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伏虎应真》:竹下婆娑,坐而顶露。嗟尔牛哀,何不可度。亦无慈力,亦无威神。芒鞋木杖,随物为群。冯妇攘臂,刘昆渡河。世传奇事,奈何奈何。
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刘伯温
初,陈留刘昆为江陵令,县有火灾,昆向火叩头,火寻灭;后为弘农太守,虎皆负子渡河。帝闻而异之,徵昆代林为光禄勋。帝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帝叹曰:“此乃长者之事言也!”顾命书诸策。—《资治通鉴》(汉纪)
乾隆题明代丁云鹏《扫象图》:鹿苑談經,本無一字。象教指月,乃有三乘。是三即一,何有非無。慧日法雲,尼拘律下。大士偃坐,天人和南。見有象者,夫何不掃彼三十二真塗毒鼓?
扫“象”即扫除“诸相”之意。佛于鹿野苑讲经,未尝说一字。一乘佛法为不二法门,以不住相为住。故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皆应扫除。图中普贤大士,端坐在红衣童子旁。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若起过去心者,过去已灭,心不可得。
若起未来心者,未来未至,心不可得。
若起见在心者,见在不住,心不可得。
三世俱不可得故,即无起作。
无起作故,于其罪相何所见耶。
善男子,
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
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
心无造作,无作者故。
心非幻化,本真实故。
心无边际,非限量故。
心无取舍,非善恶故。
心无转动,非生灭故。
心等空虚,无障碍故。
心非染净,离一切数故。
善男子,作是观者,即于一切法中,求心不可得。
何以故。心之自性,即诸法性。
诸法性空,即真实性。
《本生心地观经》云:
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
心法本源。不染尘秽。
云何心法。染贪嗔痴。
于三世法。谁说为心。
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
诸法之内,性不可得。
诸法之外,相不可得。
诸法中间,都不可得。
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一切如来,尚不可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琉璃光法王子。观世间众生。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尽同一虚妄也。—《楞严经》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祂们以大慈悲心,为度众生示现菩萨形象,重入世间教化救苦。观世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他的过去佛号是正法明如来。《法华经普门品》当中提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种化身,因应众生的需要而现身说法。他可以化身为佛、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执金刚神等等。图一是公元9世纪波罗王朝时期那兰寺的观世音菩萨像。图二是中国北宋观音菩萨像。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分毫不差:万历己丑,太原船户王彦须,借了一个富翁一两八钱未还就死了。有一天,富翁看见王腰系白带,走进牛栏里面去了,一会儿,就报告牛生了崽,走去一看,腰下有白纹。牛长大后,叫看牛人卖出去,嘱咐只卖一两八钱。路上遇到何屠户,就按这个价买去了。后来有一个农夫,看见这条牛很强健,就把价钱提到二两六钱,买回耕田。这条牛很善耕田,而且不要人去照管。有一天无故死在山岩下,农夫非常遗恨。不久他知道了牛是从富翁家里卖出的,就问这条牛为什么只卖一两八钱。富翁说:“这条牛就是王彦须,他只欠我一两八钱。”何屠户一听,忽然有所觉悟说:“王欠我肉钱八钱,所以我就多卖八钱了。”过了一段时间,农夫也恍然大悟说:“我曾经欠王彦须的银钱未还,到今天就还了。”大家都感叹因果的奇妙。
拜佛即自净。拜佛时姿态端庄,容貌慈祥,此为身业净。拜佛时,口称佛号,语音柔和,此为口业净。拜佛时,心地平正,祥和宁静,此为意业净。所以,拜佛有自净身、口、意业的妙用。
另一方面,只要有净、不净的区别,仍然属于“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如果拜佛拜到没有净、不净的区别,就达到了一乘境性。只要内心不执着于所得,不执着于礼拜本身,就不会著于法相。《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不正确的法不能学,正确的法也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也不可执着。所以,拜佛是法,而且是正法。但如果过于执着就偏离了正法。所以即使拜佛也要重在拜心,而不可执着于形式。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觉妄之心。即是非心。本无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云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人之所以独贵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书也。手能书,则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仅闻一世;手之所言,可达万里;口之所言,止于当时;手之所言,可垂后世;口之所言,人以耳听;手之所言,人以目听;口之所言,片时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于人也。世间若无文字,则官吏无以为治,政令无以为凭。岂独家不能家,亦且国不能国矣!人之受恩于字者如此,而谓字纸可轻弃乎!
字纸当然不能丢弃,文字更加不能丢弃。不和顺亲人,一生就丢弃了孝字;不友爱兄弟,一生就丢弃了悌字。如此一一检查,那么被我们丢弃的字就很多了。至于包东西,糊窗子,到处乱堆乱丢,只不过是字纸罢了!
有人怀疑苍颉造字,开辟了万古文字的渊源。他认为既然造字,就应当只有上天雨谷,为什么还有饿鬼夜哭呢?他不知道世间文字,既有正用,又有邪用。上天雨谷,是因为正用的缘故;饿鬼夜哭,是因为邪用的缘故。
补充:在当代社会里,文字的功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用减少,邪用上升。文字的教育性一天天减少,而它的商业性一天天增加。文字广泛用于商品、广告、包装等牟利的场所,到处乱丢乱放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已经发展到与淫秽为伍,诲淫诲盗的书籍和录像象瘟疫一样正在流传,神圣的文字已经严重贬值。没有文字,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将丧失殆尽,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文化知识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既可以传播文明,也可以传播罪恶。传播文明的文字,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传播罪恶的文字,我们应该立即焚毁。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它没有阶级属性,也没有好坏之分,但因为它是传播文明的使者,所以我们对待一切文字就不能等闲视之。那么随便丢弃字纸,自然就不是一种文明的举动了。既破坏了环境,又是对人类文明的轻蔑。所以一切废弃的字纸,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堆放场所,并定期作以妥善的处理,最好是送到造纸厂去造纸。在家庭里面,不要随便把字纸丢进垃圾堆,也不要拿有字的纸去包装物品。破损不能再看的善书,应该恭敬加以处理,所焚烧的纸灰,应该放入河流之中。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文字,使人类的文明长存不衰!
念佛可以除我相。
念佛从为自己开始,想到自己所行所想与凡尘无异,发心觉悟。
念佛以为亲人继续,想到蒙父母养育,妻子待敬,亲戚扶助,师友指引,然而于我有恩之人未必肯念佛,我当代其念佛,以报其恩。于是从为自己念佛到发心回向亲友念佛。
念佛以为陌生人继续,想到我所受之苦别人亦有之,我所享之福别人未必有之。我为亲友念佛,别人亦有亲友,谁为他人亲友念佛?于是发心为陌生人念佛。自己每念一句算作替他人念。
继而为动物念,为鬼神念。想到我可视可言,彼不能言。每念一句就当众生借我之喉舌念。久而久之,我相可除。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觉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花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我们不需要解释我们的爱。
我们只需要把它显露出来。—保罗·科埃略
空色一如。有无不异。
千千万万种佛法的修持法门,全都摄归于方寸般的心地;如河沙般的无量奇妙功德,都离不开自己的本源之心。所有佛法中戒律、禅定、智慧,以及无穷的神通变化,都不是外在的,它们完全都具备在你自己的心性当中。种种烦恼业障,它们的本性犹如手捉虚空般,了无实际,本来就是清净空寂的。一切的因缘因果,如同梦境幻化般空无所有,本不存在。所以没有什么轮回生死的三界可以跳出,也没有什么觉悟的菩提涅槃可以证得,它们的本性也都是空的。人道和其他非人道的众生,他们的本性和本性的作用之相都是平等的。菩提大道的本性犹如虚空,坦然空朗,无有中边,无可思无可虑,一切思虑造作都不能企及它的境界。这样的禅法,如今你都已经得到了,一点也不缺少,与佛有什么不同呢?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其他更殊胜、能证得解脱的法门了。所以你只要任心自在而行就行了,不须要在本心之上,再做任何善恶、清净、不清净等二边戏论上的观照、寻伺等行持,切莫起心去澄清原本就已清净的本心,既不要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又莫徒怀忧愁疑虑的情绪。任何时候,应当坦坦荡荡,心无挂碍,毕竟无有任何障碍,任心随意纵横,既没有善事可以起心去作,又没有所谓的恶事可以去断除。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触目所见,一切遇缘,无非都是心性的妙用,这样快乐无忧,所以就称之为佛啊!—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对他的弟子牛头法融的开示
原文如下:
百千妙门,同归方寸。
恒沙功德,总在心源。
一切空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
神通妙用,只在侈心。
业障烦恼,本来空寂。
一切果报,性相平等。
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欢欣,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众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捨謂平等作意相應,無貪善根為性。」《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41
平等想:
人与我同,皆为人。
众生与人同,皆有生。
苦与乐同,皆无常。
得与失同,皆有我。
过去、现在、未来同,皆为幻。
...
无贪善根:
不乐于色,不赞叹色,不取于色,不住于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以平等心为意,以无贪善根为性,心得解脱。
慈(Mettā)是不带取与贪等染污成份的爱。以慈为禅修对象,称为慈心观,可以对治瞋怒。
以思维忍辱为入门。先对自己修行慈心,之后依序,对自己亲爱的人修慈,对自己不憎不爱的一切人修慈,对自己的仇敌修慈。当进步到对自己仇敌也保持慈心时,就能够以平等心破除界线,证入初禅,接著扩展慈心至四方上下,逐步进入四禅,将慈心遍满一切有情。完成慈心观之后,依序再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
念诵《慈经》也是常见修行慈心观的方式。
若修行离欲的清净梵行法,可以投生色界大梵天,若继续增上修慈心,可生二禅天中的光音天。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举其过去生当中出生于外道修行者所经历,来教育弟子:“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 《杂阿含经》卷10〈264经〉
当你早上起床时,
想想活着是多么珍贵的特权
可以呼吸,可以思考,可以享受,可以去爱。-Marcus Aurelius
对自己好一点。
然后让你的善意充斥世界。-Pema Chodron
众生都具备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所以佛曾经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金刚经》又有“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天地虽远,秋毫明察。宋景公是春秋时宋国国君,有一年,火星占据了星空图的心宿区,心宿在星象上是宋国的分野。
宋景公很担忧。掌管星象的子韦说:“可以把灾祸转移到丞相身上。”景公说:“我的丞相,好比我的胳膊大腿。”
子韦又说:“可以转移给百姓。”景公说:“国君依靠的就是百姓。”
子韦再说:“可以转移到年成上。”景公说:“年成欠收,百姓贫困,我依靠谁当国君?”
子韦说:“上天高明能察知人间的细事,您有堪称国君的三句名言,火星就会移出宋国的分野了。”
于是再观察,火星果然转移了三度。原文见《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选择你所读的内容,改变你的命运。
眼睛不看美色,才是好眼睛;耳朵不听邪声,才是好耳朵;舌不贪味,才是好口;身体不接触细滑,才是好身体;手不偷盗财物,才是好手。
眼睛看到的没有美不美;耳朵听到的没有邪正的分别;舌尝到的不区分味道;身体接触到的好似什么都没有碰到;没有什么东西手可以拿到。
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是佛法。
第一段讲,如果一个人能够制服贪求和欲事,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第二段讲,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一段与二段又是统一的,《金刚经》讲“佛于无上正等正觉,实无法可得”,无所得即真一法性。
每个人都喜欢蝴蝶。因为他们总是提醒我们
,改变自己永远不会太晚。
人如果能立志制伏一切贪欲,那么本生将是最后一次有母亲,也就是说来生不再受生于母胎。所谓“制伏贪求欲事,彼决不再宿母胎”。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佛以性上福德为最上。以身中七宝为希有。
六祖大师说: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六祖惠能大师讲:“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即无所得心,无相心,无住心。用心之处,在于无心。
物理学是宗教的全息微观:物理学中,密度小的上浮,密度大的下降。轮回中,清净心性者生善道(人天),污浊心性者堕恶道(畜生、饿鬼、地狱)。物理学中,质量、距离、引力常数决定万有引力大小。轮回中,色相重度、内心与欲望间的距离、劫数决定得解脱需要的力量。
生光明心。以光明心看世界,所有的阴暗都是为了让光明能够显现。这样,所有的阴暗都成为机缘。火烛在日光下不能显现,但在暗室中就显得格外耀眼。黑暗为光明之“因”。所以,如果我们想升起光明心就一定要有意志力去感化阴暗。一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言语、负面的行为都是“暗”,却又是培养我们光明心的“因”。生慈悲心、怜悯心,通过“爱”去转化周围所有负面的、阴暗的东西,就是生光明心。马丁路德金说:“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恨不能赶走恨,只有爱可以。”每天都生光明心,即此生光明。
每一次日落都是下一次黎明的允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善法的三个层次:
一: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
二: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诸法相也。
三: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
由上三点,可进一步理解《金刚经》中“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用心就像做饭:有人爱吃辣的,就做辣的。就像有人有苦难,就用心于“哀悯”;有人有乞求,就用心于“施舍”。做饭讲究对象,所以用心也需要讲究对象。如果食客爱吃辣椒,就不好把饭做咸。就像有人有苦难,就不可以生欢喜心。用心的能力与做饭的能力一样,靠每天的练习。最高境界是:做一锅白米饭,让所有的人都当主食吃。也就是生心生到最后,就没有心了。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酒席宴上,推杯换盏;宴罢席散,宿醉难消。反过来想,如果席间饮酒有度,不为情绪所动,必不至于因酒醉而伤身。然而宿醉之苦只能自作自受,无人能替代。好比为人:为人之时,七情六欲,贪爱、嗔怒、痴迷都随心流转,随性而为,不加控制。然白驹过隙,一生须臾,待到了期,因破五戒而失人身者比比皆是(抓一把土,得人身者好比指甲里的土,失人身者好比大地上的土)。虽百般懊悔,悔之已晚。所以,于今日醒,即于今日戒;于一生中仔细护持性根(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不贪、不嗔、不癡)好比于一席之间把持酒品而不放纵。不放逸故,终得解脱。
关于婚姻:男家曰婚,女家曰姻。婚者,取昏夜之义,言此礼但当昏夜行之,不可施之于白昼也,有惭愧之意焉。姻者,取因人之义,言当因人以敦伦理,因人以为荣枯也,有从夫之意焉。婚姻之事,两姓合好,以之上承宗绪,下启后昆,中洽亲属,因缘非小。大抵此事,皆定于宿生,非独自己不能主,即两家父母,亦不能主。从善缘而来者,其和好之念,不遂不休;从恶缘而来者,其毒害之情,不结不止。固非人力之所可破也。
每天读经10分钟,一生读经就大约200个昼夜不停。苟日新,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