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正见故生正志,因正志故生正语,因正语故生正业,因正业故生正命,因正命故生正方便,因正方便故生正念,因正念故生正定。贤圣弟子心如是定已,便解脱一切淫、怒、癡。
涅槃(巴利语:निब्बान Nibbāna;梵语:निर्वाण Nirvāṇa),佛教术语,又译为泥洹、涅槃那、涅盘那、泥盘那、昵缚男,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巴利语:pari-nibbāna,梵语:pari-nirvāṇa),又译为般泥洹、波利昵缚男、入灭、入灭度、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二乘佛教的见解是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佛教认为外道无法实证何谓涅槃,在无佛教的时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亲证涅槃。释迦牟尼菩萨降生后,出家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佛法,才开始有声闻圣弟子四果阿罗汉实证涅槃。佛陀和阿罗汉舍寿后,会取证无馀涅槃,进入不生不死状态,也称为涅槃,一般更常用般涅槃(意思是“进入涅槃灭度”,即“入灭”)表达,意思是肉身死亡后,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时至今日,当有佛教上师、沙门、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涅槃了。大乘见地是佛菩萨能在涅槃中同时度众生,佛菩萨的涅槃叫“无住涅槃”。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种姓心、道心、果心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āna是源自动词nibbā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嗔、痴之火。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ā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ṃsā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涅槃只能被亲身作证的圣人们完全理解。尚未证悟涅槃的人们至少应当知道它的三个特点。
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
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
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取证涅槃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
佛说过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已经“永无来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罗汉弟子入无馀涅槃后不会继续轮回在来生成佛。
《中论》中说:受诸因缘故,轮转生死中,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身体的移民比不上精神的移民:
问:「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是不是也有成住坏空的变化过程?从事相上说,如果说也存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否也存在成住坏空?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对淨土门瞭解不深,不敢随便解答。」
答:在淨土经裡面,好像我过去印过一本《无量寿经》,九种本子合在一起装订成一本。书的名字题的是《淨土五经读本》,后面好像有附着节录的经文,对这个问题有详细的解答。佛在经中说的,极乐世界跟其它诸佛世界不一样,不一样是发心不相同,确确实实阿弥陀佛发的心愿跟诸佛如来发的心愿有差别。因此,极乐世界法运只有正法,没有像法、没有末法;一切诸佛如来法运都有这三个阶段,西方极乐世界没有。
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阿弥陀佛他的法运终了,入般涅槃——阿弥陀佛也有入灭的一天,所以「无量寿」是有量的无量,并不是无量的无量;阿弥陀佛圆寂之后,观世音菩萨立即就成佛,所以他那裡没有像法、没有末法。阿弥陀佛正法过去之后,观世音菩萨的正法就现前了。观世音菩萨将来灭度之后,大势至菩萨接着成佛。永远是正法。观世音菩萨将来他的那个世界殊胜,可能还超过阿弥陀佛,真的一代比一代殊胜,后后超过前前。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所以赢得诸佛的讚歎。
我们细细想想,为什麽他这个世界这麽特殊?跟其它的世界为什麽会不一样?我们通过认真思考观察,就好像我们地球上许许多多地区建立国家一样,阿弥陀佛建立这个国家是新兴的国家,新兴国家没有原住民,好办!像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是个古老的国家,原住民在这裡住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养的这些习气、不好的习气很难改掉,治理不容易。大多数的佛国土,都有原居民,都有他们种种不同的习气;西方极乐是阿弥陀佛新建的一个国家,没有原居民。裡面这些居民从哪裡来的?都是从十方世界移民来的。移民来的,阿弥陀佛就提出条件,不符合这个条件进不来。所以这个国土是最优秀的国土,它的居民是经过阿弥陀佛选择的。
如果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一个新兴的国家,它这个地方没有原居民,欢迎人移民进去,移民都经过筛选最优秀的,有德行、有学问、有技能、有很好的体格,经过这样筛选,这个国家当然是世界第一,它没有旧包袱。西方极乐世界在所有一切诸佛国土裡,就像这种状况一样,这是真正难得,真正希有!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佛跟我们说到现在才只十劫,十劫在宇宙来讲,这时间很短,不长;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无量劫,不是十劫。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思惟,就不难理解为什麽阿弥陀佛这个世界如此的殊胜,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淨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64)
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个,为什么是这样?世缘放不下,这非常重要。这个世间有一丝毫留恋,到临终时都产生重大的障碍。
如来者,佛号也。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此经所以常言如来也。梵语菩萨,本云菩提萨埵,欲略其文而便于称呼,故云菩萨。梵语菩提,此云觉;梵语萨埵,此云有情,有情则众生也。一切众生有佛性者,皆有生而有情,唯菩萨在有情之中乃觉悟者,故谓之觉有情也。大略言之,情则妄想也。菩萨未能绝尽其情想,唯修至佛地,则情想绝矣。故佛独谓之觉,而不谓之有情。佛言一切诸佛解脱诸想尽无余故是也。佛又云十地菩萨,皆有二种愚痴,岂非所谓愚痴者,亦情想之类乎。此菩萨所以谓之有情,而不得独谓之觉也。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tuo)。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苏东坡
太仓县人黄建安,名立德。他多年来,由于见到苏州、松江的众多百姓,为赋税繁苛而痛苦不堪,天天忧思难寝。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时,一定要祷告上天,请求豁免两郡征粮。又把具体情况呈报上级,费尽了一切力量。人们都笑他爱管闲事,不自量力。
庚寅年(1410年)的秋天,黄建安开始生病,到冬天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到十一月底,已经水米不沾唇几天了。
有一天晚上五更时分,他忽然梦到自己被天帝召到大殿。告诉他:“你的命数,早就应当结束了,因为你至诚祈祷为民减税,所以才延长了你的寿命。”于是亲口传授他一篇《诰敕(类似训导、劝谕的文字)》,反复教他三遍,他就记住了。
当他醒来,睁开眼睛看时,才知道自己还在病床,但精神已经健旺了,旧病顿时消除。他急忙起来洗手,点灯磨墨,回忆、写下天帝所教的诰敕文字。
这时候,家中人都去为黄建安的亡妹节母送葬,只留下一个老婆婆守门,她忽然看见数月卧床的黄建安主人,端坐在灯前书写,心中非常惊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尔忠,来看望原先久病不起的黄建安,发现他已健康如常,也大为惊喜。
黄建安得知家人已去为亲人送葬,他就坐上轿子,和大家一起去送葬,并参加应酬亲朋,奔走街道,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饮食也也和原来一样。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传为美谈。
黄建安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开始谢绝世事,长斋学佛。过了几年,无病而终。
周氏按曰:黄建安回忆、写下来的天帝口授的《诰敕》文章,其大略意思是:“君子立德啊,稀少难得;茕茕一生,独立不移;虽入红尘,志向高洁;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发心三百年济困觉民,立志亿万户普生乐土。不要讥笑:蜉蝣想摇动泰山,精卫要填塞大海。只要志向不变啊,水滴也能石穿,铁杵也能变针。勇往直前啊,决不后退;践行天地之道,全心全意,自强不息;建立圣贤之功,百折不挠;努力自勉啊,不要变心。”从这里面可以知道,天帝口授黄建安的诰敕,意在勉励众生:贵在利民,端正人心;立德如上山,当各自努力。
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修心念处就是觉知以上16种心的刹那生、刹那灭、无常、苦、无我。
凡夫多被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又云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清朝顺治初年,青阳县吴六房的仆人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断。碰到左氏兵渡过长江,吴六房全家外出避难,只留下吴毛替主人看家,被乱贼戳七枪而死。他的弟弟来看的时候,他又醒过来说:“我因为前世恶业,应当七次投胎为猪,因为斋戒念佛的力量,以七枪消除了这个罪报,现在就要往生西方了。”后来他的主人在恍惚之间看到吴毛,吴毛前后环绕着幢幡宝盖,弯下身体对主人说:“我是吴毛,有缘到天界,偶然路过这里。”说完就不见了。主人给他画了像,并且对像礼拜。
[按]用受七枪来交换作七次猪,这就是所谓的重报轻受,了结前生罪报。因为念佛而往生极乐,这就是所谓的转凡入圣,证得了斋戒念佛的果报。
世俗之孝,在于供养父母色身,不知道物质利益是暂时的。要真正报答父母的大恩,就必须断除六道轮回的因子,要断除六道轮回的因,就只有学佛了。除了供养父母色身外,还应当劝父母读佛经、学佛。
人不知道有后世,不相信有因果,就等于看不见的瞎子,听不见的聋子,他们真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不可救药啊!为什么呢?
自己不知道有后世,就不知道亲友有后世,想要使大家互相敬爱就很难坚持了;自己不相信因果,就不知道亲友有因果,想要使别人离苦得乐,就作不到了。
我看见母鸡伏卵,就突然有所警策,在它舒展羽翼,保护雏子的时候,母子之间是多么亲爱啊!哪里会想到有朝一日,一个个被杀死,各自不相顾了。
我们作人也是这样,父子夫妻,在一起的时候,就难舍难分,一到生死关头,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也不能相代了。甚至有的阴间正受尽痛苦,而阳间正欢呼畅饮。绣枕尚在,却不能重温旧梦;双鲤空画,卧寒冰已经无用。古人说:孝子不能忍受亲人的死亡,正因为他的亲人还没有死啊!难道仅仅是空想吗?
佛说:父母之恩,累世难报。即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便小便,随之而下,也不能报答。即使用尽世上所有的珍宝佳肴,供养父母,经过恒河沙那么长的劫数,也不能报尽。从这里看来,佛门提倡报亲人恩,就一定有道理了。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只有七岁,就出家得道,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感叹的说:“我这个身体,曾经拖累五位母亲悲哀苦恼。作第一世母子的时候,邻家也生了一个小孩,而我却短命死了,母亲看见邻家儿子长大,就引起悲哀苦恼。作第二世母子的时候,我又早死,母亲如果看见别人给孩子喂奶,就产生悲哀苦恼。作第三世母子的时候,我十岁就死了,母亲一看见别人吃饭象我,就生起悲哀苦恼。作第四世母子的时候,我还没有娶媳妇的时候就死了,母亲一看见同辈娶媳妇,就有了悲哀苦恼。现在正是第五世的时候,七岁就出了家,我母亲非常思念,时时悲哀苦恼。如果五位母亲相会,各自说出自己的遭遇,就要更增悲哀苦恼。我想,生死轮回这样痛苦,就应该更加努力发奋修道,早日报答母恩。
(按)父母一生的精血,大半被自己的子女耗尽,其中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的苦楚,作母亲的更多。自己看看这个不肖的形体,花费了亲人多少心血,而我又报答了亲人多少呢!我从无量劫来,所吃的母乳比大海水还多,所沾污亲人的大便小便也比大海水还多,甚至于生下来短命,母亲痛哭所流下来的眼泪,也比大海水还多。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是因为生死轮回,辗转投胎的缘故。即使世世尽孝,得亲人欢心,也报答不尽亲人恩情啊!
孔子说:“判决案件,解除纠纷的能力,我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要作的是断除产生这些事情的根源,没有起因了,怎能还有后果呢!”①因此,佛门所提出的报答亲恩的方式,就一定有道理了。
注:①出自《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念佛不是为自己解脱。只为自己解脱而念佛就失去了念佛的意义。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回向给所有人,乃至一切众生,愿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每念一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回向给所有人,乃至一切众生,愿自己的每一句称念,都是替众生忏悔,替众生呼救,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一切众生早日脱离苦海。
很久以前,有一个恶国,名叫弃老。这个国王制定国法,凡是年纪大了的老人,就要被抛弃。有个大臣,最讲孝顺,偷偷作了一个地室,把父亲藏在里面,尽心供养。
有一天,来了一个天神,手里拿着两条蛇,问国王说:“能够分出这两条蛇哪是雌哪是雄,就保护你的国家平安,否则就要消灭你的国家。”国王非常忧虑,访遍了朝廷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够识别。那个很孝顺的大臣就偷偷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说:“把它放到细软的东西上面,那个性情躁的就是雄,性情柔的就是雌。”这样就答复了天神的问题。
天神又问:“谁是迷睡的人,又是醒悟的人?谁是醒悟的人,又是迷睡的人?”大臣问父亲,父亲说:“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罗汉相比,则又是迷睡的人。”
天神指着国王的大象问有多重,大众又不能回答。大臣回去问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去,落到原来的水位上,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天神又问:“怎么使一捧水,比大海多?”大臣的父亲传出话来:“如果能够以至诚的心,以一捧水,布施佛僧或者父母及陷入困境的病人,那么他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海水虽多,但只不过一劫的寿命。”
天神变化成一个饥饿的人,皮包骨头,拄杖而来,问道:“有比我更痛苦的饿人吗?”没有人能回答。父亲说:“世人如果吝啬、贪婪、嫉妒,后世就堕落到饿鬼中,百千万年听不到水浆的名字,身体一动,骨节中就冒火。如此身出饥火的人,痛苦超过你百千万倍。”
天神又变化成一个人,脚镣手铐,脖子加锁,身中出火,全身焦烂,问大家说:“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不孝顺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落地狱中,一天一夜,万死万生,那种惨景超过你百千万倍。”
天神变成一个美女,非常端正,来问大家说:“有比我更美的吗?”大臣父亲说:“如果有人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布施忍辱,精进持戒,那么他就会生到天上,外表端庄美丽,超过你百千万倍。你和他比,简直就是一只瞎猴子。”
天神拿来一根旃檀木,四面方正,问道:“哪头到树根,哪头到树尾?”大臣的父亲说:“放到水里,根那一头就会向下,尾那一头就会向上。”
天神又牵来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一点差别,问道:“谁是母?谁是子?”大臣父亲说:“拿草去喂,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子马吃。”
很多的难题都被大臣的父亲解决了,天神非常高兴,就答应保护国土。这个时候,国王大喜,问大臣说:“回答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知道的,还是别人教你的?”大 臣就把实情告诉了国王,国王就请出的父亲来供养,尊他为国师。
大臣说:“陛下应当向全天下宣布,不准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敬的,就要判大罪。”从此以后,恶法消除,人人都知道孝养老人了。
(按)佛说:“这个时候的父亲就是我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的前身,这个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阇世王,这个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
—-摘自《杂宝藏经》
优昙大师云。学佛多门。大悲是菩萨正辙。利他要行。劝进乃净业胜因。
六祖坛经云:自性自度。名为真度。
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
文殊菩萨问世尊: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故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此皆归之众生自性耳。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造化因心偈云:赋象各由心。影响无欺诈。元无造化工。群生自造化。
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凡圣一等。空色一般。善恶一体。...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
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一例皆然。是故空、有悉皆无住。无空可取。无有可舍。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一边障碍。施心广大。犹如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故经中举十方虚空较量施福。即斯意耳。-【玄奘法师所译经】
佛有六通者。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所以达此六种。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乃无依道人。虽是五蕴秽陋之身。便是地行菩萨。-临济禅师
可以给孩子们讲下面这个故事:
归安有一个人,名叫严溪,字亭凤,天性慈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他父母生育他和他哥哥兄弟二人。他是弟弟,但做地方官。
他的哥哥衰老并且贫困。于是,严公就把他哥哥请到自己家中赡养。
每次宴请宾客的时候,严溪都一定请哥哥拿酒杯(为长者),自己则拿筷子(为幼)跟随在哥哥后边。有一次,严公给哥哥夹菜稍微慢了一点,哥哥很生气,打了他一个耳光,严公欣然接收,宴席气氛始终欢快。酒席之后,哥哥就寝。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亮,严公就来到床前问候。
可没有多长时间,哥哥就去世了(缘分为定数),严溪伤心痛哭,按礼节送葬。
哥哥去世后,有一次,严溪和同乡施翊(yi)之一起坐船,施翊之也有一个哥哥,而且兄弟二人分别在两个地方担任知州的官职。
施翊之在船上,不停的向严溪抱怨自己的哥哥不好,诉说兄弟之间分家产不均,哥哥多占了便宜。严溪听后,频频皱眉,说:“我的哥哥生性懦弱,容易受人欺凌,我一直为此苦恼。假使我的哥哥能够象您尊兄这样,可以马上全部夺走我的田产,我高兴还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忧虑呢!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说完就挥泪如雨。
施君见状,恻隐之心,油然生起,很受感动。原来施氏兄弟因为分田产而造成矛盾多年了。自从和严溪在船上这次相遇以后,兄弟之间就互相谦让,一生都没有闲话了。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六祖惠能大师
汉洛阳高僧世高是安息①国王的太子,从小就非常孝顺,天性聪明有智慧,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和医理,就是鸟兽的声音也能分辨出其中的意思。
他说自己前世出家的时候,有一个道友脾气大,多次劝告也不能改悔,就答应在今世度他。当时正是灵帝末年,高在江南弘法,为度前世的道友,走到了郑亭庙。
这座庙平素非常灵验,商船来往,神能以风力助船行驶,祭祀祈祷的人很多。高还没有到的时候,神就从空中预先告诉庙祝②说:“某某船上有位沙门,可以请他到庙里来。”庙祝就按照神的话去做,把高和同船的三十多人都请来了。
神说:“我从前在外国的时候,和法师一起学道,今天做了这个庙的神,方圆千里都是我管辖的范围。因为前世布施的缘故,所以这一世享福很多;因为脾气大的缘故,所以这一世堕落为神。我的寿命就要完了,因为众人杀生祭拜我,恐怕下辈子我就会堕落地狱,希望法师救救我。我有千匹绢和一些杂玩宝物,请拿去代替我弘扬佛法。”
高请他出来相见,神说:“我形貌很丑,大家看见一定很害怕。”高说:“没有关系,大家不会怪你。”神从床后伸出头来,原来是一条大蟒,不知道他的后面有多长。他爬到高的膝边,高向他念了几遍咒,又嘱咐他几句,大蟒悲泪如雨,身体随即不见了。高拿了绢和物就离开了,用它修建了东寺,增加这个神的阴福。
没有多久,有一个少年跪在高的面前道谢,突然就不见了。高对大家说:“这就是郑亭庙神,已经脱离他的原形。”后来有人在大水中,看见一条死蟒,有几里长,这个地方今天就叫做浔阳蛇村。
【按】水陆神灵,如果接受了有荤血的祷告和祭祀,就没有不堕落地狱的。世俗不知道这个道理,一遇到疾病,就求神问卦,大肆杀生。这样只能拖累病人,就好象雪上加霜,从苦入苦。向魑魅魍魉③呼救,请求赐福,延年益寿,这是办不到的事情啊!东岳圣帝在唐朝以前,也偶然接受过荤祭,所以赶紧请元圭禅师授戒,何况其他福德并不具足的普通小神!这也是讲信的一个例子,能够不违背前世之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①我国古代典籍对亚洲西部古国帕提亚称呼,国势强盛时,版图包括全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与西方贸易、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
②庙中管香火的人。
③魑(chi)魅(mei)魍(wang〉魉(liang):山怪水神。
“找好处”——找着好处,就能免去烦恼
春天旱,入夏以来却闹起连阴天,老不放晴,地里长满了杂草,不好铲(锄草)。东家只好出大工价,多雇人工。
我和几个人铲地,过路的人对我们说:“这地真愁死人啦!”
有一个同伙的答言说:“哪儿的话呢?这才是卖工夫的养老儿子啊!”
(有儿养老,生活无忧。草多工资高,生活也可无忧,有如养老之子。)
大家听了,都哈哈一笑,我听这话很有意思。
我才知道,凡事都有好处(好的一面),正面找不着,从反面去找。能从反面找着好处,才能免去烦恼。
(郑播德注:说是“免去烦恼”,其实即是“转烦恼”。烦恼一转,就成了欢喜,即是菩提之芽。)
从这以后,我每逢遇到苦恼的事,就向反面去“找好处”。不但自己没有烦恼,还用这种“找好处”的方法,劝好了很多人。
—-王凤仪 王善人1864-1937。其事迹及嘉言被译为多种语言流通。
河北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狸迷住了,他与狐狸互相恩爱,好过世间美满的夫妻,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
狐狸曾对周虎说:“我修炼成人形,已有四百多年了,前生我与你还有一段相处,是当补上的。天意所使,一天不满,就不能早一日升天。一旦缘分已尽,我自会离去。”
一天,她脸上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忽而又泫然泪下,显出很伤心的样子。她对周虎说:“这一月的十九,我们的缘分已尽,将要离开你。我已为你相中了一个配偶,你可送财礼将这门婚事定下来。”于是拿出白金交给周虎,以备聘礼使用。从此与周虎缠绵亲昵,更加恩爱,常常形影不离。
十五日早晨,急起与周虎告别。周虎责怪她怎么提前离开,狐流着泪说:“注定的缘分一天不可以减少,也一天不可以增加。只是早晚可由自己安排。我想在世间留下三天的缘分,以后好再与你相见。”
过了几年,狐狸果然又来与周虎相见,欢聚三天后就离去了。临行前,她哭着说:“从此,我们就永远分手了。”
陈音德先生说:“这只狐狸善于留有余地,珍惜自己幸福的人,也应该如此。”
刘季箴则说:“三天后终究要分别,既然这样,何必再留下三天呢?此狐练形已四百年,还没有到悬崖撒手的地步,处理事情不应该这样。”
我(纪晓岚)认为二公所言,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各有各的道理。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令众生得清净。离愁戚啼哭。灭忧苦懊恼。便得如法。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而有七支。于圣正定说习.说助。亦复说具。
云何为七。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习.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谓圣正定。有习.有助。亦复有具。
所以者何。正见生正志。正志生正语。正语生正业。正业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
贤圣弟子如是心正定。顿尽淫.怒.痴。贤圣弟子如是正心解脱。顿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见最在其前。
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遗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