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

吉凶祸福,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不是肉眼凡夫所能知晓,然而因果报应丝毫不差。明朝扬州城有一个富人,开了一家南货店。临死的时候,将一杆秤交给他的儿子,并嘱咐道:“这是我发家的东西。”儿子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杆秤是乌木做的,中间藏有水银。卖东西的时候,把水银流到秤头,别人都以为重了,其实反而轻了。买东西的时候,把水银流到秤尾,别人以为不够,其实已经多了,这样才得以富裕。”他的儿子十分惊恐却不敢说。父亲死后他就立即把那杆秤烧了,烟中有雾,呈现出龙蛇的样子。

没过多久,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因此而感叹上天不公平,因果颠倒。一天做梦,到了一个地方,有官坐在堂上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命中原本应该富足,并不是用秤欺诈的原因啊。天帝因为他用心不正,做事不公,所以派遣破、耗二星投生到你家,来败坏你家,家败之后,会降一场大火把家产全部烧掉。如今你能弥补你父亲的罪过,做事公平,所以特意收回破、耗二星,并赐给你贤子,以后会富贵显达。你一定要多做善事,不要再怨天尤人了。”他醒来后方才醒悟,就更加坚定的做善事。他后来果真生了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

[按]吉凶祸福,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不是肉眼凡夫所能知晓,然而因果报应丝毫不差。以前姑苏城的尹某,善于为人打官司,找他的人很多。他后来生了一个儿子,相貌清秀,聪明无比。因此他悔过以前错误的做法,再也不写颠倒是非的状词了。没过多久,他的儿子忽然双目失明。他非常愤恨,又开始替人写状词。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儿子双眼又复明了。于是他就说上天无知,再也不相信因果报应、福善祸淫的道理了。他的儿子名叫明廷,在顺治己丑年考中进士。没几年,在赴任的路上遭遇乱兵,全家都被杀害,没有一个人存活。

元代优昙大师说:“卵、胎、湿、化、飞、走、虫、鱼,皆未来诸佛。”由是可以于众生生敬意,生爱心。《金刚经》讲“无我相”,由是可以于自我生克制,生虚无。一面于众生生慈心、悲心,一面于自我生捨心、无心。无我无烦恼,慈悲生菩提。

您没有见过卖奴婢的时候,母子相别的悲伤情景吧?慈母肝肠寸断,也是万不得已啊。于是洒泪嘱咐孩子说:“父母贫穷,连累你给别人当奴婢。到了主人家要好好做事,主家如果叫你,你要大声回应。主家如果教训你,就恭敬听从。同辈之间不要有纷争。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生来也是百般疼爱,想不到这么快就要分离了,我如果有钱了一定把你赎回来。现在你要自重自爱,不要被主家打骂。”嘱咐的话还没有说完,两个人就抱头痛哭。这种情形真是让人心痛啊!想到这里,怜悯抚恤还来不及,怎么能忍心苛刻责备呢?




北齐有个姓梁的官员,家里很富裕,快死的时候告诉他的妻子说:“我平生最喜爱的奴仆和马,必定要他们为我陪葬。”死后,他的家人用袋子装土压死了奴仆,马还没有杀。到第四天,奴仆忽然醒过来说:“我死后到地府,在门外过了一夜。第二天看见去世的主人戴着枷锁过来对我说‘我死后想要有奴仆伺候,所以才留遗言让你来。没想到现在各自受苦,谁也顾不了谁,我会请求冥官把你放了。’说完就进去了。

“我从屏风外偷看,见冥官问守卫说:‘昨天压出来多少油?’守卫答道:‘八斗’。冥官说:‘押下去,快压一石六斗来。’主人被拉出去,已经不能说话了。第二天见主人面带喜色。冥官问:‘压到油了吗?’守卫答道‘没有。’冥官问及原因,回答说:‘他们家请僧人诵经超度,一听见诵经声,铁梁就断了,所以没有压到油。’主人趁机请求冥官放了我,还让我转告大家:‘全靠你们请僧诵经念佛,免除了我的大苦,但是我还没有完全脱苦,请再为我多印经、造佛像,罪业也许就免除了。从今以后,祭祀的时候千万不要杀生,不但我吃不到,反而会增加罪报。’”


[按]去世之后不能让奴婢继续服侍自己,犹如罢官之后不能继续差使衙役。诵经为亡人超度,亡人能够获得福报;杀生为亡人祭祀,反而增加亡人的罪业,常理本是如此啊。




昔人云:「良辰美景,人逢之而色喜,物遇之而心悲,人于此时,骨肉团圆,珍差罗列;物于此时,母子离散,魂魄骇飞。故节日多杀生,最为残忍。试观割一鸡而众鸡皆鸣;屠一猪而群猪不食。念及此,虽嘉肴在御,黯然神伤矣。昔有句云,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最为悲切。」
又曰:「欲趣菩提,慈心为本;凡修淨业,济物为先。观夫飞禽走兽、水族游鳞、或树网罗、或拘笼槛,穿腮反翼,系足倒悬,将临汤火之间,欲赴刀砧之上,忧悲恐惧,变慴慞惶,望云汉以魂销,忆林泉而胆碎,虽知万死,犹冀一生,顾盼哀鸣,以求救拔,所赖触目垂怜,抽财赎命,开笼释槛,断缚解悬,施水焚香,合掌呪愿,法施事毕,或纵陂池,或放林野,皆由佛道展演悲心,上自人伦,下至蝼蚁,力苟能办,无不放生,因兹胜利,迴向西方,普愿众生,同成佛道。」

书中说:日常放一个竹筒,每天繁忙之余,念佛数声,然后向里面放一文钱。到一年后,把这三百六十文钱购买小动物然后放生。这样可以永无疾苦厄难,身体健康。如果再能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看古人的“忍”和“恕”:明朝司徒马森的父亲到四十岁才有儿子,儿子刚满五岁时,长得面目清秀,家人爱如珍宝。一天婢女抱着孩子出门玩耍,不小心把孩子掉地上,摔坏左额而死。他的父亲看到情况立即让婢女逃跑,就自己抱着死去的孩子回家了。夫人看见自己的孩子死了,极为悲痛,把他的父亲推搡撞击倒地数次。夫人寻找婢女要惩罚她,没有找到。这个婢女逃跑后藏在自己家里,说明原因后,父母都因为主人的宽宏而感泣,日夜向上天祈祷,希望主人能再生贵子。第二年就生了马森,左额上的伤疤还能看见。

[按]奴婢犯的过错,哪有大过杀害自己孩子的呢?宽恕婢女的罪,哪又能超过放她回去的呢?杀了我晚年才得的贵子,反而纵容她逃跑,让我也一起失去了这个婢女。这样的用心,他的孩子即使不会做官到司徒,他的父亲也为他积了福报。话说回来,那些为了子女而鞭打奴婢的,岂不是反而折了子女的福寿吗?

细说遇佛法的殊胜因缘:虽然有美妙无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至高无上的真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们的身体,最难听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来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天下人间都象漫漫长夜。不只是凡夫见识短浅,就是读书人也见闻有限。抬头看天,以为天上就只有太阳和月亮,不知道还有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以为追溯人类的起源,就是从盘古开始,不知道在无量劫以来,自己已经轮回了了数不清的岁月。天帝天仙自以为地位至高无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经也轮回六道。普通凡夫以为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不知道神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父母眷属认为死了以后就恩爱分离,毫无办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学到了佛法,就会了解,即使经过千生万劫,只要因缘相遇,就会有酬报的日子。好人一生坎坷,恶人春风得意,就说天道不公平,难以作依据,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连,善恶报应一定没有丝毫差错。

多么伟大啊!如来的圣典。难怪阿难汇集经典的时候,梵王和帝释都拿着彩旗和高盖来作供养,四大天王捧着高座四足来作护法。佛教圣典,难道是那些世间的普通书籍可比的吗!印刷经书,是延续众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够停止呢!

世尊在无量劫前,为求佛法,舍生入死。有时为求一句偈,或捐王位,或丢妻子,只要能求得佛法,一切都可以舍弃。本来象甘露一样滋润心地的大法,世间怎能经常遇到,但世人不知佛法难值难遇,往往轻视佛教圣典。他哪里知道再过二三千年,想要再看到一片纸一个字,已经不可能了。

《法灭尽经》说:“佛法将要消失的时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变白。”怎么还谈得上有三藏圣典呢(《楞严经》最先消失,《弥陀经》最后离开)!从此以后,要过八百八十万六千多年,才会再有佛法(贤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个小劫,都没有佛(人寿一减一增作一个小劫,每一个小劫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到第十五小劫时,师子佛出世后,相继成佛的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说是最为兴盛的时期。到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共四个小劫,又没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楼至如来出世后(即韦驮菩萨),就满了一千佛的数目,到这个时候,娑婆世界就坏了。

从此以后,再过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坏,二十小劫世界空,又过二十小劫,未来新的星球形成),才有日光如来出世(这是未来星球出现的第一尊佛)。佛法是这样的难值难遇,我们有幸生活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后的时代,恩遇三藏圣典,怎么能进了宝山却空手回来呢!

北俱卢洲的人,寿命都有千岁,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见忧愁苦闷的人们,听不见争夺吵闹的声音,和我们历史上唐虞三代相比,还胜过百千倍。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定认为不是一般的盛,但以佛法来看,还排列在八难①之中。因为他们只能享受痴福(由前世所修痴福而来),不信三宝,不知道有出世的大法啊(韦驮菩萨不能感化这一个洲的人,所以叫做三洲感应)!因此,当我读到有人焚毁经书的句子,就不禁对他生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来。

注:①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八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前三者因为生于三恶道,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洲人虽有福分,但不知佛法,仍旧轮回生死;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而生到的天界,当然也不能了脱生死;瞎子、聋子、哑巴,因业障所隔,自然就难闻佛法;还有世上一些有小聪明的人,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毁谤佛法;不出生在佛的度化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也不能见闻佛法。

有缘才会读,有缘就会读。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①,名叫须达多,想要找一个好地方,建造精舍供奉佛陀。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方圆八十顷(过去迦叶佛的道场也在这里),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

于是长者去请求太子,想要购买花园。太子说:“如果能用黄金布满全园,我就把花园卖给您。”须达多非常高兴地说:“园子已经属于我了!”就运来黄金,布置全园。

很快就要布满了,太子急忙说:“我是开玩笑的,不是真的要买。”须达说太子位尊,不会有戏言,一定要买下这个园子,太子却不去拿他的金子,于是共同商量一起供佛,把地上的金子用来建造了一千二百所精舍。

在奠基设计的时候,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忽然发笑,须达多问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说:“您正在这里规划精舍,而您将来所得升天福报的天宫此时已经先成了。”于是就把天眼借给须达去观看,须达看后很欢喜,问舍利弗到什么天最快乐,尊者告诉他是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有弥勒菩萨正在说法。须达听后说:“我愿意生到这个天上去。”

精舍建成后,国王、大臣和百姓,有十八亿人,一起来迎佛。世尊一进去,大方光明,天乐飘扬,天鼓自鸣,

注:①年纪大也指有道德的人。

(按)此即祇树给孤独园也。园中之树,皆祇陀太子所施,故曰祇树。须达恒周给孤独,故曰给孤独园。

这就是佛经中“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园中的树没有卖给须达,应是祇陀太子的布施,所以说“ 树”。须达因为经常救济孤独贫困的人,所以又称“给孤独”,那么“给孤独园”的意思就是须达布施的园子。




《增一阿含经》说,这一句话就可以生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这句话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所以然者。諸惡莫作。是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淨。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淨。

六祖曰: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意志象金刚石,不被任何诱惑所征服:美色、忧伤、喜悦、愤恨、悦耳的声音、痛苦...这一切都只是幻像。所以《金刚经》中有“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旦有染即被征服。




两个人享受的福分相同,才能互相为夫妇。其实不只是夫妇,亲人、朋友都只能在福报相同时相聚,福报不同时离开。以下两则故事,其一讲福报相同后再次成为夫妻,其二讲福报不同后不能再次相会。

一:同为夫妇《杂宝藏经》

舍卫国有位长者,在生时建造塔寺,死后升到天上。他的妻子因为思念丈夫,就常常去打扫他的丈夫所建造的寺庙。有一天,远远地看见他的丈夫对她说:“我是你的丈夫,因为建造寺庙的功德,就生到了天上。现在因为看见你思念我,所以就特意下来。无奈人身臭秽,不敢靠近。你想要再作我的妻子,那么就要尽心供养佛僧,修造打扫塔寺,并发愿生到我现在的天上。”这个女子就按照丈夫的话去做,命终以后,果然生到天上,与丈夫相聚。夫妇一起去见佛,佛为他们说法,夫妇俩都获得须陀洹果。

二:难为夫妇《分别功德论》

舍卫城里有一对夫妇,虔诚地信仰三宝,没有儿子。女人早死,生到忉利天做了天女,美丽端正,世人无法比拟。因为想知道人间谁能作的他的丈夫,就用天眼去观察。看见她原来的丈夫,出家为沙门,年纪已经很老了,正在天天打扫塔庙。她就把光明照到丈夫身上,使丈夫看见她,勉励他精进不懈,今后生天,再为夫妇。丈夫因为知道妻子升了天,更受鼓舞,加倍精进。后来天女再来看望他说:“您的功德已经超过我了,我不配得到您作我的丈夫了!”比丘一听,更加发奋努力,获得了罗汉果。

须陀洹果:最初一级罗汉果报,七次生天上,七次生人间之后,就了脱生死。

真如之理。上至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转六道。亦未曾失。纵悟成佛。亦未曾得。

一刻可以改变一天。 一天可以改变一生。 一生可以改变世界。


佛悟道后,第一个帮助的人就是五百世前迫害自己的人。故事如下: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五百世,是一名初地菩萨,于“因”地修行忍辱。一天,仙人在林中静坐。当时的国王叫做歌利王,带着宫内的嫔妃和大臣们一起出游狩猎。由于困倦,歌利王自己在林中睡着了。等他醒来后,发现左右服侍他的宫女嫔妃都不见了。于是,歌利王亲自入林中寻找宫女嫔妃们。

结果发现这些宫女嫔妃们围绕着仙人正在礼拜。国王大怒,他对仙人说:“你为什么这么随意的看我的嫔妃宫女!”仙人说:“我对于女色没有贪著。”国王说:“你为什么见色不贪?”仙人说:“我持戒。”国王说:“什么叫持戒?”仙人说:“忍辱就是持戒。”国王就拿起刀割仙人的身体,并且问仙人:“你痛吗?”仙人说:“其实不痛。”国王就用刀一节一节的肢解仙人,一边做一边问:“你痛吗?”仙人说:“其实不痛。”当时在国王身边的辅相大臣对国王说:“这个人是个不一般的人。在这样的苦患下,脸色忻然,无所动摇。您何必这样伤害他呢?”国王这才住手。

这里的国王就是五百世之后的憍陈如,这里的仙人就是五百世后的释迦牟尼佛。

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人间佛陀释迦牟尼佛后,亲自去鹿野苑找到五位昔日的道友,将自己证悟的四圣谛、八正道向他们进行了解释,听到佛初转法轮后,他们五位归依了佛陀,成为最早的五比丘,组成了佛教最初的僧团。憍陈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听佛说法后,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位阿罗汉。

佛修行忍辱的目的在于放弃四相,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心与慈俱。遇到冷漠的人,想到他因从前被别人冷漠才有今天的冷漠,应生怜悯心,应于自心生温暖想,生感化想。以自己一寸暖心融万年坚冰需要信念。西人说: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能驱黑暗。即此意。慈心、悲心即菩提心。能驱黑暗即光明。若有一刻光明即能驱万丈黑暗。六祖说: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六祖惠能大师至广州法性寺,正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讲到“风吹幡动”的时候,一个僧人说“风动。” 另一个僧人说“幡动。”众人议论不已。惠能大师上前讲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此意正与《金刚经》契合: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金刚经》




医药能治四大不调之病,却不能治疗因果引起的疾病。下面这件事就是例证:

汉景帝时,分封的七国首领骄横放肆,其中吴国有谋反的意图。晁错看出了这种苗头,担心发生乱变,就劝皇帝想法削减封地。七国一听到这件事,就马上起兵造反。皇帝很忧惧,正要商议征讨,吴相袁盎因为和晁错有私冤,趁机劝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就被腰斩于东市。仆射邓公上书伸冤,皇帝才开始后悔,但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这件事过去好久,到了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位悟达国师,在还没有显露声名时,和一位僧人偶然在京城相遇。这个僧人得了大病,大家都很厌恶他,唯独悟达国师格外恭敬,没有一点厌恶的样子。以后分别时,这个僧人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嘱咐他说:“您今后如果出现了危难,可到西蜀彭州茶陇山来找我,山上有两颗松树作为标记。”悟达住在长安,德望一天天增高,懿宗拜他为国师,赐给他沉香宝座,皇恩一天天加深。

忽然有一天,国师的膝盖上长出一个人面疮,吃喝与人一样,使国师万分痛苦,最好的医生也不知是什么病。在这个时候,悟达忽然想起病僧的临别嘱咐,就直往茶陇山去。到的时候已是黄昏,四顾无人,正在徘徊时,远远望见烟云里有两颗松树,就往这个方向走去,果然遇见了那位病僧,悟达就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痛苦。病僧说:“没有关系,这山岩下有泉水,明天早晨去洗一洗,就会好的。”

第二天早晨,一个童子带他到山泉下,正在捧水的时候,那个疮忽然大喊:“不能洗,我还有冤情要说。国师博古通今,曾经读过《西汉书》上记载的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国师说:“读过。”疮说:“您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腰斩于东市的冤情怎么样呢!我几世都想要报仇,只因您十世作高僧,严持戒律,想要报仇也没有机会。现在您受皇上恩宠,生起了名利心,损害了您的德性,所以就有机会报仇了。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来洗我,就不再与您结怨了。”悟达一听,心中大为震动,当他捧水洗疮的时候,痛彻骨髓,昏死又再苏醒,疮就不见了。后世流传的三卷《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在病好后所作的忏法。

注:①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论家,颖川(河南禹县)人。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为太子(景帝)信任,号“智囊”。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他劝景帝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防止叛乱,保持国家稳定。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袁盎所谮,遇害。

②袁盎(?-前148)字丝,汉楚人。父徙居安陵,文帝迁淮南王于蜀,盎谏不听;王至雍病死,盎又请立子三人为王,于是名重朝廷。为吴相,景帝时晁错令人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为庶人。吴楚七国反,盎劝景帝诛错。乱平后,为楚王礼相,病免居家,后为梁王所杀。

补: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治世,也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时代。但在景帝时,也出现了“七国之乱”。因为汉初大封同姓为诸侯王,地方实力膨胀,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一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横行无忌。特别是吴国已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吴王刘濞骄横放肆,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为了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汉景帝继位后,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将分封诸侯土地划规中央直接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为此联合胶西王、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王,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举兵叛乱。吴相袁盎趁机陷害晁错,景帝错信一面之词,杀了晁错。但“七国之乱”并没有就此平息,邓公对景帝说:“吴王造反已经准备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发难,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杀错了,以后谁还敢替朝廷出主意呢?”景帝这才醒悟,但悔之晚矣。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

(按)迦诺迦尊者就是释迦牟尼世尊的罗汉弟子啊!国师和他相见时,只是一个病僧,怎么会知道他不是凡人啊!迦诺迦的尊号,等到疮口说话才知道,这样的业报病,哪能用世上的药治好呢!

补:有些病用医药能奏效,有些病用再好的药也不能奏效。医药能治四大不调之病,却治不好因果病。悟达国师就是很生动的一个例子啊!



萨埵王子在出游时,在林中遇见一只雌老虎。这只虎生了七只小老虎,可雌虎由于七天没有捕获猎物,一滴奶水都没有。小老虎眼看要饿死了。于是萨埵王子自己趴在老虎的身边,把自己送给这只雌老虎做食物,以救助雌虎和七只幼崽。

有一只鹰追赶一只鸽子,鸽子为躲避鹰的追赶冲到正在静坐的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担心鸽子被鹰吃掉,于是把鸽子藏在自己衣服里。这时鹰飞过来找鸽子,却找不到,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这个人看到鹰这么饿,于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一块,喂给了鹰。

这两件事中的人都是一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不同年代里,在投生成为王子、仙人的时候所做的事情。佛在成佛之前的无数劫一直在修行。从未间断。第一件事记载于《金光明经》,第二件事记载于《殑伽经》。只有不间断的修行才能进步。





从佛像的起源看佛教的理念:

最初在释迦牟尼在世和涅槃后100年的佛教,被称为原始佛教。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佛是没有造像的。

在《金刚经》中可以看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佛教重视每个人自我的醒悟,而不是外在的偶像追求。也就是《达摩血脉论》所讲“心外无佛”。所以今天大家拜佛应该理解为拜自己的心。

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他也仅有一次同意别人画自己水中的倒影,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佛像着衣都是水波衣纹的原因。记载如下:

据经典记载,悉达多太子出生7天后,其母去世而升至忉利天。成佛以后的释迦牟尼佛最先想到的是母亲,所以就升至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而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护法优填王担心他走后自己心生思念,就请求释迦牟尼能不能把他的像画下来刻成像。经释迦牟尼同意,优填王找来国中最优秀的画师,请释迦牟尼佛走到水边,按照水中的倒影绘制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之后,优填王又请雕刻师以旃檀木为释迦牟尼刻像,这就是旃檀佛的来历。

后来,按照佛教传统说法,凡是右手结施无畏印、右手结施与印的释迦牟尼立像,不管是什么材质,都称之为旃檀佛;而且立像身上必须是水波衣纹。





九个由因果引出的秘方:

1.预绝恶疮疯癞神方: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挞奴婢,不殴扑异类,不以秽手触经书,布施膏药,不鄙厌身生恶疮者。

2.预绝盲聋喑痖神方:不欺盲聋喑痖人,流通佛语,施香灯油,不视淫杀之事,不窥人于隐密,不以恶眼视父母师长僧尼,明目之人不习卜筮以妨瞽者之业,不遮闭禽兽之目,不听妻妾之谮以疏父母,不听信邪说,不窃听人隐亵事,不信人死断灭无有应报,不谤三宝,不窃议君亲师长,不以利口顚倒是非。

3.预绝虚劳怯弱神方:事亲服劳不倦,礼拜三宝,周给病僧,能代病者之劳,不尽奴婢及下贱人力,能节耕牛乘马之力。

4.预绝短命夭折神方:孝养父母,戒杀放生,不畜猪羊鸡凫等物,不造杀生器皿,劝屠人庖人打鸟人等改业,印施戒杀放生因果善书,医道不精不敢应世。

5.预绝妻子离散神方:不毁鸟巢,不掘兽穴,不捕蟋蟀。

6.预绝牢狱闭系神方:不轻讼,不笼闭鸟兽,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猪栏鸟笼及关闭虫鱼之物。

7.预绝贫穷苦楚神方:养亲不敢计所费,斋供僧尼,周恤亲党,布施贫穷,贫人不与计利,不拒假贷,不取非分财物。

8.预绝容貌丑陋神方:事亲有婉容,和颜奉尊长,塑画佛像,修补佛像,施香灯油,劝人息讼,谦恭接物,不以暴怒凌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9.预绝愚痴邪见神方:尊信三宝,敬惜字纸,崇重师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亲近有德高僧,发明三世因果之说,删削谤佛之书,诲人不倦,不轻鄙无智之人。

以上各项,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赞叹随喜作。(自己做、教别人做、赞叹别人做都算数)





佛法是不二之法。六祖与印宗法师对话讲得非常清楚: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