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色为无常。...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

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

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当除尽。...

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

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

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以上为释迦牟尼佛指导罗云比丘成罗汉的内容。罗云比丘,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前,与耶输陀罗的独生子。罗云比丘五岁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后,成为十大弟子之一。


有我法与唯识法:“如果人不能度欲流、有流、见流、无名流,而希望进入无余涅槃的状态,是不可能的。”这一句话出自《增一阿含经》。可以看到,这句经所讲的法是对“我”的要求。所以这句经所对应的法中有一个“我”存在。而实际上,除了有“我”的法,还有唯识的法。所有的有“我”法,都是为了特定境界的“我”而对应生出的“法”。而实际“我”并不存在,无论“我”的肉身还是“我”的思维都不是恒常,所以由“我”而对应生出的“法”也不是实际的法。这就是“唯识法”。也就是“我”、“法”都来源于“识”。所以依“识”产生现象,产生分别,也就有了“我”和“法”。“唯识法”解释了“法”的根本,也从源头树立了正确的认知:“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维,恒住不舍。”

入唯识境界,可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明了“大悲方便无功用行”。可以“观众生如幻如影从缘而起”。更重要的是“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了达三界皆唯自心”。


就像水中的倒影,所有我们遇到的事情都是心念的折射。所以改变心念就可以改变所遇到的事情。美景折射在水中还是美景。正面的心念就带来积极的结果。光明的心就带来光明的结果。

“缘”是牵引我们留在这里或前往那里的原因或结果。结缘就是发生利益关系。为了不产生使我们滞留的“因”,就应该避免此类“缘”的发生。比如:1.不欠债。欠钱是欠债。欠人情是欠债。占便宜是欠债,无论占私人的便宜还是公家的便宜都是欠债。特别要说的是,淫欲也是欠债。偷看别人的妻女,下世就要变成女人被看。所以凡是天理不应该得到的东西都是债。欠债早晚得还。今生还不完来世继续还。因为宇宙中能量守恒、物质守恒、债偿也守恒。2.施舍不带心念。给人帮助、舍人财物都不应该希求回报。凡有希求都是结缘。3.不评价。基督教称为no judge。评价就是结缘。

与世界不结缘就不会再来这个世界,因为缘分尽了。反之,与世界结缘太深就始终在这个世界轮回,直到缘尽。

“闻乐则喜,闻悲则哀。欲捨此声而取无声。”即是对声音产生了“识”。有“识”即有染。

玄奘法师所译经云:不住于色。不住非色。香、味、触、法都是一个道理。所以“空”、“有”都不应住著。无“空”可取,无“有”可捨。空有同如。一体平等。平等行施。即知法界。不住有施。不住无施。不得“有”、“无”二边障碍。施心广大。犹若虚空。所获功德。亦复如是。

了知“唯识”,即有临济禅师所谓: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身界不被触惑。入意界不被法惑。

而了达“唯识”需要“不妄分别自心所见”,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佛法,亲近诸佛菩萨,培植自己的慧根。

无分别心从有分别开始:不杀生与杀生为分别。不偷盗与偷盗为分别。不邪淫与邪淫为分别。不妄语与妄语为分别。不饮酒与饮酒为分别。不贪欲与贪欲为分别。不嗔恚与嗔恚为分别。不愚痴与愚痴为分别。惭愧与无惭愧为分别。正见与邪见为分别。有此分别方能生无分别心。



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

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了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巧碰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在离枯井半里多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因而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井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

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万念俱空,心如死灰。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已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摘自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缘:产生)



宝坻县的王泗和,是我的亲戚。他曾拿一篇《书艾孝子事》的文章给我看,内容说的是:艾子诚,宁河艾邻村人。他的父亲名文仲,以做木工养家糊口。有一次,艾文仲偶然与人争斗,失手把对方打昏在地,文仲误以为打死人命,便畏罪潜逃,就连他的妻子也不知去向。后来听到一些传闻,仿佛说他已出了山海关。艾文仲出走之前,他妻子已有身孕,过了两个月,便生下艾子诚。艾文仲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子诚从小都是由母亲抚养的,也不知道还有个父亲。等到子诚稍稍长大懂事,便问母亲:“爸爸哪儿去了?”他母亲哭泣着把丈夫出走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从此,子诚终日惘惘然若有所失。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母亲和亲朋邻里询问父亲的年龄、相貌、特征,以及祖辈人的姓名,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乡里住址等等。人们见他年岁少,猜不出他打听这些的真实用意,姑且一一告诉他。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子诚长大成人,长辈们便张罗着要为他娶亲。子诚一再辞谢说:“哪有父亲流离失所,做儿子的却成家立业,安居家室的?”人们才知道他立志寻父。只为老母亲在堂,暂时不能脱身远离。然而,艾文仲一去绝无音讯,子诚自幼不出乡里,天苍苍,地茫茫,到哪儿去找?人们只信他有这份心意,未必能去寻找。而子诚也从未透露他要去寻父,只是努力地经营,尽量多挣些钱来赡养老母。

一晃过了二十年,子诚的母亲因病去世。子诚为母亲办妥丧事之后,便整装备粮,准备奔赴辽东一带,去寻找父亲。好心的人劝他说:“子诚呀,你父离家已二、三十年了,至今存亡难定,你到哪儿去找?还是算了吧!”子诚听了,噙着眼泪说:“我此行决心已定,万一寻得父亲,则父子俩一块儿回来拜见乡亲。万一父亲客死他乡,也得背回他的尸骨。若是寻不着他,宁可老死路边,也决不独身回来见大家。”众乡亲无奈,只得与他挥泪送别。

子诚出关之后,思忖父亲是因逃避命案而出走的,不大可能留连于繁华街市,必是隐匿在荒郊山野。所以,凡深山幽谷,穷乡僻壤,乃至险阻幽隐的地方,都一一探寻过,但仍踪影全无 。时间一长,他身上有限的钱财也花尽了。他就靠着乞讨过日子,继续寻父。这样到处奔波了二十年,仍没有找到父亲,但他的决心却没有动摇。

一日,他行至马家城山中,遇见一位老者,老人家怜他穷困饥寒,主动上前和他说话,问明了原委之后,也感动得潸然泪下。便把他带到家里,备酒食款待他。

这时,有位木匠背着工具走进来,看他那年龄,估计与其父差不多。子诚的心忽然一动,再端详那木匠的长相,竟和母亲平日给他描绘的父亲形象相似。不由得拉住木匠的衣袖,哭诉父亲出走的原因、年月,并诉说祖上的渊源,及几门亲朋好友的旧事,希冀木匠或者就是自己的父亲。

那木匠听了现出惊愕、悲凄的神情。想要相认,又怀疑自己离家出走时并没有儿子。子诚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把他从出生到为母亲养老送终的经历述说一过。那木匠嚎啕失声,于是父子相认,抱头痛哭。

原来,艾文仲不断辗转逃避,才来到这马家城山,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又改名换姓为王友义,所以寻访无踪。直至此时才偶然相遇。那位老人被子诚的孝心所感动,积极为他们父子还乡想方设法。但艾文仲在外漂泊日久,负债犹多,一时滞留,不得脱身。子诚又匆匆忙忙奔回家乡,变卖了部分家产,又向亲友借贷了一部分钱,凑足百两银子,返回马家城,还清了父亲的债务,父子这才同归乡里。七年后,艾文仲寿终正寝。

子诚迎父还乡之后,才娶妻成家。如今他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个个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生活得满不错。明朝时文安县有个王原,曾寻亲于千里之外,他的子孙后代繁衍兴盛,至今称为望族。子诚的故事与王原的事迹相类似,想来上天同样会使艾家繁荣昌盛的。

王泗和说:“艾子诚是我的佃户,他所住的村庄,离我的别墅仅仅二里地。我很器重他,因问明他千里寻亲的经过详情,梗概地写在这里,以供读书人以及士大夫们参阅,让人们知道乡里田陇之间,也有这样品德高尚、至贤至孝的人。”时年乾隆癸丑(1793)九月十一日记叙。

按子诚千里寻父,偶然相遇,父子团圆。这故事的情节,又和《宋史》所载朱寿昌寻母的故事相类似。似乎皆有神助,非人力所能为。只因精诚之至,故能感天地、动鬼神,说是人力所为也合乎情理。---纪晓岚《孝子寻亲》



唯心不可得



我家原有一庄园,座落在沧州以南的上河崖,如今已经卖给别人了。那庄园里,旧有“水明楼”五间,凭楼而望,可以俯瞰卫河,看舟帆点点来往于护栏下。这“水明楼”和外祖父张雪峰家的“度帆楼”一样,都是登高远眺的好去处。先祖母张太夫人,每到夏季便来这庄上居住,借以避暑乘凉。我们几位后辈子孙,便轮番来侍候、陪伴着她老人家。有一天,我在“水明楼”上推窗南望,只见有男女数十人络绎登上一条渡船,船已经解开缆绳,行将启程了。突然,船上一人奋力挥拳,将一位老者击落在岸边的浅水中。老者的衣鞋全湿了。他挣扎着坐起来,愤怒地指着船上人破口大骂。这时候船已经鼓棹离岸了。当时正当大雨之后,卫河水突然暴涨,洪波直泻,汹涌有声。就在这时候,有一艘运粮船张满双帆顺流而下,恰似离弦之箭,直向那渡船撞去。渡船当下被撞个粉碎,船上数十人全部落水,无一人幸免于难。只有那没有上船的老者幸存性命。这时他才转怒为喜,不住口地合掌念佛。

有人便问老者要到哪儿去?老者说:“我昨天听说我的一位族弟,拿了人家二十两银子,就要把自家的童养媳卖给别人去做小老婆,据说今天就要立下字据。我于心不忍,赶紧把我的几亩薄田押给别人,弄到二十两银子,好把那女孩子赎回来,真没想到……唉,唉!”众人听了,无不交口称赞,都说:“这一拳准是神明颐使那小子打的。”于是众人急忙张罗其他渡船,将老者送过河去。当时,我刚满十岁。只听人讲这位老者是赵家庄人,可惜那时没有问清他的姓名。这是雍正癸丑(1733)年的事。—纪晓岚《义叟免难》



齐国国王庄公出门打猎,有一只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啊?”车夫说:“这是螳螂。作为虫来说,(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庄公说:“这虫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于是让车绕道避开了它,后来勇士都投奔了庄公。



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能度父母脱离生死轮回,就是最大的孝顺了。家庭是最大的道场


原谅但不要忘记,否则您将再次受伤。
宽恕改变了观点。 忘记输了教训。__保罗·科埃略


“识”为生灭根本。色通过眼的识别进入心念;声通过耳的识别进入心念;香通过鼻的识别进入心念;味通过舌的识别进入心念;触通过身体的识别进入心念;法通过意志的识别进入心念。心念接受了这些“识别”就会产生爱憎的分别,进而产生置身其中的利益,因为有利益就界定了存在,存在就是“生“,有生才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众生自无始劫来,因“识”起种种分别,进而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出离轮回之苦的根本在于没有“识“;减少苦的根本在于减少“识”,也就是无动于衷,没有分别。


一个人,如果自己能断除贪、嗔、痴就可以称为一根蜡烛。蜡烛怕风,有时候一阵风就能把蜡烛吹灭,就会失去光明。如果一个人能把一个已经熄灭的蜡烛重新点起来就可以称为火把。要做火把需要有足够的燃料。光明的燃料就是种善根。六祖大师讲过什么是种善根:何谓种诸善根。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愍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柔和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说如果自己没有两种力量,最终就不能证无上正等正觉。这两种力量就是忍力、思维力。又说,如果没有这两种力量,就不可能在优留昆那里六年苦行,更不能降伏魔怨,成就无上正真之道。修习忍的力量、修习思维的力量,就可以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

六祖大师讲信心: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得成佛。是名净信心也。(般若:智慧。波罗蜜:到彼岸。)


阿那律尊者因有天眼,可与帝释、天王等交谈。一次,他与帝释、梵天、四天王、五百天人、二十八大鬼神王刚交谈完,一个人来到他所在的地方,发现阿那律周围香气浓郁。就问为什么。阿那律尊者说刚与上述天人交谈,香气是天人留下的。那个人很震惊。问为什么自己看不到天人。阿那律尊者说,只有天眼可见天人。但这又不足为奇,因为还有梵天有千眼可看千世界。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即使这个能看千世界的梵天也不能见自身的衣着。只有无上智慧眼能见自己的衣着。那人问如何得无上智慧眼。阿那律尊者说需要持戒:不作众恶,不犯非法。而且不能有丝毫的失误。同时要去除骄慢,不计“我”的染著。阿那律尊者说,“我”是神识,“我”是形体的具体表象。如果认为有“我”,就会起骄慢。应除去“有我”这个错误的认识。—《增一阿含经》



凡是可以成就的法,都离不开有情众生。若离开有情众生讲法,这种法实际是不可得之法。所以,凡是有心得于法的法都没有用。因为“得”也是不真实的。“没有得”也是一样不真实。然而,依有情众生,可以把真实的法体现出来。

原文摘自为玄奘法师《成唯识论》:诸可成法不离有情。若离有情实不可得。故得于法俱为无用。得实无故。非得益无。然依有情,可成诸法分位。


如果农场不养牛就没有收入,然而可以避免因为牛被屠杀而引起的恶因。如果喷洒了除草剂就马上下雨,杂草不会消失,然而可以让蜜蜂继续在杂草所生的野花上采蜜,反倒避免了让蜜蜂绝粮的恶因。所以感谢没有收入,感谢下雨吧。

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

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御史胡牧亭说:他家乡有人养了一头猪。这头猪只要一见到邻居的老头儿,就瞪起眼睛狂吼,并横冲直撞地追来要咬他。但见到别人却不会这样。那老头儿起初非常愤怒,想把它买过来杀掉吃它的肉才解恨。不久他忽然省悟,心想:“这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说前生结下的冤仇吧?然世间上没有不可解的冤仇!”于是,他就以高价把它买来,送进寺院作为长生猪喂养。此后这头猪再见到老头儿,便俯首贴耳很亲昵地靠近他,再也不像从前所见那副凶恶的样子了。

我曾看过孙重画的一幅《伏虎应真图》。图上还有巴蜀西部人李衍题的词。其大意说,道行广大的人骑着猛虎,如同驾御良马一般。岂是它本来就是驯良的,而是道力化解了它的凶性。由此可知天地之间,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为契友,但愿众生能至诚相处,不要互相畏忌而成敌对。我想,这段题词正好可以作为胡御史所讲这个故事的旁证。—紀曉嵐


竹下婆娑。坐而顶露。嗟尔牛哀。何不可度。亦无慈力。亦无威神。芒鞋木杖。随物为群。冯妇攘臂。刘昆渡河。世传奇事。奈何奈何。《五代伏虎应真》


天文学家目前可以认知到的星系约10万亿个。如果以银河系所拥有的1000亿颗恒星作为平均值,计算这些星系所拥有的恒星总量,将达到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也就是24个零跟在 1后面。这还只是恒星(太阳)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