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自性 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黑夜难行的地方,忽然放置一盏灯光,就好比给瞎子安上了双眼,给黑夜送来了太阳。有什么样的好事能比得上呢?因此,有灯则眼前了了分明,施舍的人就会得到眼光明亮的果报。有灯则心中没有忧虑,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欢喜快乐的果报。有灯则不踩到烂泥污秽的地方,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清洁干净的果报。有灯则狗叫不受惊,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无所畏惧的果报。有灯则消除别人的疑心,施舍的人就会得到举动光明的果报。有灯则不跌倒损伤,施舍的人就得到健康无病的果报。有灯则不掉进山沟河井,施舍的人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谁说点夜灯,单单是照见别人走路呢?

世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尽在黑暗中轮转。谁是有灯以照者?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后前世后世,恍然各有一灯矣!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为人也;归依三宝,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则燃智慧之灯也!


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下雨的时候寻找彩虹
当天黑时寻找星星。——奥斯卡·王尔德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司马光 《家训》




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从宫门到祇园精舍,到处都点上灯。当时有一位贫穷的老婆婆,看见国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伤,就拿二钱去买油,用以点灯。

这二钱只能得二合油,卖油人很受感动,赞赏她的至诚,就赠送给她三合。估计这些油还点不到半夜,老婆婆就暗暗发誓说:“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这盏灯通宵不灭!”

这天晚上,国王点的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独老婆婆的灯,通宵达旦,光明如昼。第二天早晨,佛弟子目连尊者用袈裟扇这盏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诉目连尊者:“这盏灯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灭的,这位老婆婆已经在前世供养一百八十亿佛,再过三十劫就会成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今世贫穷。”—贫女施灯《阿阇世王受决经》

(按)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那么布施的善行,实在不能停止啊!




《楞伽经》: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
《维摩经》: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临流踯躅,叹隔河千里之难。忽然载而渡之,是所谓绝处逢生也,予人以绝处逢生,其人亦必绝处逢生矣!

从江河中渡人,其功固大;从生死中渡人,其功尤大。从江河中渡人者,恩在一时;从生死中渡人者,恩在世世。

一切凡夫,皆在生死轮回之此岸,唯有六种大功行,可渡之而到于彼岸。彼岸者,诸佛菩萨超出三界之岸也。六种大功行,即六波罗蜜也,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也。




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

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尽外妄。乃见真性耳。

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得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

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真性众生皆有。除尽外妄,真性自现。每个人都是未来的一尊佛,现世果报如果有意义可言,就在于不断帮助人消除外妄,明心见性。



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里穷苦得很,他自己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呀、藿呀,那一类不好的野菜。因为奉养父母的缘故,他常常步行到百里以外,用自己节省的钱去买了米背回来给父母吃。

等到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历,游到楚国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跟随他的车骑有一百多辆,他受赏赐而积聚的谷米,有一万钟的富。他坐的时候,就茵褥重叠,吃的时候,就鼎食满前。

可这时候,他就叹气着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但是要想像从前一样吃着藜藿的野菜,仍旧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父母,在这世里,断断不能够再有这种日子了,叫我怎不伤心呢?

孔子说道,仲由的服事父母,可以说是“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六祖惠能大师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我本身是万缘假合:前世生某处,今世投某处,后世至某处;

周围的人是万缘:前生遇某人,今世遇某人,后世遇某人;

众生是假合:某因至某果,得天身、得阿修罗身、得人身、得畜生身、得饿鬼身、得地狱身;

寿者是假合:凡有有即有无,凡有寿即有限;

由上四点,我、人、众生、寿者都是相,相尽处即是菩提。




“鹦鹉始末”摘自《贤愚因缘经》:

舍卫国须达长者家里有两只鹦鹉,天性机灵聪明,能听懂人说的话。看见比丘来了,就先告诉家人迎送。阿难看见了,就为它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它们听了很欢喜。

后来鹦鹉睡在树上,因为前世的恶业,被野猫吞食;因为听法的功德,死后神识生到四王天。

佛说:“这两只鸟在四王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化乐天,在化乐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回生到化乐天,再到四王天,这样反复七次,就会生到人类中来,出家修道,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名叫修昙摩,都获得了阿罗汉果。

(按)虽然听说了四谛的道理,但仍然被野猫吞食,可见过去的业报难以避免;虽然被野猫吞食,但最终出了三界,可见佛法听闻的利益。那些求生净土的人,如果平时勤奋修持,发大誓愿,那么不管他是否能够坐脱立亡,还是被蛇咬伤或者老虎吞食,都不妨碍他往生西方!

另:虽然身上都长着羽毛,但禽鸟和鸡鸭就大不相同。因为鸡鸭的罪业重,所以就一定会得到被杀的报应;禽鸟的罪业轻,所以就不一定得到被杀的报应。如果登山捕捉禽鸟,这就是使罪业轻的众生得到了被杀的重报,这杀生的罪业就是我们自己造的了!

《梵纲经》说:“如果是佛弟子看见动物,就应当心里默念‘你是畜生,应当发菩提心!’不这样去想的,就犯了轻垢罪。”那么看见各种禽鸟,想要救度它还来不及,怎么还能忍心捕捉吞食呢!




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

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

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

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



唐朝并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每天都念诵《法华经》和《金刚经》。贞观末年,鸽子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个窝,不久就生出两只小鸽子。老僧每天用饭食喂养它们。

后来两只小鸽子都掉到地上摔死了,老僧就把它们收埋。过了十来天,老僧梦见两个小儿对他说:“我们原来因为犯了小罪,就投胎变鸽子,近来因为听法师诵经,就脱离了鸽子身,投生某村某姓,再过十个月,就会出生。”

老僧按他们讲的日期去看望他们,到那个人家,果然生下两个儿子,喊他们鸽儿,他们一齐答应,但答应以后,再过了一年多才会说话。—鸽得人身《法苑珠林》

(按)刚生天的人,还能记忆前世的事情,等看见天女以后,就迷失了本心,不能再记忆了。鸽儿的应答,就是刚生时还没有忘记他们的前因。




一切众生于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为有也。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经》第三品

《维摩诘所说经》,约在西元100年前后,开始在印度流传。在西元183年,由支谦首次汉译。目前中文的版本有三种版本,分别由三国支谦/罗什/玄奘大师翻译,其他版本则不明或未发现。

‘维摩’代表“无垢”,为鸠摩罗什的音译,而后玄奘所翻译的‘无垢’则为“维摩”意译。罗什所翻经名中之‘诘’字在梵文为 “Nirdésa",意在“解说”和“宣说”,英文应可翻译为 "EXPOUND",而玄奘则就用‘说’字来翻译。就三种版本中,只有罗什将佛经的主角归于维摩诘本身,而支谦和玄奘还是将佛经的主角放在佛陀身上。

本经典的梵文本于西元1999年于布达拉宫中发现,被判定为12世纪(1140年)的手抄本,由圣严法师的母校大正大学的团队发现。

在中国的甘肃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许多维摩诘的变经图画,而以前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时僧人也以演绎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可以说是佛法世俗与大众化的开端和鼻祖。本经也是少数在法会时不使用,但反而以文学作品流传于世的佛教文学经典,胡适将它说是“最美的佛典文学”。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和思想,深深影响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谓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维摩经》在禅宗与净土宗中,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在藏传佛教中也是丹珠尔的首卷中。

《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六祖坛经》云: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兰溪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名叫童际飞。他在崇明开药店。康熙癸丑年,童际飞买了一些鳝鱼放生。

几天后,童际飞梦见鳝鱼喷水救火,旁边一位神说:“这是报答救命的恩德啊!”醒来后,他不知其中是什么意思。

没有多久,童的邻居家失火,就要烧到童家了。正在这时,突然转了风向,童就免除了火灾。到这时,童才知梦所预告的是鳝鱼报恩。

见自己过失.功德。见别人过失.罪业。—《华严经》


《楞伽经》讲“无我相”与“无法相”:

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

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

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

而上述《楞伽经》所讲,正与《金刚经》相同,即是:“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昔日耕牛乞求性命的歌谣,今日读来仍可以软化冰冷的心:

大棍打耕牛,为何不快走。耕牛两眼泪,一步一回头。眼花脚无力,有苦难开口。等到稻谷熟,牛病毛已秃。不念从前劳,反卖给屠夫。边走边流泪,突然把苦诉:我到您家来,报答并不薄。一面小心耕,一面受鞭扑。餐餐吃水草,从不嫌淡泊。吃尽千般苦,稻禾才有谷。收谷进粮仓,弃我于油锅。您卖我得钱,我却受煎熬。肠断骨犹疼,命在皮先剥。如留我过冬,天将赐你福。您既有爱子,我也怜幼犊。定要杀我身,劝您饶我犊。寄语小牧童,不要打耕牛。悔恨我前生,为何贪牛肉?半斤还五两,莫以强欺弱。出榜禁杀牛,看见若无睹。私自宰耕牛,唯利就自图。不想到今朝,报应如此速。不见好心人,变成披毛畜。只见杀生者,临终恶鬼捉。三代不食牛,必定得大福。怨怨要相报,不要结冤仇。我是前车鉴,您莫步后尘。后牛哀后牛,无穷受痛苦。作此讨命歌,请您反复读。




我们这个地球分“成住坏空”四大阶段,合80小劫,共为一大劫;每一阶段,即一中劫;每一中劫,有二十个小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百岁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时,再增;仍是每隔百岁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为一小劫。

人类观测到的地球历史只有46亿年。我们这个地球,在“成”的中劫20个小劫中,没有佛出世,到“住”的中劫第8小劫才开始有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在第9小劫出世,而弥勒要到第10小劫的人寿自84000岁初减时期降生人间成佛,号称弥勒,以继承释迦佛位。

在贤劫中一共有1000尊佛出世,第1尊名“拘留孙佛”,第2尊名“拘那含牟尼佛”,第3尊名“迦叶佛”,第4尊就是“释迦牟尼佛”,第5尊才是“弥勒佛”。我们人类本次文明有记录的历史只有500万年,所以之前的4尊佛,我们只了解最近的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只因我们的文明历史记录太短暂了。

第5尊佛弥勒佛将出世于第10小劫。也就是再过56亿7000万年才会再有佛出世间。且行且珍惜!

“弥勒佛”就是今人所称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尊佛,现在还在我们头顶上的天界,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重天,叫做“兜率天”的天宫,“弥勒内院”居住;为兜率天的教主,天上天下,都知道他现在还没有成佛。可是他的菩萨地位,已经很高很高,高到和佛陀差不多了,是一位一生补处的等觉大菩萨;就在兜率天等候着将来下生我们这个人间成佛,是现在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的下一尊佛。

当释迦世尊成佛以后,弥勒曾在释迦座下为弟子,在世尊当时的弟子中,他是一位杰出而顶顶有名的大菩萨,世人都称他叫“弥勒菩萨”。世界上各处,现在的寺院里,或在家人的佛堂,大部分都供奉有这位菩萨的造像,笑口常开,大肚包容,使人见之,皆大欢喜,在处世做人方面,给人们以莫大的启示,是一位人人不可缺少的菩萨。

“弥勒”,是这位菩萨的姓氏,译为汉语为“慈氏”,故有人称为“慈氏菩萨”;名字叫“阿逸多”,意思就是没有人能胜过他,故又有人称他叫“阿逸多菩萨”,或“无能胜菩萨”。这位菩萨,在释迦佛出世后,生于古印度南天竺波罗捺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外国人又有以阿逸多为他的姓,弥勒为名,如美国,称呼人的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这是他们的习惯。

弥勒菩萨修行,已经多生累劫了。在久远劫时,他的名字叫“一切智仙人”,正逢“弥勒佛”出世,他闻佛讲说慈心三昧经有感,当即发愿自己要学弥勒,也要做弥勒,效法先佛,行菩萨之道,广度众生,乃至将来成佛。因此他的名字,累劫以来都叫“弥勒”。

弥勒菩萨,在释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他就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原来他出生的地方,结跏趺坐入灭,当时身现紫金色,光明艳丽,世所罕见,舍此色身,乃上生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众,对于五欲之乐,皆能满足。可是弥勒菩萨在天宫,是当教主,度化天界众生,不是贪图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我们地球的人间四百年那么久;兜率天一岁,就是人间十四万年。弥勒菩萨的天寿是四千岁,合算地球的时间,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还有那么久远的时间,他才能下生人间成佛。所以现在的佛教徒都尊称弥勒菩萨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那时乃是一个丰美和乐的世界,所以世人将会称他为“富贵佛”或“欢喜佛”。

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着;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



因果可畏。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最小的妾叫做毗舍离,才智双全,波斯匿王把她当妹妹看待。她有三十二个儿子,都力大无穷。

有一次,最小的一个,乘象过桥,碰上宰相的儿子,就把他摔伤在桥下。宰相子怀恨在心,暗中谋划报仇,制成三十二条七宝马鞭,内藏利刀,到毗舍离家,每人各赠一条。又偷偷报告国王,说这三十二个人,天下无敌,现在阴谋造反,马鞭里都藏着利刀。国王派人搜查,果然马鞭里藏有暗器就立即斩下了三十二人的头。然后把人头封得严严实实,送到毗舍离家。

这一天毗舍离正在请佛斋僧,看见国王送东西来,以为是帮助斋戒,非常欢喜,想要打开。佛不准她打开,等僧人饮食完毕以后,佛就对她说法,毗舍离得阿那含果。这时才打开盖子,看见了三十二颗头,因为断除了爱欲,就不生仇恨心。

但三十二人的妻家都是大豪贵,集合兵马,决心报仇。国王非常恐惧,逃到佛的住所,兵马就围住了祇洹,寻找机会,要杀国王。

阿难启问其中缘故,佛说:“过去世时,这三十二个人一起偷了一头牛,走到一个老太婆家里,老人很高兴,为他们准备杀具,大吃一顿。当时的牛就是现在的国王,偷牛的人就是现在的三十二人,老婆婆就是现在的毗舍离。因为三十二人杀牛,所以以后多世他们就被牛杀;因为老婆婆见杀欢喜,所以多世就常常看见三十二人被杀而愁苦。”

三十二家亲族听佛所说,愤怒顿息,不敢再杀国王,一起向国王忏悔罪过。国王也赦免了他们的罪。

(按)三十二人出身豪贵,都有前因。佛说:迦叶佛时,有一个女人,用香涂塔,三十二人一起帮助她。所以多生以来,他们经常生在尊贵家庭,并且互为母子。现在遇佛,又各得道果。



关于“四乘佛法”与“一乘佛法”,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分明: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为慈悲而感动。
以善良为指引。
为爱打开心扉。
宁静充满内心。

—朱尔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