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复兴心染著財物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一根丝巾,打六个结。每个结有先后。成为六结。六结虽然有先后的不同,却还是由同一条丝巾缠绕所成。

色、声、香、味、触、法,虽然对于人的作用不同,但全部作用的根源还在于自心对于每种感受的识别。

无论左右摇动丝巾都不能解开任何一个结,但如果从结的中间,将丝巾缠绕的地方打开,结就可以解开。

要解除任何尘缘对心的影响,从外面如何努力都没有效果,但如果从自心寻找根源,尘缘对心的影响就可以化解。

解开六个结需要一个一个的进行,全部解开后,还是一条丝巾。

解除六种尘缘的影响需要从消除“我相”开始,直到消除“法相”。最终还得清净本心。

原文载于《楞严经》佛为阿难尊者举的就是这个例子。




因地心。果地觉。
性为因。觉为果。



春天旱,入夏以来却闹起连阴天,老不放晴,地里长满了杂草,不好铲(锄草)。东家只好出大工价,多雇人工。我和几个人铲地,过路的人对我们说:"这地真愁死人啦!"有一个同伙的答言说:"哪儿的话呢?这才是卖工夫的养老儿子啊!"(有儿养老,生活无忧。草多工资高,生活也可无优,有如养老之子。)大家听了,都哈哈一笑,我听这话很有意思。我才知道凡事都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去找。能从反面找着好处,才能免去烦恼。从这以后,我每逢遇到苦恼的事,就向反面去找好处。不但自己没有烦恼,还用这种找好处的方法,劝好了很多人。—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王凤仪先生于21岁的感悟



佛教认为,慈(Mettā)是不带取与贪等染污成份的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之一。以慈为禅修对象,称为慈心观。慈为一种调心的修行方法,借此可以对治瞋怒。

以思维忍辱为入门,先对自己修行慈心,之后依序,对自己亲爱的人修慈,对自己不憎不爱的一切人修慈,对自己的仇敌修慈。

当进步到对自己仇敌也保持慈心时,就能够以平等心破除界线,证入初禅,接著扩展慈心至四方上下,逐步进入四禅,将慈心遍满一切有情。

完成慈心观之后,依序再修行悲心观、喜心观与舍心观。

当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



“独知”的时间,“独知”的境界,人人都有,各各不同。要名的人,有要名的“独知”;要利的人,有要利的“独知”;都是业深如海,不知觉悟。譬如龙不见石,鱼不见水,人不见尘,血肉之躯,不见鬼祟,在六道中是很自然之事情。

如果迷惑作错的时候,能够良心发现,自己就可以反问:我在父母兄弟前,稍能尽到孝弟吗?在亲族朋友间,果然能够以诚相待,生活在一起不互相欺骗吗?在对待钱财时,果然能够见利思义,不接受人间造孽钱吗?在行住坐卧中,曾经想到天地父母的恩德,想要报答吗?每天从早到晚,有过一点时间,生发济人利物的念头吗?对美色不留恋吗?见人得意时,无嫉妒的心吗?在处顺境时,果然能够放下自己,不骄奢吗?不欺负没有依靠的势单力薄的人吗?吃饭时,能想到农夫的憔悴吗?看见贫穷的人来乞讨,一定能够布施一点,无厌恶的心吗?这样逐一检点,那么“独知”之际,一定有很多不满意自己的地方,难道会轻易地宽恕自己吗?—摘自《安士全书》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从前有某禅师,研究禅理,道风很高,想求大和尚传授祖师衣钵,大和尚不允许,他心中不免有微小抱怨和失望。

大和尚去世二十年后,这位禅师偶然在溪边走过,遥见对河女子洗足,偶然动了一个念头,认为她的足使人感到白净,忽见大和尚在旁厉声责问说:“此念可付祖师衣钵吗?”这个禅师不觉惭愧拜下,伏地忏悔。

(按)从世俗眼光来看,只不过很微细的一点过咎;如果从戒律来看,此念已犯淫戒了。因为欲界六天,不比世人,他们的福转重,欲念转轻;到化乐天上,男女只不过互相看一眼,欲事就完成了,不要笑语;到他化自在天,只要听到声音,或闻到香气,欲念就结束了,连看一眼也不需要了。那里能象世俗人沉迷于男欢女爱,乐此不疲呢?



弥勒菩萨: 十方唯识。

大势至法王子: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观世音菩萨: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从前戚纪光,每天都念诵《金刚经》。有鬼托梦给他,请求他念一遍超度他。戚纪光诵经时,碰上婢子送茶到,就摇手阻止。这天夜里,鬼又来说:“诵经很好,但中间多了‘不用’二字,所以不得力。”第二天,戚虔诚再诵,一念不起,这个鬼才得超度,并再来致谢。因为神道、鬼道,都有他心通,每动一念,如见肺肝。现在的人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念头多得数不清啊,难道不会触犯天地鬼神吗?这样看来“独知”之际,确实不可不慎重啊!



菩萨从未离开我们。应经常静下心来,问自己,到底是在人生道路上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标准就是扪心自问,问自己用这个人身干了什么事,哪几件事不愧对为人的机会,又有多少事惭愧不可见人。

财物失而复得之人,心存感激为物之得失;大病初愈之人,心存感激为身之得失。本为妄心所迷之人,心存感激为念之得失。信念之得失较身物之得失又似霄壤之别。我辈得人身者,当常自观心,扪心自问本生作何行,立何愿。若能于自性无忘失,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则不愧为人身矣。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我本有缘于佛法中明淡泊之心,有幸于物欲深重之地徙于清净一隅,奈何于物欲利养不肯割舍,欲念转重,渐离正道。深感愧对此身此世。但愿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于无限哀悯中,不断提醒我,何为正念,何为正道。若有可求,只菩提不退唯一。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所做所说以不增加别人贪欲为原则。对自己更应如此。

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养心不应生。已生当灭之。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善恶之行皆有报应。...当远离恶。为福莫惓。



失目因缘《阿育王经》:

从前阿育王妃莲花夫人,生了一个儿子,面貌端正,双目象拘那罗眼,就取名为拘那罗。王很爱他,后来与妃子,一起到鸡头末寺,会见尊者夜奢。夜奢知王子的前因,将来一定会失眼,就为他们说眼无常法。

当时王的正皇后,爱慕王子的容貌,强迫他乱伦,王子不依从,皇后很痛恨,一心想要挑去王子的眼睛。后来乘阿育王病了,王子在外,讨伐北方乾陀罗国(属北天竺国)之机,皇后就假发帝命敕书,叫人挑去王子的眼睛。王子当时虽受痛苦,但想到尊者所说眼无常的话,深深厌恶血肉形骸,愿求清净慧眼,马上获得斯陀含果。

以后王子,回到本国,父亲还不知王子的事,忽见儿子两目已盲,形容枯悴,衣裳破烂,伤心痛哭,询问缘故。王子回答说:“这是父王的意思,有敕书在。”王大怒,推求敕书是王后所为,就要杀她。当时王子尽力劝解,王总不听,就堆柴放油,把皇后烧死了。

当时有比丘问尊者优波毱多,是什么因缘。回答说:“王子过去在波罗柰国为猎人,于山窟中,捕了很多鹿,恐怕它们逃窜,就全部挑去眼睛,再一只一只杀掉。从此以后,几百世中,王子常被挑眼。又因为在过去拘留孙佛入涅槃后,修造塔寺佛像,并发愿说:“使我来世,成如此佛!”所以由修造塔像福因,就常生尊贵家;因为发愿的缘故,获得斯陀含果。

后来,阿育王听说菩提寺一位法名宴沙的僧人,是罗汉,就带王子,同到寺中,大修供养,请僧哀救,并发布命令,让国人明天听法,各拿器皿来,以盛涕泪。

第二天道俗纷纷赶来,听高僧说《十二因缘法》,无不悲伤掉泪,把眼泪收集起来,贮存在金盘里。

高僧就对众发誓说:“刚才所说的法,道理如果正确,愿以大家的眼泪,洗王子的眼睛,使他复明;如果道理不正确,眼睛还是象原来一样。”

于是用泪洗眼,王子因此两目复明。


利养者,财物、奉养、名闻、利益也。对利养的贪恋,使人难离六道轮回,不能脱生死苦海。心念之物,总能缚心。无念无心,则无可缚。经云:“利养之报,断入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若未生利养心,应使不生;已生,求令灭之。”


明潘夔,号僦庵,乌程人,精通医术,发心救人。有一年,瘟疫流行,依赖潘公治好病的人十有八九,但潘公不计用药成本。邻有赵某,曾经向官府告潘公的状,这时也病得很厉害,他对儿子说:“能救活我的人,只有潘公了!”儿子说刚刚告了他的状,怎么办?赵说:“我虽然得罪了他,但潘公心地仁慈,一定不会让我死。”请来潘公,潘公就细心治疗,使他康复。后来潘公三个儿子,大儿子骧作了桂阳令,二儿子骖作了翰林编修,三儿子驯作了宫保尚书,潘公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孙子大复是丙戌进士。



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观。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辨明其中缘由。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则或许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体会其中疾苦,领悟考验真谛,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样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重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缘忍、观忍和慈忍又统称为理忍。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

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

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忍辱极易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例如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可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尚何平等之有?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违反慈悲,更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