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又称三不善根。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佛教的造像“生死轮”中,用鸽代表贪、蛇代表瞋、猪代表痴。

嗔,又称嗔毒,嗔恚,是指人有恚忿之心。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恼怒打骂伤害他人。

《长阿含经》卷8:“谓三不善根: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 :“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

《华严经》:“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起嗔,殃堕无间。”

 《智度论》(卷三十一):“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是故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法句经》:“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生经》卷4:“佛言:“人本立神,一身清明,能有所益。奉于正行,强有所观,不解本无,自见有身,因生五阴六衰之惑,反为所迷,不至正真;后解三界一切皆空,五阴悉除,三毒自灭,乃至无上正真之道。

汉字中,愤怒的怒,奴在心上。也就是说,发怒的时候,心情是愤怒的奴仆,由此烦恼丛生。汉字中,宽恕的恕,如在心上。也就是说,宽恕别人的时候,心就是真如本心。  化“怒”为“恕”,就是把被愤怒俘获的心解脱为真如本心。


举家福泽《四分律》:

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一个大居士叫做琝荼,家里富饶,财宝充足,随心所欲,送给别人。仓中有孔,大如车轮,谷米自然涌出。妻子用八升米作饭,给四部兵,及四方来的人吃,还吃不尽。他的儿子用千两金,给四部兵,及四方乞丐,布施不尽。媳妇用一盒香涂四部兵,和四方乞丐,香总不尽。奴用一犁的田,却出米无数。婢用八升谷喂四部兵的马,也吃不尽。全家各争自己福力。

琝荼问佛是什么因缘,佛说:“如果论福力,你们都有。从前王舍城有一个织布师,他的妻子,及儿媳、奴婢,正要吃饭时,遇到辟支佛来乞食,全家都想拿自己所食供奉。辟支佛说:“各人减少量,对你不少,对我已足。”大家就依从了他。辟支佛吃完,跃身虚空,现出各种神通变化,织师全家大喜。命终以后,都生天上。他们就是你家人的前身,余福未尽,所以今天还有这样的福报。”

(按)谚语说:一人有福,泽被一屋。虽然如此,要知同在屋内,被他荫得到的人,在他自己也有福分。只不过福的大小,各人不相同罢了。所以贵人家的子女,必无乞儿相貌;贱奴家的后代,必无卿相八字。为什么呢?同业相感,同业相聚。



周朝时候,有位贤人,姓仲,名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

仲由小时候家里贫困,天天吃的都是藜、藿一类不好的野菜。为了孝敬父母,让父母能吃几餐米饭,仲由便要跋山涉水,走上百里的路程,背米回来奉养双亲。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就到南方游历,到楚国时,楚王敬慕他的学问人品就聘他作官。以后他出外时,跟随的车马有一百多辆,家中积存的米粮有一万多锺,食用不尽。坐的时候,不仅有柔软舒适的垫子,而且还铺放了好几层;吃饭的时候,桌上摆满了盛著菜餚的鼎。

但他的心中却不免感慨,如今自己有能力让父母享福,但父母却已不在人世了,不禁长叹说道:「现在虽然富贵了,就是想过以前那种吃野菜,为父母到百里外背米回来的生活,也无法办到了。这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孔子知道了就说:「仲由奉侍父母,可以说是生前尽了力,死后尽到追思了。」




也许大家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九色鹿》。这个故事的出处在于,敦煌石窟中记载的《本生故事》。

本生,音译作阇多伽、阇陀,又称佛说本生经、生经、本生谭、本生故事,是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这些前世的故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部分:远因缘、不远因缘、近因缘。

由佛尚未成佛之前还作为菩萨大士,伏于提槃迦罗[燃灯]佛足下,以“将来必定成佛”之决心及为度一切之身而死,至菩萨大士出生于兜率天都,这期间的话题为第一部分,也叫做“远因缘古话”。

由兜率天降生世间,至在菩提道场得一切智,此间之话题为第二部分,叫做“不远因缘古
话”。

第三部分为“近因缘古话”。讲的是佛住于各处之话题。

在上座部佛教,本缘部之中的最后一部经,名为《毘输安呾啰王子本生史经》的经典。经中的毘输安呾啰王子,即是世尊修波罗蜜最后一世。

根据因缘谭记载:

「如是完成诸波罗蜜,彼生于一切度之生。
不知乐与苦,大地本无意,
依予布施力,大地七震动。
如是彼行有使大地震动之大功德,寿命尽时,由其处死,生兜率天。
由彼伏于燃灯佛足下至出生兜率天都间之话,应须知为远因缘本生。」

所以读这部经,可以学习佛在前世的修证。



梵语佛。此云觉。故略言之。则谓之觉。详言之。则谓之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此性者。所以为佛。所以超脱三界。不复轮回。




太仓王文肃公,锡爵,号荆石,为人谦恭温厚,广积阴功,为神庙首辅。虽地位贵显,但终身待人从不两样。庙宇无论大小,都题书额护持。晚年叫工匠用金银汁,画菩萨像,手书《心经》于上,布施给人供养。儿子缑山先生,讳衡,也成榜眼。孙子烟客先生,讳时敏,增修世德,虔诚信仰三宝,每到黎明,就在洗涮后礼拜诵经。曾经对人说:“我十七岁就念《金刚经》,至今年已八十,未尝缺一天。”在不好年岁,首创粜官米,兼煮粥济民。同乡孝廉陆允升,梦见到一座大寺庙,看见六人挑豆来,黄豆中杂有蚕豆。有人问是做什么的,旁边一位老僧说:“这是烟翁前生所积善业,大善计一粒蚕豆,小善计一粒黄豆,共有六担。”孝廉曾经把梦境普告大众,所以笔者知道这件事。生下儿子九人,孙子二十多人,都金榜题名,地位显要。第八子讳掞者,再登相位。先生赠封了相应的爵号。一家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无住相生心。但有心生,生慈悲心,生光明心。



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

不杀生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
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不偷盗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不邪淫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不妄语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不两舌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不恶口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说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不悭贪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不嗔恚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不愚痴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