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相生心。但有心生,当生光明心。光明心就是找好处。找好处就是收集阳光。你消极的时候我劝你,我消极的时候你劝我。遇上一个给人光明的人靠运气,做一个给人光明的人靠信仰。大家都听说过“阿弥陀佛”,可知翻译过来是“无量光佛”。无量的光明,无论遇见什么黑暗的、消极的都变成光明的,所以叫“无量光佛”。这个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世界离我们有多远呢?就在一念之间:你心里光明,你就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佛不在身外求,而是在你心里。光明即佛,无明即凡夫。
终日忙忙。那事无妨。不求解脱。不乐天堂。但能一念归无念。高步毗卢顶上行。
关于至诚。但当问心:诚与不诚。诚之于佛法: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陈重为居士书(民国二十年)诚之于儒学:周易干文言说:「闲邪存其诚」,礼记乐记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都把诚字解释为诚实。礼记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经文自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中庸也说:「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先把诚字分为「诚者」与「诚之者」两层境界,以「诚者」为「天之道」,「诚之者」为「人之道」,继之便解释:「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是天然之道,没有丝毫不诚之处,圣人修养工夫纯熟,一切归于自然,所以不勉不思,而能从容中道,未到圣人地位者,必须学而诚之,由人之道学到天之道,所以名为「诚之者」。学者在学诚时,应当闲邪,所以要「择善」,不能一学就成功,所以要「固执」。果然能够这样的学习,那就能够「诚则明,明则诚。」本性通体光明,无处不照,只要诚心求之,便能开发性体的光明。如能透出一线性体光明,便能进而为圣人的诚者。诚到极处,性光遍照,无所不明,所以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的反面就是虚伪,譬如写字,必须以手执笔,以笔触纸,才是真写,如果不使笔毫与纸相接,即是假写,纵然终日挥毫,也写不出一个字来。修道的心必须求其与性相合,与生灭的假相相背,才是真修,如果与生灭的假相相合,与性相背,即是假修,愈修愈受困扰。
尚书太甲说:「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修道亦然,要问谁能得道,可以肯定的答一句:谁有至诚,谁就能得。——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
言行守诚:“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 —苏轼
古时候,沧州有一个孝廉,名字叫做刘士玉,他的书房被狐妖占据了。白天的时候,只要书房有人,狐妖就跟人说话,并且用瓦块、石子投人,人却看不见狐妖。
当地的县令名叫董思任,是一个好官,听说这件事后,就亲自前去驱赶狐妖。董县令进入书房,就跟狐妖谈判讲道理,说什么人妖殊途,不应强占人类属地之类。
正说着,只听房檐上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董先生辛苦了,我知道你为官颇为关心百姓,也不贪污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石头扔你。但是,你关爱百姓,是为了博取名声好升官;你不贪图钱财,是怕日后被查处的祸患,所以你并不能征服我,我不会离开的。你也不要再讲什么大道理了,免得自取其辱。”董县令很狼狈地回去了,闷闷不乐了很多天。
刘士玉有一个女仆,又粗鲁又笨拙,但是只有她不怕狐妖,狐妖也不扔她。一次,刘士玉找到狐妖对话,问这是怎么回事。狐妖说:“她虽是下人,却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公婆的女子,鬼神见到孝顺的人都要避让,何况我是个妖呢?”于是,刘士玉就让这个女仆住在了书房里。结果,从第二天起,狐妖就不再出现了。—纪晓岚
无上菩提,深妙难名。有的人通过持戒忍辱而证悟;有的人通过精进禅定而证悟;有的人通过聚沙为塔的善行而证悟;有的人通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证悟。所以,《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讲说过佛法吗?”须菩提回答佛说:“按照我所理解的佛所讲的道理,没有固定的法可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讲说。”原文如下: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是你的路,你一个人的路。
别人可能会陪着你走,
但是没有人能代替你走。
释迦牟尼佛曾经对弥勒菩萨讲:“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意思是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所识别的外部环境,都只是“识别”的外在表现。依照“识别”才起心动念。而这种心念的生灭就好像幻像一样。也就是说,相对于内心,外界环境只是一个镜像,是我们心的镜像。因为有内心的存在,才有外界的一切认知。而心性本身的起伏,直接导致我们对外界认知的变化。因此,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为避免心性混浊,应当除邪见,习行正见。
母张太夫人说: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鼓胀病快要不行了。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专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但距离家乡有一百多里。
天还没亮,他便动身狂奔到景和镇,取药之后,夜幕降临,他又狂奔而回,累得气喘吁吁,精疲力竭。但这一天夜里卫河的河水暴涨,风急浪高,没有一只船敢渡他过河。
他急得仰天长号,声泪俱下。众船家都非常哀怜他,但也无可奈何。
这时候,有一位船家倏地站起身来,一边解开系船的缆绳,一边招呼田某说:“只要上天有眼,是不会淹死你这个人的!来来!我送你过河!”
船家奋力划桨,那船横冲白浪,如离弦之箭,转眼之间便到达东岸。在场的人都叹息不已,合掌念佛。
先父姚安公说:“这位船家笃信孝道,比一般的儒生还要深挚啊。”—纪晓岚
10岁的L放假,家中无人照料,只能跟着爸爸到单位一起上班。爸爸在楼上工作,孩子独自在楼下角落里等爸爸一天。
无奈某天,下班的时候,爸爸加班,孩子一边盯着马上就要上锁的楼门,一边频频在电梯的出口找寻爸爸的身影。
在楼下工作的S叔叔看到这一幕很纠结,孩子很可怜,如果自己走了,留下孩子一个人不安全;如果不走,就错过了最近一班回家的火车,回家就会再晚20分钟,而自己家里也有两个更小的孩子。
最终,S叔叔经过一番纠结,选择了继续等下去。当S叔叔从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到孩子跟爸爸一起离开,才匆忙赶往火车站。这时候,比平常自己到车站的时间已经晚了10分钟。可是,令S叔叔大感惊奇的是,火车也晚点了,他一上车,车就开了,而且到家的时间和平常一样。
S叔叔后来说,有时候人想干好事的时候,心里会纠结,因为有时候干了好事自己就面临困难,可老天爷都能看见你的纠结,他会帮着你克服困难。所以要尽量做好事,慢慢少纠结。
火车平时也有晚点,偏偏这一天就晚了这么多,而且人一到车就开了,到站时间又丝毫不差。天人耳目,咫尺非遥。
也許明天你就會忘記今天自己說過的充滿善意的話,但聽到這句話的人可能終身難忘。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六祖大师
献县有一个姓史的捕役,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此人不拘小节,但性情豁达刚直。对那些卑鄙龌龊行径的人,他却非常看不起。
有一天,他偶尔从赌场归来。看见村里的一家人,正在夫妇、母子相拥痛哭。他便向人打听其中的原因。这家的一位邻居说:“只因他家欠下了豪强的债,豪强逼迫很紧,万般无奈,只好把妻子卖给人家去抵债。这夫妻二人平素相亲相爱,感情非常好,再加上小孩子还没有断奶,就这么扔下走了,他们能不悲痛吗?”
史某便上前问那位村民:“你欠人多少债?”村民说:“三十两银子。”史某问:“她卖了多少钱?”村民回答:“卖了五十两,给人家做妾。”史某问:“还能赎回来吗?”村民说:“卖身契虽已写好了,但钱还没有付,怎么不能赎呢?”
史某当即把从赌场上赢来的七十两银子全部给了这位村民,并对他说:“这三十两你拿去还债,另外四十两,你做个谋生的资本,不要再卖媳妇了。”
村民夫妇感激涕零,当即置酒款待史某。酒喝得差不多了,那村民借故抱起孩子出门去了,并用眼神示意妻子陪史某,以报答他的资助之恩。那妇人默默地点头会意,与史某说话便渐渐露出亲昵的样子。史某也察觉到这一步,便正颜厉色地对妇人说:“我史某半辈子当强盗,半辈子给官府当捕役,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但是,要让我乘人之危污辱良家妇女,我是绝对不干的!”吃喝完毕,一甩胳膊,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半个月之后,史某所居的村里在夜间突然燃起一场大火。当时正值秋收完毕,家家屋上屋下堆满谷物柴草。茅草屋、秫秸、篱笆皆是易燃之物,又值风高物燥,火借风势,顷刻之间,熊熊烈火已逼向史家房屋。
史某估量一家无计逃生,便与妻子坐在家中闭目等死。正在恍惚之间似乎听到屋顶上有人远声喊道:“东岳神有紧急文书到:史某人一家全豁免!”话音刚落,屋子的后墙便轰隆一声倒塌下来,眼前洞开逃生之路,史某左手拉着妻子,右手抱着儿子,一跃而出,好似背生双翅,飞身逃离火海。
大火熄灭之后,计村里共有九人被烧死。街坊四邻都合掌念佛说:“昨天我们还在背后笑你傻!没想到七十两银子会赎回三条命!”
我认为史某能得到司命之神的保佑,这其中捐钱资助村民的功德占十分之四,拒绝女色的功德要占十分之六呢。
《金刚经》是《大藏经》的骨髓。而四句偈又是《金刚经》的骨髓。
古今论说四句偈的人非常多,有人说是声香味触法;有人说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人说“眼耳鼻舌”;有人说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有人说有谛无谛、真谛俗谛。
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载: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教弥勒菩萨,什么是四句偈。弥勒菩萨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六祖大师后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四句偈。
但如果人执着于这两段论述,恐怕已经背离了四句偈的本意。
我佛如来,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共有一十四处提四句偈,却最终不明明指示到底如何是四句偈。
难道是我佛吝啬言辞吗?其实正是因为怕后人拘泥于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内心的活句。
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何况其余的人呢!
四句偈,应当不在心外求,而只在于自心明了,才是真的四句偈。
不然,六祖大师在注释四句偈的时候,怎么会说:“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呢!
如果你有很多,就与人分享你的财富;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就与人分享你的心。—阿拉伯谚语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一个名叫生漏的人来拜访佛。
生漏问佛:应当如何看待恶人和善人。佛说:看待恶人就像看月亮,看待善人也像看月亮。
生漏请佛详细解释。佛说:恶人因恶而逐渐失去信、戒、闻、施、智慧,就像月末的月亮,逐渐失去光明,死后入地狱。善人因善而逐渐增长信、戒、闻、施、智慧,就像月初的月亮,逐渐盛满光明,死后生天上。
佛还说:如果一个人,有贪欲、嗔怒、愚痴,而且不能使这些消除,就像月向尽,善渐渐减少;如果一个人,没有贪欲、嗔怒、愚痴,而且使这些都消除,就像月亮盛满,善就会逐渐增加。人应当学习像月初的月亮。 —《增一阿含经.卷第八》
实相般若即是一心。遍为诸法性体。
姚安公在刑部任职的时候,德胜门外有七个人合伙拦路抢劫,官府抓住了其中的五个人,只有王五和金大牙两人漏网了。
王五逃到漷县,被一条大深沟挡住去路,唯一可通行的一座小桥,却有一头壮牛怒睁着双目当桥而卧。他稍一接近那小桥,那牛便奋力用犄角顶撞他。他想退回另寻别的逃路,恰与巡逻兵相遇,便被抓获归案。
金大牙逃到清河桥以北,被一个放牛娃驱赶的两头牛挤倒在泥泞里。金大牙大怒,与那个放牛娃争斗起来。清河离北京不远,就有人认出他是被通缉的金大牙,并报告给当地的官吏。当地官吏将他抓获绑缚,送交官府。
王五、金大牙二人都是回民,都以杀牛为业,又都败在牛身上,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操持屠宰行业太惨酷,虽是畜生也心怀怨毒,所以它们的暴戾之气,便借同类以施行报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金大牙被牛挤倒还可说是事出偶然,而王五碰上那头牛无缘无故当桥而卧,又是谁指使的呢?—纪晓岚
这个星球不需要更多的“成功人士”。这个星球迫切需要更多的和平缔造者,治愈别人的人,令别人恢复的人,讲故事的人和各种充满爱的人。—达赖喇嘛
结缘与往生:
人于世间,但有所取,注定要还。取他性命必还其性命,取他钱财必还他钱财,嗔怒于人必受人之嗔恨,论人是非必遭人非。凡所取、所欠、所恶、所恼、所憎必反为其报。
出世之法,但于心清净,无取无舍。
所谓无取,即不害性命、不取不义之财、不行不义之事。
所谓无舍,即不舍贫贱之人、不舍愚痴之人、不舍可憎之人、不舍众人皆舍之人,如此方成平等心、不二心、菩提心。
无取即灭来生之债;无舍即生来生善缘。
是故,人之往生去处皆由己定,取舍之间,丝毫不爽。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才叫做佛法。
文殊师利菩萨解释说:觉悟这件事,以及种种修行,都不离于身内。如果于身外修行,就没有益处。菩萨对于佛法,没有执着,也不舍离。见就像不见,听就像没听,心境空寂,自然清净。所以佛法不是佛法。觉悟的人能够觉悟诸相皆空。把所谓的觉悟作为药,治疗心中妄想执著的病,心地自然就调伏没有挂碍了。
六祖惠能大师解释说:如来所说佛,是令人觉;所说法,是令人悟。如果不觉不悟,反倒从心外去取外佛外法,那就不是佛法了。
我们需要欢乐,就像我们需要空气。
我们需要爱,就像我们需要水。
我们彼此需要,就像需要共享的地球。-----玛雅·安杰卢
佃户曹二的媳妇很泼辣,动不动就指天骂地,甚至辱骂鬼神。她和邻里乡亲一句话不对劲,便挽起袖子,拿着两根捣衣棒,呼叫跳跃像头母老虎。
有一天,她乘着阴雨天去没人看守的田地里偷麦子,忽然风雷大作,冰雹劈天盖地从空中而降,有鹅蛋那么大,把她砸倒在地。这时,大风忽然又卷起一个能装五斗米的栲栳,掉在她的面前,她急中生智,忙把栲栳顶在头上才幸免一死。
若非上天也怕她蛮横?有人说:“她虽然个性凶暴,但对婆婆很孝顺,每当她和别人争斗时,婆婆一呵斥她,她便不出声了。婆婆打她的嘴巴,她也还跪着领受。”可见遇难不死是有原因的。孔子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不是这样吗?
夫烦恼者,菩提之根本也。若人照了练习,可为出世之法。譬如高源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淤泥浊水中也。又云烦恼勿令损于菩提心。譬如日月翳于烟云中,而日月必无损也。珠玉落于泥滓中,珠玉亦无损也。莫管烦恼障,但存菩提心。—逍遥翁
张福,是杜林镇人。他以贩运为业。有一天他与当地的土豪争路,土豪指挥他的恶仆把张福推下石桥。当时,河水刚刚结冰,冰块的棱角利如锋刃,张福的头颅骨被撞破裂,人们把他抬上来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杜林镇的里长一向痛恨这位土豪,便立即将此案上报官府。官府估量这桩案件有利可图,所以对狱讼迫得很急。
张福让他母亲私下里去见土豪,并转达他的话说:“让你给我偿命,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只要你答应在我死后,代养我的老母和幼儿,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可以到官府去,承认是自己失足掉下桥去的。”土豪当即满口答应了他所提出的条件。
张福粗识文字,便伏在床上忍痛写下了一篇自供状,并送到了官府。由于张福的供状确凿无疑,官府也无可奈何。
但是,张福死后,土豪矢口否认了生前的秘约,不承担任何义务。张福的母亲屡次向官府控告,只因有张福手书的供状为据,官府也无法为她申冤。后来土豪乘醉骑马夜行,走在桥上,忽然马失前蹄,他也掉落桥下摔死了。
人们都说:“这是他害死张福并自食其言的报应。”
先父(纪晓岚的父亲)姚安公说:“治理狱案真是难啊!而审理人命案就更难了。其中,有顶替凶手而甘愿代人受死的。有接受贿赂达成和解,而甘心出卖自己亲友的。像这样的案子,已是不容易查究了。至于被杀害的人自写供状,承认不是被凶手所杀害。这类案子你就是让虞舜的大臣皋陶来审理,恐怕也治不了凶手的罪。假如这个土豪不是因负约而遭到鬼神的诛戮,他肯定还可以用金钱买回这条命。讼案的案情变化多端,可以说是无所不有,掌管刑律的人能据理而轻率断案吗?”
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玄奘法师所译《成唯识论》中世亲菩萨所说的话如下。能读到这段话,不枉费唐三藏法师万里之遥取西经回东土,也是1400年间,您与玄奘法师的缘份:心性清净,就能够解说心空之理所显现的真如智慧。这是因为,真如智慧就是心的真实本性的缘故。也可以理解为,心的本体是没有烦恼的,所以每个人的心性本来清净。没有缺憾的心性就是完美的心性,所以也称为本来清净。...听闻正法的时候,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完美本性的种子就会得到熏陶,逐渐增长强盛,辗转成为出世之心。
原文:
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
护持寺村,在河间县以东四十里。那里住着一位姓于的农夫,他家小康,日子还算过得去。
一天夜里,于某因事外出,有几个盗贼从于家的屋檐上跃下,挥动大斧头乒乒乓乓把门劈开。当时,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子,他们吓得趴在床上打哆嗦,惟有听天由命而已。
在这紧急的当头,他家所饲养的两头牛,突然怒吼着跳进屋里,奋起犄角与盗贼博斗。在刀斧交加的情形下,二牛愈斗愈勇。盗贼们纷纷受伤,终于狼狈逃窜而去。
这二牛为什么这样拚命护主,说起来还是有前因的。原来乾隆癸亥(1743)年,河间县闹了大饥荒。许多养牛人家买不起草料,多半把耕牛卖给了屠宰场。这两头牛被赶到屠宰场门前的时候,悲哀地趴在地上吼叫,不肯往前走。于某见了,心生怜悯。竟脱下身上的衣服当了钱,把这两头牛赎过来,自己忍着寒冷把牛赶回家。
所以,牛在危急时刻誓死报效主人,自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强盗在屋里作案,牛是关在外院的牛棚里,怎么会知道房院里发生了险情呢?而且牛又是个庞然大物,动作并不矫健敏捷,又怎么能闯出坚固的牛栏跳墙而入呢?这里面想必有某种力量在暗中主使着,而这主使的,不是鬼神还能是谁?
这个故事是乾隆乙丑(1745)年冬在河间乡试的时候,刘东堂对纪晓岚说的。刘东堂就是护持寺村人。他说,他还亲眼见到这两头牛,它们身上都还留着好几处伤疤。
如果人修习有惭愧心,就可以由此生人伦: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有惭愧心也是人有别于六畜之处。—译自《增一阿含经》
我四叔栗甫先生,有一天到河城镇探望朋友。半路上,他看见有个人骑着马向东北方向飞奔。突然,此人被一柳树枝挂住,摔下马来。众人跑过去一看,堕马者已经没气了。
大概过了一顿饭的功夫,只见有位妇女哭号着走来,她向人们哭诉说:“我婆婆病得很重,没有钱买药。我步行一天一夜到了娘家,向娘家借了几件衣服首饰,准备换几个钱给婆婆买药。没想到这几件东西竟被一个骑马的强盗抢去了。”
众人带领这位妇女去看那个从马上摔下来的人,当时,那人已经苏醒过来了。那妇女一见此人,就大叫:“正是他!就是这个人!”
那个抢来的包袱被扔在道路旁边。问堕马者包袱里有什么东西,他答不上来。再问那妇女,她一件件说得很清楚。打开包袱一看,果如她所说。那个从马上摔下来的人立刻低头伏罪。众人认为他大白天抢劫,罪当绞死,要把他扭送官府。
那个堕马人磕头请求饶命,并从怀里掏出几十两银子给那妇女,表示赎罪。那妇女心里急于婆婆病危,更没心思打官司,就收下了银子,任他逃去了。
四叔说:“因果报应的事我见得很多,但还没有比这事报应更快速的。我每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在在处处都有鬼神存在啊。”
我们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其实都离不开一个“欲”字。如果没有了“欲望”,就不在欲界受生。欲界为欲界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种境界众生(六道)杂居之地,皆有色身(物质身)、亦有男女饮食之欲乐,天人也不例外,但天层越高欲念越低。欲界天位于人道之上,分为地居天、空居天,欲界天相较于两个级别的天——色界、无色界——为最低层级者。
如《施设论》说:‘赡部洲人,形交成淫,东毘提诃,西瞿陀尼,北拘卢洲,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亦尔。夜摩天,相抱成淫。睹史多天,执手成淫。乐变化天,欢笑成淫。他化自在天,相顾眄成淫。’”
贪作为一种病患,有非常大的灾患。嗔怒也是一样的。如果把贪淫、嗔怒消灭掉,就是中道。眼就看得到,智慧就生出。所有的束缚就会消失,就能够达到涅槃的状态。悭吝作为一种病,也是很深重的,人悭吝的时候就像在烦恼中被烧煮一样难受。骄慢也是很深重的毛病,让人在幻想和虚伪中生活。如果人没有惭愧心,就不能舍离这种状态。淫欲败坏正道。如果能消灭骄慢、增上慢两种心态,就是中道。眼就看得到,智慧就生出。所有的束缚就会消失,就能够达到涅槃的状态。—舍利弗讲于《增一阿含经》卷九第三
有许多事如从情理上讲,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事实上往往会有。而且经过仔细的考究,又完全在情理之中。人们往往对某些事无法理解,便认为不可能有,这未免过分的固执。
献县(隶属河北沧州的一个县)近几年就发生了这样两件事:
其一是:韩守立的妻子俞氏,她对祖婆婆特别孝顺。乾隆庚辰(1760)年,老人家双目失明,俞氏千方百计为她延医用药,又在神佛面前为她祈祷,但都没有效验。
后来,有个狡黠的人对俞氏说:“你在自己身上割一块肉,点燃了去求神保佑,你祖婆婆的眼睛就会好的。”
俞氏不知这是在愚弄她,竟真的照他所说的去办了。过了十几天,老太太的双目果然复明。
当然,轻易受人哄骗未免愚蠢,但正因为她心地单纯敦厚才特别的真诚,因为她真诚,才感动了鬼神来帮助解除了她的困苦。这便是于情理之外又具有至理在。
其二是:有个乞丐叫王希圣,他双脚萎缩蜷曲,要用屁股代替两脚,用两臂支撑着走路。一天,他在路上拾得二百两银子,他便把这装钱的口袋藏在草丛里,自己坐在一旁看守,等待失主来认领。
一会儿,商家主人张际飞仓皇跑来寻找。王希圣问明情况,听他所回答的失物式样、钱数完全相符,便把钱口袋归还给他。张际飞对王希圣千恩万谢,并拿出一部分银子酬谢他,王希圣坚决不受。
张际飞又表示愿意把他接回家,赡养他一辈子。王希圣辞谢说:“我身体残废,这是我前生造的业,上天对我的惩罚。我如果违背天意去坐享现成,将来必遭更大的祸难。”说罢,毅然离去。
后来,王希圣困卧在裴圣公的神祠里,忽然有个醉汉用力拉拽他的两腿,使他痛不可忍。醉汉走后,他那两只蜷曲的脚竟能伸直,并且可以站起来走路了。从此他自谋生计,到了乾隆己卯(1789)年他才去世。
张际飞原是(纪晓岚)先祖的门客,我(纪晓岚)曾经见过他。他讲起王希圣拾金不昧的故事,讲得非常详细。
王希圣做了好事,收下些报酬原是应该的。但是,他乐天知命,不接受意外的报酬。所以神明就改变他的命运来作为他的善报。这不也是情理之外的理所当然吗?
前辈戈芥舟曾把这两个故事载入献县志中。一些讲学家批评他不该把这种怪异故事写入县志。我(纪晓岚)认为戈先生所修的县志,除了记载乩仙联句和王生丧子这二条属于他不忍割爱之外,全书皆体例谨严,颇具史家手笔。
他把以上两则故事写入县志,正好说明匹夫匹妇的高贵品德足以感动神明。可以用来砥砺薄俗,激发人们向善之心。这不能算是无原则地把小说家的滥言载入地方志。
汉代建安年间,河间太守刘照的妻子在梦中赠给后任太守葳蕤锁的故事,曾载入《录异传》。晋武帝时,河间有位女子开棺再活的故事,也载在《搜神记》中。这两则故事都发生在献县本地,只因其情节有伤于风化,戈先生何尝没有把这两段文字在他所编的县志中删除呢?—纪晓岚撰
欲爱是结。嗔恚是结。愚癡是结。
欲、怒、愚三者如同绳索,束缚众生于轮回中,受父母胞胎,沉浮于苦海。
—《增一阿含经》
又: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
一切都只因感觉(识别),所感觉(识别)到的并没有真实意义。如果能觉悟到是因为感觉(识别)才产生了种种分别,那么每一种事物就都可以离心而观了。
—《成唯识论》
我想像个向日葵,这样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我也会高高站起来,找到光明。