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当除诸色。莫起想著。
七佛灭罪真言: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毗黎你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诃。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受记。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若教有意千般境。才觉无心万事休。
不可断善根。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个初发心菩萨,一起来见佛,五体投地,悲泪如雨,求问自己前世的事情。
佛说:“你们在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渐渐消失。当时有一个很虔诚的施主,供养两位法师,极其钦敬。你们在这个时候,生起嫉妒心,对施主说法师的坏话,使他渐渐轻视怠慢法师,断送了他的善根。
因此,你们死后堕落在四种地狱里面,若干万年后,才又为人,五百世中,都是瞎子,愚痴无智,常常被人轻视侮辱。你们将来在五百年正法灭时,还会投生到恶国恶人的地方,成为下贱的人,被别人诽谤,迷失本心。过了这五百年后,就灭尽了一切业障,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才给你们授记成佛。”
每日读《地藏经》回向给因我而死去的生物。
每日读《大悲咒》回向给和自己一同轮回于六道受苦的众生。
每日读《金刚经》生无所住心。
于诸世界修习无限之慈心,于上下十方无怨意、敌意以达无碍。
或立、或步、或坐、或卧,只要目醒觉,应确立此念。于此之教,是云梵住。
勿陷于妄见,护持戒德,具有正见,制伏贪求欲事,彼决不再宿母胎。
“大慈大悲者,菩萨之所以为菩萨也。但能存菩萨慈悲之心、学菩萨慈悲之行,是不出户庭而时时常觐普陀山,不面金容而刻刻亲承观自在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如果花没有盛开,需要你来改善花生长的环境。而不是花。
“一目准誓”:宋钦宗被金兵俘虏,达成了和议,显仁皇后将要回去,钦宗挽着她的手哭道:“我如果能够回去,做一个太乙宫使就心满意足了,并没有其他什么奢望。”皇后发誓说:“我回去后如果不来迎接您的话,我就要变成瞎子。” 等到她回去后,高宗很不愿意迎回钦宗,皇后很失望,但又不敢多说,不久就双目失明。到处寻访名医治疗,没有哪个能治好。后来有一个道士进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后很欢喜,请他再治疗右眼。道士说:“皇后用一目看视,用一目报应誓言。”她一听,非常震惊,起来道谢,道士竟突然就走了。此事记于《宋鉴》
(按)轻易许诺,往往容易招来怨恨;轻易发誓,往往容易受到天罚。显仁皇后不能履行诺言,并不是她负约,是形势所迫罢了。假使当初她能够在高宗面前痛哭流涕,虽然皇上的意思不能勉强,但皇后却没有负心的责任了。不能如此,所以就瞎了一只眼睛,这怎么不是按情节轻重而受的惩罚呢?如果完全没有履行诺言,就一定双目失明,不可救药了。
从“一天”到“第一天”。
若见人向善,应当赞叹,若不赞叹,也不可以嘲讽。当下最流行一个词,叫做“佛系”。殊不知,这叫法有莫大罪过。学佛者,皆因无量劫来善缘,值此世萌发,亟需呵护。如果能发心赞叹,就是护持佛法。一句“佛系”,对学佛者淳淳之发心丝毫没有赞叹之意,更无呵护之情,大灭善根。即使学佛者徒有言语,无有实行,也不可以此轻薄对方。须知所有菩提行始于发心。若冷嘲热讽,即为扼杀菩提发心,即为灭善根,罪过无量。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本尊地藏菩萨摩诃萨。
当常问自己:因地作何行、立何愿。愿持了多久。立愿后是否有行。问后十之八九生大惭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地所行所愿,即果地所遇所得。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福建洛阳江,地形濒临大海,过去建海渡渡人,常遇风浪,淹死无数人。
宋大中年间,有一只船就要翻了,忽然听到空中喊道:“不要伤了蔡学士!”马上风平浪静,一船人安然无恙。询问船中人,没有发现有姓蔡的。只有一个妇女,她的丈夫姓蔡。当时这个妇女已经怀孕几个月了,心里暗暗惊异,就发愿说:“如果我生的儿子,果然是学士,一定要造车修桥,方便过河的人。”
后来所生儿子,就是忠定公襄,考取状元,出守泉州时,他的母亲还在,催促蔡公建造了万安桥。建桥之前,蔡公考虑水深难测,而且潮水来得快,怎么动工呢?于是拖延了年多时间。
母亲催促更加迫切。蔡公就给海神写了一封信,派手下人送去。送信人喝得大醉,然后把信投向海中,在海边大睡。醒来一看,身边有一封换了信封的信。蔡公启开一看,只有一个“醋”字,墨水很新。公恍然大悟说:“这不是神叫我在二十一日酉时动工吗?”
时间一到,潮水果然退下去了,泥沙拥积丈多,一连八天潮水都没有来,于是就建立了这座桥。
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十五尺,共费金钱一千四百万,因此就叫做万安桥。
凡所有一切物质,不论是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都不是我,也不是另一个我,在其中也不可能找得到“我“的存在。
一切有形的物质既然都是无常,那么从来就未曾拥有,也就无所谓失去。所以对于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不应心生贪恋、执迷、抓取。应当生厌离、离欲、解脱。
同样,对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活动,如:感受、情绪、思想、观念、行为、冲动、及知觉意识等,也是做一样的看待,不应心生贪恋、执迷、抓取。应当生厌离、离欲、解脱。
如此,便能获得解脱知见:“我这一生已是历劫生死轮迴的最后一站,我已成就最圆满的梵行,我已经见到了最高的法,我很清楚知道这一世死后不会再有来生。”
以上是佛讲过的话。由乔正一先生译于中华民国一○○年五月五日星期四八关斋戒日。原文如下。出自北传《杂阿含经》第(二六四)篇。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比丘!于色当生厌离、厌、离欲、解脱。如是于受、想、行、识,当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众业所感。获报如是。
世界上一切人类,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人有一丝一毫不是的地方,就是我自己本分内有欠缺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儿女都孝顺;一切臣子都忠心;一切兄弟都友爱;性格刚强的变得柔和;性格吝啬的变得大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斗殴赌博的都各守本分,谦虚和气,不侵犯他人。如果听从我的劝化,我就不惜作出详尽切实的陈述,忠告走向好路,口里讲不到的,就用笔来著述,告诉天下后世的人,这样教育的方式意义真是巨大啊!—摘自《安士全书》
学佛不可能一步登天,必须循序渐进,无相的境界要从有相的境界做起。
战国七雄混战时,无不好狠逞强,钩心斗角,全用小人心计做事。所以小人看见,就拍掌叹赏,以为别人正计;君子看起来,就只有感慨叹息,感到这些人太可怜了。譬如鸩酒,暂时止渴,但致人死地。平湖陆稼书先生,选辑《战国策》,把那些将士用贪用诈的事情,全部删除,仅留一些好事,把这几十篇文章取名为《国策去毒》。陆先生真是读书有眼力的人,不被古人瞒了。(按)知《国策》有毒,秦汉以后的书,也不免于毒可知,只不过毒性不同,明眼人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即使象陆先生的著述,阐明书理固然很多,但其中也有落予俗套,附和俗见的地方。因此我读陆先生的书,就用陆先生读《国策》的办法,并不是轻易抵毁陆先生。书是天下公共的东西,道是我本性中就有的理。爱先生,就不敢谄媚先生,曲从先生了。
明朝张振之,字仲起,太仓蔡泾人,曾经做吉安的守官。有吉安丞张大猷,晚年妾生一子,才三岁,大猷与妾相继病故,孩子就流落百姓家。张公知道了,替他安置保姆归还张家。长邑令沈某,一家相继而亡,公备棺归葬,仅存孤孙,托有司护持。天台令死于官,不能归故土,家属流浪杭州,一孙女很小年纪,就落在坏人手里,作了妓女。公听说后流下眼泪,替她赎回,使她选择良配。张公这样捐钱救人不能一一列举。后来,张公的儿子际阳,成为一时名流,子孙特别兴盛。(按)救济贫困,使人能够回乡,是在生前成全别人的好事;绵延后代,使人走出患难,是在死后生全别人的好事。
常当专精一心念佛。
当勤舍贪欲。
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所有一切,都是自心的生灭产生出来的。心动才有一切,一切源于心动。所以一切皆为幻像。心动所生幻像中,又有所谓尘缘。所有缘有生有灭,根本还在心生心灭。佛大慈愍,令尘缘众生明诸相虚妄,明取舍无异,明一切平等源于心性不动之地,明妙明本心不生不灭。常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修持日久,明心见性。
当灭嗔恚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唯杀盗媱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楞严经》
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
当勤捨悭贪
三缘(杀、盗、淫)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