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




佛为何称为如来:佛所以谓之如来者。以真性谓之真如。然则如者,真性之谓也。真性所以谓之如者。以其明则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则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为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而来现。故谓之如来。真如本无去来。而谓之来者。盖谓应现于此,而谓之来也。若人至诚祷告,则有感应。若欲为一切众生设化,则现色身。皆其来者也。此佛所以谓之如来。然则言如如者。乃真性之本体也。言来者。乃真性之应用也。是则如来二字,兼佛之体用而言之矣。



明杨士惩,鄞县镜川人。当初作县吏时,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该县的县令严酷,曾经鞭挞一个囚犯,流血满前,怒还未息。杨跪下宽慰他,说:“象这样的情况,只能悲哀可怜,不能欢喜,欢喜尚且不可,何况发怒呢!”因此县宰就消除了怒气,宽容了囚犯。

杨家很贫穷,别人送的东西一点也不要。遇上囚犯缺食,就要想法周济。有一天,新到囚犯数人,饿得厉害,而杨家已无第二天的粮食了,杨就问囚犯从什么地方来,他们说:“来自杭州,忍饥很久了。”杨公于是就拿出家中仅剩的米煮粥救济他们。

后来生下儿子守陈,做官做到翰林学士,杨公也得到了相应的封号。

(按)自己的饥饿,就在当天,各囚犯的饥饿,已在前天。这样一比较,与其自饱,不如给囚。杨公如此替人设想,福报自然很快。



五戒是“人乘之因”。也就是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只要有一件没有断除,来生就得不到人身,因为已经把得人身的“因”破坏了,无法有再次为人的“果”。若想来生不堕落在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断除这五件事。人乘修五戒,天乘修十善。所以天人的修持又远不止这五戒,更何况菩萨乘、佛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发慈悲心。蚂蚁蛾子为饥饿、寒冷来屋子里,若我是蚂蚁蛾子,当作何想。不要赶走它们。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投河不死《付法藏经》: 毗婆尸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患头痛。薄拘罗尊者,在那一世还是一个贫人。他拿一个诃梨勒果,布施给病僧,病僧的病就好了。以这个因缘,九十一劫以来,薄拘罗尊者投生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曾有病。后来生到婆罗门家,他的母亲早死,后母多次杀他,都没有成功。又把他投到河里,被大鱼所吞,鱼随即被捕,剖腹得生,又成为长者的儿子。后成罗汉。(按)吉神恶星,有在天道主持的,有在神道主持的,有在鬼道主持的。虽然各有职务,但都不过因物付物,要到永无恶星,常有吉神的地位,除非大福德人,宿业未到,间或能够,要想保持长久就难了。布施一位病僧,就获得九十一劫无病的果报,并且多次遇折磨而不死,这是福田殊胜的缘故,难道不是恶星永离,吉神常护吗?



永远记别人的好处,找自己的毛病。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时候,就记得菩萨从没放弃任何人,菩萨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



执着于我,烦恼丛生。凡事把我放下,烦恼顿消。佛说无我,所以佛门最大。

即使你是魔鬼,我也不怨恨你,我知道你曾经很善良,而且我相信你终究会成佛。

波罗蜜有六。或布施。(度悭贪)或持戒。(度邪婬)或忍辱。(度嗔恚)或精进。(度懈退)或禅定。(度散乱)各占六度之一。唯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备。


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聪明端正,全宫爱敬。国王对她说:“你因为我力量,全宫爱敬。”公主回答说:“我的业力,不由父王主宰。”这样三问,公主三次这样答复。国王发怒,就把公主,嫁给一个贫人,并且对她说:“今天就要试试你,到底你有业力,还是没有业力。”公主嫁后,问丈夫的父母,丈夫说:“我父是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现在都死了。”就同公主,回到旧居,从地中自然挖出宝藏,一月之后,宫殿楼阁,都全部完成,奴仆珍宝,充满其中。国王听说后,非常欢喜,问佛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女人,想要用供品供养如来,她的丈夫阻止她。妇人说:“我已发愿,莫退我心。”丈夫就听从了妇人,完成了供养。当时夫妇,就是今天的夫妇,丈夫因为曾经阻止妇人的善念,所以后世经常贫穷,又因为听从妇人,所以今天因妇人而富贵。”

(按)波斯匿王,还有一个女儿,是末利夫人所生,容貌极丑,发如马鬃,国王命令禁闭,不许见人。公主自己痛恨自己的形貌,就广塑佛像,苦苦恳求,持之以恒。有一天感佛降临,忽变好像。父亲问她,她就报告了实情。又阿育王第四女,事迹与此很相似,所以今天北山、玉华、荆州、长沙、京城崇敬寺等像,都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这些事例不是近报吗?

夫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六祖大师一夜听五祖说法。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兹其所以为上乘顿教也欤。

生慈悲心。愿救一切众生齐超苦海。共证菩提。

设护不与取。行慈不杀生。守诚不妄语。心等无增减。

如者。众生之性。万别千差。动静不一。无可比类。无可等伦。是者。只是众生性之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又云法非有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圆满故。一切有情。咸具此道。悟者即名佛。迷者曰众生。
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佛者。是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镇江凌楷,字子正。康熙癸卯年,凌楷曾经厌恶邻村恶狗咬人,就引诱它进入夹弄中,断绝出路,希望饿死它以绝后患。将近一旬后,启开一看,狗竟摇尾而出,不再咬人,弄中砖上的一堆土,被狗吃了一半。过了两个月,狗即自毙。那天晚上凌梦见到一个府堂,有二位贵人并坐,穿绿衣的人说:“为人不仁,怎么办?”红衣人说:“必须十倍偿还。”就叫吏引凌到后门,看见园内梅花开得正盛,树下金鱼缸内,浮起一条死鱼。吏说:“狱字从犬,你知道吗?十年后当应验。”醒来后感到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到癸丑年正月,因为别人的事被诬入狱,看见狱中梅花正开,有死金鱼浮于缸内,仿佛梦中所见。断粮七日,只剩下一口气,被关押百天,然后才出来。正符合十倍偿还的说法。

(按)被诬入狱,在十年前就有预兆,不足为怪,惟独是梅花之开,金鱼之死,也有定数,真是奇异了。难怪大阿罗汉,能知前后八万四千大劫,各天寿数的长短,世界成坏之久近,都可静坐预知。


命自我立:四川杨琳,字怀眉,顺治十三年,选为太仓粮厅,不久升为浙江临安县令。他为官清正,但本性嗜好吃鸡,积累了很长年月。康熙十六年,他梦到冥府,看见积骨如山,旁边有人指着说:“这是你所食鸡骨,你将到这里受罪。但你的汝孽缘未尽,还要吃鸡四十七双,然后到此。”他醒来后感到惊讶,稍微有恐惧心,就自限一只鸡分为三天,但口不能忍,改为两天,还是做不到,就恢复旧习。吃到四十五双,忽得小病,过了一夜病就加重,正好吃完这个数目就死了。

(按)或有人怀疑所吃的鸡,既然有一定数目,那么从前所吃,也是他的本分,为什么还有杀报呢?这是不知道四十七这个数目,是冥中预知他要杀的数目,并不是这些鸡理所应当被他杀的数目。假使他得这个梦后,毅然不杀,定数便不能约束他了,从前所杀的也可超荐。人的修行,也是这样。如果能当下斩断旧习,怎么能不主宰自己的生命?


若有人不行杀生。亦不念杀。受命极长。所以然者。以彼不娆乱故。




舍卫国有一个长者,名叫须达拏。他经常施捨财物给孤独贫穷的人。所以被人称为给孤独长者。

一天,他往王舍城中护弥长者家,为自己的儿子求婚。一进护弥长者的家,看见那一家人正在准备香花。他就问为什么。护弥长者说,自己要请佛来家里说法。故此准备。

须达长者听后吃了一惊,因为他之前信仰其他,从未听过佛法。

到了佛来护弥长者家说法的时候,须达听到了佛说法,感到心开意解。于是,须达长者也想请佛为自己说法。佛同意了,并让须达长者先找到讲经说法的地方。

那个时候,只有祗陀太子有一个园子,方广严洁。于是须达长者去找太子,希望能请佛到这里讲经说法。

太子戏弄须达长者说,如果须达能够用黄金布满园子,就把园子卖给须达。

须达长者真的回家,运来金子,布满八十顷的园子。

太子被须达长者的诚意感动,不再要须达的金子,而且与须达长者一同布置园子请佛来说法。

这个园子就是祗树给孤独园。佛就是在这里讲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前,阿难尊者问佛四件事:
第一问一切经首。当放哪句话。答曰。一切经首当放“如是我闻”这句话。

第二问以何为师。答曰。以戒为师。

第三问依何而住。答曰。皆依四念处而住。四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第四问恶性车匿,如何共住。答曰。恶性比丘以梵檀治之。也就是敬而远之。

释迦牟尼佛嘱咐完毕,在俱尸罗大城,娑罗双树间,示般涅槃。

与人说后世,信的人一半,怀疑的人一半;与人说后代,则无论智愚,都会深信而不疑惑。

这些人真不幸,不知道有自己的后世,但幸而总算还知道有儿孙。只不过儿孙是否有才德,就难以知道了。

然而出类拔萃的子孙,往往都出自有德人家。

《诗》说:“克昌厥后”。意思是:担负起使后代兴旺的责任。

《书》说:“垂裕后昆”。意思是:传留福报给后代。

古训说得清清楚楚,今天的人更要引起注意。


《宋史》载:宋邓至,设家塾招生教书,凡是送来读书的子弟,一定尽心尽意教育他们,先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后讲文艺方面的内容,成才的人很多。

邓至的后代,也多贵显。熙宁九年,神宗皇帝在集英殿,颁布进士的名单。当时,邓至的长子邓绾为翰林学士,奉命在殿上宣读人员上前,读到他的弟弟的名字和名次时,邓绾停读,下殿拜谢皇帝;又读到他自己第二个孙子的名字和名次,邓绾又下殿拜谢皇帝。宋神宗看着他笑,王恭公从旁称赞说:“这是他的父亲邓至尽诚教人的结果啊!”

(按)人家既然称我为老师,很恭敬的对待我,我就一定要尽心诚意地教育他们,才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邓君既然能成就别人家的子弟,则上天也会成就他自己的子弟,人才辈出,理所当然。



佛告诸比丘。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得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



《贵子复来》:宋虔州王汝弼,言行不苟。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祖父都积德。崇宁癸未年,两姓各生一子,聪明过人,延请汝弼为老师。

刘良与何士贤,家产虽丰饶,但很刻薄,德性远远比不上前人(他们的祖父)。

政和辛卯三月,王汝弼站在门口,看见人马过去,象官府的样子,向何氏门内,有指画的样子,随即到刘氏门,也如此。王询问两家是否看见,都说不知。

没有多久,发生瘟疫,两家儿子都死。这年秋天,王汝弼看见自己被引到冥间,看见南面主官宝盖幢幡,喊汝弼问道:“你是陕西乾州王汝弼吗?”王回答说:“我是江西虔州王汝弼。”一查,禄寿还远。王借此机会叩问主官何刘二子死亡缘故。

主官说:“这两个儿子,都是栋梁之才,天曹记录他们的祖父阴德,将要使后代兴旺,没想到良与士贤,处心行事,全部与先祖相反,因此夺回贵子,不久就要没收他们的家产了。”

王苏醒过来,已经过了两天,就喊来刘、何两人,把梦中情况详细告诉他们,两人哭着悔过。因此广积阴德,济人利物。乙未年,又各生一子,刘名兆祥,何名应元,仍延请王汝弼为老师。后来二子同登绍兴癸丑年进士,地位显贵。

(按)祖父积德所引来的贵子,能因后辈刻薄的原故而遭天杀,何况那些本无修德祖父人家呢?现在已经死了的贵子,能因修德故而再来,何况其那些还未遭天罚的人家呢?



平等之意:

佛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尊,金轮王子,而亲自持钵乞食。为欲教化众生,舍离憍慢也。此为佛与众生于佛性平等。

佛向每一家都乞食。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此为善根平等。每一个人,无论贫贱、富贵、善恶,于自性本来清净。因此,在种善根一事上,大慈平等。无有选择。


妄语,十恶之一,即虚妄不实的言语。妄语之中,包括两舌、恶口、绮语。两舌是挑拨离间,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恶口是毁谤、攻讦、骂詈、讽刺、尖酸、刻薄语等;绮语是花言巧语、诲淫诲盗、情歌艳词、说笑搭讪、南天北地、言不及义等言语。人应随时检点,否则动辄犯过,犹不自知。

说妄语有十种的罪报,即:①口气臭、②善神远之非人得便、③虽有实语人不信受、④智人谋议常不参预、⑤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⑥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⑦常多忧愁、⑧种诽谤业因缘、⑨身坏命终常堕地狱、⑩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华。

他的父亲叫瞽瞍。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

他们常常想了计策。要谋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

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所以心中没有其他的私心。由于舜只希望得父母之欢心,所以心中始终没有丝毫父母的过错。人伦的变通,到舜已经做到极致了。如果对父母,能做到尽心诚意的爱护和尊重,那么,即使遇到像舜的父亲那样顽劣的父亲,尚且可以用诚孝去感动,况且那些并不像舜的父亲那样顽劣的人呢?



地上天福《树提伽经》

天竺国的频婆娑罗王,有一位大臣,叫做树提伽,自然享受无量财富。

一天,国王坐朝,忽刮起大风,吹来一块白细棉纱手巾,落到殿前,不象人间之物。国王就拿给群臣们看,大家都说国家将兴旺,天降瑞相。只有树提沉默不语,国王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是臣家擦身手巾,挂在池边,大风偶然吹来罢了。”

过了几天,有一朵九彩金花,大如车轮,掉落国王殿前。国王又喊树提伽询问。树提回答说:“臣不敢欺骗大王,这是臣后园萎落的花,大风偶然吹来罢了。”

国王很吃惊,对树提说:“我想到你家参观游览,将随二十万人来,你家能容纳吗?”树提回答说:“任随大王意思。”国王说:“应当哪天来,你可准备好?”回答说:“随便哪一天,不必预备,臣家有自然的床席,不要人铺,有自然的饮食,不要人做,自然用盘举来,不要呼唤,吃完自然拿走,不要招呼。”

国王就带领二十万人,从他家南门进入,看见三十个童子端正可爱。国王说:“是你的儿孙吗?”回答说:“这是臣守大门的家奴。”国王再前行,到内阁门,有三十个童女,绝世无双。国王说:“是你的女儿吗?”回答说:“这是臣守阁门的奴婢。”又前行,到堂前,白银为壁,水精为地,国王害怕不敢前进。树提说:“这地坚固无比,无物可坏。”就引导国王登上去,请国王坐在金床上,面对玉几。

树提伽的妻子从一百二十重七宝帐中,缓步走出,向国王作礼,正抬头的瞬间,眼中自然流泪,国王问她什么缘故不高兴。回答说:“闻到大王身上烟气,因此出泪。”

国王说:“百姓烧脂,诸侯烧蜜,天子烧漆,漆又没有烟,怎么会熏出眼泪呢?”树提回答说:“臣家有明月神珠,挂于殿堂,昼夜无异,不需要火光,所以妻子由于从未接触火的烟气,乍一接触,眼睛流泪。”

再看树提家,堂前有十二重高楼,广大宏伟,看东见西,国王徘徊游览,不知不觉过了一个月。大臣报告请回,国王不回。再游园池,又过了一个月。树提在国王回宫时,用绫罗缯彩,布施二十万人。

国王对群臣们说:“树提本是我的臣子,为什么他的富贵还超过我呢?我想用四十万人,讨伐夺取他的财富,可以吗?”各臣都说可以。国王就调动兵力,把树提家团团围住,达数百重。忽然门中走出一个大力士,举金杖一比划,四十万人马都倒下去了,不能再走。树提乘云母宝车,出门问各人:“你们都想起来吗?”都说愿起。于是树提举手一挥,人马都起。国王知道不能用势力强取,就撤兵回去了。

以后国王与树提,前往拜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询问树提前世因缘。佛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商人,在山道中走路,看见一个病僧,发敬爱心,布施屋宇饮食,及种种生活用具,使他一切都不缺乏。然后以此功德回向发愿说:‘愿我来生,享受天上自然的供养,又愿早成佛道,济度三恶道众生。’因为他布施的缘故,所以今世虽在地上,却享天福。当时商人就是树提伽,当时病僧就是我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