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
何谓“冤亲平等”:六祖大师灭度前,说自己灭度后十一年,有人来窃取自己肉身首级,并且说时任县令姓杨,刺史姓柳。后来,果如所述,唐开元十年,新罗僧人金大悲雇张净满欲取大师首级回海东供养。案件破获后,柳刺史没有立即定刑,特地请教六祖的学生令韬如何处置。令韬说:“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 柳刺史听后说:“始知佛门广大。”于是赦免了罪行。
此事记载于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的碑文中。后明代正统本《坛经》有录。
我们的普遍认识是先有物质,然后有基于这个物质的认知。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超越全部物质的外延,即“因境生心”。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终究有机会超越这个外延。当我们的认知能力足以达到或超越物质的外延时,物质的表达形式就会发生变化。直到我们达到这个程度,就会明白“相由心生”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即是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金刚经》云: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境界经》云:三世诸佛皆无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是舍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如经名所述,是阐释诸佛境界的经典,属于大乘五大部之宝积部,被重要论书《究竟一乘宝性论》所引述,其梵文原本尚存。
公元六世纪初,由印度译经师昙摩流支译成中文;于同一时期,扶南(今柬埔寨)法师僧伽婆罗再将此经译为汉文,名为《度一切佛境界智严经》,但此译字数不足,属于简单译本; 五百年后,印度三藏法护及汉地高僧惟浄等共同再度译为中文,名为《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载于乾隆大藏经,共两卷,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被列为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1部,又被收入《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第357部》;有同时代异本《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有宋代异译本《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诏译。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
或立、或步、或坐、或卧,只要目醒觉,应确立此念。于此之教,是云梵住。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昨天2019年7月13日,我开车跑300公里,今早买菜离家2公里,发现汽车发动机皮带断了。感觉实在太幸运。试想如果昨天在野地里皮带断了就会很麻烦,高速中断了就会很危险。所以我深信读佛经可以消灭业障,可以除罪衍。也劝大家都读经,都平安。
看地藏菩萨积累了多久的功行:
一次,释加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的时候,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从此世界、其他世界都来集会。
释加牟尼佛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否知道究竟有多少数目?
文殊菩萨说,以他自己的神力,即使过一千劫的时间来测度,也还是不知道有多少数目的大众来此聚集。
释迦牟尼佛说,即使用佛眼观察,也还是不能尽数。而这些来聚集的大众,都是地藏菩萨从久远劫以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的对象。
释加牟尼佛还说,如果打个比方,把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物品的数目加在一起,有这么多数目的恒河,那么这许许多多恒河又有沙子,每一粒沙子算作一个世界,这每一个世界中的每一粒尘埃算作一劫,每一劫之内所积累的尘埃加在一起,这么多数量的劫,还没有达到地藏菩萨修证十地果位到现在的时间的千分之一。
无怨,可以成为一个修行的法门。从不埋怨别人开始,直到于上下十方无怨意,就可以达到心无障碍的境界。
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萨
如果有亲人去世,一定在49天以内为亲人多读佛经。救拔其于苦海。否则,如果亲人生时善因少,去世后又无人救拔,难免不落苦海。切切!
太阳照在大地上的时候,最高的山峰先接触到光明,其次是小的山峰接触到光明,然后是平原接触到光明,最后照耀到山谷里。
然而,太阳本身发出的光明没有区别,无论照在哪里,都是同样的光明。
佛的智慧慈悲也与阳光一样,并没有因为菩萨悟性高就说上乘法,也没有因凡夫悟性差就说中乘法,更没有因地狱恶鬼信邪行而说下乘法。
佛如来的智慧,为利益一切众生,为生未来一切善根,为令增长一切善根,平等捨心,无分别,无异心。
我们自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只有不断学习佛法,才有机会明白诸佛菩萨的智慧。而每个人,正是因为自身的根性利钝不同,或在本世相逢,或在下世相逢;或现男人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鬼神身。
无论我们现身为何物,佛智的光辉从来没有区别,区别只在于我们自己的本心。
无分别心:大地住持万物,生长一切谷麦果瓜,草木树林建立成就。大地不分别,无异分别。一切处平等。无分别无异分别心。无心离心意意识。佛法如大地,住持一切众生。生长一切善根。
在佛法中,一切众生包括声闻、辟支佛、菩萨、凡夫、邪见外道等等一切皆具善根。这所有的善根,皆是如来应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来应正遍知,而得生长建立成就。
所以,每当我们生起分别心,就是偏离了正法。得失为分别,爱憎为分别,冤亲为分别,苦乐为分别。能够用心体会种种分别之中的无分别,就是包容万象,即是“不二法门”,即是菩提心。
莫生染著之意。已生当灭。
觉一切法空者名为菩提。菩提者名觉一切法空。空者即是菩提。如是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行。无依无生。无取无处。觉如是法者名为菩提。菩提者名为修行正念。《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麻城县一个官员,积累了千金资产,准备赎回二十年前所卖的田产。他的儿子才十二岁,知道后,就问父亲:“得到我家的田产的人共有几家?”父亲说:“大约二十多家。”他又问:“卖出田产后,得了多少钱?”父亲把其他额外的数目告诉了儿子。儿子听后对父亲说:“这样说来,赎回田产,别人就吃大亏了,真要赎回,一定会损伤阴德。我家有银钱,还用担心没有田吗?一定要去争回那二十多家的养命田吗!小家得到一点家业很艰难,我家要买田却很容易。即使他们用我们赎回的钱去买田,就要减少一半亩数了。何况银钱到手,花费就快啊!”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儿说的很有道理,但墓旁的一十八亩田,必须赎回,方便祭扫,其他的就没有必要了。”儿子说:“要这样做的话,就应当以现在的价格买回,不要向人家说要赎回。”父亲依从了他的话。因此乡人很感激,常常在猛将小祠中祈祷他们得福。后来儿子长到十八岁,考试连连告捷,以部司提升为严州守。有一天骑马过河,马跳起渡河时,忽然看见猛将,这才明白自己仕途顺利,是因为乡人祈祷的感应。后来享寿八十多岁。
(按)按照契约赎回田产,道理很正,似乎也不损伤人,竟没有想到一个孩子,小小年级就会专替别人着想,看出其中破绽,这样的儿子怎么不让神人互相敬重呢?增福增寿,理所应当。
补充:曾国藩的外甥,近代著名的佛教大居士聂云台说:“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他在所著《保富法》中说:
“我家与中兴各大家族,或湘或淮,多数为通家瓜葛,故各家兴衰情形,略有所知。至安徽文武各大家,前时富厚,远胜湘军诸人,今都凋零,不堪回首;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才到第三代,已都如浮云散尽。然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子孙却都优秀。最显明的,系曾文正公,位最高,权最重,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银二万两,除乡间老屋(系弟经营,并未去住,笔者注)外,省中未造一第宅,未买田一亩。手创两淮盐票,定价最廉,利息甚厚(票价二百两,后来售至二万两,每年利息三四千两,当时家有盐票一纸,即称富家);公特谕曾氏一家,不准承领;公逝后多年,后人无一盐票。若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二百张,极其容易;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无碍,君子之所不为。此事当时家母(曾纪芬)闻知甚详,外间少有知者。《中庸》说的‘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做表里如一,即是诚意;如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行不通)公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家!’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诸葛公同一风格。因此,当时将领僚属,多数廉洁,民间无形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即是暗中为民造福;如自己要钱,则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
地藏菩萨说,先度有罪受苦的众生,让他们得安乐,让他们修成菩提,然后自己方成佛道。
地藏菩萨还说,他愿意在佛面前发誓,即使经过百千万亿劫,他都要救拔,使得所有世界、所有地狱中受苦的有罪众生、所有投生为畜生的众生、所有投生为饿鬼的众生,都解脱苦难,都成佛,然后他自己才成正觉。
白天,我们为生计奔波,染著于自我。因我而执着于钱财、欲望。临睡前,如果能读佛经,就是提醒自己,不要染著,提醒自己,所有在白天已经生起的执着心、染著心应当消灭。佛经云:入一切法无我是名净因。又云:莫生染著之意。已生当灭。
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
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者名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文殊师利。真如者。彼处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若非有为非无为无二法者是真如。...
不二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智。...
文殊师利。言菩提者。不取不舍。云何不取云何不舍。言不取者。不取一切法。是故言不取。言不舍者。不舍一切法。是故言不舍。文殊师利。如来度大漂流。是故不取不舍。...文殊师利。言菩提者。名为无差别足迹。何者无差别。何者足迹。文殊师利。无相名无差别。真如名足迹。无住名无差别。法名足迹。无异名无差别。实际名足迹。不可得名无差别。不动名足迹。空名无差别。无相名足迹。无觉名无差别。无愿名足迹。不求名无差别。无众生名足迹。众生体名无差别。虚空名足迹。不见名无差别。不生名足迹。不灭名无差别。无为名足迹。无行名无差别。菩提名足迹。寂静名无差别。涅槃名足迹。不起名无差别。觉名足迹。文殊师利。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文殊师利。身者顽碍无觉无心。譬如草木墙壁土块影像。心者如幻空无所有不实不作。
从前华氏国有一只白象,如果人犯了罪,这个国家就用这只象把罪犯踏死。后来这只象的住所被大火烧毁,就把象转移到了接近一个寺庙的地方。象听比丘念诵《法句经》,听到“为善生天,为恶入渊”的句子,忽然感到恐惧,站着不动,好象有所觉悟。从此以后,再把罪人拉近这头象,象只用鼻嗅舌添,不忍踏杀。国王知道了缘故后,就把这头象移到屠宰场旁边饲养。于是这头象每天看见屠杀,恶心就又恢复了。
孟母教子,三次转移住房,怕孟子沾染了恶习。圣人都是这样,何况普通人?不仅人类是这样,其他动物也是这样。所以远离恶事熏染,亲近善书善事非常重要!
勤为美德。然而勤必勤于一事,凡事皆为尘相。所以勤易执着。
俭为美德。然而俭必俭于一物,凡物即为虚妄。所以俭易贪著。
读书为宜事。然而书必载一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读书易迷失。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千万不要轻视小的罪恶,以为做小的恶事就没有罪过。其实死后是无论多小的事情都要受报的。哪怕是父子或至亲挚爱,也只会按照每个人的业报各走各的路。纵然死后能够再次相逢,罪过所应承担的报应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原文如下:
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岐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自性名为净。善根净名无垢。光明圆满名无点。
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者,应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智慧,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灵源真性,无生无灭。
当降伏心。勿生秽行。
我们阎浮提的众生,举心动念,大多是财、是欲,一生累计下来,从纤毫间便至无量。带着无量罪过的业身,心中当生畏惧,当生惭愧。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当发净意。勿生秽行。
“诸佛如来不断染法不证净法。”染净为分别法,故非佛法。佛法无分别,故无染无净。
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 听到别人的过错,就好象听到了父母的名字,只可以从别人口里得知,自己再不能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