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诸相因识而生,齐识而止。然而作为生活在娑婆世界(众生于忍土安忍烦恼之地)的我们,又值末法(佛涅槃后超过1500年,已经约2500年),单凭自己的修持所感悟到的内容不但有限,更有可能不正确。于是在自修之外,借助佛的愿力离开轮回,继而学习正法,应该说是每个人在房子、票子、孩子、身子之外应该及早考虑的问题。
“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十念,现前、将来,必定能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成佛前发的大愿之一。念佛成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国土,阿弥陀佛手持莲台,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清净大海众菩萨会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实际上,阿弥陀佛的梵语意思就是无量光佛(有无量寿命、无量光明)。
我们这个世界的佛-释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讲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推荐人们到只有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去生活。在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无量寿经》中,佛说念阿弥陀佛修持佛法的人,“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不但我们这个世界的佛这样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叹阿弥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弥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加以护念。十方诸佛与大菩萨都发愿要帮助念佛众生往生西方。如果在“信、愿、行”外修持三福、具足众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还要更高。众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后,得佛智慧,还可以任意到各个佛国,帮助、救度无边众生。
念佛是不分利根、钝根,人人都可以修学、都可以成就的法门。
今生能够接触到阿弥陀佛,是无量劫来积累善根、福德、因缘的结果。
摘录《福田心地》前10项论布施与财富:
1.虽有福田,不能享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衣;金银满柜,而饮食仅免糟糠。可以安闲了,一定要去劳筋皮骨;可以快乐了,只见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由于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是因别人劝告勉强布施,或者已经布施之后,又马上后悔。(此意出自《弥勒所问经》)
2.虽能享用,却无产权。
穷门破屋出身的人,却常住别人的华堂大厦;粗茶粗饭的人,却常吃别人的山珍海味。这就是有享受却无自主权。由于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劝别人布施。或者看见别人布施时,为他欢喜赞叹罢了。
3.先富后贫。
《业报差别经》说:“如果有众生,因别人规劝布施,布施后又后悔,以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先富后贫。”
4.先贫后富。
“又有众生,因别人规劝布施少量,布施后欢喜,他来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5.劳而致富。
富贵有富贵的因,劳苦有劳苦的因。如经上所说,供养僧人,一定得大富贵,这是不变的道理。如果请僧人到家里来,使僧人疲劳奔走往来以后才就食,那么后世虽然享大富贵,但一定要从劳苦中获得。
6.不必辛劳,安享富贵。
如果送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养,那么他的福报,一定会生到天上去,生命中,就会享受不须劳苦,一切所需都会自然而至的快乐。
7.贫而能施。
经上又说:又有众生(必说众生,不能说人,人只说得一种,众生则包括六道了),以前布施,没有遇到有殊胜果报(指能够得到大富贵报应的人和事,在佛教里面,布施供养佛、法、僧、圣者舍利、宝塔能够得到最大的福报。)的福田,轮回生死,在于人道。 因为不遇大福田,果报微劣,随得随尽。因为形成了布施的习惯,所以虽然处于贫穷状况,也乐于布施。
8.富而不施。
又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行布施,正好遇上了又殊胜果报的福田。因为福田殊胜,所以来世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因为以前没有形成布施的习惯,所以今世虽然富贵却很悭吝。
9.布施虽多,福报却少。
《菩萨本行经》说:“如果有众生,不能至心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不能以欢喜心布施,或者贡高我慢自大而布施,或者受施的人相信邪见,颠倒是非,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耕种,下种虽多,所收很少。”
10.布施虽少,福报却多
又说:“如果布施的时候,能以欢喜心送与,恭敬心送与,清净心送与,不望回报送与,或所送与的人,正碰上菩萨,圣僧。这就好像在良田播种,下种虽少,所收却很多。”
以上论证了布施与财富的辩证关系.众生为什么贫富悬殊?只有推究根源才能清楚.虽然财富从布施中来,但企求富贵而布施,不是解脱之道.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益于解脱六道轮回.又何苦去当守财奴呢?
要寻找解脱之道,就要去培植殊胜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呢?当然是佛法僧三宝.供养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胜的福田.供养佛,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礼敬自心之佛.但要礼敬自心之佛,先要礼敬外在之佛,形式与内容统一.故塑像建庙是殊胜的福田.供养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传播给众生.佛法流传至今是靠经典传下来的,故印经赠书是最殊胜的福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说建庙是形式,则印经就是内容.目前我们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供养僧就是清净六根,僧是六根清净的像征.要清净六根,先要供养世间僧.我们生于末法,无法供养贤圣僧.但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供养六道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何况供养僧人?
同忧异果 与 异寿同果
同忧异果:《法苑珠林》说:“如有二人,一贫一富,看见乞讨的来,都感到忧愁苦闷。那个有财的人,害怕乞丐来求索。那个没有财的人,因为自己无财施种福田,所以就独自感到忧愁苦恼。后来贫穷而忧愁的人,投生到天人中,富裕而忧愁的人,就投生到饿鬼中。忧愁苦闷虽然相同,所受果报却完全不同。”
异寿同果:人寿在几千岁时,一生受持五戒十善(五戒:指戒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坚持到底。和人寿在几十岁时一生受持五戒十善,终生坚持到底。他的福报完全相等,没有差别。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人遇到顺境时,应当这样想:我家富足,一定是在前生行布施的结果,今世更应当救人利他。我身无病,一定是在前生行慈悲的结果,今世更应当戒杀放生。好像灯光正旺的时侯,就应当添上灯油。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如果遇上逆境,应当这样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业所招致,如果逆来顺受,正好偿还宿债了。不仅如此,如果我贫穷,就常愿天下人都富饶;如果我多病,就常愿天下人都康强;如果我遇到斗争,就常愿天下人都和谐;如果我昏愚,就常愿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就常愿天下人都得好相。每逢一种患难,就发愿未来之世,救度这种患难的人。这难道不就是把烦恼变成了菩提,把毒药变成了甘露吗?不知道种福的人,与此相反。
以上顺境逆境两段自《安士全书白话解》中《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敬摘
You can measure the depth of a person’s awakening by how they serve others. -Kobo Daishi 空海(日语:空海/くうかい Kūkai;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俗名佐伯真魚,於唐朝為日本派遣僧,師學於今西安青龍寺,惠果阿闍黎門下,受獲傳承付法第一人,賜受法號遍照金剛,謚號弘法大師。
别人的善事没有做成,我从旁边加以劝勉,这就是以劝导生福。别人的善事已经成功,我跟着高兴,这就是以随喜生福。称赞别人的美德,让大家都来模仿,这就是以赞叹生福。由此推广,天上天下,古往今来的善事,没有不能为我造福的。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中第五愿就说“随喜功德”。上到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的福,下到四生六道所修一丝一毫的善,无不赞叹随喜。这样就把尽虚空的福都变成了自己的福,自己就是普贤大士了。《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鸷文白话解》敬摘
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一次看见一只金色的猫从园堂东北跑向西南角,然后就消失了。恶生王就命手下掘地,得到三个铜盆,每个盆都装满了钱。再命手下继续向旁边挖下去,则在方圆五里以内,都能挖到装满钱的铜盆。恶生王很纳闷,就问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答说:“在九十一劫以前,有尊佛出世,佛号毗婆尸佛(即庄严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其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把钵放在路上,告诉路过的人说:“如果人们把钱,放在这个坚牢藏中,一切官府盗贼水火都不能夺走他未来的福报。”当时有一个穷人,听到这话很高兴,刚好有卖柴得到的三文钱,就拿了出来,放在钵里供养比丘。供养后在回家的五里路上,穷人仍然步步保持着欢喜心,到家门前时,还遥向比丘方向顶礼发愿。那个的穷人,就是现在的你,你因为以欢喜心供养了三文钱,并在回家的五里路上一直保护欢喜心,所以现在有得到装满钱铜盆的果报。”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妇人,至心供养了佛一钵饭,佛说妇人得福甚多。妇人的丈夫心中怀疑,以为岂有一钵饭而得大福报的道理。佛问他:“你见过尼拘陀树吧,有多高?”妇人丈夫答道:“高四、五里,每年要产数万斛的果实。”佛问这树的种子有多大,回答说:“只有芥子那么大。”佛说:“地是无心之物,种下一芥子这么大的种子,尚能每年收数万斛的果实。何况人是有心之物,以至诚心供养佛一钵饭呢?”夫妇二人,遂心开意解。(《杂宝藏经》)
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优昙云:化体即真,说无去来;从真流化,现有往来。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
隋朝终南山的释普安,是位得道的圣僧,一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家就争着设斋供养。有一天来到了大万村,村里有个叫田遗生的,家徒壁立,四个女儿衣不蔽体。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到处寻找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供养,只有粗布二尺,想到自己赤贫如洗,无法作福,看着屋顶万分悲痛,偶然看见屋梁上孔隙中,有一团乱禾,取下一看,找到十粒黄粟,磨去枇糠,连同粗布,准备布施给高僧。但低头看看自己衣不遮体,不能出门,就在黑夜,匍匐前往寺庙。把布遥掷僧房,又把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默祈祷说:「我因为前世悭贪,今生就受苦报,今在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的礼物,供养众僧。如果我的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饭甑中所蒸的都变成黄色。」然后就擦干眼泪回去了。第二天早晨,看见甑中所蒸的五石米饭,颜色都成黄色。不久就察知了原因,大家无不感叹。于是一些好义之士,就以财物救济她,后来这位女子就出家学道了。
〔按〕虽然只有二尺布十粒粟,但就田氏女来说,已经竭尽最大努力来布施了!前世的业报,怎能不从此消除呢?
“闻鹅声如 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 -因色生心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 能令夜长。”-因法生心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因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所以读书要读圣贤书,即使是古人的诗文,如果读的书都是六识的侵染就对人没有帮助。更何况是其他的书籍。一样费时间,六尘越染越深,不可不慎。
把所有的女色、音乐、美味、争吵、担忧、伤心当作锻炼的机会,将一切境遇作为磨炼,锻炼一个无法被侵入的内心。意地清净。
镇江有卖虾的人,挑扁担叫卖。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为什么这么说呢?身上担荷虾则身业恶(虾在罐中窘迫致死);意欲卖虾则意业恶(以虾命为己养);口叫卖虾则口业恶(宣说交易性命)。三恶俱恶,此佛所谓地狱入口。如果口念佛名,则口业善;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
宋朝有一个姓张的人,妻子高氏是余姚县人,还没有嫁过去姓张的眼睛就瞎了。于是张家就差了媒人到高家去,对她的父母说:“我很不幸瞎了眼睛,再不想高攀你们了,叫你们的令爱另外嫁人吧。”高家的父亲和母亲本想同意。女儿流着眼泪说:“凡是男女两家订了婚以后,不论是祸是福,彼此就不能更改。现在我许给了人家以后,人家才瞎了眼睛,这是我命里应当嫁一个瞎眼丈夫的缘故。假使我抛弃他,那么谁还肯嫁给他做妻子呢?若是因为我没有嫁他,而使他受冻挨饿,那么我还有什么颜面在世界上活着呢?”父母被女儿一番话感动了,答应仍旧让她和姓张的结婚。高氏嫁到了张家以后,勤勤俭俭地服侍着丈夫,终身安然,乡村里的人都称美她的贤德,就给她起了一个别号,叫“有义气的妇人”。
守义于已婚。易。守义于未婚。难。因尚未成为妇也。况别嫁之语。出自其夫乎。且也在家从父。父母将诺之矣。乃毅然数语。竟挽亲心。卒归张氏。勤力奉养。终身晏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梵语: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该经多有灵验感应,加之以禅宗后来大力弘扬,使得金刚经成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诵的佛经。
早期天台宗和华严宗皆视金刚经为不了义的经典,唐朝以后的僧人,则多将该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民间则极尊此经,认为读通之后可以成就佛果,就是单纯念诵时也能感召八大金刚护法。明朝末年的秘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刚经,将“空”等同于“道”,视之为能源出万物的“真空家乡”。
图为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间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此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之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般若者梵语。(梵语者。西方之语也。)唐言智慧。(唐言者。中国之言也。)性体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乃众(平声)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无舟而不能渡。以般若六度为舟航。(度与渡同。六度见此后陈雄解。)渡六道之苦海。又西方俗语。凡作事了办。皆言到彼岸。经者。径也。此经乃学佛之径路也。【仙游翁集英曰】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妻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亲)。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割脖子)自杀了。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后汉书·列女传》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聚落——就是有很多人聚在一起,住在那里;这地方众生是邪知邪见,不能信仰佛教。那佛陀以及他的僧团都是慈悲心很切的,佛陀和僧团为什么要托钵?托钵除了自律持戒之外,还有利益众生的一面:随缘游化,跟众生接法缘,度众生。在无三宝处,建立三宝。你看像舍利弗、富楼那尊者,这些弘法的干将都是走遍恒河两岸,教化众生。
当时这个聚落,舍利弗也去教化过,富楼那也去教化过,都没有教化过来,叫刚强难化的众生。那佛听说之后就说:“大目犍连可以教化。”其他弟子听了很奇怪:像舍利弗、富楼那尊者,都是弘法的干将,他们俩去都没有办法;目犍连去,又可奈何呢?有怀疑。但是大目犍连一去,与这聚落里面的众生很有缘分,一听大目犍连的说法都相信了,都信佛了。
那弟子就不理解,就问佛这是怎么回事。佛就说:“这个聚落的众生与大目犍连有缘。”缘来自什么地方呢?这佛眼才看得出:这样的众生的业报因缘。
佛就说:“在无量劫以前,大目犍连曾经有一世作过樵夫……”“樵夫”就是砍柴的,山里人。“他有一次砍柴,看到山里有很多的聚蜂。”就是蜜蜂。“这蜜蜂一看到人来了,就飞过来想螫。”那这个大目犍连一看,就劝戒这些蜜蜂,说:“你们不要伤害人。你们都有佛性,不要毒害其他的生命。如果我成道之后,我要度你们。”这是慈悲心。这群蜜蜂听了之后,果然就不害人了,就散开了。就这个愿,跟这蜂群接上缘分。那么今天住在这个聚落的人,就是当年那群聚蜂。由于大目犍连发了度他们的愿,所以今世一去就有缘,见了生欢喜心,一听就能接受教化。
所以“梵网经菩萨戒”讲,我们在山里、田间看到一切蜎飞蠕动之物,都要心念口言:汝等要发菩提心,要修行佛道。所以我们看到一切众生都要发个愿:等我成道,我要度你们。你别看当时好像没有作用,实际上你这个愿就跟这群众生接上了缘分。那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被度,这里面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缘。有缘就容易度;没有缘,你水平再高也度不了。
所以佛经告诉我们:未成佛前先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缘是多方面的:或者你发愿跟他接缘,或者你就是真实的为他服务……接上缘,他以后才会听你的。否则你跟众生一点缘分都没有,等你成佛之后,你也是一个光杆司令了。所以这很重要。
“有愿易度”。就是你因地发愿,都能跟众生接一个缘;接上法缘以后,你去度众生就容易度。这是《经律异相》里面谈到的。
——大安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第14讲(融法恭录)
有一位罗汉在路上行走,他的后头跟着一位背负行囊的小和尚。这位罗汉已经能知别人心中所想之事。这个小和尚走着走着,心中忽然生起一个念头:“我当努力不懈,勤求佛果。”
能知别人心事的这位罗汉,在得知小和尚的心念后,立刻将行囊取过来,自己背着,并请小和尚走在前头。
不久,小和尚又生起一念:“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需要那么久远,不如求证声闻果,自己早日解脱轮回。”
罗汉知道小和尚的心念后,又把行囊放到小和尚的肩上,命令他走到后头。
小和尚觉得罗汉的行径很怪异,忍不住报怨道:“老和尚,您是不是老糊涂了,为何一会儿要我在前面走,一会儿又要我在后走?一会你背行囊,一会儿又让我背行囊呢?”
罗汉说:“不是我老糊涂。因为你之前发心求证佛果,是菩萨中人,阶位在我之上,所以我自当背负行囊,跟随在你之后。可是,你后来又欣慕声闻果,没有了度众生的念头,阶位在我之下,所以你当然要背行囊,跟随在我之后。”
小和尚听后,内心十分震惊,于是坚定意志,决心勤求佛果。
摘自《智度论》此为“发心即胜二乘”
《优婆塞戒经》上说:“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只要发大心,纵然还未证果,但是功行已胜过罗汉,这是因为有愿必成的缘故。就好像古代刚出生的太子,虽然还在繦褓之中,但是朝中年高德劭的众臣,也必须恭敬礼拜。吾人颠踬于菩提道上,对于“发愿”,怎能等闲视之呢?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邪淫;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以上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
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
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唯有修善与福耳。
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真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唯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明朝华亭县的顾正心,字仲修,父亲叫中立,作官做到广西参议。顾正心平常喜爱行善积德,曾经捐出银子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下义田四万八百亩,施舍给华亭、青浦两县当作徭役的费用,使百姓消除了负担徭役方面的困难。有一次,代巡抚来到了松江府,在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好多市民违反了禁令,燃放爆竹,误捕正心入狱。正心到狱中后,看见饥寒的人,就送给他们衣食;罪可赎的人,就代为赎回。监狱几乎变空了。随后又捐资修理狱室。正心就是这样舍己为人,从来不求回报,后来两台大人向上报告了他的事迹,皇上授命为光禄署臣,被敬奉为乡贤。
按:范仲淹开创义田,流芳千古,但他只利益到同姓的人,还没有推广到其它的人。他的田只能用百计算,还不能达到四万有余。顾君真是超越前人的杰出好人啊!
顾正心,字仲修,号清宇,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以诸生入太学,任侠好交游。家道中落,乃改经商,富冠松郡。万历初,张居正当国,法苛役重,凡逋赋至五百两者,罪论斩。正心乃置华亭助役田四万八百余亩,惠及乡里,活人无数。又设济荒义学、赡族诸田,缮治黉宫、馆舍、桥梁,不可胜数,以义声震天下。万历十六年岁饥,出粟二万石行赈,授光禄寺署丞。晚岁,谋置青浦助役田,未就而逝。其子懿德,斥产置田万亩,终成父志。享年七十,葬泖泾,祀乡贤,乡人又为建高义祠。
信而无愿,信即虚浮。即有愿矣,或以此生已晚,功效难期。惟求来世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能必来世为人乎?能必为人,仍知佛法乎?一蹉百蹉,悔之无及!必须拼此一生,咬定牙根,非往极乐国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愿既坚决,功自精进。有志竟成,岂虚语哉!
明朝湖州人徐汝辉,家里富裕、喜欢布施。当时,杭州重建戒坛,要花大量资金,上面命令两司招集富人募捐,汝辉愿意一人承担。
县长杨继宗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汝辉回答说:「子孙不孝,即使我积留钱财,也是属于他人,为什么不做这样的好事。积下阴德,留给后世慢慢享用呢?何况钱财是因为修福才积聚起来的,我的子 孙命里没有财,也就不能积聚钱财,并不是我不爱他啊!」
于是就献出白金千锭,两司非常赞叹他的开明大度,特地在后堂设宴款待他,邀集大家一起和他欢聚,又亲自向徐汝辉赠送彩帐。听到这件事的人,无不表示钦佩。
《大宝积经》说:「我不施舍钱财,财就会舍弃我;我现在就应当施舍,使它变为永不衰竭的财富。」
聂云台曾写了一篇《保富法》,记载了曾国藩、范仲淹等名人不为子孙积钱财,而为万世积阴德的感人事迹。看看现在,真正这样做到的还有几人呢?
聂云台是曾国籓的后裔,他虽是工商界巨头,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布施最为慷慨,位我们做出了表率。
热衷于追求金钱的人,请看看《保富法》和《安士全书》吧,这样您就不会整天为钱财而烦恼,并走上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
明朝末年,浙江有个姓史的人,好善乐施,尤其喜欢斋僧。当时有位僧人,明叫大成,出外为僧众化饭,经常路过史家门前,史某如看见饭少,就送出饭来补充,这样大约做了一年,没有一点厌倦的心理。有一天,他的夫人临产,突然看见大成走进房里,大家非常吃惊,赶快去找,一下就不见了。没有多久,产妇就生下一个男孩,再派人查大成的踪迹,他已经在当天圆寂了。于是就把这个小孩叫做大成。孩子从小就很聪明,在胎儿时就开始吃斋,长大后,文章声誉一天天增高,到顺治年间,大魁天下。
按:只管行善而不信佛的人,他所修的福,有眼光的人会看作第三世的陷阱。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第二世享受福报的时候,必然滥用财势,为所欲为,造下罪业,到第三世就必然堕落受苦。史君善根深厚,前世从佛法中来,所以现世虽遇荣华富贵,却不忘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