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
学者之识,当仰窥于瑰球俊迈,诙诡恣肆之域,以期日进于高明。若施手之处,则端从平实惬适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和光同塵
樹木和草,活的時候都很柔軟,風吹來,樹枝搖來搖去很柔軟,草搖來搖去都是很柔軟,死的時候就變成很枯很乾,像灰一樣。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 ,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當一個人被生下來的時候,他是柔弱的; 死的時候,他是堅硬的。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抵凡事皆宜以气为主,气能扶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否则气既衰持,说理虽精,未有不可厌者。犹之作字者,气不贯注,虽笔笔有法,不足观也。
清靜為天下正。
古 之 聖 賢 未 嘗不 以 懈 惰 荒 寧 為 懼 , 勤 勵 不 息 自 強 。
人 有 慾 則 無 剛 , 剛 則 不 屈 於 慾 。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敏 而 好 學 , 不 恥 下 問 , 是 以 謂 之 文 也 。
凡 人 性 敏 者 多 不 好 學, 位 高 者 多 恥 下 問 。
勤 學 好 問
有 君 子 之 道 四 焉 : 其 行 己 也 恭 , 其事 上 也 敬 , 其 養 民 也 惠 , 其 使 民 也 義 。
早起諸天食
日中三世佛食
日西畜生食
日暮為鬼神食也
多食有五苦
一‧ 大便數
二‧ 小便數
三‧ 多睡
四‧ 身重不堪修養
五‧ 多患不消化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一切無常。
人 交 久 則 敬 衰 , 久 而能 敬 , 所 以 為 善 。
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加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系清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阮公一代宏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離欲明生
不 念 舊 惡 , 此 清 者 之 量 。
钱财多的回家少,姿色多的穿衣少。想法多的成事少,成事多的长命少。读书多的心眼少,心眼多的安宁少。劳累多的收入少,权力多的廉政少。情人多的睡眠少,朋友多的困难少。段子多的郁闷少,笑声多的疾病少。到群里来得多的烦恼少。旅游多的储蓄少。 储蓄多的快乐少。 去公园多的去医院少。
巧 言 、 令 色 、 足 恭 , 左 丘 明 恥 之 , 丘 亦恥 之 。 匿 怨 而 友 其 人 , 左 丘 明 恥 之 , 丘 亦 恥 之 。
老 者 安 之 , 朋 友 信 之 , 少 者 懷 之 。老 者 養 之 以 安 , 朋 友 與 之 以 信 , 少 者懷 之 以 恩 。
凡 看 論 語, 非 但 欲 理 會 文 字 , 須 要 識 得 聖 賢 氣 象 。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吾好读《庄子》,发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則進執著。怠則落無明。
美 質 易 得 , 至道 難 聞 , 學 之 至 則 可 以 為 聖 人 , 不 學 則 不 免 為 鄉 人 而 已。 可 不 勉 哉 ?
偶思古文、古詩最可學者,占 八句云:「《詩經》之節,《尚書》之括,孟之烈, 韓之超,馬之咽,莊之跌,陶之潔,杜之拙。」
孟子光明俊伟之气
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居 敬 則 心 中 無 物 , 故 所 行 自 簡 ; 居 簡 則 先 有 心 於 簡 , 而多 一 簡 字 矣 , 故 曰 太 簡 。
不 遷 怒 , 不 貳 過 。顏 子 之 怒 , 在 物 不 在 己 , 故 不 遷 。 有 不 善 未嘗 不 知 , 知 之 未 嘗 復 行 , 不 貳 過 也 。
喜 怒 在事 , 則 理 之 當 喜 怒 者 也 , 不 在 血 氣 則 不 遷 。
慊 於 己 者 , 不 使 萌 於再 。
所谓四象者:识度即太阴之属,气势则太阳之属,情韵少阴之属,趣味少阳之属。
切已反求
學 之 道 奈 何 ? 」 曰 : 「 天 地 儲 精 ,得 五 行 之 秀 者 為 人 。 其 本 也 真 而 靜 。 其 未 發 也 五 性 具 焉, 曰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形 既 生 矣 , 外 物 觸 其 形 而 動於 中 矣 。 其 中 動 而 七 情 出 焉 , 曰 喜 、 怒 、 哀 、 懼 、 愛 、惡 、 欲 。 情 既 熾 而 益 蕩 , 其 性 鑿 矣 。 故 學 者 約 其 情 使 合於 中 , 正 其 心 , 養 其 性 而 已 。 然 必 先 明 諸 心 , 知 所 往 ,然 後 力 行 以 求 至 焉 。 若 顏 子 之 非 禮 勿 視 、 聽 、 言 、 動 ,不 遷 怒 貳 過 者 , 則 其 好 之 篤 而 學 之 得 其 道 也 。 然 其 未 至於 聖 人 者 , 守 之 也 , 非 化 之 也 。假 之 以 年 , 則 不 日 而 化 矣 。
离天道福善不足据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君 子 周 急 不繼 富 。
不朽之文,必自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始也。
古人绝大事业,恒以精心敬慎出之。
莫樂莫苦
父 之 惡 , 不 能 廢 其 子 之 善 。以 瞽 瞍 為 父 而 有 舜 , 以 鯀 為 父 而 有 禹 。古 之 聖 賢 , 不 係 於 世 類 , 尚 矣 。 子 能 改 父 之 過, 變 惡 以 為 美 , 則 可 謂 孝 矣 。
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执斧必伐。
其政 悶 悶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其 民 缺 缺 。是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耀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孰 知 其 極 。其 無 正 也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人 之 迷 , 其 日固 久 。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至於髖髀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衆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爲不缺則折。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搖動。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諸比丘亦復多逐過去五欲功德。現在.未來亦復微少。汝今亦當以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護。亦當不久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於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嗇 。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人的天地才会壮阔辽远。
彼眼識所可愛樂.染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染.不繫著住。以不喜.不讚歎.不染.不著住故。
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常定一心。無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滅隨於眼色。於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