。有时忍饥灌田,有时带病力耕。背上日晒雨淋,心里筹划难过。一到秋收时节,田中所收,都还了租债。四壁依旧空空,全家苦无依靠。这是仁人君子看到了,都会伤心的。从前,刘景阳,听到佃户死丧,一定流泪相助。丁清惠,待佃户如父子;陆平泉先生,凡遇寿诞,必对佃户减租若干;加爵后,则又减;得子孙后,则又减。所以贫佃感恩,租税反不亏空。那些斤斤计较,刻薄待人的,一时自以为得计,哪里知道:冥冥中还有操大算盘的,一旦总账开示出来,上苍就会收去他们的福禄!
看看李登瀛先生,在二亩田上的作为,可以推知:他收获的福德,是很多的啊!
极乐世界乃吾心之土耳。约里有十万亿。心则原无远近。—-径中径
云棲事略。邻有老妪。日课佛名数千。问其故。妪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自此棲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策。
昨晚遇到物业委员会的主席,一个80岁的老人。他下楼梯都需要手扶栏杆,侧着身子,一级一级挪下来。除了我所在的楼,他还有大约6个类似的物业。临别时握手,感觉就是握了一团棉花。我感觉很震惊。这么大年纪,手软得像棉花一样。然后我想起经书上说,上辈子施舍多的人今生得手足柔软,得大富贵。这才感觉真是一点不错。其实何止手足柔软,容貌、身形、运气也都是一样的。看到老头开着凯燕离开,羡慕的不是他的车,是他上辈子怎么那么能布施呢!
书中说:看到有毒的东西(比如蛇),你就横眉立目的比它还狠毒,非要把它打杀了,就是除了这条蛇之外,又多了一条蛇(你被蛇转化了)。推而广之:你看到孩子不学习就生气了,就是被孩子转化了;别人对你生气了,你就反过来也对他生气,就是你被这个人转化了。这都说明的是你弱而人强。如果你能不被孩子转化,能不被别人的气话转化,你就在转化别人,就是内心强大。
最强大的内心是成就佛法的心。经云:成就法故。不复有可说憎者。若不憎则不忧。不忧则不愁。不愁则不劳。不劳则不怖。因不怖便当般涅槃。
世界是无常的。看大周期。看大易主。康波与周易、黄道十二宫居然相当吻合。以下是今天香港的摘录,全当茶余一笑吧:《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每卦一年,64年不易明;占星術12星座,天王星入主,每星座7年,是每周期84年,也不易明,但總是有周而復始之義。 最近有研究占星術者強調,2018年5月,天王星離白羊座入金牛座,變革之星進入固守之座,主固守系統的破裂,引起無限聯想。而《易經》則由震動的隨卦,進入無妄卦,無妄之災起,變和亂是特徵,財富集中的10%又要憂心了。 第三個7年變亂 天王星這變革之星是1781年才由英國人發現,所以其理論只在其後才可驗證,第一個7年之變亂,是由1850年開始,第二個由1934年開始,第三個由2018年開始,都相隔84年。 若看中國歷史,1850年是太平天國之始……
书上说: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上的儒生不信因果,是因为没有领会儒书的精神实质。所以一当论及积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吉庆,不积善的人家,一定有灾祸的道理就相信,具体谈到因果时又不相信。就好像只知有「日」,却不知它就是太阳。信因果的人,心中常有畏惧,有畏惧就不敢为恶;不信因果的人,心中常常放荡,常放荡就无所忌惮。一人怕因果,就有一人行善;万人怕因果,就有万人行善。一人不怕因果,就有一人造恶。万人不怕因果,就有万人造恶。所以说:「人人知因果,天下就会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会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