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别境界。(所有能称为“法“的,都是自己的心中有分别)
汝应永离心意意识,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著外见。(应当永远舍弃“识别”,应当经常观察所有能称为“法“的事物,这些都是分别心所生的。应当修习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向外寻求不真实的见解。)
一切唯识
佛法是不二法,不二即无分别。无分别故平等,平等故入一切境界。所谓“入凡入圣,入染入净。”
入凡入圣。入染入净。
修行的起点始于发心。发心就是立愿。立何等愿,方能行何等行。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发光明心。八万四千法门,归于一心。
《六祖坛经》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皆为发心。
八万四千法门,佛学术语,出《贤劫经》。大乘义章:“或复分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如贤劫经说。彼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无畏一切功德令有三百五十种门。一一门中皆以六度行修为因。便有二千一百度门。用此对四大及六衰十种之患便有二万一千度门。言四大者。地水火风自身之患。言六衰者。谓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患。此六大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以此二万一千度门化四众生。故有八万四千度门。四众生者。一是多嗔。二是多贪。三是多痴。四是三毒等分。”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
无住相生心。但有心生,生慈悲心,生光明心。
承受压力的能力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沃尔特惠特曼在1929年出版的《一千个历史的谚语》中说:“保持你的脸永远朝向太阳,阴影将落在你身后。”
凡夫取境。智者取心。心境双亡。乃是真法。亡境犹易。亡心至难。人不敢亡心。恐落于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凡夫皆逐境生心。遂生欣厌。若欲无境。当亡其心。心亡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亡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祗益纷扰。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既无所得。便是究竟。何必区区更求解脱也。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见自性。即无妄念。既无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黄檗禅师
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南无阿弥陀佛。
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即是我相。浅者,贪爱财物为我相、我是人非为我相;深者,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人之立志千差万别。有一大志向,来世受生不再宿于母胎。也就是说,今生制伏贪求欲事,来生不再由母胎所生。又有一志,度脱一切,而不见有一人可度。除此二志,其余皆算不得志向。
戒香与觉花齐馥。意珠共性月同圆。
周朝时候,有位孝子,姓闵名损,字子骞。他幼年的时候,母亲不幸早逝,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陆续生了两个儿子。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的是厚暖的棉絮所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就随便塞一些野地的芦花,一点也不保暖。有一天,父亲叫闵损替他驾马车,寒风吹袭著闵损单薄的身躯,身体都冻僵不听使唤了,一个不小心,牵车的皮带子掉落而勾破了外衣。开始,他父亲很生气,认为他太不小心。后来父亲觉察儿子穿的衣服竟然是芦苇花充塞的,孩子因为冷才颤抖以至于把皮带掉落了。父亲一怒之下,便想将继母休掉,但仁厚的闵损却对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受寒,倘若把母亲休了,我和两个弟弟就都要孤单受冻了。」父亲觉得闵损说得很对,也就算了。他的后母也很感动,感悟懊悔以前的行为,从此对待闵损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疼爱有加了。闵损的这番挽留后母的话,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也会心动。成全后母即是成全两个弟弟,即是成全父亲,也就是成全了一家人。所以,一个家庭的太和之气,都从这孝子的恳切之心得以挽回。我们做子女的应当再三记住这句话。
内心坚强的人,应该能够承受内心弱者的弱点。这种承受并不是为了证实自己坚强从而取悦自己。我们应当取悦别人。Romans 15 : 2-3
《至愚与至诚》纪晓岚:韩守立的妻子俞氏,她对祖婆婆特别孝顺。乾隆庚辰(1760)年,老人家双目失明,俞氏千方百计为她延医用药,又在神佛面前为她祈祷,但都没有效验。
后来,有个狡黠的人对俞氏说:“你在自己身上割一块肉,点燃了去求神保佑,你祖婆婆的眼睛就会好的。”俞氏不知这是在愚弄她,竟真的照他所说的去办了。过了十几天,老太太的双目果然复明。
当然,轻易受人哄骗未免愚蠢,但正因为她心地单纯敦厚才特别的真诚,因为她真诚,才感动了鬼神来帮助解除了她的困苦。这便是于情理之外又具有至理在。
施舍从小处做起就不会觉得困难:把50元纸币兑换成硬币。如果觉得一次施舍5元钱困难,就兑换成2元硬币;如果2元困难,就兑换成1元硬币。反过来,从1元1元的施舍,慢慢培养对钱财的淡泊,逐渐捐2元的硬币,5元的纸币;从有闲钱才愿意施舍,逐步发展为无论自己有没有钱都施舍。从生死轮回之地,到达涅槃解脱之岸,共有六种主要的修行方法,梵语称“波罗密”,汉语称“度”。布施为六“度”之首。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在因果中,布施为富裕的前因;在修持中,布施可以生发“能施之人、所施之人、施舍之物”三者皆空的空性。《佛说四十二章经》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又有“人贫不是贫,心贫实是贫。” 行布施,发捨心,证菩提。
心若无取舍 烦恼转妙用
诸佛菩萨出世的因缘与佛法的三层次:
一。舍弃“我”。世尊刚刚成佛的时候,在鹿野苑第一次说法。讲的是破除“我”相”。为救“小根性”众生。
二。舍弃“法”。世尊在鹫岭说法。讲的是“诸法空”,为除去众生对“法”的执着。为救“中根品”众生。
三。舍弃“空”。世尊为消除众生对“空”的执着,第三次说法。讲的是“一切法唯有识”。此为了义教,解深密。指明“心外无法”,应该“契中道”。
佛灭度后300年,罗汉迦旃延与诸罗汉菩萨一起撰写编辑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并由鸠摩罗多、室利罗多延续大乘教法。
之后又200年,南天竺的龙猛菩萨,及其弟子提婆菩萨出世。造《大智度论》讲解大品般若。
之后又900年,北天竺无著菩萨、天亲菩萨、世亲菩萨出世。三位菩萨投生在同一户人家为兄弟。三兄弟中的长兄—无著菩萨,升兜率天宫,请弥勒菩萨说法,留传《瑜伽师地论》于后世众生。
就本缘来说,诸经法为佛所说。然而佛本无言,众生皆依本缘自识而生心。文殊菩萨问世尊:“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世尊说:“性本清净。无生无灭。所以无众生得灭度。无涅槃可到。”《六祖坛经》言:自性自度。
从不占便宜做起,不欠债,不染尘埃。
提起《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的唐三藏法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出生在隋朝末年的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师承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并靠双脚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是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其弟子将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记》,书写为书,呈给唐朝之唐太宗。今日有缘能读到玄奘法师历尽艰辛取回的经文,实感万般殊胜。跨越1400年,聆听玄奘法师讲经。
受法教化。内思止观。是谓。比丘。有此二因二缘起于正见。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中提到《瑜伽师地论》讲四重法:
一。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法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二。摄境从心。一切唯识。如经中说。三界唯心。
三。摄假随实。如不相应。色、心分位。对法论说。是假立故也。
四。性用别论。色、心、假、实,各别处收。瑜伽论说。色蕴摄彼十处全等。
上坡路。下坡路。曲折路。阻隔路。光明路。都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