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种诸善根。
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
于一切贫苦众生散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
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违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
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六祖惠能大师
信心者:
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
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
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
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
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
—-六祖惠能大师
持戒无小事 当断则断
观世音菩萨故事两则:
晋刘度是平原人,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千多户人,全部信奉佛法,供养僧尼。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有一些人逃来隐藏到城中,北方首领大怒,打算血洗全城。
刘度就率领全城大小念诵观世音菩萨。没有多久,北方民族首领看见天上有一个东西掉下来,落往他的屋庭中,绕在梁柱上。取下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他读后心里非常高兴,就撤销了原来的计划。
【按】平时已知培植福业,临难又能诚心哀求,转变人心,是理所当然的。
晋河内窦传,永和年中作并州剌史高昌的部下,被吕护俘虏,与同伴六七个人关在一间房子里,等着杀头。
窦传就专心念观世音菩萨,三天三夜没有一点松懈,枷锁渐渐变宽,忽然自然脱落。这时,他心中虽然暗暗高兴,但是看到身边还有许多同伴没有解脱,不忍心一人离去,就继续祈祷同伴得救。很快,其他人的枷锁也一个一个地脱落了。
大家一齐逃跑,爬过城墙,隐藏到野外的灌木丛中。天亮以后,敌人四出追捕,到处放火,惟独窦传等人隐藏的一亩多地方既不起火,也不来人。
【按】这就是经上所说的“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至于落水不溺,入火不烧,种种灵验事迹,记载在其他书上,不知有多少啊!
璎珞经云。世人不能成道而脱生死者。良由妄念为轮回种子耳。释教以无念为宗。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念之念。乃为正念。
圭峰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之即觉。觉之即无。修行之妙。惟在于此。
在过去6-8年里,全球变暖停滞(Hiatus)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内火爆的话题,也催生了大量的Science和Nature级别论文,以及更多的专业论文。
1951年以后的平均升高速度为0.11±0.03摄氏度/10年,而在1998-2012期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温速率仅为0.05±0.10摄氏度/10年,这无疑是明显的增暖停滞或者增暖减缓的表现。一些反对/质疑气候变化的人趁机迅速将“气候变暖的谎言”以及与之相伴的阴谋论等观点炒热。
然而随着2013年之后温度重新飙升,尤其是2015-2016的超强厄尔尼诺引起全球温度飙升,使得1998年的高温记录迅速掉到了10名以后,全球变暖停滞的概念一下子似乎成了“昨日黄花”。
如果利用全球海洋热含量的数据来回看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可以发现,海洋热含量序列里根本就没有变暖停滞期,其变化表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因为全球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全球增暖,其热量分配与流动在整个气候系统里进行,近期地表/海表温度变化的“停滞”,仅仅是海气相互作用的自然变率的产物,是由于海洋能量在不同深度间的输送导致的,全球变暖并未停滞。当综合考察海-气系统的变化之后,“全球变暖停滞”(Hiatus)基本上就成为伪命题了。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约71%,平均厚度达4千米,储存着97%的水资源。海洋总质量达到1.4×10^18吨,与之相比,大气总质量仅为5×10^15吨,仅为海洋总质量的0.36%。进一步考虑到海水的比热容远大于大气与陆地表面,因此海洋的热储存能力更强,是全球变化的主要调节器。
进入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云层和表面的反射,以及大气层的吸收之后,只有约51%可以加热地球表面,其中的70%被海洋吸收,然后再以长波辐射、潜热感热等多种能量形式释放出去。在过去100多年里,全球温室气体逐渐增加,使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的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因此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指针。
在过去 150 年间,全球气温大幅上升,在愈发炎热的夏日,人们往往会去海边避暑,然而海洋真的会是最后一片世外桃源吗?近来科学家发现,海洋吸收了气候变化所产生的90%热量,相当于在过去的 150 年间,每秒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
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
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
至于如来之恩,尤难言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
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像尘土一样多的世界),是则名为报佛恩。’
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径中径》
后周时的李氏,长安贵族后裔,唐的宗室,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岁时,皇上转移洛阳,长安被战火烧毁,丕避乱负母进入华山。当时粮食紧张,丕就辟谷不食,只是出去讨饭供养母亲,母亲问他吃了没有,他一定说:“已经吃了。”
有一次母亲对他说:“你的父亲在霍山战死,抛骨荒野,能收取回来吗?”李就前往霍山,捡起一堆白骨,忏悔父亲前世的杀业,祈祷说,“这一堆骨头中间,能够自己转动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骸。”一心念诵,目不转睛,几天后,有一些髑髅(dú lóu:指死人的头骨。)从骨堆中跃出,摇动了很久。丕就把它们分开,抱回去与母亲相见。前一天夜里,母亲梦见丈夫回来了,第二天早晨,遗骨果然回来了。
后来,丕应诏入京,名声传播四方。按:孝分为两种,即世间孝和出世间孝,道丕师两者都兼有了!
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心既清净。诸法皆空。故无取舍一切善恶凡圣等见诸法相也。亦无非法相者。谓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无人无法。内明实相。外应虚缘也。
水浊波昏。潭清月朗。
国家太平所依靠的办法,不过赏罚二字。使赏罚严明,并辅助教化,就必须大力推行儒学。但赏罚所能涉及的范围,只不过千百分之一罢了。如果要追究私下里所做、念头里所想,那么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户户立一位皋陶,也做不到啊!
所以世人怕国法,不如怕天罚。因为国法可以逃避,而天罚不能逃避。于是大力推行佛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那么世人方寸之间,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比孔子作春秋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百户的乡村,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 。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 “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 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
“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世尊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 “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世尊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世尊开示说道:
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 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六祖惠能大师
假设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抢了你一文钱,你生不生气呢?”
那人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很少,被人抢去了还是会生气。”
“那么现在有人没有任何缘由地给你一文钱,你会不会高兴呢?”
那人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少,得到了还是会高兴。”
另外有一个人回答说:“一文钱很少 - 得到了有什么好高兴的,被抢了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
要想断贪欲,就先从‘给一文钱、夺一文钱’开始,作弃舍的观想:‘这一文钱本不是我的,夺走我不生气,给我我也不喜悦。’
由此慢慢加深,哪怕百千万钱、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身肉骨髓,乃至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盘 – 这一切的一切都跟一文钱没什么两样。如此下来,自然习气消亡,障碍永灭,渐渐得到清净,成就道品。
菩萨说:你要是真能这样,心早就清净了,何至于到今天还这么污浊、肮脏呢?!你们要知道,修行人要是不细密洗涤自己的心。那就会或者抓住‘有、得到’,或者抓住‘无、失去’- 处处都是执着,念念都是贪欲。这样一来,业力、妄想纷至沓来,一刻也不会停止。即使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心念依然在外,不能即刻归一。这都是因为你们无量劫来,没有发起哪怕一时一日远离贪欲的心啊!所以,这个贪欲从无始劫来,也未尝肯一时一日离开你们的心。由此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里能做到象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呢!
现在由小向大、由外向内推论。一钱之与夺无异。一切皆如此。应当这样修行,不要再停滞不前了。
有时候人应该特别感谢让你烦恼的人。就是这些烦恼让人觉得生活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争来争去都只是一个过程,烦恼越极端,认识也就越深刻。日本的空海大师说:“你可以通过一个人愿意为别人牺牲的程度来测量他觉悟的程度。”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你可以从一个人为自己争取利益的程度来测量他堕落的程度。”
所以烦恼检验醒悟的程度,也检验堕落的程度:如果你为自己争取不到利益而烦恼就是堕落;如果你不为别人夺走你的利益而烦恼就是醒悟。
没有烦恼就没有这种测试和磨炼。感谢给你烦恼的人!也就是经中所说的:烦恼即菩提。
北周京城大追远寺有一位禅师名叫僧实,俗家姓程,咸阳人,他是一位很有道行的佛门大德。
有一天中午,僧实禅师忽然登上钟楼紧急鸣钟集众,命全寺僧人各各准备香火。众僧持着香火来了,都问是怎么回事。僧实禅师说:“此时江南某寺,有讲堂快要崩塌了,将会压死千多人。希望各位齐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祈解救。”于是经声佛号,响彻整个寺院。
没过几天,江南有僧人传来消息说,那一天正午时分,扬州某寺讲堂内正在讲解佛法,听众有一千多人,忽然闻到西北方向飘来一阵阵奇异的香味以及梵音经呗,从讲堂北门而入,一直传出南门。众人都感到很惊异,就随着声音走出讲堂想看个究竟。正当人们走尽后,讲堂就崩塌了,没有一人受伤。
粱朝皇帝听说后,三次下诏书请僧实禅师来梁都建康(今南京),他都不来。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十月十八日,僧实禅师圆寂,朝廷和民间的人都很痛悼。
[按]一念诚心,能使香烟梵呗,在瞬息之间飘达千里之外,由此便可以领悟佛说“一切唯心造”的妙义了。怎么能说修福超度亡魂,不可以一瞬间通到阴间地府;念佛求往生的人,不可以一刹那间到达西方极乐世间呢?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六祖惠能大师
《宋史》记载:宋朝绍兴年间,庐陵人周必大,做临安和剂局监官。有一天,和剂局突然失火,并延烧了附近的民房。
按法规,负责管理和剂局的人应当定死罪。周问管理的人:“假使是监官的责任,应当定什么罪?”管理的人回答说:“只不过撤销监官的职务罢了。”周就假报此次失火是监官(他自己)的责任,结果他自己被撤销了职务,而那个负责管理的人就免了死罪。
周回家后,与妻子父亲相会,父亲因为他失了官,很生气。当时,正遇上大雪,家童在院子里扫雪,父亲忽然想起昨夜梦见扫雪迎宰相,因此就不再批评他。以后周考中博学宏辞科,果然做官做到宰相,封为益国公,正应了他父亲的梦。
(按)自己犯了罪,世上的人还想嫁祸于人,何况别人的罪呢!周公反而引火烧身,并且以撤职为代价,他这位宰相度量,真是深不可测啊!
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劳劳奔走名利之心,便能脱尘劳而即觉路。...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故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寻常有娑婆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之所牵,而不得生,矧(shěn 况且)多爱乎?即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之所转,而不得生。矧(shěn 况且)多念乎?
盖爱之所以为爱者,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种种妙好,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之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之不归于一,则不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语,可谓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
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
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A finger points at the moon, but the moon is not at the tip of the finger. Words points at the truth, but the truth is not in words.)。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
明朝广平人张绣,家境贫困没有孩子。在家里放置一个空坛子,把日常节约下来的钱放在坛子里,十年才放满。
他的邻居有三个孩子,邻居因犯罪被流放,临行前想卖掉自己的妻子。张绣担心邻居的三个孩子因为失去母亲,会流离失所,随即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赎人,却还不够,他的夫人把自己的簪子也拿出来加在一起才最终凑齐数目,这样邻居的三个孩子就始终有母亲照顾了。
当天夜里,张绣梦见神人抱着一个聪慧的孩子送给他们,后来他们真的生了一个孩子,名叫国彦,官位做到刑部尚书。他的两个孙子我续、我绳,都官至布政使、按察使。
[按]爱护别人的孩子,自己就得到贵子。如果损害别人的孩子,那后果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依离杀、断杀,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依离邪淫、断邪淫,依离妄言、断妄言,依无贪著、断贪著,依无害恚、断害恚,依无憎嫉恼、断憎嫉恼,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
宋朝范文正公(范仲淹),在越州作知府,有个叫孙居中的,死于为官期间,孩子很小,家里贫困,家属难以回乡。范公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替他们准备船只,派遣下属送他们回去。临走前,又作七绝诗一首,说:“路过关卡盘查,就把我的诗拿出来。”诗文是:“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口不用问姓名,这是孤儿寡妇船。”因此,全家顺利回到家乡。
孤则无父,寡则丧夫,皆孱弱可欺者。此不矜不恤,正所谓无恻隐之心者也,尚可为人乎!吾力所不能及者,但当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务当尽矜恤之实。矜恤不必定费钱财,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为其排难解纷,申冤雪旺,皆矜恤也。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雲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
未覺不知。隨時流轉。故有三世。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滅即非常住真心。即為依他心。虛妄心。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心無所住,隨處解脫。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明朝有位名叫李崧的人,他是龚家奶妈的丈夫。奶妈死了,她喂的孩子锡爵,五岁就成了孤儿,家奴想杀了小主人夺取家产。李崧得知后,背着小主人连夜逃出城,可是城门已经关了。李崧跪下来求看城门的人,看城门的人怜悯他一片忠心,就放他出城了。李崧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投靠到小主人的外公沈氏家。
沈家感恩他抚养、拯救孩子,就让家里的童仆归李崧使唤,剩菜冷汤不能给他吃,然而李崧不愿接受这种厚待,还是像以前一样安守本分。后来锡爵中了进士,依然念及李崧的恩德。可是李松还是尽忠职守,坚持劳作,像以前一样。李崧死后,锡爵命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要祭祀李崧,不能改变。
[按]想要报答李崧的恩德,应当广修福德,回向给他,他才能真正得到益处。如果只是祭祀他,他不一定能得到利益呢。世俗想法做法,也就不过如此而已。好像小孩不高兴的时候,充其量就是哭。除了哭之外,还有其他擅长的吗?
明朝崇祯末年,吴江有位张士柏,妻子姓陈,很漂亮,可是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张士柏的哥哥张士松,图谋把她卖给乡里的土豪徐洪做妾。想着她肯定不愿意,就设计把陈氏骗到船上。陈氏嚎啕大哭,守节之志凛然不可侵犯。陈氏的父亲陈俊得知后就把张士松告到了县衙,县令章日炌收了张士松贿赂,根本就不理睬陈俊。又告到都察院监察御史路振飞那里。徐洪又贿赂某位大官员,反而以骂夫律论处,把陈氏关进了监狱。
陈悲痛不已,绝食三天。正好碰上主管狱讼的官员李至到来,听了他的冤苦,带他直接见察御史路振飞,陈哭诉完冤情后就自杀了。路振飞下堂行礼,答应为他洗冤,陈这才闭上眼睛。路当天就向上报告案情,张士松、徐洪立即杖刑处死,其余的同犯按轻重治罪。县令被罢免官职,向郡守辞官,在途中听到满船的鬼叫声,第二天就死了。某个收受贿赂嘱托的官员,突然生病成了哑巴,终生不能说话。
[按]这件事情有记传挽歌流传,都是感叹报应来得迅速。
你回头看那些养育你的人、帮助过你的人、教育过你的人,对你都没有任何指望、没有一丝回报的奢求,甚至已经把对你的帮助都忘了,却仍旧爱着你。那你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对你的爱的意义是什么?你就会觉得菩提行和菩提心有多重要,否则这些爱都白费了,你的生命中的这些美好都白费了,你的生命没有意义。
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
释迦摩尼佛在世时,有一个商人名叫弗迦沙,在罗阅城内被一头母牛抵死。牛的主人非常害怕,就迅速把牛卖了。买牛的人牵着牛去喝水,牛从身后又把他也抵死了。他的家人很愤怒,就把牛杀掉,把肉卖了。有一个农夫,买了牛头回去。在中途休息,把牛头挂在树上,一会挂牛头的绳子断开,牛头从树上落下来,这个农夫也被牛角刺死了。
当时的沙瓶王问佛此事的因缘。佛说:“以前有三个商人,借住在一位老妇人家里,答应给她房钱。可是这三个人看老妇人孤独无依,也没有什么能力,就趁她外出时逃跑了。老妇人回来发现他们逃跑了,就去追他们。三个人骂老妇人:‘我们已经给你房钱了,怎么还要呢?’老妇人没有办法,但是对他们恨之入骨,就咒怨道:‘愿我以后与你们相遇,一定把你们都杀了。’那时候的老妇人,就是现在的母牛。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等三个人。”
[按]这就是衰老而且贫苦的人。已经欺负她孤老无助了,还要欺负她的贫穷,这就是弗迦沙等三个人做的恶事。因缘聚合的时候,怎么会不偿还呢?
衰老,人人都不能幸免,也是最让人悲伤的事情。衰老时,头上两鬓斑白,牙齿脱落;身体骨瘦如柴。青筋暴起像绳索一样,背如弯弓,种种苦楚不堪回首。眼花耳背,行住坐卧需要人照顾。因此见到年老的人,一定要生起恭敬心,不要生厌恶心。要是生起厌恶不敬的心,自己将来衰老时也会被人厌弃;要是生起厌恶不敬的心,自己将来可能等不到老就死去了。
贫穷的人真是痛苦啊!大家都有华美衣服,丰足饮食,唯独他们饱受饥寒。大家都舒适快乐的生活,唯独他们艰难困苦。虽然贫困的果报都是自己造作的,可是有能力救济而不去救济,也就给自己后世种下了贫穷的种子。用财物救济穷困的人,只是救济他一时。劝穷困的人布施行善,是救济他的生生世世。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同样一张照片,有人看是灰鞋绿条纹,有人看是粉鞋白条纹。所有的心相都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