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梦授真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佛不离心。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杭州袁午葵,讳滋,生平喜欢布施。三藩叛乱的时候,浙江被俘虏的妇女很多,他曾经倾其所有救赎她们。又大量印制流通治病的良方,及警世格言、宣扬因果报应的善书劝化世人。

康熙五年,袁午葵家的婢女煮茶,把热碳放在了木桶里,碳上的火还没有完全熄灭,桶放在楼上床边,这个房间平时没人进去。他女儿虽然在隔壁房间养病,但是根本发觉不到。

当时他的女儿忽然看见一个已经去世的老婆婆,白天现身,用指甲掐她的脸,惊恐不已,大喊救命。家里人急忙赶来,看见木桶已经烧成灰,床已经烧焦了一半,火势不断蔓延,家人齐力把火扑灭了。

原来这个老婆婆刚来袁家的时候已经六十多了,袁家看她没有孩子,就留下来赡养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也来投靠袁家,袁家也留下来赡养,他们夫妇对袁午葵十分感恩。去世的时候,都已经八十岁了。知道的人都说老婆婆是来现形报恩的。

[按]这个老婆婆也是衰老而且贫困的人。袁午葵既怜悯她的衰老,又怜悯她的贫困,使夫妇二人安享晚年,袁午葵积了极大的阴德啊!所以这篇的题目是《鬼能止焚》


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不来受生。

欲界为欲界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种境界众生(六道)杂居之地,皆有色身(物质身)、亦有男女饮食之欲乐,天人也不例外,但天层越高欲念越低。欲界天位于人道之上,分为地居天、空居天,欲界天相较于两个级别的天——色界、无色界——为最低层级者。


《龙舒净土文》上说,一个有下生下品因缘的人,临终时已经有地狱的景象浮现在脑海里,这时如果诚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遍,就可以变地狱为莲花,也可以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至深、威力至大,就像铁石虽重,依靠舟船的力量也可以渡江;一颗针虽然轻,如果不依赖船只也不能渡江。所以罪业深重的人依靠佛的愿力可以往生净土,罪业轻微的人不依靠佛的愿力也难以往生。就像一个平生作恶的匪徒,一旦被招安就成了良民,借佛力而消除罪恶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又好比虱子和跳蚤,万生万死也跳不到一里之外,而附在人的身体上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佛的力量往生净土的人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那个平日杀生为恶的人去了极乐世界,被他迫害的众生岂不是枉死了,如何能解脱呢?是因为那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得道后将度脱一切冤亲,这岂不是比冤冤相报、永无出期的好吗?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宣子,在首山打猎,看见桑树下有一个饥饿的人,得知他三天没吃东西后,就给他食物吃。他只吃了一半,把另一半留了下来。赵宣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留给我的老母亲吃。”赵宣子让他吃饱,另外再送他食物给老母亲。

后来晋灵公要杀赵宣子,他刚进屋门,就险些被埋伏的士兵所杀,危难之时,忽然有个武士冒着生命危险救他脱离危难。赵宣子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说:“我就是当年在桑树下被你救活的饥饿之人。”赵宣子问他姓名以及住所,他却没有回答就退下了。有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是灵辄。”

[按]仅是给人布施了一顿饭,赵宣子就可以免死。须贾因有赠袍之情,便可以延续性命。谁说施舍衣食的人,仅是救济了路上的饥寒之人呢?

出门在外所受的饥寒和在家受的穷困相比,悬殊很大。旅居在外的人不是钱粮用尽,就是遇到患难之事,求助无门。他们此时到了有衣食则生,无衣食则死的绝境。如果能周济他们,那么我们花费的是有限的,而他们得到的利益是无穷的。

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捨.念.清净。

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无诤者佛性包含大千。无有斗诤。三昧者唐言正见。人中第一。无斗诤也。

明朝太史冯琢庵的父亲,生平乐行善事。在严冬的一天早晨外出,遇见一个人倒卧在雪地上,探视后发现此人已经冻僵了。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把他背回家,给他饮食并细心地照料。没过多久,冯琢庵父亲就梦到东岳大帝对他说:“你命中本来无子,因为你以至诚心救活了人命,天帝特赐韩琦来做你的儿子。”后来生下了琢庵,取名为琦,少年时便聪颖出众,二十入中秘,三十六岁官至宰相。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蓐。何为寒备。衾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真修也。真修者。不得勤。不得怠。勤则近执著。怠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此是初学入道之法门也。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优昙大师

宋太宗时期,张泌在史馆任职,家里有很多食客。一天皇上问他:“你家里怎么会有那么多食客呢?”张泌回答说:“我的亲戚、故友旧交都在这个地方生活,家境贫困,没有粮食。我的俸禄还有多余,就请他们经常来我家吃饭,而我们平日吃的也不过是菜羹而已。”一天皇上派人在张泌家附近守候,等到张泌家吃饭的时候,突然进入,拿取他们食用的饭菜给皇上看,见到吃的东西果真是一些粗粮、菜羹。皇上看到张泌敦厚质朴,就嘉奖他,张泌也因此得名张菜羹。

[按]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每顿饭吃的物品盖不住盘子的底,而他的父族、母族、妻族都得到了他的恩惠。范文正公一生清贫,而亲族中靠他接济度日的有几百家之多。因此可知想要帮助亲戚,要先从自己节俭惜福开始。

世俗称富贵之人为从容者,因为他们遇事时缓急都可以过去,不会到窘迫的地步。有些守财奴,害怕亲戚借钱,先装出一副窘迫的样子,让人难以开口。以为钱财只有储存才会保有,把钱借给别人就没有了。《庄严论》上说:“知足是第一富。”《优婆塞戒经》上说:“虽然有很多财宝,如果不能布施,也叫贫穷。”确实是至理真言!

富贵的人应当常想:同样都是人,他们为什么贫穷,我为什么富贵?想必是我过去生中知道行善积德,而他们没有做。假如我过去生中没有行善积德,我现在怎么能享受富贵呢?所以在享福的时候,应当努力修福。比如吃果子,要留下种子来年再种。又好像点灯,应该在灯火没熄灭的时候添油。

【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五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

身妙行,口、意妙行,是善也。不貪、 不恚、不癡,是善根也 。

菩萨人因地中。皆修四无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诸万行。方能成佛。

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为因;佛(觉)为果。是为“因地心,果地觉。”

罗维德在宁国任职时,一日去拜见刘寅,非常欢喜地说:“我今天有一件特别愉快的事啊。”刘寅问罗维德是什么事,他回答说:“刚才有十多个贫穷的族人因为遭饥荒来投奔我。我把积攒下来的俸银全部给了他们,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阻拦我,我因此而欢喜啊。”

[按]《景行录》上说:“富贵之家,有穷亲戚往来,是忠厚有福的气象。”现在的人反而以家里有穷亲戚往来为耻辱,厌恶和他们往来。这是多么卑陋的行为啊!

《经》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婆沙论》云:‘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

水旱灾荒,原从悭贪、鄙吝所致,盖众业所感也。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

广播里说:Judge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judged: condemn not, and ye shall not be condemned: forgive, and ye shall be forgiven. Luke 6:37 King James Version (KJV)

不审判别人,你就不会被审判;不责怪别人,你就不会被责怪;原谅别人,你就会被原谅。路加福音6:37詹姆士王版(KJV)

宋朝范文正公,在杭州做官,适逢当地灾荒,一斗米卖到一百二十文,百姓对此非常厌恶。范公了解情况后,反而把米价涨到一百八十文,而且到处张贴榜文,详细说明本地缺粮,不惜高价收粮。到处散播这样的消息。其他官员都不明白他的意图。过了几天,四面八方的粮商争相前来,当地的米价自然而然就降了下来,百姓都得到了利益。

[按]这正是灾荒时期大兴土木、修桥建寺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灾荒年没有收成,就都会罢工停业。岂不知百姓一无所事,反而是速死之道。只有大兴土木,修桥,建庙。能这样做,富足家的钱粮自然就能散布给穷人。这样对于富人没有一点损耗,却对穷人有利益。

佛游释中的时候,在释家都邑。拘萨罗王波斯匿曾经特地去觐见佛,佛问他为什么来,他说他认为佛法是正法,所以来看望佛。佛问他为什么说佛法是正法。他列举了以下内容:

一:世人好争,有问题都说对方不好;佛弟子不争,有问题都说自己不好;
二:世人染欲著欲;佛弟子修梵行;
三:世人多病苦;佛弟子不但少病,而且容貌端正,面色悦泽,形体洁净;
四:世人的聪明智慧不能解答佛提出的问题,而佛能够解答世人提出的任何问题;
五:向佛请教问题的人都能在得到佛的答复后生欢喜心;
六:很多自认聪明的人在听到佛的教诲后自愿皈依佛法;
七:很多自认聪明的人在听到佛的教诲后自愿出家受戒;
八:国王通过刑罚约束世人,而惩罚别人谁都可以做到,并没有让人心服口服;而世人在听到佛的教诲时如饮甘露,不用武力约束也能自觉遵守;
九:世人对国王好,是因为国王决定他们的性命;而世人对佛同样恭敬却不是同一个原因;
十:国王、两个大臣、佛在同一间屋子休息时,大臣总是把头朝向佛,而把脚朝向国王。说明大臣的内心深处更尊重佛;
十一:我是国王,佛是法王;我是刹利种姓,佛也出身刹利种姓;我是拘萨罗人,佛也是拘萨罗人;我今年八十岁,佛今年也是八十岁;我愿意终生供养佛。

—-摘自《中阿含例品法庄严经第二》

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

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湛然清净。常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

即心是佛

离欲.欲已尽。离恚.恚已尽。离癡.癡已尽。如来断一切不善之法。成就一切善法。

生天上还是得人身,全靠自己选择。每做一事,就成为能否再得人身的“因”:所谓齐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为口四恶。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五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得长寿报。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已空。而杀业俱在。若杀生以待宾。宾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已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曰。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明朝嘉靖末年,辽阳遭遇大饥荒,军民之间,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兵部侍郎王某上疏皇帝请求赈灾。商议下拨两万石粮食,陆运到山海关。押运粮食的费用,每一万石就要八千两的运费,地方官员为此很为难。

当时昆山的许伯云担任给事职务,他认为辽阳人遭遇大灾,命在旦夕。如果陆运粮食,用时很长并且会骚扰沿途官民,不如暂时放宽海禁,用漕运的船走水路,这样可以快速将粮食送达灾区。

许伯云就向皇上直言进谏,并以自己一家人的性命担保海运不出差错,这样皇上才答应他的请求。于是把原来的两万石,再加上天津的储备粮食一共十多万石,日夜兼程及时送到了辽阳,灾民欢天喜地的迎接,救活了许多人。现在这个地方还有祭祀许伯云的庙祠。

[按]许君极力谏言,用自己的性命做担保拯救百姓,他的一言劝谏给受灾百姓带来大利益。许君真是高尚啊!他对百姓的恩惠真是非常大啊。

明朝崇祯年间,常熟进士蒋畹仙,一次住在同科进士周明远家。当年大荒,百姓家破人亡,亲人离散。当时有个姓郭的人,要卖掉妻子,而又因为手中的孩子难以决断,随后又说:“我们各自逃生吧。”就将抱着的孩子放在了路边。

蒋公遇见后生起恻隐之心,对他说:“怎么能为了活命,而让一家人离散呢。”并问他需要多钱?回答道:“一十五千。”蒋公立刻拿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却只有十千,又向周明远借了五千凑够数额。周明远说:“世上的善事应当大家一起做,蒋公不能只让自己做好人啊。”随后也捐出五千赠给他。因为这一十五千钱,郭某的妻子也不用被卖,儿子也得以保全。

后来郭某有了家业,带着孩子来拜谢。蒋公得知后不让他们进门,并且不承认自己做了这件事情。所以这一篇叫做《自讳其德》

Malcolm Turnbull 推翻了Tony Abbott ,自己就被 Peter Dutton推翻。 宋太宗将南唐后主李煜毒杀;结果宋代末帝宋徽宗被金人掳走后,金国人对待他就像当年宋太宗对待李煜一样软禁并毒杀。佛家叫做因果(Karma)。基督说: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A command based on words of Jesus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

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若爱生时。便生愁戚.啼哭.忧苦。烦. 惋.懊恼。

不用手量,不用口说,偏要用称与斗。因为口和手都靠心来支配。有心就有自我的私心,不如斗称这样没有私心,公平公正。

公平就是该轻就轻,该重就重,没有丝毫差错。舜王巡查四方的时候,统一了度量衡。周王刚登基,就调查衡器是否标准。这不就是重视公平公正,不能以私心改变吗?说斗,包括了升和斛。说称,包括了丈和尺。说轻重,包括了多少、大小、长短、粗细。

斗称的公平,不能只是在斗称上找公平,内心要公平公正,平常要时时以公平公正自勉。做到功夫纯熟的时候,内心度量宽宏,不论用斗还是用称,自然不会有不公平。

任何善意,无论多么小,都不会是浪费。
No act of kindness, however small, is wasted.

北京的天坛有一面石鼓,上面刻写分明:“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以下两则故事正是例证:

帝君说:蜀地的人很多都会机械变诈、善于谋取利益。东郭的黎永正,本来是做车子的,厌恶工作繁重而且出货缓慢,就改行做斗斛了,后来又做衡器。过了一年,有人找他做深斗、重称,他就加倍要钱。还学会了做空中接丝,折底隆梁这样不公平的称和斗。他的技术越精湛,使用的人就越多,他造的恶业就越重。

我就派遣这里的天神段彦,在他的梦中鞭挞他让他悔过,可他醒来后还是不知悔改。又让他双目失明。还没到四十岁,他的妻子就改嫁了,两个孩子生来就是盲人,苦不堪言。但是他除了干这一行,没有其他活命的本事了。于是就用手代替眼睛,揣摩宽窄、长短,来应付这些需要的人。左手的五个指头朝伤暮残,脓血还没干,就又增加了新的痛苦,最后指头都断掉,不能做事了。后来在街上以乞讨度日,诉说着自己的罪状,三年就死了。两个孩子也相继饿死了。这样那些商贩才不敢用他做的斗称了。

[按]有个绍兴人,租住在苏州。善于做烊银罐偷银子。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正在家里做烊银罐,忽然有人把屋顶上的瓦揭去,他伸手掩盖,巨雷忽然劈断了他的半个手臂。虽然没死,但是却不能拿东西了。所以说制造的器皿稍微涉于欺诈的人,必定会遭到恶报。

佛临入涅槃前,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再转法轮。佛说:“我证佛果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个字。你说请我再转法轮,难道我曾经讲过什么吗?”佛又说:“从我成道开始,直到我现在所在的跋提河。在这之间,我从未说过一个字。”

所以在《金刚经》中,有“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也就是说,佛法在自性、自悟。佛经的作用是熏陶心性,唤醒本来的自心。

又有古人云“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

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

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